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 难易度:普通

吉林省长春市新区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试卷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各题。

中国服饰文化

【材料一】汉服,汉民族的传统服饰,又称为汉装、华装,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民族服饰之一。①据一些古籍资料显示,汉服“始于黄帝,备于尧舜”,源自黄帝制冕服,定型于周朝,并在汉朝形成完备的冠服体系。汉民族传统服饰的总体风格偏向于凝重、古朴、典雅,其基本特征是交领、右衽、束腰,用绳带系结,常给人洒脱飘逸的印象。所谓“交领”,是指衣服左右前襟重叠,两边相交成领;“右衽”,就是上衣前襟左边长、右边短,衣服前襟向右掩。这一服饰的诞生,体现的是中国古人泰然自若、宽厚仁爱、与世无争的民族性格和人生境界,从某种程度看也反映了古人天人合一的世界观。

(中国新闻网2020年11月16日)

【材料二】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打造的一款创新性文化类节目——《衣尚中国》,是继《国家宝藏》《中国诗词大会》等一系列文化类节目之后的又一次创新,以服饰之美为切口,每期一个主题,介绍中华服饰的历史演变与现世创新,追根溯源,向世界传递中国元素与中国审美,向世界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在观众的多元审美之下,节目关注了服饰文化传统与现代的融合碰撞,从传统文化中发据年轻人喜爱的元素,推选兼具时尚与经典、锋芒和内涵的养眼之作。

(腾讯网2020年11月26日)

【材料三】中国素有“衣冠古国”的美誉。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孕育了璀璨的民族文化。服饰文化更是诸多传统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服饰除了具有表现某些象征价值和文化意义的社会属性外,还有其最实用的价值,那就是保护人类身体的自然属性。一路变迁中,服饰不再仅仅是简单的穿着,更承载着个人与国家的记忆。70年来,中国人民始终追求美好、追求幸福,追求丰富多元的世界,也在世界舞台上展现着自信的中国。

(《光明日报》有删改)

(1)、下面对材料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汉民族传统服饰的总体风格偏向于凝重、古朴、,典雅,常给人洒脱飘逸的印象。 B、汉服基本特征是交领、右衽、束腰,其中衣服左右前襟重叠,两边相交成领,是“交领”;上衣前襟右边长、左边短,衣服前襟向右掩,是“右衽”。 C、《衣尚中国》以服饰之美为切口,关注了服饰文化传统与现代的融合碰撞,介绍中华服饰的历史演变与现世创新,。传递中国元素与中国审美。 D、中国素有“衣冠古国”的美誉。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孕育了璀璨的民族文化。
(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①句运用作引用(引资料)的说明方法。引用古籍资料,说明了汉服的历史悠久。 B、“汉服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民族服饰之一”,“最”和“之一”强调了汉服历史悠久的特点,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严谨性。 C、《衣尚中国》是继《国家宝藏》《中国诗词大会》等一系列文化类节目之后的唯一创新 D、题目“中国文化服饰”点明了说明对象,三则材料分别说明了汉族服饰文化、《衣尚中国》之“美”、服饰的象征价值和文化意义。
(3)、服饰文化是诸多传统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厚的文化意义,请结合上述材料简要概括中国服饰文化的意义。
举一反三
班级阅读完《水浒传》和《三国演义》,以《从类型化中看人物个性——试论早期古典小说人物形象》为题,开展小论文撰写活动。现邀请你一起完成任务。

【材料一】关于《三国演义》人物塑造之成说

关于《三国演义》在人物塑造上所取得的成就众说纷纭,或贬或扬。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种观点:

第一种:以鲁迅先生为代表,对《三国演义》在人物塑造上所取得的成就持否定态度。认为《三国演义》在人物形象塑造上过于粗疏,人物个性不够鲜明。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一书中明确指出:“至于写人,亦颇有失,以至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在《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中又指出:“描写过实。写好的人,简直一点坏处都没有;而写不好的人,又是一点好处都没有。其实这在事实上是不对的,因为一个人不能事事全好,也不能事事全坏。譬如曹操,他在政治上也有他的好处;而刘备,关羽等,也不能说毫无可议,但是作者并不管它,只是任主观方面写去,往往成为出乎情理之外的人。”

