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材料分析题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江苏省淮安市洪泽县黄集中学2017-2018学年七年级上学期历史期中考试试卷

加强中央集权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秦汉时期的中央统治者是如何顺应这一潮流的呢?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秦统一后,国土辽阔,最初设置36郡……后来随着疆域的开拓,又设……5郡。除內史管理的京畿地区外,秦有41郡。郡下设县……秦县的数量大约有一千个。

——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材料二:武帝施主父之策,下推恩之令,使诸侯王得分户邑,以封子弟。

——《汉书》

材料三:秦汉时期的中央统治者,为了有效地维系“大一统”,都对统治思想进行了选择,用以规范、整齐全国上下的思想。……(秦汉以后)即使是在分裂割据的年代里,追求统一仍始终是各族统治者和民众的共同政治理念和奋斗目标。

——《“大一统”之梦》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朝实行的地方政治制度是什么?被废除的地方政治制度又是什么?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该材料二中反映的历史事件及其作用。
(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秦朝统治者用以“规范、整齐”思想的措施是什么?汉武帝为了形成思想上的大一统实行了怎样的政策?
(4)、概括指出上述材料所反映的制度和措施的共同作用。
举一反三

“大一统”观念是中国自西周以来立国的基本观念之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西周王朝通过对四土、四国之地的大批封建……使得西周王朝的千里邦畿和辽阔的四土、四国之地已紧密地连为一体……一统于周天子的统治之下。

——周书灿《从早期国家结构的基本形势看秦汉大一统政治的社会基础》

(1)据材料一,指出将四土四国之地“一统于周天子的统治之下”的是什么政治制度?

材料二:秦王朝开创的华夏民族大一统的国家伟业到了汉武帝时代,完成了从地理空间到精神空间的整合与凝聚,正是这个伟大而充满凝聚力的民族共同体,承载看中华文明古往今来的生生不息,2000多年来的中国历尽沧桑,也曾战乱分裂,但是不管危机多么深重,由秦汉帝国开创的这一民族共同体总是能够重新走上统一、安定的大道,重现蓬勃生机。

——纪录片《中华文明》解说词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秦王朝开创“华夏民族大一统的国家伟业”,在地方实行什么制度?

材料三:楚汉相争阶段,刘邦迫于形势,分封了异姓诸侯王。称帝后,刘邦采取断然手段,消灭了异姓诸王。可是在消灭了异姓诸王后,汉高祖无力直接控制全国;同时,他在总结秦亡的历史教训时,认为秦亡的原因是没有分封同姓子弟为王。因此,他在异姓诸王的旧土上,又陆续分封了九个刘氏宗室子弟为诸侯王,史称“同姓九王”,并与群臣共立“非刘姓不王”的誓约。实行郡国并行制,诸侯国的政治地位远远高于郡。

——百度百科之《七国之乱》

(3)依据材料三指出,刘邦在消灭异姓王之后,为什么又要大封同姓王?

材料四:《史记・平津侯主父偃列传》记载:今诸侯有的统辖几十个城,方圆千里。如果置之不理,他们就会骄横放纵为害一方;如果阻止他们,他们就可能联合起来对抗中央。希望陛下让诸侯有推恩的权利,把土地分给自己的子弟,封他们为侯爵。那么就会人人喜得所愿,既感受到陛下的恩惠,实际上又是分割了诸侯国,不实行武力削藩他们也会衰弱。”于是皇上听从了他的计策。

(4)材料四表明刘邦大封同姓王带来了怎样的问题?通过什么政策解决了这一问题?

材料五:207年,北征乌桓,曹操在胜利班师途中,写了《龟虽寿》一诗。诗中说:“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老骥伏栖,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5)结合所学知识材料中曹操的“壮心”指的是?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基础的是哪一场战争?

材料六:三国鼎立时期,无论魏、蜀、吴都在局部地区实现了统一,这种局部统一较之东汉末年众多军阀割据混战的状况前进了一步,也为后来的全国统一准备了条件。各国都重视发展生产,整顿政治,增强国力,促进了局部地区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6)依据材料六,概括指出三国鼎立局面形成所产生的重大影响。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