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 难易度:困难

浙江省嘉兴市平湖市平湖中学光启班2024年招生考试语文人文素养测试卷

非文学作品阅读

黑匣子,空难解密的钥匙
 

一、解开空难原因,黑匣子至关重要
    民航客机一般装有两个“黑匣子”。这种设备对航空事件的调查、定性至关重要。其他调查还有:飞机维修记录、事发地机场情况、事发地天气状况、飞机是否被劫持、飞行员心理状况等。
二、何为黑匣子?
“黑匣子”由飞行数据记录仪和驾驶舱话音记录器组成,并不是黑色的,通常被漆成易识别的橙红色,并带有反光标识。
三、黑匣子记录什么?
    飞行数据记录仪:记录60多项数据如飞行速度、高度、飞行方向、发动机转速、燃油流量等。能记录最近25小时数据。驾驶舱话音记录器:记录四声轨语音,如驾驶舱内对话、机组人员对话、机组与塔台对话、环境背景噪声等,能保留最后2小时录音。
六、黑匣子有多重要?
    黑匣子的记录内容只能查阅、不能篡改。形象地归纳,它的最终用途或有三种:
    法官:还原飞行事故现场,判定事故真正原因。
    医生:日常监控飞机健康状态,排查事故真正原因。
    教官:日常监控飞行员状态,有助培训和心理辅导。
七、调查要多久?
    多数“黑匣子”在航空事故发生的一周内可以找回,但也有几年后才找到的案例。如2009年6月1日发生的法航447航班坠毁事故,直至2011年5月1日至3日,两个黑匣子才被打捞出水:经过开启、清洗、烘干、数据提取,5月18日,记忆卡数据全部恢复;2012年7月5日,最终调查报告才由航空公司向公众公布。
(1)、以下关于黑匣子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飞机一般装有两个“黑匣子”,它对航空事件的调查、定性至关重要。只要找到黑匣子,就能破解空难之谜。 B、“黑匣子”由飞行数据记录仪和驾驶舱话音记录器组成,通常被漆成橙红色,安装在飞机的机头驾驶舱和机尾。 C、黑匣子记录60多项数据,如飞行速度、高度、飞行方向等,还能保留驾驶舱内对话、机组与塔台对话等录音。只要结构不破裂,就能保存所有数据。 D、在陆地上,搜救人员可根据其自动信号发生器发射的无线电信号,进行拉网式搜索,利用金属探测器、搜救犬等手段进行黑匣子搜索。
(2)、下图放在甲、乙中的哪一处更合适?请选择并简述理由。

(3)、2022年3月21日,东方航空一架波音737客机失事。3月27日,两个黑匣子被找到。3月23日,一些短视频自媒体账号有“MU5735坠毁第一视角影像”和“坠机原因锁定副驾驶”等消息流出。请根据黑匣子相关知识,辨别这些消息的真伪,并简述理由。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网红应该有的样子

【材料一】

①网红,是“网络红人”或“网络红物”的简称,是指在现实或者网络生活中,因为某个事件或者某个特点而被网民关注从而走红的人或物。提到“网红”,人们并不陌生。故宫博物院是“网红景点”,高品质文物展览、主题创意活动、特色文创设计,让年轻人爱上传统文化;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张文宏成为“网红医生”,他开通新浪微博1个月,吸引300多万粉丝;某“网红博主”拍摄乡村风景、传统美食的短视频唯美动人,拥有700多万海外粉丝,向世界展示中国文化之美……人物和实物借助大众传媒力量“走红网络”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文化现象。

②网红经济颇为可观。数据显示,目前中国网红产业年产值已达千亿元规模。不过,人们追捧网红显然并不只是为了消费,网红与用户之间,存在精神与文化的联结。

③在网络社群中,粉丝生活方式和价值取向潜移默化地受网红影响。譬如,喜欢“网红教师”的人,往往对拓展知识有浓厚的兴趣,以此敦促自己养成持续学习的习惯;喜欢“网红故宫”的人,崇尚恬淡、古雅的生活方式。网红通过不断输出产品、知识、理念、价值观或生活态度,持续影响受众,丰富时代文化生活。

