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 难易度:普通

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钱江片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

数字化博物馆令人耳目一新,请你阅读下面相关材料,完成答题。

【材料一】“曾经,博物馆是有围墙的,展览以实物形式进行。”四川广汉三星堆博物馆副馆长朱亚蓉说,“得益于先进的技术,‘云端’观展成为常态,展览借助科技走到不同城市,数字化让博物馆的边界变得模糊了,博物馆真正实现了无处不在。”

【材料二】走进改造升级后的三星堆博物馆综合馆,生动、丰富的多媒体技术更全面、更深入地表达了三星堆文化内涵。序厅里,多媒体“三星堆之眼”展现三星堆发现发掘关键节点;正厅里,L型视频墙用逼真的三维动画呈现了三星堆古城形成过程,吸引不少观众驻足观看。

三五好友相聚,赏花品茗,抚琴对弈……打开湖南省博物馆网上展厅,进入《闲来弄风雅——宋朝人慢生活镜像》专题,伴着古琴乐曲,宋朝文人雅士的生活场景徐徐展开。该展览运用AR、VR、三维影像制作等技术,制作了360°全景线上虚拟展厅,全方位立体式呈现了80余件文物。

去年9月,在首都博物馆举办的“互联网+中华文明”数字体验展,处处给人惊喜:拨动加入交互密码的“古琴”,一曲《广陵散》在指间流淌;和着观众的动作,一袭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素纱衣”翩翩起舞……一名带着孩子来观展的退休教师说:“科技与文化结合使展览寓教于乐,增强了孩子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热爱。”

【材料三】近年来,许多博物馆都展开了三维数字化采集工作。数据采集过程乍看并不复杂:采用三维激光扫描仪、高清相机等设备收集文物数据,再利用这些数据建起文物的三维模型。然而要还原文物的历史容貌,还需要高精度的数据。以三星堆博物馆的青铜神树为例,因体型庞大,技术人员将几十块残件分段扫描再拼接,单扫描就用时一个多月,数据处理就用了半年。在虚拟复原时,高精度的数据往往能做到高度复原文物的每一块残件乃至细节,作为文物修复的重要参考。

再以湖南省博物馆的古琴“飞泉”为例,古琴的形制和漆色断纹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其修复需要最小干预和有效保护。修复师运用扫描的三维数据,对缺失部分的结构进行三维重建,然后进行虚拟修复,再修复实物,以此提高修复的精准度。

【材料四】如今,文物展品与数字技术的关系,早在考古发掘现场就已经形成了。走进三星堆遗址考古发掘现场的现代化大棚,只见围绕6个恒温恒湿的玻璃方舱,排开多个考古实验室。旁边的会议室里、占据整面墙的大屏幕实时显示考古大棚内的情况。每个发掘坑都设有24小时不间断拍摄系统,记录的数据是后期考古研究的珍贵资料。

目前正在进行的三星堆遗址发掘,无论是发掘技术还是多学科研究,都站在了世界考古的前沿。在实验室里,一件青铜器形状的白色硅胶套摆在桌上,这是为新发现的青铜尊量身定制的3D打印“防护服”。青铜尊器型大,采取传统的石膏固定提取,容易破碎。因此,先用3D扫描仪采集数据,再在3D打印出的模型上制作好硅胶保护套,给文物穿上后再提取。3D打印技术用在考古发掘上还是第一次。

此次考古还首次应用了高光谱数据采集与分析的技术,来识别文物的物质构成。对发掘坑表面进行光谱扫描,就可以预判文物的材质。比如青铜、象牙和丝织物的光谱表现就不一样,在肉眼看来只是黑色“土块”的物质,在高光谱成像仪的扫描下能一目了然。

