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 难易度:普通
浙江省金华市义乌市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语文11月期中联考试卷
【材料一】
分餐制是指由厨师、服务人员或家人,按照等量的原则,把主食和莱肴分配到餐具中,供每一位就餐者独自享用的就餐方式。
中国烹饪协会认为,分餐制主要形式有三种:厨师分餐,厨师在厨房将制作的菜点成品按每客一份分配;服务员分餐,餐厅服务人员在分餐台或台面将菜点成品分配给每位就餐者;就餐者自行分餐,就餐者通过使用公筷、公勺等公用餐具分取菜点成品,再用各自餐具进食。自助餐和套餐均属于分餐制。
【材料二】
“合餐制”是中华文化的一种习俗礼仪,然而,合餐制在表达人们亲密温馨气氛的同时,也为疾病的传播埋下了隐患。
合餐制意味着许多熟悉或不熟悉的人同吃一桌饭菜,人员相互接触频率增加,更容易给病菌可乘之机。因此,分餐制就成为防范用餐者传染病菌的可行方式。
我国早在商周时期就有分餐的记载,但其显著的特征是对层级地位的彰显,是一种礼制。《周礼》有载:“设席之法,先设者皆言筵,后加者为席。筵长席短,筵铺陈于下,席在上,为人所坐藉。”事实上,饮食习俗的变迁呈现“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趋势:从人类社会初期,以采摘为主的饮食方式出现了分餐制。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食物的丰富,人们聚在一起共享美食,形成了合餐制。如今,面对不断出现的公共卫生问题和疾病隐患,分餐制需要“再出江湖",
【材料三】
合餐制是中国农业生产模式、伦理道德观念、饮食审美情趣、勤俭持家传统、烹调工艺体系和宴宾待客礼仪等众多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必然古今一线贯穿,始终是中华民族进餐方式的主流。至于《周礼》《史记》记载的史料,虽然也有一点“分餐“的意味,但那毕竟只是一种宗法礼制下的生活等级待遇,仅局限于社会上层;在生产力水平相当低下的战国时代,科学地实行全民分餐难以想象。
【材料四】
新华睿思·数媒智慧分析平台调查数据:
认可 | 顾虑 | 抵触 | 沉默 | 其他 | |
分餐制 | 39.05% | 27.92% | 12.91% | 12.25% | 7.87% |
公筷公 | 53.18% | 22.34% | 8.46% | 8.50% | 7.52% |
【材料五】
行业协会人士:中国人过日子希望团团圆圆,对“分”比较忌讳。喜欢热热闹闹围坐一桌,其乐融融的氛围。此外,中餐有很多整鸡整鱼的莱式菜品,也不好分。
餐饮业经营者:单位食堂、学校食堂是典型的分餐制。但和食堂就餐不一样,上餐厅下馆子重要的是人与人的交流,有社交属性。在重庆,麻辣红汤九宫格是传统,也是主流。本地也有一人一锅的小火锅餐厅。这样很好,消费者可以自主选择。
餐饮业创投人:我认为最大的挑战是投入产出比。分餐制对餐饮企业规章制度和服务标准提出了更高要求,实行之后会增加企业的成本。分餐制带来的价格提升,消费者能否承担?
