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 难易度:普通

浙江省温州市鹿城区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试卷

【品读·悟理】观黑猩猩“雨舞”,探究原始礼乐

神秘的“雨舞”

刘骁纯

①“那天早上,我正观察着一群在大树上吃无花果的黑猩猩。天色阴沉沉的,远处传来隆隆的雷声。正午下起了第一场大雨。那时黑猩猩正从树上下来,沿着陡峭的草坡向上爬。在猿群中有七只成年的公黑猩猩,另外还有几只带着幼仔的母黑猩猩。它们刚爬上山脊歇气时,顷刻间大雨倾盆而下,头顶上响起一声炸雷,使我不由地哆嗦了一下。一只公黑猩猩像得到口令似的,立刻直立起来,有节奏地摇晃着身子,踏着步子,高声地叫喊着。透过刷刷的雨声,我听出了它那洪亮的嗓音。突然,它转身向下,直奔刚才吃食的那棵大树。它跑了大约三十米,猛然一停,抓住树干,跳上了下部的树枝,坐下了。

②“另外两只公黑猩猩,几乎同时跟着它这样做。其中有一只在奔跑中折下一根树枝拿着它在头顶上旋舞一阵,然后扔开。另一只几乎跑到坡脚那儿,直起身来,开始有节奏地摇晃近处的树枝,然后折下一枝,拖拽着。这时,第四只公黑猩猩也登台表演了。它跑着跃上了树,折下一根粗大的树枝,即刻又带着树枝跳下,拽着大树枝向下跑。最后,剩下的那两只公黑猩猩粗野地号叫着向下飞奔。在这时,第一只黑猩猩,这幕话剧的创始者已经下了树,正沿着斜坡慢慢地走上去。

③“带着幼仔的母黑猩猩,都爬到峰顶附近的树上,坐下来观看这场演出。瓢泼大雨不断从天空倾泻而下,耀眼的之字形闪电撕裂灰色的阴云,雷声轰隆鸣响,周围的一切仿佛都在震荡。

④“二十分钟以后,演出结束。湿淋淋的演员安静下来。观众下了树,全体隐进山顶后面去了。”

⑤古多尔将这幕话剧称为“雨舞”。她在禁猎区的整整十年中,总共只碰到过两次。

⑥在大雨倾盆时,黑猩猩总是先在树下躲避,当躲避已经没有意义时,便索性坐在空地上任凭风吹雨打。幼年和少年黑猩猩,这时常常激烈地活动,它们或者攀着树枝荡秋千或者不停地翻腾跳跃,从一根树枝跳到另一根树枝上。古多尔认为这是暖和身体的手段,并认为喧闹的“雨舞”也是出于同样的目的。

⑦这种解释是不能令人满意的。

⑧如果是为了取暖,何以要有一种集体活动的程序?何以刚下雨尚未寒透时行为激烈,二十分钟后浑身湿透了反而停止了活动?如果是情绪烦躁,何以演出又那么有条不紊?另外,取暖、情绪烦躁等都是经常性的需求或心理,相应的行为也必然应该是经常性的,那么,“雨舞”为什么如此稀有,以至其他观察者从未报道过,古多尔十年中也仅观察到两次?

⑨根据“雨舞”的特点,我猜测这可能是一种十分特殊的情绪宣泄方式,是一种神秘恐惧心理和突然萌发的向神秘恐惧心理挑战的矛盾情绪的表现。

⑩根据古多尔的经验,黑猩猩见到人最初是逃跑、躲避,并在暗中观察;第二阶段是用威吓的方式发动进攻;第三阶段是建立友好相处的关系。这样看来,第一阶段人对猿处于神秘状态;后来发现古多尔并不那么可怕,便进入了神秘感和向神秘心理挑战的矛盾状态。这时如果人向猿发起攻击,猿的心理状态就可能退回到神秘中去。古多尔忍受了自己心中的恐惧而不采取任何反抗和伤害对方的举动,于是猿进入了神秘感破除的第三阶段。

⑪“雨舞”和猿类对人的威吓行为有异曲同工之处。只不过一个对象是实在的人,一个是虚幻的雷电。对猛兽和人的挑战是在实践中反复经验的行为,对大自然的挑战则是偶尔萌发的行为;对猛兽和人的挑战因对方发生反应而得到巩固,对大自然的挑战因对方不发生反应而随生随灭。