(上述材料均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1)、下列对上述材料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二使用生动形象的文学性语言介绍网上展厅和数字体验展,增强了可读性。 B、采集数据、建立三维模型、还原文物的历史容貌并不复杂,如青铜神树的修复。 C、修复师运用扫描的三维数据对缺失部分的结构进行三维重建,有助于古琴的修复。 D、三星堆遗址的发掘技术已站在世界考古的前沿,如使用3D打印、高光谱数据采集等。
(2)、数字化给博物馆的展览带来了哪些改变?请结合材料一、材料二简要概括。
(3)、某地发现了一个宋窑遗址,其中部分珍稀瓷器已经破碎。如何运用数字技术让这些瓷器完整地呈现在大众面前?请结合上述材料介绍整个修复过程。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侯晶晶:轮椅上“走”出精彩人生

侯冠宇

    她是中国第一位"坐在轮椅上的女博士","中国十大女杰"之一。她还登上过第十七届“中国十大杰出青年”的领奖台。面对诸多荣誉,侯晶晶更习惯将自己定位为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的一名普通教师。“我只是个普通人,做了分内的事,荣誉是很偶然的。”

    侯晶晶,1975年出生于安徽省当涂县。因为从小迷恋读书写字,4岁就被父母送进小学。让大家惊讶的是,在第一次单元测试中,她就得了双百分。很快,侯晶晶成为一名品学兼优的学生。

    11岁那年,这个活泼的小女孩因为一次误诊,从此失去了行动能力,瘫痪在床,不得不告别校园。侯晶晶坦言自己当时也曾很低落、绝望,但家人的爱给了她极大的支持。父母从不在她面前叹息流泪,总是乐观地告诉她不要放弃希望。远方的姑父姑妈长年与她通信,鼓励她自学成才。

病床上的侯晶晶拿起书本开始在家自学。在长达10年的自学历程里,每一步她都要付出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坐在专用沙发上看书,时间久了下肢会血流不畅而浮肿,每隔一两个小时候晶晶就必须把腿方直,让 按摩一会儿。最难熬的还是冬季,由于下肢没有知觉,晚上睡觉时,她的腿经常被放在被褥里的热水袋烫的血肉模糊,几乎每次都要到第二年春天才能蜕痂。

    1994年,侯晶晶第一次坐在轮椅上进入自学考试的考场,这几乎也是她8年来第一次出门,当时的情景让她至今难忘。虽然既激动又紧张,但基础英语3个小时的考试她只用了1个多小时就自信地交卷了,大学语文也考得非常顺利。最终,侯晶晶的基础英语获得了马鞍山市第一名的好成绩。

    认识侯晶晶的人都评价她“意志如钢”,她则淡淡地说:“认准一个正确的价值方向,化为点滴行动,坚持不懈,我只是在努力这样做。”在侯晶晶的人生道路上,她就是以这样的态度一直坚持着对知识的渴望与追求的。

    1998年,侯晶晶以外语专业总分第一的成绩被录取为南京师大外国语学院的硕士研究生。结束了10年的自学生涯,她开始了最大限度地挑战体能与耐力的学校生活。由于控制不了上厕所的时间,又无法用一般的公共设施,每次离开宿舍去听课,她都提前几小时禁水。即便如此,她也总是背着一个大书包,里面装着用来方便的器具。

    毕业的那一年,侯晶晶又以专业方向第一名的成绩跨专业考上了南京师大教育科学学院教育学专业的博士。为了完成关于内尔·诺丁斯关怀理论的博士论文,她硬是啃下了13本诺丁斯的英文原版著作,其中有12本著作在国内还没有中文版。侯晶晶还设计了两种调查问卷,坐着轮椅深入各师范院校、中小学、幼儿园,观察调研关怀教育在中国学校的开展状况。博导朱小蔓教授评价说,侯晶晶的调查发现和结论对关怀教育在中国教育界的运用有着积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

    如今,侯晶晶终于圆了小时候的“教师梦”,成为南京师大的一名教师。尽管“走”上讲台的时间并不长,但她很快赢得了学生们的喜爱,已经连续两个学期被评为该校“最受欢迎的老师”。

