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 难易度:普通
北京市平谷区2024-2025学年五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
忽略
①夕阳斜照在玻璃窗上,再反射到阳台上的瓷砖上,幻出一片红红的光芒,很美,很好。
②孩子跪坐在椅子里,痴痴地望着阳台上沐浴着夕阳的花盆,无限美好的夕阳毫不吝啬地把光芒洒向花盆中的紫罗兰,使得本来就很美的紫罗兰更添几分美好。但孩子的心思全不在这里,他只顾痴痴地看着花盆中紫罗兰叶下几根嫩嫩绿绿的小瓜苗。这是孩子几天前吃西瓜时好玩似的随意吐进花盆中的,没想到竟会长出瓜苗来。
③孩子满心欢喜地看着,不禁叫出了声:“要是瓜苗慢慢地长出小西瓜来,那该多好啊!”接着孩子咯咯地笑了,满眼的憧憬。
④孩子的母亲见了,走过来,“看什么呢?”
⑤孩子忙把母亲拉到花盆前,开心地说:“妈妈,看,花盆里长了好多小苗苗!以后它们会长成大苗苗,结小西瓜给我吃。”
⑥母亲皱了皱眉头,笑了笑,“傻瓜,那些瓜苗过几天就会死的,根本长不出西瓜。”
⑦孩子咬了咬嘴唇,接着笑了,睁大着明亮的眼睛,“会的,小瓜苗会长成西瓜的,我会天天照顾好它们的。”
⑧母亲笑着摇了摇头,转身就到厨房去了,忽略了孩子表现出的坚定与信心。
⑨一天下午,孩子从学前班回来后,照例跑向阳台,奔向花盆。顿时,孩子傻了眼,花盆中只有那株紫罗兰在夕阳下耀武扬威地炫耀着。孩子揉了揉眼睛,怀疑自己看错了,但事实如此,嫩嫩绿绿的小瓜苗不见了。孩子哇一声哭了。
⑩随后,孩子哽咽着问母亲,“妈妈,小瓜苗怎么没了?”
⑪“被我拔了,这有什么哭的,那些瓜苗长在花盆里,影响紫罗兰的生长,那些个小东西,别管了。你也是,就知道哭。乖,别哭了。”母亲笑着责备孩子,拿出手帕擦擦孩子的眼睛。
⑫此后,孩子的眼睛总爱往花盆里瞟,并且想过把那株讨厌的紫罗兰给拔了,孩子也几次用手捏住它,但终究没拔。这也是一个生命呀,孩子想。
⑬几天后,孩子画了一张画,画中是一个大大的花盆,花盆里有一棵小小的瓜苗,嫩嫩的,绿绿的,旁边写了一行小字:我虽小,但我也是一个生命。老师惊讶于他的想法,给了他满分。孩子把画拿给母亲看,母亲看了看分数,笑道:不错啊,真厉害,得了个满分。妈妈待会儿带你去上街,给你买冰淇淋。
⑭夕阳斜照在玻璃窗上,再反射到阳台的瓷砖上,幻出一片红红亮亮的光芒,很美,很好。
少年时期 | 鲁迅自幼热爱美术。他7岁时进私塾读书,就极喜欢看带有插图的书,且经常加以描绘。保姆长妈妈见他如此痴迷,在告假探亲期间,买了一套《山海经》给他,使得鲁迅喜出望外,爱不释手,更是激发了他对绘画的兴趣。 |
求学时期 | 鲁迅于1898年入江南水师学堂。读书期间,鲁迅曾篆刻“戎马书生”“文章误我”“戛剑生”三枚印章。1902年鲁迅赴日本学医,课余喜欢读哲学与文艺之书。 |
文坛先声时期 呐喊鼠 | 1909年,鲁迅从日本归国,任教于浙江两级师范学堂。在此期间,他设计的第一个美术作品是他的头像——猫头鹰,因为鲁迅刚回国的时候,不修边幅,又表情严肃,所以有人给他起了一个外号,叫“猫头鹰”。民间不喜欢猫头鹰,觉得不吉祥,鲁迅倒是欣然地领了这个外号。他就想说一些让大家并不开心的事,好让一些人知道这个世界本来的样子。 1912年至1917年,鲁迅大量抄古碑,辑录金石碑帖。这期间他设计了北大的校徽,将“北大”两字绘成了脊梁骨的形象,希望北大学生成为国家民族复兴的脊梁。 1918年,他出版第一篇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1923年,小说《呐喊》出版,同年他自主设计小说封面。《呐喊》封面简洁有力、静穆庄重、意味深长、匠心独具,是中国书籍装帧设计史上不可多得的经典。 |
民主斗士时期 | 在这十年里,鲁迅在从事文学创作的同时,不遗余力地为中国现代版画事业倾注心血。他收集版画原作,组织研习社、开展版画展览、开办科普讲座。到1936年 10月鲁迅逝世前夕,现代版画运动形成了全国性的规模,后来更是形成了抗战版画大潮。因此鲁迅被版画界视为“新兴版画之父”。 |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