⑫挑战的勇气是被群体支撑起来的,是借助群体精神力量的后盾而被激发起来的,这使这一行为自发地带着一定的群体配合的秩序性。正如它们向人的挑战一样,这里不是实际的挑战,而是精神上的挑战,并在这一过程中得到一种精神上的满足。

⑬这种对自然既畏惧又鼓起勇气的挑战行为,必然是随着古猿人对自然的实际征服过程才逐渐发展起来的,因此,它在猿类中不可能是普遍的;又因为猿类对自然实际的征服行为在动物界是鹤立鸡群的(如使用天然工具和加工简单工具),因此,这种精神上的挑战行为有可能偶然发生。

⑭如果我们的理解不错的话,那么,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黑猩猩的“雨舞”以及其他的类似行为,就是我们研究原始礼乐(礼仪性歌舞)的动物性根源的重要参照。

(选自《语文读本》,有删改)

(1)、【学贵有疑】

小语:文文,第⑥段中古多尔对于黑猩猩表演“雨舞”的目的进行了揣测,第⑦段说“这种解释是不能令人满意的”,你赞同这样的说法吗?

小文:我赞同!这种解释的确不能令人满意,因为黑猩猩表演“雨舞”的目的除了暖和身体之外,还

小语:的确如此!

(2)、【别具一格】

小文:根据《汉语字典》解释,“舞”是指按一定的节奏转动身体表演各种姿势,各种舞又各具特点,你知道神秘的“雨舞”有哪些特点吗?

小语:知道呀,它的特点有

(3)、【扩而充之】

知识小卡片

中国原始礼乐制度起源于西周时期,相传为周公所创建。它和封建制度、宗法制度一起,构成整个中国古代的社会制度,对后世的政治,文化、艺术和思想影响巨大。礼乐制度分礼和乐两个部分。礼的部分主要对人的身份进行划分和社会规范,最终形成等级制度。乐的部分主要是基于礼的等级制度,运用音乐缓解社会矛盾。

小文:我对于文章最后一段中讲到的“原始礼乐”较为陌生,看了“知识小卡片”后略知一二了,你能根据文章的最后三段,说说黑猩猩的“雨舞”与人类的原始礼乐有哪些相同之处吗?

小语:我好像只看到了两者的不同;黑猩猩比较自由而人类则较为约束,统治者用严格的封建等级制度让之为其统治服务,为了更好地理解,文文,你能解释一下二者的相同之处吗?

小文:嗯,他们的相同之处在于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伯乐就是你自己
        ①慧眼识珠者为人景仰,知人善任者功德无量。然而茫茫人海之中,这样的“伯乐”却往往是可遇而不可求。韩愈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我却要说:“千里马,你要做自己的伯乐!”
       ②美国著名心理学专家、世界潜能鼓励大师安东尼·罗宾曾经在《唤醒心中的巨人》一书中指出:“每个人身上都蕴藏着一份特殊的才能。那份才能犹如一位熟睡的巨人,等待着我们去唤醒他……上天不会亏待任何一个人,他给我们每个人以无穷的机会去充分发挥自己。”既然如此,我们还等什么,为什么不去做自己的伯乐呢?
       ③当代著名作家贾平凹有一句名言:“人贵能自我发现。”也就是说,你要做自己的伯乐。他本人经过多年的左冲右突,发现了自己写作方面的才能,寻求到一条通往成功的道路。正是因为他发现了自己,才勇敢地将自己的才能展示给了众人,他就是自己的伯乐!
        ④毛遂地位卑微,却果敢得令人钦佩,在赵国被秦军围困的关健时刻,他不顾旁人的鄙夷和耻笑,挺身而出,鼎力自荐。楚国宫殿之上,他凭借自己“三寸不烂之舌”,说服楚王出兵,救国民于水火之中,留下了“小蔺相如”的美称。毛遂之所以能够名垂千古,正是因为他敢于发现自我,欣赏自我,敢于做自己的伯乐。
        ⑤如果你是一匹“千里马”,千万别把希望寄托在别人身上,当yìwúfǎngù地向毛遂学习,做自己的伯乐,发现自己的才能,然后以百倍的信心和勇气,把自己“荐”出去,去一展自己的风采,去实现自己的抱负。万万学不得那个才高八斗、计谋超群的姜子牙,他用几乎一生的时间来等待伯乐发现自己,要不是在垂老之年偶遇周文王,他的才华险些就被自己的消极等待给埋没了。
         ⑥我们常常惊羡别人的成功,却往往忽视自己的努力;常常感叹命运不公,却很少发掘自己的潜质。那么,从现在起做自己的伯乐吧,别让自己把自己理没,努力地去发现自己的天赋和潜能,并将其发扬光大。把我们心中的巨人唤醒,让我们发现自己、赏识自己,看准正确的人生方向,一步一个脚印往前走,总有一天,我们会走进自己心中的圣殿。(有删改)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教养是一个人最好的名字