    现在侯晶晶的生活,仍然是以教学和科研工作为主,她一直以一种从容冷静的态度对待种种荣誉;“人生似波浪起伏,有波峰波谷。无论处于何种境遇,都应该尽量沉下心来做点事情,不要迷失方向。”

(选自《中国青年报》)

非文学作品阅读。

【材料一】《中国机器人产业发展报告(2022)》显示,2021年,中国机器人产业营业收入超过1300亿元,工业机器人产量达36.6万台,比2015年增长了10倍,稳居全球第一大工业机器人市场。即便受到疫情影响;中国机器人市场规模出现轻微下滑,但大量

“非接触”式服务也为机器人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应用空间。今天,记者从2021年世界机器人大会组委会了解到,本次报告由中国电子学会发布。报告指出,机器人被誉为“制造业皇冠顶端的明珠”,其研发、制造、应用是衡量一个国家科技创新和高端制造业水平的重要标志。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明确指出,要推动制造业优化升级,深入实施智能制造和绿色制造工程,培育先进制造业集群,推动包括机器人在内的高端制造产业创新发展。近年来,中国机器人产业快速发展,即便受到疫情影响,2020年中国工业机器人市场仍然为全球贡献了40%左右的份额,连续多年稳坐世界最大机器人消费国宝座。

(节选自《中国机器人产业快速发展》,有副改)

【材料二】“十四五”规划提出了智能制造发展目标,即加快数字化普及速度,加快智能转型。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智能制造产业融合逐渐扩大,加之以美国为首的技术打压和封锁让国际大环境日益严峻,智能制造领域掀起了一股“国产化替代”的热潮。热潮之下,国产化进程也遭遇了很多挑战和难题。从核心的底层技术到总线协议模式、我国智能制造产业都受制于国外。本土化企业越来越意识到要开发自主技术和产品,解决国外卡脖子问题。要实现智能制造技术的自主可控,首先应该完善人才培养机制,完备基础科学积累,加快技术创新升级;其次,国产企业想要走向高端应用,还要解决客户信任度的问题,归根结底还是要把技术做好,才能让产品应用落地。

(节选自《机器人与智能制造的未来蓝图》,有删改)

【材料三】大家都知道,现今社会越来越多的机器人设备、自动化设备推陈出新。各种不同新型态的机器人改变着我们的生活,这一切都与机器人技术的发展有关,而技术的发展离不开教育的普及与奠基作用。机器人教育在培养孩子动手实践创新能力方面优势明显,可以弥补传统教育中的不足,因此机器人教育引起了很多学生、家长的关注,为此许多学校通过各种方式开展了机器人教育课程。随着机器人教育的流行,各种机器人竞赛活动也开始风靡。很多大学生走出国门,参加多项国际机器人大赛,并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但创新教育和机器人教育的普及还相对落后。因此,为了提高我国机器人技术水平和应用能力,使机器人技术更好地为经济建设服务,必须大力发展机器人教育,普及机器人文化,培养我国机器人技术开发的后备力量,为我国经济的腾飞和可持续发展做准备。

(节选自《机器人教育活动》,有删改) 

现代文阅读

材料一 我国沙漠、戈壁、荒漠面积广阔,呈一条弧形带分布于西北、华北和东北地区。数据显示,我国荒漠化土地面积261万平方千米,占国土总面积的27%。

光照强、风力大、降水少等是沙漠、戈壁、荒漠的主要成因,因此“沙戈荒”地区也是我国风能、太阳能资源富集地区。

未来,“沙戈荒”地区将形成“风光水火储”多能互补的新型能源基地,将中东部地区的用电需求和西部地区的资源优势有效结合,以加快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选自“全国能源信息平台”2023年3月28日,有删改)

