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 难易度:普通
江西省南昌市南昌县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卷
材料一:在当下信息爆炸的时代,中国孩子的视力防控已成为一个新的话题。保护青少年儿童视力已经刻不容缓。2015年的首份《国民视觉健康报告》中提到,我国近视呈低龄化发展趋势,显然中国青少年儿童的近视形势十分严峻,近视越来越多,发生越来越早。据不完全统计,中国青少年儿童近视总体发生率为52.7%,小学阶段近视率从一年级的15.5%增长到六年级的57.7%,初中生超过71.1%,高中生超过80.5%,且青少年儿童近视患病率处于逐年高速递增的状态。
(刊载于2022.8,有删改)
材料二: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在眼睛防护上会有不同的侧重。0-6岁学前阶段,护眼关键词为“呵护引导,快乐成长”。建议学龄前儿童尽量避免接触和使用手机等电子产品。6-12岁小学阶段,护眼关键词为“习惯养成,积极预防”。这一阶段近视防控应以孩子养成良好习惯为主,建议家长定期带孩子检查视力,注重孩子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每日户外活动应达到2小时以上,沐浴阳光,预防近视发生。12-18岁中学阶段,护眼关键词为“主动参与,科学防控”。中学阶段学业压力增加,应注意劳逸结合,坚持防控近视。要牢记“20-20-20”原则近距离用眼20分钟,要注意看20英尺(6米)外的远处物体20秒钟放松眼睛。
家长关注孩子的视力监测数据时,要特别关注以下几点:一是关注裸眼视力。裸眼视力是指未经任何光学镜片矫正所测得的视力,学龄儿童正常视力应在5.0以上(标准对数视力表),如果孩子视力在5.0以下,家长要提高警惕,及早带孩子去医疗机构检查。二是关注屈光度。屈光度以D表示,数值乘以100就是眼睛度数,正值代表远视,负值代表近视,例如屈光检查单上的-2.00D表示200度近视,+1.50D 表示150度远视。三是关注远视储备。孩子生长发育过程中,眼轴逐渐增长,远视度数逐渐降低而趋于正视,称之为“正视化过程”,正视化前的“远视储备”可理解为“对抗”近视发展的“缓冲区”,远视储备量不足的孩子容易发展为近视眼,例如正常情况下4到5岁的孩子应该有200度左右的远视储备量,如果检测只有50度远视,意味着其远视储备量消耗过多,有可能较早出现近视。四是关注眼轴。有些学校或医疗机构在眼部检查时可以测量孩子的眼轴长度,正常眼轴范围为22~24mm,如果孩子眼轴增长到24mm以上,就很有可能发展为近视。
(刊载于2022.6,有删改)
材料三:
年龄 | 生理屈光度(D) |
3岁前 | +3.00 |
4~5岁 | +1.5~+2.00 |
6~7岁 | +1.00~+1.50 |
8岁 | +1.00 |
9岁 | +0.75 |
10岁 | +0.50 |
11岁 | +0.25 |
12岁 | 0 |
图一不同年龄段生理屈光度参考 |
材料四:小学一到三年级的孩子远视储备如果小于50度,两年后发生近视的比例要高于85%;如果远视储备不到100度,两年后近视发生率要大于50%。所以,一定程度的远视储备是合理的。当然,远视储备并不是越多越好,过多的远视储备不但不是合理的远视储备,而更可能成为病理性的远视性屈光不正,从而影响视功能的正常发育,甚至导致弱视的发生。远视储备就像是孩子出生时开设的银行账户里的固定储备金,而这个储备金是定额的,只会逐渐被消耗,而不具有增值功能。长时间过度近距离用眼(如高负荷的家庭作业,过度使用手机平板等电子产品),户外活动缺乏,睡眠不足、饮食不均衡等都是过度消耗远视储备的不良生活习惯。有些孩子因为过度用眼而过早把远视储备消耗殆尽,甚至开始透支,就会变成近视。远视储备是不可再生资源,因此一定要节约和保护,尽量延长孩子宝贵的远视储备使用期。
(刊载于2022.6,有删改)
【【材料一】
随着春招的来临,应届毕业生们面临着步入社会就业创业的“难题”。而有些大学生则把就业玩出了新“花样”。
毕业于云南农业大学的王彪报名了西部计划,来到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杂多县第二民族中学支教。扎根基层、服务群众,将基础教育带到更远更偏的地方。
