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 难易度:普通

【拔尖测评】小语六上 第八单元拔尖测评

鲁迅的艺术人生

少年时期

鲁迅自幼热爱美术。他7岁时进私塾读书,就极喜欢看带有插图的书,且经常加以描绘。保姆长妈妈见他如此痴迷,在告假探亲期间,买了一套《山海经》给他,使得鲁迅喜出望外,爱不释手,更是激发了他对绘画的兴趣。

求学时期

鲁迅于1898年入江南水师学堂。读书期间,鲁迅曾篆刻“戎马书生”“文章误我”“戛剑生”三枚印章。1902年鲁迅赴日本学医,课余喜欢读哲学与文艺之书。

文坛先声时期

呐喊

1909年,鲁迅从日本归国,任教于浙江两级师范学堂。在此期间,他设计的第一个美术作品是他的头像——猫头鹰,因为鲁迅刚回国的时候,不修边幅,又表情严肃,所以有人给他起了一个外号,叫“猫头鹰”。民间不喜欢猫头鹰,觉得不吉祥,鲁迅倒是欣然地领了这个外号。他就想说一些让大家并不开心的事,好让一些人知道这个世界本来的样子。

1912年至1917年,鲁迅大量抄古碑,辑录金石碑帖。这期间他设计了北大的校徽,将“北大”两字绘成了脊梁骨的形象,希望北大学生成为国家民族复兴的脊梁。

1918年,他出版第一篇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1923年,小说《呐喊》出版,同年他自主设计小说封面。《呐喊》封面简洁有力、静穆庄重、意味深长、匠心独具,是中国书籍装帧设计史上不可多得的经典。

民主斗士时期

在这十年里,鲁迅在从事文学创作的同时,不遗余力地为中国现代版画事业倾注心血。他收集版画原作,组织研习社、开展版画展览、开办科普讲座。到1936年 10月鲁迅逝世前夕,现代版画运动形成了全国性的规模,后来更是形成了抗战版画大潮。因此鲁迅被版画界视为“新兴版画之父”。

(1)、鲁迅不但在文学创作中有很高的造诣,对其他艺术也颇有研究。联系全文,下列他有所涉猎的领域有(多选)(    )
A、绘画 B、篆刻 C、设计 D、版画
(2)、细读相关段落,下列是鲁迅设计的北大校徽图案的是(    )
A、 B、 C、 D、
(3)、我们可以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选用恰当的方法来阅读文本。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我们想欣赏鲁迅的艺术作品,可以阅读材料中左栏的图片。 B、我们想了解鲁迅少年时代的故事,可以先快速阅读文本,找到相关内容再仔细读。 C、如果我们对版画感兴趣,可以找到相关段落多读几遍,再查相关资料加深了解。 D、为了对鲁迅的文学作品有深入的了解,我们必须逐字逐句地阅读《鲁迅的艺术人生》这个文本。
(4)、[阅读要素]结合下面的资料袋,对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资料袋

必须敢于正视,这才可望敢想,敢说,敢作,敢当。

——鲁迅

鲁迅的《狂人日记》直指中国封建主义的问题,对现实社会中的黑暗进行了毫不犹豫的揭露。

A、鲁迅是一个敢于直面现实的勇敢的人。 B、鲁迅想用自己的作品唤醒国人,用文学和艺术医治人的思想。 C、鲁迅过于悲观,只看到世上不好的一面。 D、鲁迅的作品无不浸润着他的思想和精神品质。
(5)、鲁迅不遗余力地为中国现代版画事业作宣传,我们也要为宣传传统艺术尽一份绵薄之力。请你从下面任选一幅图,写一两句宣传语。

我要为作宣传:

举一反三
课外阅读,提升能力。

让孩子自己爬起来

孩子跌倒了,趴在地上哭叫着,年轻的母亲似乎无动于衷,板着面孔,用严厉的目光盯着趴在地上的孩子。正巧我路过,上前要扶起那孩子。那母亲果断地说:“不,不,让他自己爬起来!”

我仔细一“咀嚼”,始得醒悟:这位年轻的妈妈如此这般,大概是出自对人生的体验吧。

人生是一个过程。好像上苍有意为难人,在人生的全过程中,绝无平坦大道可走。坎坷,荆棘,困难,这一切都与人生为伴。人要生存,要发展,就不可避免地要同困难交锋,要与挫折抗争。这是对人的信念、意志与毅力的考验。敢于交锋与抗争者,即使跌倒了,也会爬起来并最终成为命运的主人和事业上的成功者。一个从小娇生惯养、溺爱过度的孩子,长大之后决不会有什么意志力,在困难与挫折面前,容易跌倒;跌倒之后也是很难爬起来的。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那些从小历经“摔打”的人,他们直面人生,深谙(ān)人生的底里,虽百折而不回,履艰险而不惊。

不过,像这位年轻妈妈那样待孩子的不是很多,而娇惯、溺爱孩子却已成为一种普遍现象,视孩子为“小皇帝”的家庭不胜枚举。许多刚入托儿所(或幼儿园)的三四岁的孩子,食不善用筷,穿不会动手。做父母的有谁不爱自己的子女?需要界定的倒是:什么是爱?怎样才算爱?溺爱不是爱,而是一种害。有些中老年父母意识到这一点了,但已为时过晚。

那个跌倒的孩子终于自己爬起来,跑到妈妈近前。妈妈欣喜地笑道:“对,跌倒了爬起来,爬起来往前走。”年轻的母亲,懂得什么是真正的爱!