第二种:以傅继馥先生为代表,他指出:“《三国演义》中的重要人物形象,是古代文学中类型化艺术典型的光辉高峰和不朽的范本。研究它,既可以总结类型化艺术典型的特点和经验;又可以从这一范例考察中国古典小说中艺术典型所经历的发展过程,证明由类型化典型到性格化典型是普遍的规律。”傅先生认为,文学中艺术典型的基本形态有两种:一种是古代的类型化典型,一种是近代的性格化典型。并进一步提出《三国演义》中的重要人物形象,突出地表现了类型化艺术典型的重要特征。第一,“重要形象都有一个主要特征,它表现得非常突出,并在形象内部诸要素中占有决定性的位置。这一个突出的主要特征,就足以支撑起整个形象。”第二,“《三国演义》人物的主要特征及其他因素基本上稳定不变,缺少纵横等方面的发展变化,处于古典式的静穆状态。即使有某些变化,也不是内在性格的变化。”第三,“《三国演义》人物形象的内部诸因素处在古典式的和谐之中,形象回避了性格的复杂性。”

第三种:以刘上先生为代表,他在《中国古代小说艺术史》中提出不同意类型化的说法,而代之以“特征化”,并解释了他说的“特征化”是一种从人物个体实际出发而着意突出其某一性格特征的形象塑造艺术,其主要内容包括性格的单一性、稳定性、群体性。并且认为曹操就是这样的典型。

黄霖先生在他参编的《中国文学史·第四卷》中也谈到:“它塑造人物形象的显著特点,突出甚至夸大了历史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舍弃性格中的次要方面,创造了一批具有特征化性格的艺术典型。他们的性格特征,一般都显得比较单一和稳定,有点像戏曲中程式化、脸谱化的表现,容易给读者以强烈、鲜明的印象;也有点近似雕塑,在单一、稳定,乃至夸张之中呈现出一种单纯、和谐、崇高的美……《三国演义》一书也就成了我国古代塑造特征化艺术典型的范本。”刘先生与黄先生的看法可谓不约而同。

第四种:以郑铁生先生为代表,在他的著作《三国演义叙事艺术》一书中论及“《三国演义》人物形态的构成及系列人物”时,提出了所谓“四形态”说。郑先生说:“小说家塑造的人物形象有不同的性格特征,其性格的形成和转变由多种因素构成。”“探讨《三国演义》人物形态的构成,不能离开小说形态的发展过程,也不能简单地用类型化、性格化,或扁形人物、圆形人物这些框架去套,它是复杂多样的……《三国演义》人物性格结构的组合分为四种形态,即单一型、向心型、层递形和矛盾型。” ……“这些人物之所以能分为不同形态,是因为他们的性格结构是由一系列的性格因素组成的,并且组合的方式很不相同。”“无论《三国演义》的哪一种性格结构形态,都遵循了人物创造的整体性原则。”

(选自王万鹏《〈三国演义〉人物塑造诸说述评》有删改)

【材料二】《三国演义》《水浒传》原著选摘

选摘A

[场景一] 知府道:“你这厮怎地得这封假书来?”戴宗告道:“小人路经梁山泊过,走出那一伙强人来,把小人劫了,绑缚上山,要割腹剖心。去小人身上,搜出书信看了,把信笼都夺了,却饶了小人。情知回乡不得,只要山中乞死。他那里却写这封书与小人,回来脱身。一时怕见罪责,小人瞒了恩相。”知府道:“是便是了,中间还有些胡说。眼见得你和梁山泊贼人通同造意,谋了我信笼物件,却如何说这话。再打那厮!”

戴宗由他拷讯,只不肯招和梁山泊通情。蔡九知府再把戴宗拷讯了一回,语言前后相同,说道:“不必问了。取具大枷枷了,下在牢里。”

[场景二] 且说罗真人把上项的事,一一说与戴宗。戴宗只是苦苦哀告,求救李逵。罗真人留住戴宗在观里宿歇,动问山寨里事务。戴宗诉说晁天王、宋公明仗义疏财,专只替天行道,誓不损害忠臣烈士、孝子贤孙、义夫节妇,许多好处。罗真人听罢甚喜。一住五日。戴宗每日磕头礼拜,求告真人,乞救李逵。罗真人道:“这等人只可驱除了罢,休带回去。”戴宗告道:“真人不知,这李逵虽然愚蠢,不省理法,也有些小好处。第一,耿直,分毫不肯苟取于人。第二,不会阿谄于人,虽死其忠不改。第三,并无淫欲邪心,贪财背义。敢勇当先。因此宋公明甚是爱他。不争没了这个人,回去教小可难见兄长宋公明之面。”