       ①有一年,一夜秋风劲,郭德纲家的柿子树叶子落尽,红红的柿子,就像院子里升起的灯笼。很快,就有喜鹊登枝,一口一口地啄食柿子。家中小儿急了,不由分说,就去驱赶。老郭看到,急忙拦阻,道:“别这么独,让它吃!”

       ②接着,老郭对儿子说:“人的一生很长,不差这一个柿子吃。而这只喜鹊这辈子顶多吃这么一个柿子。看它有东西吃,也是种快乐。”

       ③我觉得这实在是很好的教子素材。“别那么独,让它吃!”天下的父母,若都把这个故事借过来教育自己的子女,孩子的教养一定不会差。

       ④前些日子坐火车,四个铺位的软卧包厢,除了我们三个人,还有一个空着。车开动不久,老人说,咱们早点儿休息吧。是啊,这几天玩累了,我们倒头便睡。车过嘉兴,上来一位女士,轻轻敲门,见包厢里黑着灯,她便借着走廊里的灯光,放妥行李,整理好床铺,然后关好门,蹑手蹑脚上了自己的上铺。直到躺下,她都没有开灯,哪怕是自己的床头灯。

       ⑤而那时,也就是晚上7点多,列车里还播放着音乐。

       ⑥一夜无话。早上列车员来换车票,通知她该下车了,她便窸窸窣窣地整理。起初,我以为她是在收拾自己的行囊,哪料,她是在叠被子。出了无数趟门,坐了无数次车,阅了无数的人,哪里见过这个被子还需要叠的?只见她耐心地把被子舒展开,换了好几种方式,终于叠成昨晚展开之前的模样。然后,她还把两个枕头的每个角都抻平了,抻舒展了,那“唰唰”的抻枕头的声音,听着真悦耳。

       ⑦她下车的那一站是山东德州。不管她是不是德州人,因为她,这个地方一下子变得亲切起来。你说,还需要知道女士姓什么叫什么吗?教养就是一个人最好的名字。

(摘自《今晚报》2016年3月6日)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评语

       ①那年我上小学三年级。寒假前到学校拿学期成绩单。回家时我和六七个没带书包的好友同行。刚领的成绩单拿在手上,已经被我们折得皱巴巴了。

       ②“老师给你们什么评语?”阿益问。“还没看,不知道。”包括我,好几个人都这么说。反正不会是什么好话,我心想。

       ③“来猜我的是什么。”阿益掀开成绩单一角,露出老师的评语的最后一个字:“马”。

       ④“害群之马?”我说。

       ⑤“没那么糟!”阿益掀开成绩单。

       ⑥我刚刚看错了,是“焉”。“心不在焉”的确比“害群之马”好多了。

       ⑦“你的呢?”他们问。我也翻开一小角,露出评语最后两字:“用功”。“上一个字是‘不’吧!”大家起哄说,“不用功。”

       ⑧我再翻开一些,看到的字出乎意料,是“又”。聪明又用功?礼貌又用功?乖巧又用功?不管前面是什么,总之,是个好评语。我高兴又害羞,便把成绩单压着,不让同学看。直到走到家门口,才翻开看整句评语:活泼又用功。

       ⑨活泼,我当之无愧,但实在想不起自己哪里用功了?我上课时玩磁铁、涂鸦……老师看到我们,总是皱着眉头,怎么觉得我用功?难道老师在开玩笑?