非遗传承年轻化逐步成为一大趋势,从小生活在苗寨的潘雪大学毕业后重回家乡,采用短视频、直播的方式为客户量身定制,打开银饰销路,让每件苗族银饰都会“说话”。
清华大学毕业生张美瀚志愿到祖国最艰苦的边疆地区服役、用两年时间成长为一名坚毅果敢的军人。他用青春热血,将爱国之情转化为报国之行、将最美的年华绽放在祖国军营。
在择业的过程中有很多需要我们考虑的国素:
一是多考量。在就业的选择上,我们需要考虑到自己的兴趣、职业规划、社会评价、家庭情况还有该行业的优势和挑战等多方面。
二是熟政策。在选择就业形式的时候,我们一定要提前了解到不同的就业政策以及各种行业的准则;充分利用好省校各级就业平台,多渠道收集用人单位招聘信息;认准求职常态化网站等。
三是做心理建设。我们可能会面临诸多挑战,比如自负盈亏,承担“空窗期”的压力,以及面临所从事的行业受社会经济等影响带来的收入水平波动起伏的风险。因此,重建求职信心极为重要。
(摘编自《当代大学生就业现状:有困难,但很多人闯出新路子》)
【材料二】
(《2022大学生就业力调研报告》,摘自智联招聘网) |
【材料三】
据政府工作报告显示,今年高校毕业生超过1000万人。在千万毕业生即将进入职场之时,更多的年轻人开始对考公务员或者考编制更加青睐。在与多位毕业生交流后,北京商报记者发现,目前,国企、事业单位和公务员等相对稳定的岗位已成为不少应届毕业生的首选。
即将毕业于天津某高校的硕士研究生小张向北京商报记者讲述了她和同学们的求职故事。小张说道:“偏好上感觉大家更倾向于去稳定的单位。”在像小张这样的应届毕业生看来,包括了国企、央企、事业编和公务员等,取代了之前应届生最爱去的互联网公司,成为了新的热门。
刚刚拿到一家北京国企offer的毕业生小旭也向记者表达了同样的观点。“像我身边一些在秋招时已经拿了互联网大厂offer的同学,目前也在看一些国企、央企的招聘信息,互联网行业的形势相比之前没有太好了。”
在小张看来,她和同学们在求职时更看重春招的时机。“春招岗位的需求量相比秋招时要更多,机会也更多。”把握好企业招聘的时机,是目前应届毕业生们找到满意工作的关键。对此,小旭表示,从整体的求职时间表来看,相比于普通企业招聘,向体制内方向求职所需要的流程和时间都更久一些,所以需要毕业生提前做好职业规划。
(摘编自《北京商报》)
【材料四】
从今年就业形势看,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仍面临不小压力。2023年高校毕业生规模将超过1150多万人,就业工作面临就业总量压力大和结构性矛盾仍然突出的双重挑战,在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教授陈建伟看来,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的结构性矛盾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一是短期供需时间点不匹配的矛盾。高校毕业生的毕业时间集中,短期走向市场寻找工作岗位的群体规模也比较大,而就业机会的创造需要经济发展支撑,且存在一定的时间滞后性,因此存在短期岗位供不应求的情况。
二是劳动力市场需求结构变化快与供给结构调整慢的矛盾。经济结构转型推动市场对毕业生需求的技能结构变化快,而大学毕业生的专业结构和培养层次取决于教育体制而不直接取决于市场需求,因此存在一些大学专业毕业生的市场需求不足,也有一些专业的毕业生存在供不应求。
三是高校毕业生的求职预期(包括对行业、地区和工资待遇的预期)相对稳定,受经济发展和劳动力市场形势变化的调整小,因此知期内一些毕业生难以找到合适工作。
针对上述现状,陈建伟认为,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一方面要以经济复苏增长带动缓解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另一方面,还需提升高等教育对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转型的适应性,增强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能力。
(摘编自《中国新闻社》2023年1月26日)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