——选自《水浒传》

选摘B

却说许攸暗步出营,径投曹寨,伏路军人拿住。攸曰:“我是曹丞相故友,快与我通报,说南阳许攸来见。”军士忙报入寨中。时操方解衣歇息,闻说许攸私奔到寨,大喜,不及穿履,跣足出迎,遥见许攸,抚掌欢笑,携手共入,操先拜于地。攸慌扶起曰:“公乃汉相,吾乃布衣,何谦恭如此?”操曰:“公乃操故友,岂敢以名爵相上下乎!”攸曰:“某不能择主,屈身袁绍,言不听,计不从,今特弃之来见故人。愿赐收录。”操曰:“子远肯来,吾事济矣!愿即教我以破绍之计:”攸曰:“吾曾教袁绍以轻骑乘虚袭许都,首尾相攻。”操大惊曰:“若袁绍用子言,吾事败矣。”攸曰:“公今军粮尚有几何?”操曰:“可支一年。”攸笑日: “恐未必。”操曰:有半年耳。”攸拂袖而起,趋步出帐曰:“吾以诚相投,而公见欺如是,岂吾所望哉!

——选自《三国演义》

选摘C

[场景一] 智深问道:“那军官是谁?”众人道:“这官人是八十万禁军枪棒教头林武师,名唤林冲。”

……

林冲将引妻小并使女锦儿也转出廊下来,只见智深提着铁禅杖,引着那二三十个破落户,大踏步抢入庙来。林冲见了,叫道:“师兄,那里去?”智深道:“我来帮你厮打!”林冲道:“原来是本管高太尉的衙内,不认得荆妇,时间无礼。林冲本待要痛打那厮一顿,太尉面上须不好看。自古道:‘不怕官只怕管。’林冲不合吃着他的请受,权且让他这一次。”

[场景二] 林冲听那三个人时,一个是差拨,一个是陆虞候,一个是富安。林冲道:“天可怜见林冲若不是倒了草厅,我准定被这厮们烧死了!”轻轻把石头掇开,挺着花枪,一手拽开庙门,大喝一声:“泼贼那里去!”

——选自《水浒传》

阅读

【资料收集】

【资料一】

   蓝印花布的印染方式很适合手工作坊生产制作。它使用一种特制的防染浆,并用花板将花纹印在布料上,再用蓝色染料浸染,最后将防染浆刮掉,便透出了蓝白分明的花纹。

   蓝印花布有着悠久的历史和较为广泛的地域分布,江苏、浙江、湖南、山西、陕西、安徽、山东、四川等地的蓝印花布都各有特色。蓝印花布同蜡染和扎染一样,都是我国传统的民间手工印染花布。

   蓝印花布纹样十分丰富,一般多以植物和动物的纹样为主,常常具有吉祥的含义,如喜上眉梢、五福捧寿、福在眼前、龙凤呈祥等,以表达人们对生活的美好愿望。

   蓝印花布的面料现在常常用来制作居室用品,如被面、床单、枕巾、门帘等。还可以用来做成服装和各式各样的工艺品。用蓝印花布设计制作的服装往往受到许多人的喜爱,因为它具有一种回归自然的质朴之美。

   蓝印花布的工艺过程:
   1、棉布:选用民间手工方法纺线织成的“土布”。
   2、刻版:是用来漏印防染浆糊的花纹型纸。
   3、防染浆:蓝印花布的防染浆一般用豆粉和石灰混合调制而成。

   4、刮浆:将刻制好的花纹型纸覆盖在铺平的白棉布上,然后用刮刀将防染浆糊刮到纸版上,这样浆糊就通过纸版镂空的部分刮到布坯上,形成花型。

   5、晾干:刮印好花型的布坯在通风的阴凉处晾干后就可以染色了。

   6、染色:蓝印花布的染料是从一种叫“大青”的植物中提取浆汁而成的蓝色染料,通常又称为“靛青”或“靛蓝”。蓝印花布的染色用浸染法,一般要经过多次浸染,布坯才能染成沉稳的青蓝色。

   7、刮白:将浸染好的布料晾晒干后,刮去防染浆糊,花纹就随之显现。再经过漂洗、晾晒,一块蓝印花布就完成了。

(选自苏少版《美术》八年级上册)

