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 难易度:普通

北京市平谷区2024-2025学年五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

阅读

忽略

①夕阳斜照在玻璃窗上,再反射到阳台上的瓷砖上,幻出一片红红的光芒,很美,很好。

②孩子跪坐在椅子里,痴痴地望着阳台上沐浴着夕阳的花盆,无限美好的夕阳毫不吝啬地把光芒洒向花盆中的紫罗兰,使得本来就很美的紫罗兰更添几分美好。但孩子的心思全不在这里,他只顾痴痴地看着花盆中紫罗兰叶下几根嫩嫩绿绿的小瓜苗。这是孩子几天前吃西瓜时好玩似的随意吐进花盆中的,没想到竟会长出瓜苗来。

③孩子满心欢喜地看着,不禁叫出了声:“要是瓜苗慢慢地长出小西瓜来,那该多好啊!”接着孩子咯咯地笑了,满眼的憧憬。

④孩子的母亲见了,走过来,“看什么呢?”

⑤孩子忙把母亲拉到花盆前,开心地说:“妈妈,看,花盆里长了好多小苗苗!以后它们会长成大苗苗,结小西瓜给我吃。”

⑥母亲皱了皱眉头,笑了笑,“傻瓜,那些瓜苗过几天就会死的,根本长不出西瓜。”

⑦孩子咬了咬嘴唇,接着笑了,睁大着明亮的眼睛,“会的,小瓜苗会长成西瓜的,我会天天照顾好它们的。”

⑧母亲笑着摇了摇头,转身就到厨房去了,忽略了孩子表现出的坚定与信心。

⑨一天下午,孩子从学前班回来后,照例跑向阳台,奔向花盆。顿时,孩子傻了眼,花盆中只有那株紫罗兰在夕阳下耀武扬威地炫耀着。孩子揉了揉眼睛,怀疑自己看错了,但事实如此,嫩嫩绿绿的小瓜苗不见了。孩子哇一声哭了。

⑩随后,孩子哽咽着问母亲,“妈妈,小瓜苗怎么没了?”

⑪“被我拔了,这有什么哭的,那些瓜苗长在花盆里,影响紫罗兰的生长,那些个小东西,别管了。你也是,就知道哭。乖,别哭了。”母亲笑着责备孩子,拿出手帕擦擦孩子的眼睛。

⑫此后,孩子的眼睛总爱往花盆里瞟,并且想过把那株讨厌的紫罗兰给拔了,孩子也几次用手捏住它,但终究没拔。这也是一个生命呀,孩子想。

⑬几天后,孩子画了一张画,画中是一个大大的花盆,花盆里有一棵小小的瓜苗,嫩嫩的,绿绿的,旁边写了一行小字:我虽小,但我也是一个生命。老师惊讶于他的想法,给了他满分。孩子把画拿给母亲看,母亲看了看分数,笑道:不错啊,真厉害,得了个满分。妈妈待会儿带你去上街,给你买冰淇淋。

⑭夕阳斜照在玻璃窗上,再反射到阳台的瓷砖上,幻出一片红红亮亮的光芒,很美,很好。

(1)、文中孩子和母亲对待小瓜苗的态度各是什么?
(2)、第⑧自然段“母亲笑着摇了摇头,转身就到厨房去了,忽略了孩子表现出的坚定与信心。”写出了母亲对孩子感受的忽略。紧接着又有一处“忽略”的描写,找出来写在横线上。
(3)、读第⑬自然段,写出自己的感受。
(4)、文章最后一句表现出孩子的心情是(   )。
A、见到美景的高兴 B、面对阳台的失望
(5)、 如果文中的母亲是自己的妈妈,借着这件事,你会和母亲心平气和地说些什么?写下来。
举一反三
孔子拜师

    春秋末,鲁国有位大教育家孔子,带着几十个弟子周游列国,到处宣传自己的儒家学说。

    一天,孔子等人驾车来到一个十字路口,只见有个小男孩用土块垒起了一个大圆圈,挡住了他们的去路。

    孔子的学生上前请小孩让一让路,小孩指着大圆圈说:“我这是一座城池,你们怎么能过去呢?”学生急忙回禀(bǐng)孔子。孔子下车来到小孩面前,和蔼地问道:“你为什么不让我们过去呀?”小孩一本正经的说:“我看您是个知书达理的人,不会不讲理吧?请问您,是车让城还是城让车呀?”孔子马上答道:“当然是车让城啦。”小孩指着他的土“城”说:“您看,我这是一座‘城’,您怎么能过去呢?”

    孔子觉得这孩子真顽皮,但一时找不到反驳的话,怎么办?(    )绕道,(    )要走不少路,从旁边过去又要碾(niǎn)坏庄稼。孔子一时没办法,只好再和小孩商量:“你看能不能先把‘城’拆了,让我们过去呀?”小孩摇摇头说:“有理走遍天下,无理寸步难行。哪有拆‘城’让车的道理?”

    这一下更把孔子难住了,急得他就地乱转。

    小孩见孔子着急的样子。笑了:“我刚才说了嘛,有理才能走遍天下。什么事都应该以理服人。您若是叫我老师,我可以既不拆‘城’,又让你们过去。”孔子想了想:“好,我就叫你老师。”说完,恭恭敬敬地向小孩鞠了一躬,叫了声:“老师!”小孩忍住笑,说:“其实这很简单。您在“城’外叫门,我把‘城’门打开,你们不就过去了吗?”