黑匣子,空难解密的钥匙
一、解开空难原因,黑匣子至关重要 民航客机一般装有两个“黑匣子”。这种设备对航空事件的调查、定性至关重要。其他调查还有:飞机维修记录、事发地机场情况、事发地天气状况、飞机是否被劫持、飞行员心理状况等。 | 二、何为黑匣子? “黑匣子”由飞行数据记录仪和驾驶舱话音记录器组成,并不是黑色的,通常被漆成易识别的橙红色,并带有反光标识。 ![]() |
![]() | 三、黑匣子记录什么? 飞行数据记录仪:记录60多项数据如飞行速度、高度、飞行方向、发动机转速、燃油流量等。能记录最近25小时数据。驾驶舱话音记录器:记录四声轨语音,如驾驶舱内对话、机组人员对话、机组与塔台对话、环境背景噪声等,能保留最后2小时录音。 |
![]() | ![]() |
![]() | 六、黑匣子有多重要? 黑匣子的记录内容只能查阅、不能篡改。形象地归纳,它的最终用途或有三种: 法官:还原飞行事故现场,判定事故真正原因。 医生:日常监控飞机健康状态,排查事故真正原因。 教官:日常监控飞行员状态,有助培训和心理辅导。 |
七、调查要多久? 多数“黑匣子”在航空事故发生的一周内可以找回,但也有几年后才找到的案例。如2009年6月1日发生的法航447航班坠毁事故,直至2011年5月1日至3日,两个黑匣子才被打捞出水:经过开启、清洗、烘干、数据提取,5月18日,记忆卡数据全部恢复;2012年7月5日,最终调查报告才由航空公司向公众公布。 |
历史的小细节,时代的□情感——家书文化展 | |
家书的变迁 | 家书文化传统在我国久远绵长、博大精深,是我国社会历史最基本的文化单元之一。秦汉以后, “尺素书”大量涌现。在这一历史时期,经济优裕的家庭已经用锦帛写作并传递家书,文人士子将写就的家书装入鲤鱼形状的函套里,此乃古诗文中以“双鲤”指代家书的由来。除了“鱼”的借喻之外,简、束、札、帖、笺、素、榆、函、尺牍、雁足、雁帛、雁书、鸾笺、八行书等,也在这一阶段被用来称作家书。 东汉后期随着造纸术的问世,家书逐渐进入社会底层的寻常百姓家,家书文化也由此步入一个崭新而稳定的漫长历史时段。19世纪上半叶,伴随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打开中国近代大门,现代邮政业逐渐登陆东方古老国度,电报电话日趋取代纸质信函。20世纪90年代以来,移动通讯技术和网络技术迅疾发展,成为当代家书的主要平台。 |
家书的价值 | 民间家书集历史、文学、传播、档案、心理、礼仪、书法、集邮、纸张等文化元素于一体,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载着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血缘文化,维系着人间的亲情,闪耀着人性的光芒,是中华民族凝聚力和亲和力的体现。家书是家人亲友之间进行信息和情感交流的载体,代代相传,留下了异常丰富的文献档案。这些文献是写信人内心世界的直接反映,对于个人史、家庭史的研究是至关重要的史料,同时从某些侧面见证了社会变迁,是进行社会史研究的第一手资料。 世易时移,现在已经进入微信时代,家书基本上退出了历史舞台。人们在充分享受互联网和即时通讯所带来的便利时,常常感到怅然若失,有一种灵魂无处安放的感觉,蓦然回首,发现传统的家书,在一行行的书写中、在一页页的信纸上还寄托着丰富的思想情感和美学体验,古老的家书文化穿越历史风云,默默散发着迷人的魅力。 |
家书的抢救 | 进入新世纪,网络通信、手机短信、微信、微博等新的信息交流方式日新月异,民间关于“书信消亡”的声音再起。 2005年4月10日,由中国国家博物馆等单位联合发起的“抢救民间家书项目”正式启动。2009年9月,家书文化研究中心成立;2016年10月,中国第一家家书博物馆——人民大学家书博物馆挂牌成立。家书抢救工程显现出勃勃生机。 从2005年开始,项目组先后举办了“中国传统家书展”“中国近现代书信文化展”“红色家书军营巡展”等主题展览。从2006年开始,有《家书抵万金》《红色家书》《抗战家书》等13部主题书籍面世;2021年,还影印出版了《中国民间家书集刊》第一辑,共三卷十册。 经过十多年的努力 , 许多的民间家书得以保存流传并发挥作用。“抢救民间家书”是一项功在当代、惠及子孙的文化行动。 |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