材料二 能不能把防沙治沙和光伏产业结合起来?科研工作者改进光伏面板,将其大片布置在荒漠化土地上,像遮阳伞一样减少土壤水分蒸发,又在板下种植优质牧草和灌木,在板间养殖牲畜,形成凝聚科技力量的综合防沙治沙新模式。这一模式摸准了防沙治沙的“脉”,开出了科技的“方”,把发展光伏产业和沙漠治理、节水农业相结合。地上发电、地面种植和板间养殖形成组合拳,既解决了能源问题,又解决了治沙问题,还实现了农民增收,推动了特色农业和文旅产业发展。

(选自《人民日报》2023年7月21日,有删改)

材料三 据测算,如果我国荒漠化面积的1%用于新能源发电,其装机容量将超过目前我国发电总装机容量。此外,在“光伏+治沙”技术的帮助下,每亩沙漠每年产值可达1.06万元,产业潜力巨大。可见在“沙戈荒”场景下,提高发电效率显得尤为重要。

戈壁、荒漠、草原地区建设的光伏电站通常选址偏远,且易出现风沙天气,降水量也较小,设备上的沙尘堆积严重,无法经常进行彻底清洗。沙漠地区的组件非常容易被沙尘遮挡,从而降低了光伏电站的发电量与发电效率。

光伏组件的电压和电流输出随温度变化而变化,沙漠中日照时间长、温度高,对光伏设备会产生一定影响,从而降低组件的实际发电效率。

根据沙漠光伏发电电站的现有设计和施工经验,经相关分析计算,电缆直流部分的功率损耗约占系统功率损耗的3%,对沙漠光伏电站的发电效率产生严重影响。

(选自《“沙戈荒”治理新路径,光伏将“不毛之地”变“蓝海”》,有删改)

材料四 为了提升外送能力,2023年6月11日,我国首个“沙戈荒”大基地外送特高压直流工程——宁夏一湖南±8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正式开工建设。到2025年底这条输电线路建成投运时,每年将汇集超360亿度电,瞬间输送到1600公里外的湖南省,其中超过一半是新能源电量。而这些“绿电”,主要来自腾格里沙漠里的大型风电光伏基地。

这一工程将推动宁夏电网外送能力从1400万千瓦提升到2200万千瓦、新能源装机量突破5000万千瓦,大幅带动宁夏新能源就地消纳和新能源大范围优化配置,从根本上解决宁夏中南部地区新能源并网消纳难题。

(选自《全国首批首个“沙戈荒”新能源基地是如何建起来的?》,有删改)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各题。

最近,ChatGPT火热“出圈”,引发了同学们的热议,小深也积极参与其中。下面是他在网上搜集的资料,请你帮助他完成探究。

材料

ChatGPT是人工智能研究公司OpenAI研发的最新聊天机器人模型,学习能力最强,“智慧”等级最高,能够回答人类提出的各种远超以往难度的复杂问题,致使其爆火全球。

ChatGPT在和全球网友互动中,有着各种令人吃惊的成绩。参加了美国高校的入学资格试(SAT),成绩为中等学生水平;用《坎特伯雷故事集》风格改写了90年代热门歌曲《BabyGotBack》;用《老友记》主角口吻创作了剧本对白;构思了简短的侦探小说;简要阐释了经济学理论;给出了消除经济不平等的六点计划……ChatGPT甚至能够按照预设的道德准则,从“人类反馈中强化学习”(RLHF),以此识别恶意信息并拒绝给出有效回答。

在某种意义上,ChatGPT越来越像一个“真实的人”。理论上,只要算力足够强大,ChatGPT与人类的互动越多,它就将“成长”越快。虽然大型语言模型无法像人类一样思考,但基于模型算法得出的答案,在传播理论的助推下,越来越具有迷惑性,也越来越真实。这意味着ChatGPT能够形成具备一定逻辑的“思考”结果,而基于这一能力,已经有很多人开始通过ChatGPT取巧逃避本应需要人类大脑思考而进行的工作。

(选编自《光明网》2023年1月31日,有删改)

材料二:2025年中国服务机器人市场结构预测

(数据 中国电子学会、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

材料三:

