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 难易度:普通

广东省深圳市坪山区2023-2024学年四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

叙事性文本阅读。

①小学一年级的暑假,我去外婆家住。隔壁一个叫世香的女孩子,跑来和我做朋友,我们笑呀,闹呀,种种游戏使外婆不得安宁。

②表姑在外婆家里养病,她被闹得坐不住了。一天,她对我们说:“你们为什么不去找一些漂亮的糖纸呢?”“您为什么要我们攒糖纸呢?”“攒够一千张糖纸,表姑就换给你一只电动狗,会汪汪叫的那一种。”

③我和世香惊呆了。电动狗也许不被今天的孩子所稀奇,但在我的童年,那是怎样一笔财富,那是怎样一份快乐,____!

④从此我和世香不再吵吵闹闹。外婆的四合院也安静如初。我们走街串巷,寻找被遗忘在墙角里的糖纸。有时候,我们会追着一张随风飘舞的糖纸,追个老半天。我们还在糖果柜台边,耐心地守候带孩子来买糖吃的大人,一张糖纸就是一点希望呀!

⑤我们把那些皱巴巴的糖纸带回家,泡在脸盆里洗干净,使它们舒展开来,然后一张张贴在玻璃上,等待着它们干了后再轻轻揭下来,糖纸平整如新。

⑥暑假就要结束了,我和世香每个人都攒(zǎn)够了一千张糖纸。一个下午,我们跑到表姑跟前,献上两千张糖纸,表姑不解地问“你们这是干什么呀?”“狗呢,电子狗呢?”表姑愣了一下,接着就笑起来,笑得上气不接下气。待她不笑了才说“表姑逗你们玩哪,嫌你们老在院子里闹,不得清静。”世香看了我一眼,眼里满是悲愤与绝望。我觉得还有对我的藐(miǎo)视,毕竟这个逗我们玩的人是我的表姑呀。

⑦这时,我突然觉得很累。原来大人们常说的累,就是胸膛里的那颗心突然加重了。

⑧我长大了,每逢看见“欺骗”这个词,总是马上联想起那一千张糖纸——孩子是可以批评的,孩子是可以责怪的,但孩子是不可以欺骗的,欺骗是最深重的伤害。

(作者:铁凝内容有删改)

(1)、适合作为本文标题的是( )
A、我和世香 B、电子狗 C、一千张糖纸 D、暑假的一天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世香是表姑的邻居。 B、我和世香使外婆不安宁。 C、暑假结束后,我和世香一共攒够了一千张糖纸。 D、表姑没有给我们电子狗,因为她忘记了承诺。
(3)、“这时,我突然觉得很累”的“累”是指( )
A、因为到处找糖纸,身体疲倦。 B、和世香玩太久的厌倦。 C、没有得到电子狗,很愤怒。 D、因为受到欺骗而感到委屈、沉重。
(4)、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充一句,使原文表达更完整、情感更强烈。
(5)、“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本学期我们学习了从文章内容、写法、联想对比等角度提出问题,请针对本文提出一个问题。
(6)、批注能帮助我们更好地阅读,可以记录阅读时的疑问、抓住关键语句品读、结合生活经历谈感受。请你找出文中最有想法的一处,写下批注。

批注位置:第

批注:

举一反三
读文章,完成练习。

巧渡金沙江

金沙江位于长江的上游。它穿行在川滇(diān)边界的深山峡谷间,江面宽阔,水急浪大。如果红军过不去,就会被敌人压进深山峡谷,招致全军覆灭的危险。当红军大队人马向金沙江挺进时,蒋介石如梦初醒,认定红军的目标既不是贵阳,也不是昆明,而是“必渡金沙江无疑”。1935年4月28日,蒋介石下达命令,控制渡口,毁船封江。就在红军抵达金沙江前夕,江边的敌人已将所有船只掠到北岸了。