       ⑩整个寒假期间,那句“活泼又用功”的评语,却在脑海中挥之不去,还自动变成歌词,配的是《无敌铁金刚》的旋律。我也就手舞足蹈、心甘情愿地收拾玩心写作业。

       ⑪开学后,即使成绩单缴回给了老师,那句评语还是经常出现在脑海中。我开始专心上课、写作业,从进步奖领到前五名、前三名的奖状、还参加作文、朗读比赛……

       ⑫一学期过去了。放暑假的前一天,从老师手中接过成绩单时,也多了些期待。我翻开成绩单内页,右边是交错的“优”和“甲”,左边则是这学期的评语“努力进取”,就在上学期评语“活泼又用功”的旁边。

       ⑬回家的路上,阿益接过我的成绩单,说:“我这学期的评语跟你上学期的一样!”

       ⑭“活泼又用功?”我有点惊讶。他挑起一边的眉毛 , 说:“活泼欠用功啦!”他厌恶我无意的挖苦,丢还我成绩单。

       ⑮我这才仔细看清楚,原来墨渍下那个“又”字其实是“欠”字。突然,脑海里伴着我整学期旋律变得荒腔走板。

       ⑯十多年后,我自己当了老师,在给学生写评语时,我用快干墨水工整书写,学生不必透过误解或猜测,就能直接感受善意和鼓励。

       ⑰学生也把对我的“评语”,写成节日小卡。我仔细读过以后,把它们收集在纪念品盒子里,也收藏在心里。跟我小学三年级的成绩单一起。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孩子,我为什么打你

毕淑敏

    有一天与朋友聊天,我说,就是在文化大革命中当红卫兵,我也没打过人。我还说,我这一辈子,从没打过人。

    你突然插嘴说:妈妈,你经常打一个人,那就是我……

    那一瞬屋里很静很静。那一天我继续同客人谈了很多的话,但所有的话都心不在焉。孩子,你那固执的一问,仿佛爬山虎无数细小的卷须,攀满我的整个心灵。

    面对你纯正无瑕的眼睛,我要承认:在这个世界上,我只打过一个人。不是偶然,而是经常,不是轻描淡写,而是刻骨铭心。这个人就是你。

    在你最小最小的时候,我不曾打你。你那么幼嫩,好像一粒包在荚中的青豌豆。我生怕任何一点儿轻微地碰撞,将你稚弱的生命擦伤。我为你无日无夜地操劳,无怨无悔。面对你熟睡中像合欢一样静谧的额头,我向上苍发誓:我要尽一个母亲所有的力量保护你,直到我从这颗星球上离开的那一天。

    你像竹笋一样开始长大。你开始淘气,开始恶作剧……对你摔破的盆碗、拆毁的玩具、遗失的钱币、污脏的衣着……我都不曾打过你。我想这对于一个正常而活泼的儿童,都像走路会跌跤一样应该原谅。

    第一次打你的起因,已经记不清了。人们对于痛苦的记忆,总是趋向于忘记。总而言之那时你已渐渐懂事,初步具备人的智慧;你混沌天真又我行我素,你狡黠异常又漏洞百出。你像一匹顽皮的小兽,放任无羁地奔向你向往中的草原,而我则要你接受人类社会公认的法则……为了让你记住并终生遵守它们,在所有的苦口婆心都宣告失效,在所有的夸奖、批评、恐吓以及奖赏都无以建树之后,我被迫拿出最后一件武器——这就是殴打。

    假如你去摸火,火焰灼痛你的手指,这种体验将使你一生不会再去抚摸这种橙红色抖动如绸的精灵。孩子,我希望虚伪、懦弱、残忍、狡诈这些最肮脏的品质,当你初次与它们接触时,就感到切肤的疼痛,从此与它们永远隔绝。

    我知道打人犯法,但这个世界给了为人父母者一项特殊的赦免——打是爱。世人将这一份特权赋予母亲,当我行使它的时候臂系千钧。

    我谨慎地使用殴打,犹如一个穷人使用他最后的金钱。每当打你的时候,我的心都在轻轻颤抖。我一次又一次问自己:是不是到了非打不可的时候?不打他我还有没有其它的办法?只有当所有的努力都归于失败,孩子,我才会举起我的手……

    每一次打过你之后,我都要深深地自责。假如惩罚我自身可以使你汲取教训,孩子,我宁愿自罚,哪怕它将苛烈十倍。但我知道,责罚不可以替代也无法转让,它如同饥饿中的食品,只有你自己嚼碎了咽下去,才会成为你生命体验中的一部分。这道理可能有些深奥,也许要到你也为人父母时,才会理解。