④互联网技术日渐纯熟,流行风尚的更替速度加快,能够被千千万万人持久喜爱的网红殊为难得。网红要具备丰富的知识、出众的才华、独特的个性,可贵的人格魅力、端正的价值观、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多一些这样的网红群体,以多种方式传递正能量,对互联网文化乃至健康社会风气营造,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选自《人民日报<社会需要正能量“网红”>》有删改)

【材料二】

①“爷(婆),你们奏啥咧?还认得额么?”相信经常刷短视频的人,对这个声音并不陌生。某90后短视频创作者,开车到农村等偏远地区,“搭讪”老年人。他用这种拉家常的方式,跟老年人拉近距离,聊聊天,然后给老人们拍张照片,冲洗出来,放在定制的相框里,郑重地送给他们。看着满山遍地的红枣卖不出去,也开直播给农户们助力;看到江西老万夫妇爱心厨房的故事,便在陕西肿瘤医院旁边也创办了一家爱心厨房。

②在短视频平台,类似这样的博主还有很多。对于此类题材的走红,网友们给出了自己的看法。

③视频中所呈现出的生活状态、所流露出的真实情感、所表达的陪伴主题,触动了每个人内心深处的乡愁。从老人布满皱纹的面颊上,我们读懂的是岁月的流逝,看到的是平凡生活中的不易与坚守。

④现实中,我们看到,许多热衷于炫富、靠着浮夸演技、以猎奇低俗博人眼球的视频创作者,虽然获得了一时的流量,但很快又在大浪淘沙中被遗忘。而那些能够给作品注入温度,能够给用户带来知识增量、情感增量、价值增量的,更能以过硬口碑获得持续关注。在一个流量至上的时代, B ?什么样的作品才能持续打动人心?如何将流量变成温暖人心的正能量?不论是给农村老年人拍照片,还是通过镜头弘扬传统文化,抑或是通过直播带货为贫困山区的农产品找出路,事实证明,流量不应该是利益的代名词,而应该是正能量的扩音器。

⑤当然,回到现实生活,从这些视频中不难看出,生活并非都是风花雪月、诗和远方,一些现实话题也需要更多人予以关注,比如农村留守老人。某种意义上,农村留守老人是时代高速列车“落下”的群体,他们步履蹒跚,无法适应这个日新月异的社会。视频中的老人,大多数独居或者夫妇二人相伴,来自陌生人的善意能够让他们倍感温暖,从他们的脸上,能够看到留守老人对于陪伴、亲情的渴望。现在脱贫攻坚战已经打赢了,物质生活条件改善了,让农村老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老有所安,何尝不是全社会的目标?“网红们”的尝试或许是重要一步,也启示我们:关爱老人,丰富他们的精神文化,需要更多社会力量参与进来。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不一般的文化自信,那是中国故事最动人的篇章。象征友谊的玫瑰、象征坚韧的月季、象征幸福的铃兰等,由七类花组成的北京冬奥会颁奖花束成功“出圈”,中国风满满。与传统鲜花花束不同的是,北京冬奥会的颁奖花束采用海派绒线编结技艺钩编而成,绽放了中华文化的无穷魅力。不止是颁奖花束,此次冬奥会的会徽、火炬、奖牌等,每一次的精彩呈现,都因融入东方文化而出彩。换言之,这是一种中国文化自信的表达,通过冬奥的窗口,讲述动人的中国故事。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中华民族能够历经千年越过无数艰难困苦,其中一个重要原因便是中华文化为中华民族崛起提供了强大的精神支撑。冬奥是媒介,文化当成为其中的重要内容,通过中国故事的不断传播,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

(摘编自《冬奥,闪耀不一般的中国自信》)

【材料二】

北京冬奥会上,文明交流互鉴随处可见。冰雪健儿在冬奥村里为饺子、豆包等中华美食着迷,亲身体验中医药文化、茶文化、中国功夫文化。花样滑冰表演滑赛场上,身着“神奇女侠”服装、装扮成拳击手模样的运动员卸下比赛的紧张,自由驰骋在冰面上。不同国家和地区、不同肤色、不同文化背景的运动员与憨态可掬的“冰墩墩”合影互动……一幕幕各美其美,和合共生的场景暖人心田,奥林匹克精神因团结和友谊而绽放。从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深刻阐述文明交流互鉴思想,到2019年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在北京举行,再到2022年北京冬奥会胜利举办,中国为世界文明交流互鉴提供了大量的机会和平台。