1935年5月3日,军委干部团的同志们接受了抢夺皎平渡的任务。他们二话没说,翻山越岭、日夜兼程走了180里路,当天夜晚就来到了金沙江边。在渡口,他们幸运地找到了两条船。原来这两条船是送探子来南岸探查情况的,但探子不知跑到哪里去了……

军委干部团的同志们乘坐这两条船悄悄地渡到北岸。敌人的哨兵以为探子回未了,没有在意。军委干部团来了个突然袭击,一举消灭了一连正规军和一个保安队,控制了皎平渡两岸渡口。后来,他们又找到了5条船,动员了36名艄公。

与此同时,红一军团赶到了龙街渡口,红三军团赶到了洪门渡口,但这两个渡口都没有船只,加上江宽水急无法架桥。军委命令他们迅途转到皎平渡过江。

1935年5月3日至9日,在7天7夜的时间里,红军主力就靠这7条小船从容地过了江。担任后卫的九军团在南渡乌江以后奉军委命令一直绕圈子,忽南忽北,牵制了敌人部分兵力。1935年5月6日,他们到了云南东川与巧家县之间,并于5月9日在树节渡顺利地渡过了金沙江。两天以后,敌人的追兵才赶到南岸。可红军早已毁船封江,走得无影无踪了。

梅兰芳:绝艺长传

拜师学艺

梅兰芳,名澜,字畹华,乳名裙姊。按照当时的社会习俗,戏子的子弟只能继承父兄之业,而梅家作为梨园世家,自然希望有人能传其衣钵。然而,梅兰芳的自然条件并不好。 用他姑母的话来说,言不出众,貌不惊人,眼皮下垂,见人也不会说话。加之体格瘦弱无力,这对于一个京剧演员来说是很大的缺陷。梅兰芳七岁学艺,第一任老师是著名小生演员朱素云的哥哥朱小霞。 当时的戏曲演员学艺没有课本,都是口传心授,但简单的四句老腔,梅兰芳却好几个小时都没学会,先生一气之下拂袖而去,道:祖师爷没赏你这碗饭吃! 老师的话让梅家上上下下大失所望。正是因为这句话,使梅兰芳下定了苦练的决心。1902年,八岁的梅兰芳拜著名青衣演员吴菱仙为启蒙老师。吴先生对梅兰芳要求格外严格,每一个唱腔,每一个身段,都必须他亲自过目,就连梅兰芳的日常起居、饮食睡眠他也非常关注。

正式出道

梅兰芳开始学戏的时候,正是京剧发展的高峰时期,大清国虽然日薄西山,但是皇宫里特别喜欢京剧,在民间,听京剧也成为老百姓的一种时尚。随着技艺的长进,梅兰芳的学艺之心也越来越强烈。他开始四处向别人学习,他跟武生茹莱卿学习旦角剧目里所用的刀、枪、剑、戟、马鞭、拂尘等各种打法;跟姑父秦稚芬学习在飞驰的马车上挥舞刀叉剑戟。顽强的毅力和发奋精神使梅兰芳的学习成绩突飞猛进。吴菱仙为了让梅兰芳增加实践经验,早日担负起家庭重担,一直为其留心各种各样的演出机会。1904年的七夕节,10岁的梅兰芳第一次登上了舞台,他扮演的是昆曲《长生殿·鹊桥密誓》中的织女。

粉墨登场

1907年,梅兰芳离开吴菱仙,加入喜连成皮黄科班搭班学艺。除了演出之外,他最喜欢观摩前辈的表演。 当时在皮黄舞台上大红大紫的演员里,他最爱看的是谭鑫培的戏,谭当时是伶界大王,有“无腔不学谭”之称。梅兰芳只要一有时间便观摩和研究前辈的精湛技艺和优点特长。与此同时,梅兰芳仍向行内高人学戏。在梅兰芳拜投的老师里特别值得一提的就是王瑶卿,他创造性地将青衣、花旦、刀马旦融为一体,独创花衫行当,梅兰芳得了王瑶卿艺术的精髓,后将青衣唱腔开创出新的板式,将花旦的身段创编出新颖的花样,又将刀马旦的武打设计出很有新意的套路,这样便真正创立了梅派花衫行当。