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卢沟桥烽火(节选)

① 1937年7月7日深夜,星光暗淡,万籁俱寂。一支全副武装的日本军队,偷偷地向卢沟桥 摸来。驻守在卢沟桥的中国官兵发现了敌情,便大声喝问:“谁?口令!”一个日本军官气势汹汹 地说,他们有一个士兵失踪了,要到宛平城内去“搜查”。这显然是蓄谋已久的挑衅行为。面对敌人的无理要求,守桥的中国士兵当即严词拒绝。

② 日军恼羞成怒,首先向中国军队开起火来。“嗒嗒嗒……”密集的机关枪子弹倾泻在卢沟 桥桥面上。中国守军立即开枪还击。但由于众寡悬殊,守桥部队伤亡较大,只得暂时退守大桥东 头的宛平县城。

③第二天凌展,日军向宛平城发动进攻。早有防备的中国守军同仇敌忾,奋起还击,打得日 本鬼子人仰马翻。日寇吃了亏,便拉来大炮。随着震耳欲聋的炮声,宛平县城的东门和西门被炸 开了。日本鬼子端着上了刺刀的步枪,“哇哇”吼叫着,疯狂地向县城扑来。英勇的中国守军举起 明晃晃的大刀,冒着敌人的炮火,在杀声中冲出了县城。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顷刻间刀光 闪闪,鲜血四溅。在硝烟和火光中,日寇被杀得哭爹喊娘,狼狈而逃。

④ 当天晚上,大刀队员们手握大刀,腰佩手榴弹,又悄悄地向卢沟桥进发。到了桥头,大刀 队员们齐声呐喊:“小鬼子,看刀!”日寇猝不及防,一个个人头滚落,尸横桥头。这时,我们的援军 又从敌人背后杀来,两面夹击,打得日寇鬼哭狼嚎,抱头鼠窜。激战一直持续到9日凌晨,侵占桥 头的日军全部被歼,卢沟桥重又回到了中国军队的手中。

少年毛泽东发奋读书

    少年毛泽东是个学习异常勤奋刻苦的孩子。8岁时他就被父亲送到私塾读书。当时流行一种教学生练字的方法叫“填红蒙字”,就是先生写出字样来,蒙上纸,再让学生用毛笔在上面写。但毛泽东不愿简单地照着填,他要自己放手写,一遍写不好,就多写几遍。有的字,他要练写几百遍。除了手写,他还用心写,走路、吃饭,甚至梦里还想着练写的字的结构、笔画特点,所以,他写的字比一般同学照着填的字还要好。

    从懂事开始,毛泽东就承担了家中的一些家务活和农活。劳动的时候,他也不忘读书。一天,父亲让他往田里挑粪,过了一会儿,父亲看田里没人干活了,就到处找,后来,在一座古坟后的老柏树下找到了他。他两手捧着书,正看得津津有味。父亲火冒三丈,质问他为什么不好好干活。毛泽东指着扁担两头的大粪桶说:“爹,我只是歇会儿,从天亮起我已挑了好几担了。”

    在读书过程中,少年毛泽东还养成了边读书边思考的习惯。他读的书中,许多地方打着问号,或写上批语,重要的问题,他都记了下来。他阅读了大量的旧小说,尤其喜欢那些反抗统治阶级欺凌压迫的故事。但是读着读着,他发现了一个问题,主人公都是帝王将相、才子佳人,唯独没有种田的农民。这是为什么?后来他终于发现,旧小说里的人物都是一些剥削者、压迫者,他们占有土地,高高在上;而农民终年劳累,吃不饱、穿不暖,没有条件读书写字,更谈不上著书立说。悟出了其中的道理,少年毛泽东愈加发愤读书了,同时他小小的心中燃起了反抗黑暗、改造社会的熊熊火焰。

(选自《新编小学生作文好词好句好段 双色版》)

课外阅读

父亲的难题

小保罗是个三年级的小学生。他父亲虽然空闲时间不多,但晚上却常常同他的孩子在一起。父亲喜欢孩子,总是津津乐道地给他们讲些富有教益的寓言和故事。

一个星期五的晚上,保罗和姐姐玛莎在忙着刷保罗的田径鞋,因为他明天要参加学校举行的一场短跑比赛。坐在沙发里读报的爸爸摘下眼镜,凑过身子,又唠唠叨叨地讲起了他的寓言来。他讲的是龟兔赛跑的故事,小保罗记得自己已经听过好些遍了,实在叫人腻味。

末了,爸爸对小保罗说:“你知道乌龟为什么能战胜兔子吗?”

“因为乌龟有恒心,能坚持到底。”小保罗回答说。

“你也应该像乌龟那样,有恒心,能坚持到底。”爸爸反复地说。

“我知道了,爸爸。”小保罗说。

“那么,明天的比赛,你有信心战胜对手吗?”爸爸问。

“当然有信心!”小保罗回答说。

“但是,”爸爸接着说,“你知道吗,你的对手可是全市最优秀的短跑选手之一,他已经获得过好几次冠军了。”

“爸爸,我知道。”小保罗说,“但是,我有信心战胜他!”

爸爸笑了,说:“孩子,你这是在自欺欺人。你知道吗,兔子失败的原因是因为它太骄傲了,而乌龟之所以能战胜兔子,是因为它有恒心,能坚持到底。但是,你和你的对手之间的差距是很大的,你要想战胜他,几乎是不可能的。”

“爸爸,我不明白你的意思。”小保罗说。

“孩子,”爸爸说,“我是想告诉你,做任何事情都不能盲目自信,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决定。你要知道,你的对手是很强大的,你要想战胜他,必须要付出比他更多的努力。但是,你现在还没有这样的实力,所以,你要想在明天的比赛中取得好成绩,几乎是不可能的。”

小保罗沉默了一会儿,然后说:“爸爸,我明白了。我会努力的,但是,我不会放弃的。”

爸爸笑了,说:“这才是我的好孩子。”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