(摘编自《北京冬奥会,中华文化与冰雪文化交相辉映》)

【材料三】

北京冬奥会上的中国文化元素就是文化自信的体现。随着全媒体时代的来临,数字科技与传统文化的交融让中华传统文化成为时代“顶流”和“出圈”的流量密码。如河南广播电视台推出的中国节日系列特别节目《2022河南春晚》《清明奇妙游》等以时代精神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唐宫夜宴》《洛神水赋》等舞蹈作品成功“炸圈”。又如B站和河南卫视推出的文化剧情舞蹈节目《舞千年》,历东汉、大唐、大宋等盛世,融历史背景,以奇舞著书《十二风舞志》,讲述蕴于舞蹈之中的华夏故事。还有火爆全网的着盛唐妆发的大唐不夜城“不倒翁”小姐姐、“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的西塘汉服文化周,打卡胜地“长安十二时辰”街区……无一不彰显传统文化的“顶流”影响。

(摘编自《从冬奥会谈文化自信》,有删改)

【材料四】

一个民族的文明进步,一个国家的发展壮大,需要一代又一代的文化积淀、薪火相传与发展创新。早在2004年雅典奥运会闭幕式上,中国就凭借短短8分钟,用传统民乐《茉莉花》、中国功夫、国粹京剧,演绎出“从奥林匹克到万里长城”的历史性传递。回首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刻有祥云图案的奥运火炬,带有“中国印”的会徽,以及夸父逐日、敦煌飞天、太极拳、四大发明的传统元素,形象表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源远流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这样一次次登上世界舞台,促进了世界文化交流发展,也为世界文化带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

(摘编自《北京冬奥彰显文化自信》)

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Citywalk是近来热门的话题,旅游爱好者小执收集了一些有关“Citywalk”的材料。

材料一:

Citywalk(译为“城市漫步”),是一种深度体验城市历史、人文、景观等随意和无目的的旅游方式。人们可以在城市里或随意漫步或探寻一些特色的景观路线,也可以在讲述员的带领下行走在城市的大街小巷。

城市漫步作为一种旅游方式,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欧洲。当时,人们开始关注城市的历史、文化和环境,希望通过步行感受城市的魅力。随着人们对健康和环保的重视,城市漫步逐渐发展为一种时尚的旅游方式。其特点鲜明,以步行为主,将车辆交通减少到最低限度,将空间重点放在行人活动和社区互动上;内容丰富多样,包括步行街区购物、美食探索、文化体验等。

在我国,城市漫步近年来也受到关注和追捧。许多城市推出了一系列的城市漫步线路和活动,建设了越来越多的步行道和步行街区,为游客提供更多的行走空间和休闲体验。

(整理自《城市漫步,能治愈所有不开心》)

材料二:

与高强度、快节奏的“特种兵式旅行”不同,Citywalk强调松弛感与慢节奏。人们选择用脚步丈量城市空间、走近当地人日常生活的方式阅读城市,沉浸式感受城市的风土人情与发展脉掉。Citywalk火了、说明人们旅行不再只是满足于品尝美食、游览风景等目的,而是追求更有深度、更有温度的高质量旅游体验。以漫步的方式探索城市,无精心规划,更不必拘泥于“必打卡清单”,只需随心而行:在社区街道、市井小巷中触摸城市历史文化记忆;漫无的地走走停停,一家小饭馆、一座老这筑、一次与当地居民的对话,都是旅途中偶遇的“风景”。Citywalk满足了人们通过旅行放松身心、寻觅新趣的需求、体现出回归本真的生活态度。