声名鹊起

1913年7月的一次演出,谭鑫培、刘鸿声、杨小楼等名角都被邀来参会,梅兰芳也在被邀之列。但演出当天梅兰芳正好有另一场堂会,临时赶不过来,请求告免。管事的觉得有了这么多名角,少他一个也没关系,谁知在既定的戏码演完后,迟迟不见梅兰芳的踪影,台下观众开始骚动起来,就连谭鑫培亲自出场也压不住阵。好在后来梅兰芳连妆都没来得及卸就赶来了,一上舞台,全场掌声雷动。此时,谭明白了,现在已是梅兰芳的时代。

出国访问

梅兰芳以一个男旦身份,代表着处于社会底层的中国戏曲艺人,开始向传统的社会偏见和歧视心理挑战,卓有成效地为演员的社会地位以及人格尊严进行了奋力抗争。1930年春天,梅兰芳率团赴美,在纽约、芝加哥、旧金山、洛杉矶等地演出,获得巨大成功,使京剧艺术在另一个完全迥异的文化氛围中获得了承认和欢迎。在此期间,他被美国波莫纳大学和南加利福尼亚大学授予文学博士学位。载誉回国后,梅兰芳声名大振,在美国的演出早已被国际、国内的舆论界炒得沸沸扬扬,回国后的演出自然身价百倍。

罢演避难

八年的抗日战争时期,梅兰芳没唱过一天戏。在日寇入侵、国土沦陷时,梅兰芳不愿意屈从侵略者为其演出,而蓄须明志。对一位视京剧艺术如生命的大师来说,没有什么比八年不能演出更加痛苦的了。八年里,梅兰芳不仅东躲西藏,拒绝演出,还要筹钱维持家人和剧团工作人员的生活,最后不得不卖掉了北平的宅子。

重返舞台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梅兰芳流下了激动的泪水。52岁的梅兰芳重新回到了属于他的舞台。在日本投降两个月后,梅兰芳参加了抗战胜利庆祝会,消息一经传开,整个中国乃至世界都轰动了。演出当天,梅兰芳一出场,一阵雷鸣般的掌声回荡在剧场里,经久不息。1961年8月 8日凌晨,梅兰芳突发急性心脏病,在北京病逝。

(选自《国家人文历史》,有删改)

课外阅读(二)。

垃圾分类学问多

垃圾常给人臭的印象,但其实只要放对了地方,垃圾山也能变金山! 回收1个易拉罐,可以节省3小时的电视电力。回收1吨废塑料,可回炼600公斤无铅汽油和柴油。厨余垃圾可制成有机肥料,垃圾焚烧可以发电……

我们怎样才能将垃圾变废为宝呢?将垃圾进行分类、回收、再利用便是最好的途径。

这里为什么用设问句?有什么作用呢?

我们常见的生活垃圾可分为可回收垃圾、不可回收垃圾、有害垃圾和其他垃圾。

可回收垃圾主要包括废纸、塑料、玻璃、金属和布料五大类。这些垃圾通过综合处理、回收利用,可以减少污染,节省资源。厨房用纸、卫生纸遇水即溶,不算可回收的“纸张”。不可回收垃圾主要是厨余垃圾,包括剩菜剩饭、骨头、菜根菜叶、果皮等食品类废物。经生物技术就地处理堆肥,每吨可生产0.6~0.7吨有机肥料。有害垃圾,主要是指含有对人体健康有害的重金属、有毒物质,以及对环境造成现实危害或者潜在危害的废弃物,包括电池、荧光灯、灯泡、水银温度计、油漆桶、部分家电、过期药品、过期化妆品等。这些垃圾一般采用单独回收或填埋处理。

为了方便市民进行分类投放,很多地区将垃圾桶分成不同的颜色:蓝色的是可回收垃圾桶,红色为有害垃圾桶,绿色是厨余垃圾桶,其他垃圾则投进灰色垃圾桶。

我们生活中常用的电池属于什么垃圾呢?