    孔子听了,恍然大悟    惭愧    敬佩:“后生可畏啊,老夫拜你为师

    ①村子里弥漫着谷物干燥房的气息。

    ②蘑菇拼命地冒出来,冒出来。

    ③当初林中所有的树汇成一个完整的绿色巨物,而现在每棵树各行其是。这就是秋天,年年如此。秋天不是一下子把这绿色巨物的衣服全部剥光的,而是分别让每棵树再盛装一小段时间,再各自炫耀一小段时间。

    ④我初来这儿时,黑麦开始发黄。现在离开这儿回去时,人们正在吃这黑麦,而新种的黑麦又呈现出绿色。破土而出的麦芽活像一个个小兵,每个小兵的刺刀是绿色的,每把刺刀上都挂着一颗像越橘一般的水珠,在阳光下闪闪发亮,有的就像太阳,有的色彩缤纷,像金钢钻。

    ⑤这儿是那样的静,静得草地里虽没有蠡斯,可自己的耳朵里仿佛有螽斯在叫。这时从一棵高大的云杉挤到一边的白桦树上,缓缓地飘下一片黄叶。黄叶的飘落引起了大家的注意,所有的云杉、白桦、松树,以及树丛下边的杂草都大为诧异,问道:“在这样的寂静中,这片树叶怎么可以不安分地离开原址,往下飘落?”于是我应大家的要求,前去了解。我走到它跟前,弄清了情况。不,不是黄叶擅自飘落,而是它受不住一只小蜘蛛的重量,而成为它的降落伞,降落到了地上。

    ⑥四处非常安静。只听得见黑啄木鸟、松鸦、鸫鸟的叫声。

(选自福建少年儿童出版社《感悟自然》)

鲁迅的艺术人生

少年时期

鲁迅自幼热爱美术。他7岁时进私塾读书,就极喜欢看带有插图的书,且经常加以描绘。保姆长妈妈见他如此痴迷,在告假探亲期间,买了一套《山海经》给他,使得鲁迅喜出望外,爱不释手,更是激发了他对绘画的兴趣。

求学时期

鲁迅于1898年入江南水师学堂。读书期间,鲁迅曾篆刻“戎马书生”“文章误我”“戛剑生”三枚印章。1902年鲁迅赴日本学医,课余喜欢读哲学与文艺之书。

文坛先声时期

呐喊

1909年,鲁迅从日本归国,任教于浙江两级师范学堂。在此期间,他设计的第一个美术作品是他的头像——猫头鹰,因为鲁迅刚回国的时候,不修边幅,又表情严肃,所以有人给他起了一个外号,叫“猫头鹰”。民间不喜欢猫头鹰,觉得不吉祥,鲁迅倒是欣然地领了这个外号。他就想说一些让大家并不开心的事,好让一些人知道这个世界本来的样子。

1912年至1917年,鲁迅大量抄古碑,辑录金石碑帖。这期间他设计了北大的校徽,将“北大”两字绘成了脊梁骨的形象,希望北大学生成为国家民族复兴的脊梁。

1918年,他出版第一篇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1923年,小说《呐喊》出版,同年他自主设计小说封面。《呐喊》封面简洁有力、静穆庄重、意味深长、匠心独具,是中国书籍装帧设计史上不可多得的经典。

民主斗士时期

在这十年里,鲁迅在从事文学创作的同时,不遗余力地为中国现代版画事业倾注心血。他收集版画原作,组织研习社、开展版画展览、开办科普讲座。到1936年 10月鲁迅逝世前夕,现代版画运动形成了全国性的规模,后来更是形成了抗战版画大潮。因此鲁迅被版画界视为“新兴版画之父”。

阅读课外短文,完成练习。

瓶盖上的童年

王新文

我生在农村,小时候父母也不太会花钱给孩子买玩具。但爱玩是孩子的天性。我们基本上都是就地取材,有什么玩什么,花样很多,玩得也很开心。

有一年暑假,永然的叔叔从城里回家小住,带回来一副中国象棋。那光泽圆润的棋子,那调兵遣将的气魄,那铿锵有力的声响……让我们这群孩子十分羡慕和向往。永然的叔叔有时也带我们玩几盘,小孩子学得快,我们很快就知道了“马走日,象飞田,炮打过去一溜烟”等基本走法。那几天,我们几乎天天泡在永然家,瞅准机会就拿出象棋“杀几盘”。可好景不长,永然的叔叔回城了,带走了他那副可爱的象棋。

自此我们好像“丢了魂”,玩什么都念叨着“没意思,没意思……”,于是我们四处打听谁家有象棋,但是找不着……记不清是谁提出了自己制作象棋的想法。主意一出,全体响应。

用什么做棋子呢?32颗棋子,不但形状一样,还得分成两种颜色,一下子凑这么多不容易。我们先用硬纸片,太薄,拿着不顺手;用小木块,找不到那么多……最后,想到了瓶盖。当时夏天流行一种麦芽汁发酵饮料,大人干一天活都爱买上两三瓶消暑解渴,所以瓶盖很好找,而且每个瓶盖里都有一个白色的皮垫,上面可以用圆珠笔写字。不到两天的时间,我们找了50多个瓶盖,从中又挑出来32个新瓶盖。永然从他当老师的父亲那里找来蓝色圆珠笔、红色圆珠笔,我们在瓶盖里面的皮垫上写上“将”“车”“马”“炮”等字,就做好了棋子。

用什么做棋盘呢?我家的草棚里有一个盛石灰的牛皮袋,我从上面剪了一大块牛皮纸,裁成大长方形,用蓝色圆珠笔画出“楚河汉界”。棋盘也做好了。

从此,整个暑假,我们一有时间就凑到一起,在树底下、在房顶上、在门洞里……尽情地玩着我们的象棋。尽管还不懂“蹩马腿”,尽管还不会“连环炮”,没关系,我们有自己的规则,我们有自己的套路,只要高兴就行;棋子丢了、坏了,不要紧,我们再找个瓶盖就行了……童年的时光就这样在如斯的欢乐中悄然流逝。

(选自《燕赵晚报》,有删改)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