除了外地游客,Citywalk也颇受当地市民欢迎。繁忙的城市交通、两点一线的工作、生活,往往使人们对居住地和办公地附近的环境习以为常,缺乏对所在城市的深入观察与了解,更不妥说对城市形成情感认同与归属感。利用闲暇时间,来一场Citywalk,能够帮助人们再次发现“消失的附近”,重新认识并爱上所在的城市。

(整理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材料三:

(整理自《2023小红书CityWalk趋势报告》

材料四:

走街串巷,感受烟火气,在传统街区和老建筑中感受广州底蕴;漫步珠江两岸,欣赏悦目的城市风景,体验商业之都的时尚消费。Citywalk逐渐成为了广州旅游的新潮流。结合网红打卡、小众探秘、创意旅拍等元素,广州Citywalk在社交平台上的话题热度不断飙升。旅游业界人士表示:广州城市休闲体验和地标打卡游的进一步发展,需要寻求精准狠的切入点,引发全民传播和全域流量。同时,整合核心资源和产品、包装打造精品游玩线路和主客同乐的节庆活动,营造多点地方特色和人情味,以诚待客,实现主客共享。

(整理自越秀区融媒体中心等)

非连续型阅读

【材料一】

互联网应用产生数字鸿沟

随着移动互联网突飞猛进的发展,数字化在深刻改变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同时,也使一些老年人感到无所适从——扫不出健康码而徘徊在商场门口,用不了移动支付在收银台前干着急,不会在线预约去医院挂不了号……

出现上述问题,一方面是由于当前技术和服务对老年人不够友好,“适老化”需求难以得到满足。“市场上大部分产品和服务是为年轻人研发的,在设计理念上并没有充分考虑老年用户的需求。”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老龄经济与产业研究所副所长王莉莉说。从公共服务来看,部分地方在提供相关服务时未能充分进行“适老化”调整,如必须线上预约订票、扫码支付货款、仅提供扫码出行通道等,使得老年人感到手足无措,难以适应。

另一方面,老年人自身存在生理上的机能减退,面对新技术容易产生焦虑感。不仅如此,老年人在面对电脑、手机等智能设备时,总是担心自己操作失误弄坏产品,或者遭到网络诈骗。

【材料二】

互联网应用“适老化”改造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60岁及以上人口约为2.64亿,占比高达18.7%。全国老龄办预测,按照当前人口增长幅度,2030年我国将进入中度老龄化社会。中国老龄化加速的时期正好也是移动互联网爆发的时期,两相叠加,中国老年网民数量仅用六年时间就实现了从2600万人到1.23亿人的飞升。

以下是某网站针对中老年群体、移动互联网用户进行调查的统计资料。

自2021年1月起,工业和信息化部在全国范围内组织开展为期一年的互联网应用“适老化”专项行动。鼓励更多互联网应用推出简单易操作的界面模式,实现一键操作、文本输入提示等多种无障碍功能。如12306手机APP推出具备适老化、无障碍功能的“爱心版”,交互更简单,操作更方便,同时具有大字体、大图标、高对比度等特点。提升互联网应用的方言识别能力,方便不会说普通话的老年人使用智能设备。

【材料三】

互联网应用“适老化”改造意义谈

近几年,数字工具快速更迭,一些老年人跟不上数字化的步伐,主要向家庭成员学习使用数字工具,而这类教学关系的建立,促进了老年人与家人的沟通交流,增进了他们之间的情感。——某论坛观点

老年人使用互联网绝不是“赶时髦”,而是时代发展的必然,是主动适应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互联网不仅可以为老年人打开便利生活的大门,让他们更好地融入信息时代,还能丰富老年人的晚年生活,让他们在闲暇之余听听音乐、看看电子书,提升生活的幸福感、获得感。——某微博观点

学校联合社区开展“智慧养老,乐享生活”志愿服务活动,同学们搜集并整理了以上材料。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各题。

【材料一】

日前,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对1500名青年进行了一项关于平凡主题的调查。图表如下:

【材料二】

今年1月4日,由新华社主办的“中国网事 • 感动2023”年度人物颁奖典礼揭晓了获奖名单。“中国网事 • 感动2023”十大年度网络人物有:“义务理发师”贾潮江、“80多个孩子的妈妈”朱培娟、“三次被村民联名请愿留任的第一书记”莫日发、“螺丝钉志愿者”朱言春、“侠骨柔情的反诈民警”涂凯峰、暴雨中的硬核“铁路蓝”赵阳、“用短视频助力乡村振兴”的莫宙、“坚守三尺讲台 39 载的山村教师”杨红军、“孝老爱亲模范”汪萍、传承红色基因的“故事爷爷”王忠祥。他们的事迹告诉我们:平凡铸就伟大,英雄来自人民。

据了解,十大年度网络人物由公众线上投票和专家线下评审相结合的评选方式选出。他们来自五湖四海、各行各业,置身平凡却满怀热忱,在教育、乡村振兴、法治建设、志愿服务等领域辛勤耕耘、发光发热。凡人微光,诠释着伟大,拥抱着不凡。

“纤纤不绝林薄成,涓涓不止江河生”,英雄无处不在,英雄就在身边。中华大地上,无数平凡人发光发热,书写非凡人生。正是每一个普通人的孜孜不倦、努力奋斗,让中国的明天更美好。

(节选自《新华时评》2024年1月5日,有删改)

【材料三】

“精彩绝伦”“令人惊叹”……深圳原创舞剧《咏春》在伦敦开启英国首演以来,好评如潮,票房大卖,不少观众表示要“二刷”!英国主流媒体、文艺评论家、自由撰稿人也不吝赞美之词,对演出给予高度评价。“深圳造艺”迎来又一次的高光时刻。

《咏春》在海内外演出已近 200 场,之所以能一次次破圈,一个重要原因是,它致敬的是追光逐梦的平凡人,蕴含着直击人心的力量。

《咏春》采用“戏中戏结构”。该剧以一深圳剧组拍摄电影《咏春》为引,拉开全剧大幕。电影里的“叶师父”远赴他乡,怀抱“咏春堂”牌匾踏入群雄林立的武馆街,只为开咏春的一扇门;舞台上的片场中,剧组众人同样怀抱梦想奔赴山海,只为追寻心中那一束光。“戏外”的深圳《咏春》剧组与“戏内”赴香港打拼的叶师父,两条线索、两个场景、两个故事在剧中无缝切换,两个时代随之同频共振,最终落在“理想”上。

致敬平凡英雄,铺展岭南市井风情,谱写大湾区人不屈不挠的打拼路、奋斗史,鲜明传递出这样一个朴素的故事内核—每个人都可以在平凡的生活中创造不凡,每个人都可以成为照亮别人的那束光。通过这部舞剧,海内外观众可以深深体味平凡人的创造精神、奋斗精神和团结精神,在极强的“代入感”中轻松“读懂”《咏春》、爱上《咏春》。

(节选自《深圳特区报》2024年9月5日,有删改)

阅读下面一则消息,完成各题。

瑞典卡罗琳医学院2019年10月7日宣布,将2019 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美国科学家威廉凯琳格雷格塞林扎以及英国科学家拉特克得特利夫,以表彰他们在发现细胞如何感知和适应氧气供应方面做出的贡献。

评奖委员会说,动物需要氧气才能将食物转化为有用的能量,人们了解氧气的基础性重要作用已有数个世纪,但细胞如何适应氧气水平变化长期不为人知。今年的三位获奖科学家发现了“细胞如何感知和适应不断变化的氧气供应”,并确认了“能够调节基因活性以适应不同氧气水平的分子机制”,为我们理解氧气水平如何影响细胞新陈代谢和生理功能奠定了基础。

评奖委员会强调,今年的获奖成果为人类开发出“有望对抗贫血、癌症以及许多其他疾病的新策略铺平了道路”。

委员长秘书托马斯佩尔曼在当天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他已经与三位获奖科学家取得了电话联系三人均表示“很高兴能够分享”今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凯林 1957 年出生于美国,现就职于美国哈弗大学医学院和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所。拉特克利1954 年在英国出生,现就职于英国牛津大学和弗朗西斯克里克研究所。塞门扎1956 年出生于美国现就职于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

三位科学家将分享 900 万瑞士克朗(约合91万美元)奖金。

(记者:和一苗,付一鸣)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