让垃圾分类成为新时尚,没有旁观者,每个人都责无旁贷。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文明的行为方式才能渐渐养成,城市才能更加靓丽宜人。

课外阅读。

折射温暖

ㅤㅤ漫漫旅途中,我在一个偏僻的小镇歇脚。这里的人们生活节奏缓慢,太阳升得老高才起床张罗生意。第二天一大早,我准备买些方便面当早餐。

ㅤㅤ我在宾馆下面的当街小卖部购买,女店主听说我要买方便面,淡淡地说:“这儿没有,往下走,彩云商店有。”无奈,我寻着彩云商店而去。

ㅤㅤ这是一家只有六七平方米的鸽子笼店,招牌、货柜都很旧了,一个年过六旬的老太太窝在里面,活动空间很小。这里倒是有方便面,可是老太太的货品简单稀少、杂乱陈旧,让人没有购买的欲望。

ㅤㅤ我转身离开,去不远处的超市。那家超市有货架二十几排,小具规模,货物琳琅满目,环境也不错,但里面居然没有方便面。更让人意外的是,我连续跑了几家超市都空手而归。

ㅤㅤ我再次来到彩云商店,老太太起身拿货非常艰难,她拄着拐棍,手都颤颤巍巍的。

ㅤㅤ我折回来,从女店主嘴里知道了真相。她说:“方便面这条街只有彩云商店有,这是我们约定好的,有几种货品大家都不卖,只留给彩云商店。”

ㅤㅤ原来,彩云商店老太太的老伴早逝,她靠吃低保过活,日子过得窘迫,身体也一日不如一日,邻居们想帮她,但老太太脾气倔,不愿意欠人家的。邻居们能为她做的,就是达成一致,留一些生意让她独享。

ㅤㅤ女店主打了个比方:“老人家生活困苦。心情总是背离阳光。我们扳不过她的身子,便当镜子,把阳光折射给她。”(批注:“背离阳光”是指 ____,而“把阳光折射给她”言外之意是 ____。)

ㅤㅤ我回头望望这条狭窄的小巷,只觉得太阳光照下来,每个角落都好明亮,好温暖。

文学阅读

母亲(节选)

作者:梁晓声

ㅤㅤ①我想念我的母亲。有三只眼睛隔窗瞅我,都是那杨树的眼睛。愣愣地呆呆地瞅我,我觉得那是一种凝视。

ㅤㅤ②我很小的时候,母亲常一边做针线活,一边讲她的往事——兄弟姐妹众多,七个,或者八个。一年农村闹天花,只活下了三个——母亲、大舅和老舅。

ㅤㅤ③母亲讲时,眼泪扑簌簌地落,落在手背上,落在衣襟上,也不拭,也不抬头。与其说母亲是在讲给我们几个孩子听,莫如说更是在自言自语,更是一种回忆的特殊方式。

ㅤㅤ④母亲为了微薄的工资在铁路工厂做临时工。翻砂——那是男人干的很累很危险的重活。稍有不慎,便会被铁水烫伤或被铸件砸伤压伤。母亲几乎没有哪一天不带着轻伤回家的,母亲的衣服被迸溅的铁水烧了片片的洞。

ㅤㅤ⑤母亲每天回到家里的时间,总在七点半左右,吃过晚饭,往往九点来钟。我们上床睡,母亲则坐在床角,将仅仅20支光的灯泡吊在头顶,凑着昏暗的灯光为我们补缀衣裤。当年城市里强行节电,居民不允许用超过40支光的灯泡。母亲的双眼就是在那些年里熬坏的。