    打人是个重体力活儿,它使人肩酸腕痛,好像徒手将一千块蜂窝煤搬上五楼。于是人们便发明了打人的工具:戒尺、鞋底、鸡毛掸子……

    我从不用那些工具。打人的人用了多大的力,便是遭受到同样的反作用力,这是一条力学定律。我愿在打你的同时,我的手指亲自承受力的反弹,遭受与你相等的苦痛。这样我才可以精确地掌握数量,不至于失手将你打得太重。

    我几乎毫不犹豫地认为:每打你一次,我感到的痛楚都要比你更为久远而悠长。因为,重要的不是身累,而是心累……

    孩子,听了你的话,我终于决定不再打你了。因为你已经长大,因为你已经懂了很多的道理。毫不懂道理的婴孩和已经很懂道理的成人,我以为都不必打,因为打是没有用的。唯有对半懂不懂、自以为懂其实不甚懂道理的孩童,才可以打,以助他们快快长大。孩子,打与不打都是爱,你可懂得?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小题。

读书的习惯

钱歌川

    ①人类的知识大都是从眼睛输入的,用耳朵听来的东西,毕竟有限,所谓耳食流所得到的知识,不外乎是一些道听途说。学生治学,固然要听,但是更重要的还是在读。英国大学里有些学生终年不去听讲,学校里也让他们如此,而且多认为他们是优秀学生,考试起来果然比每天去听讲的学生成绩还要好。因为勤读胜于勤听,名师讲授,同学共享,只有自修,才是一人独得。

    ②古今的大学者没有不勤读的,囊萤凿壁,比我们现在的一灯如豆,还要不方便得多,但学问就是这样得来。苏东坡说:“读破完万卷自通神”,可见学问并不难,只在多读,你如果手不释卷,必然会有成就,甚至偶然翻阅,也就开卷有益。

    ③可是先在很少有人手上那着书本。终日终夜,不离开牌桌的人,我曾见到过,废寝忘食,手不释卷的人,却尚未遇到。一般人买书,大都是拿来作装饰品的,永远陈列在书架上,很少拿到手中来读。这些书要他们去读,条件很多,第一得有明窗净几,其次得有清闲,再次得有心情;地方不好不能读书,时间不长不能读书,心情不定也不能读书。懒学生还有一首解嘲的打油诗:春天不是读书天,夏日炎炎很好眠,秋多蚊虫冬多雪,一心收拾到明年。

    ④阔公子有了明窗净几,又有的清闲;但还是不能读书,因为他没有那种心情;穷小子终日忙于做工糊口,也没有时间读书军人忙于打仗,商人忙于赚钱,政客忙于应酬,男子忙于做事,女子忙于说话,少年忙于寻乐,老人忙于怀旧,甚至闲人也忙于逛街,或坐茶馆,或凑热闹,似乎谁都不能读书。其实,他们并不是不能读书,而只杀不去读罢了。要读书谁都可以读,决不受任何限制,读书的条件,就在养成读书的习惯,其余皆不足道。

    ⑤我认为要读书决不可等待那种无尽悠闲的到来才开始,应该随时随地地利用空余的时间来读,把那种读书的习惯,织入我们的生活中去,作为我们日常工作的调剂品。那么,事也做了,书也读了,一点光阴也没有虚掷。

    ⑥利用余暇去读书是轻而易举的,大家之所以不这样做,仅是因为没有这种习惯而已。英国人在电车上读书的风气很盛,每天都要出外工作,起码有一个钟头在电车上,预备一本书专门在车上读,不过几天也就读完了,日积月累,一年读四五十本书,也不算稀奇。我们对于这种废时不去利用,实在未免可惜。

    ⑦英国人利用废时读书,不仅在有规律的电车上,既在饭馆菜馆中亦莫不为然。至于在休假日,夫妇约好同出游玩,丈夫至多取一根手杖就可以出门,太太则不免要去戴顶帽子。可是每当那丈夫在楼下等着太太戴帽子的时候,他照例翻开一本书来读,等他太太把帽子戴好姗姗地走下楼来,他手中的书,也就起码读完两章了。中国的丈夫却不晓得这样做,所以在楼下不仅独自等得心焦,而他太太一再地被他催促,也就老不耐烦,常常把一个快乐的计划,弄成不欢的结果。