【资料二】

    《广志》曰:七月中作坑,令受百许束,作麦秸泥泥之令深五寸以蔽四壁。刈蓝倒竖于坑中,下水,以木石镇压令没。热时一宿,冷时再宿,漉去内汁于瓮中,率十石瓮,著石灰一斗五升,急抨之,一食顷止。澄清,泻去水,别作小坑,贮蓝靛著坑中。候如强粥,还出瓮中盛之,蓝靛成矣。

(选自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

【资料三】

    凡蓝五种,皆可为淀"。茶蓝即菘蓝,插根活。蓼蓝、马蓝、吴蓝等皆子生。近又出蓼蓝小叶者,俗名苋蓝,种更佳。

    凡种茶蓝法,冬月割获,将叶片片削下,入窖造淀。其身斩去上下,近根留数寸。薰干,埋藏土内。
   春月烧净山土使极肥松,然后用锥锄(其锄勾末向身,长八寸许),刺土打斜眼,插入于内,自然活根生叶。其余蓝皆收子撒种畦中。暮春生苗,六月采实,七月刈身造淀。

(选自明代宋应星《天工开物》)

【注释】①淀:同“靛”,一种蓝色的染料。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后面小题。

【材料一】

“典,大册也。”——《说文解字》

“典者,尊藏之册。”——《癸巳存稿》

书籍:书(总称)。——《现代汉语词典》

【材料二】

央视推出的大型文化综艺节目《典籍里的中国》火遍全网,以下是《典籍里的中国》第十期《周易》节目流程表:

环节

时空舞台

呈现方式

呈现内容

1

历史空间

舞台剧

1973年,湖南马王堆汉墓帛书中发现了迄今为止最古老的《周易》抄本之一,让“孔子不曾读《易经》”的说法不攻自破。

(续表)

2

历史空间

舞台剧

孔子注解《易经》而成《易传》,合而为《周易》;周文王推演《易经》;伏羲对于易道的朴素思考。

3

现实空间

专家解读

专家及节目主创人员介绍如何识读经典。

4

历史空间

舞台剧

孔子困于陈蔡,仍弦歌不辍;文王囚于羡里,仍不改信念。两位圣贤呈现出君子“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精神互通。

5

时空穿越

时空对话

撒贝宁扮演的现代读书人对话孔子、王弼、宋载等历史人物,讲述典籍《周易》在历史长河中流传的故事。

【材料三】

我觉得《典籍里的中国》让我们的民族精神真正成为可触摸的精神了,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了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央民族大学教授 蒙曼)

这个节目采用了现代科技手段,让人有穿越时空的感觉。这种深入浅出让普通人都能看懂这个节目,都能领略经典里面的文化精华。(甘肃敦煌书画院院长 纪永元)

看过《典籍里的中国》之《周易》才明白“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这句话。做人做事,一定要宽容、有容乃大,而且要坚强。(微博网友 非常幸运的小芬芬)

选角、舞美和服装化妆看得出确实考究了,演员的演绎真的很棒,部分演员的一个眼神真的有一眼万年的感觉——两千年后还有人读书吗? 有啊!(豆瓣书友 林深不见狐)

【材料四】

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有其独特的价值体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

中华文明看似柔和,实则坚强。这也从一个侧面,回答了为什么古代印度、古代埃及、古代巴比伦等文明古国早已进入了博物馆,唯有中华文明历经五千年风吹雨打,依然挺立、生机勃勃,在人类文明的灿烂星空中闪烁着耀眼的光芒。

再辉煌的文化,一旦失去传承就必然衰败。作为重要的传播阵地,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在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责无旁贷,必须与时间赛跑。总台成立以来,我们连续推出《经典咏流传》《中国诗词大会》《国家宝藏》《中国地名大会》等一大批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品节目,都获得了社会的广泛认同。

书里乾坤大,心中日月长。我们坚信,典籍是国之瑰宝,不能只是“活”在藏书馆、“活”在学者的论著中,还应该“活”在年轻人心中。《典籍里的中国》,就是典籍的传播者、转化人,在浩如烟海的典籍中探赜索隐、披沙拣金,通过电视独具优势的语境转换,让更多人爱上典籍,自觉传承中华灿烂文化。

(慎海雄《我们为什么要策划〈典籍里的中国〉》)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