ㅤㅤ⑥清晨,在我们横七竖八陈列一床酣然梦中的时候,母亲已不吃早饭,带上半饭盒生高粱米或生大饼子,悄没声息地离开家,迎着风或者冒着雨,像一个习惯了独来独往的孤单旅者似的“翻山越岭”,跋出连条小路都没给留的“围困”地带去上班。

ㅤㅤ⑦才三岁多的小妹她想妈,哭闹着要妈。我告诉母亲小妹想她。

ㅤㅤ⑧“嗯,嗯……”母亲倦得闭着眼睛脱衣服,一边说:“我知道,知道的。别跟妈妈说话了,妈困死了……”

ㅤㅤ⑨话没说完,搂着小妹便睡了。

ㅤㅤ⑩第二天,小妹醒来又哭闹着要妈。

ㅤㅤ⑪我说:“____”

ㅤㅤ⑫枕上深深的头印中,安歇着几茎母亲灰白的落发。

ㅤㅤ⑬我用两根手指捏起母亲的落发给小妹看,小妹亦用两根手指将母亲的落发从我手中捏过去,神态异样地细瞧;接着将母亲的落发放下在她留于枕上的深深的被汗渍所染的头印中,趴在枕旁,守着。好似守着的是母亲……

ㅤㅤ⑭生活没能将母亲变成个懊丧的怨天怨地的女人。母亲分明是用她的心锲而不舍地衔着一个乐观。那乐观究竟根据什么?当年的我无从知道,如今的我似乎知道了,从母亲默默地望着我们时目光中那含蓄的欣慰。

课外阅读。

____的肉羹(节选)

①在我读小学五年级的时候,有一次看见爸爸满头大汗从外地回来,手里提着一个用草绳绑着的全新的铁锅。他一面走,一面召集我们:“来来来,快来吃肉羹,这是爸爸吃过的最好吃的肉羹。”他边解开草绳,边说起那一锅肉羹的来历。

②爸爸到遥远的凤山去办农会的事,中午到市场吃肉羹,发现那个小摊上的肉羹非常的美味,他心里想着:“但愿我的妻儿也可以吃到这么美味的肉羹啊!”

③但是那个时代没有塑料袋,要外带肉羹真是困难的事。爸爸随即到附近的五金行买了一个铁锅,并向店家要了一条草绳,然后转回肉羹摊,买了满满一锅肉羹,用草绳绑好,提着回家。当时的交通不便,从凤山到旗山的道路颠簸不平,平时不提任何东西坐客运车都会晕头转向、灰头土脸,何况是提着满满一锅肉羹呢?

④把整锅肉羹夹在双腿间,坐客运车回转家园的爸爸,那种惊险的情状是可以想见的。虽然他是那么小心翼翼,肉羹还是溢出不少,回到家,锅外和草绳上都已经沾满肉羹的汤汁了,甚至爸爸的长裤也湿了一大片。

⑤锅子在我们的围观下打开,肉羹只剩下半锅。妈妈为我们每个孩子盛了半碗肉羹,也为自己盛了半碗。由于我们知道这是爸爸千辛万苦从凤山提回来的肉羹,吃的时候就有一种庄严、欢喜、期待的心情,一反我们平常狼吞虎咽的样子,一小口一小口地品尝那长途跋涉、饱含着爱,还有着爱的余温的肉羹。

⑥爸爸开心地坐在一旁欣赏我们的吃相,露出他惯有的开朗的笑容。妈妈边吃肉羹边说:“这凤山提回来的肉羹真好吃!”爸爸说:“就是真好吃,我才会费尽心机提这么远回来呀!这铁锅的价钱可是肉羹的十倍呀!”当爸爸这样说的时候,我感觉温馨的气息随着肉羹与香菜的味道,充塞了整个饭厅。不,那时我们不叫饭厅,而是灶间。

⑦那一年,在黝暗的灶间,在昏黄的烛光灯火下吃的肉羹是那么美味。经过三十几年了,我还没有吃过比那更好吃的肉羹。因为那肉羹加了一种特别的作料,是爸爸充沛的爱以及长途跋涉的表达呀!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