    ⑧枕边有一本书,可以免得翻来覆去睡不着的苦,厕上有一本书,也就可以辟除恶臭,袋中有一本书,可以消除旅途的无聊。如果大家都有了这种读书的习惯,不仅国民的知识可以逐年提高,而且闲事也就不会有人管了。

(选自季羡林《百年美文》有删改)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玉白菜

①杨石头南山采石,采了半辈子,偶得一彩石,青白相间,纯净天然,状若白菜,稍经打磨便光泽鲜亮。杨石头携带回家,视若珍宝,闲暇时常拿出把玩,取名玉白菜。

②有一日,杨石头老伴身体不舒服,到县城医院检查,医生说心脏异常,必须做一个大手术。手术费和医药费算下来要好几万,这可愁坏了杨石头。儿女们都在外地打拼,杨石头不想给他们添麻烦,就惦记起自己的“玉白菜”来。

③杨石头带上玉白菜,找到县城石头坊的老板赵德茂,请他估个价。杨石头和赵德茂并不陌生,两人早年曾一起在南山采石场当石匠,后来杨石头听说赵德茂结识了不少大人物,承包南山采石场发了财,生意越做越大,从当地扩展到周边几个县。

④(A)赵德茂托起玉白菜,先是一惊,接着微微一笑,看了两眼就随手撂在桌子上。“老杨,亏你干了半辈子采石匠,这能算上品奇石?看在我们往日的情分上,你在难处急用钱,我给你顶码价,五千。”

⑤杨石头的脸,立马羞成柿子红。他带着玉白菜悻悻返回医院,医生却给他一个好消息。杨石头老伴的病情,经省城来的专家复诊,已确认并不需要做手术,采用普通治疗手段就能痊愈。经过这场风波,老伴虽然没事,杨石头却有了心结。此后,那个玉白菜,他再没侍弄过。

⑥没想到两个月后,赵德茂竟主动上门,还带来两瓶三十年的陈酿,一句一个“杨哥”直喊得杨石头脑袋发蒙。

⑦赵德茂问起玉白菜,说上次没看仔细,还想再过过眼,拿到玉白菜,赵德茂掏出放大镜从色泽到纹理仔细端详了好久。“杨哥,这石头虽不是绝佳上品,但也是个好看的玩意儿,成色不错。而且‘玉白菜’,就是‘遇百财’,招财纳宝寓意好啊!我想买来送给一位新交的朋友,他名字里正好有个‘玉’字。五万,怎么样?”

⑧杨石头拿过玉白菜,沉吟不语。赵德茂有点急了:“价格你还可以抬,但看在往日的情分上,可一定得卖给我!”

⑨突然,杨石头的手机响了,接通电话,他先是三个“哦”,接着是三个“好”(B)挂了电话,杨石头拿出早烟堂,然上一袋,吧嗒吧嗒抽了几分钟。“怎么样啊,兄弟?”迎着赵德茂乞求的眼神,杨石头像是下定了决心,他磕磕烟灰,把旱烟袋往腰间一别,说:“上品也好,普通石头也罢,我决定不卖了。”

⑩赵德茂失望而去。

⑪三天后,杨石头独自一人带着玉白菜坐车去了县城,费了一番周折,找到县长的办公室,县长开了门,一见杨石头,又惊又喜地说:“爹,您咋来了?”

⑫杨石头不言语,大步进屋,取出玉白菜,双手捧着放到办公桌上。屋里沙发上坐着的赵德茂,脸色霎时变得通红,他偷偷瞄了一眼放在脚边的袋子,里面是一份没来得及送出的厚礼。

⑬原来三天前杨石头接的那通电话,就是小儿子杨玉洁打来的,儿子被组织上安排到家乡任职,特地打电话向父亲报告喜讯。

⑭窗外一抹阳光洒进屋子,照得玉白菜熠熠生辉。如今的玉白菜,上面比三天前多了两行醒目小字:清白坚贞,两袖清风。那字迹,熟悉的人一看就知道,是杨石头刻碑常用的魏碑体。

⑮“儿子,得守住这八个字啊。”抽着旱烟的杨石头心里默默念叨着,笼在头上的那一片早烟雾,久久不散。

(作者:李世营。有删改)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