ChatGPT对教育的影响既有形式上的,更有内容上的。形式上,教育需要思考的是如何利用好其便利性的一面,同时规避其有害性的一面,以实现育人效果的最大化;内容上,教育需要思考未来社会的人需要具备什么核心素养,有哪些是机器可以替代的,又有哪些是机器无法取代的,这实际上是对教育职能的再定位、再认知、再深化。

从这个意义上说,无论未来ChatGPT如何改进,它带给教育的不是危机而更多的是契机。从人类历史发展看,一部人类文明的发展史,也是一部科技不断更新迭代的进步史,更是一部人类自身不断解放、不断完善的进化史。科技进步不仅促进了人类的认知和能力发展,更增加了人类工作和生活的可选择性、便利性,提升了人们的幸福生活指数。这与教育的使命和价值某种程度上是契合的。

ChatGPT全称为ChatGenerativePre-trainedTransformer,即可以聊天的生成式预训练转换器,实质是一个人工智能程序。其工作的原理是,先给它提供一个庞大的语料库(通常是直接从互联网上抓来的),让模型通过上千亿个参数对这些文本进行打散、标记、学习,构建起一个复杂的预测模型,然后再依据这个预测模型,推定任何给定句子中下一个词出现的概率。

换句话说,它给出的结果是概率性的,而不是确定性的;它回答的方式只会忠实地按照内在的预测模型进行。如果对其进行诱导性提问或者其依赖的语料库被污染,往往会给出错误乃至是偏离道德伦理的回答。这就是为什么它有时候表现得几乎无所不知、无所不能,有时候又是“一本正经地胡说八道”。

更为致命的是,在面临价值或伦理选择时,它无法像人一样把握分寸、权衡利弊,进行深度思考和价值判断。而这些正是人类所独有且无法被机器代替或超越的地方,也是教育的价值或契机所在。

(选编自《现代教育报》2023年3月3日,有删改)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班级拟开展“认识墨子巡天望远镜”主题活动,同学们收集了以下材料,请你根据材料完成任务。

材料一

2023年9月17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紫金山天文台大视场巡天望远镜(即“墨子巡天望远镜”)正式启用,成功发布仙女座星系图片。这标志着经过一个月左右的设备运行测试,望远镜设备基本达到设计标准,已经可以开展天文观测研究。

墨子巡天望远镜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和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于2018年3月1日启动联合研制的大视场光学成像望远镜。墨子巡天望远镜安置于青海省海西州茫崖市冷湖镇海拔4200米的赛什腾山天文台址,距离茫崖市冷湖镇区约70公里。冷湖镇赛什腾山天文台址年均晴夜数多、夜天光背景低、视宁度(大气湍动大小)优良、空气中尘埃含量少,是国内近期发现的优秀光学天文观测台址。墨子巡天望远镜是冷湖天文观测基地第一个投入运行并开展天文观测研究的大型设备。

(选自《解放日报》,有删改)

材料二

墨子是我国春秋末期宋国人,墨子曾做过小孔成像实验,发现了光直线传播的规律。他在光学、几何学、物理学等方面的突出成就,被当代中国科学家奉为“祖师爷”,以“墨子”命名我国的巡天望远镜,是对我国古代科学家的致敬。

(选自“每日经济新闻”,有删改)

材料三

墨子巡天望远镜是一座主镜口径为2.5米的大视场巡天望远镜,采用国际先进的主焦光学系统设计和主镜主动光学矫正技术,可实现3度视场范围内均匀高像质和极低像场畸变成像,配备7.65亿像素大靶面主焦相机,具备大视场、高像质、宽波段的特点。

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研究员郑宪忠说,墨子巡天望远镜的镜筒比较长,这样杂散光少。另一方面,它的主焦相机带来的挡光面积小,相比同等口径的望远镜,灵敏度相对更高。一晚上可以采集近6000平方度天区的图像,三个晚上就相当于接近巡天整个北天两万平方度天区的数据,是北半球巡天能力最强的巡天观测设备。

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研究员郑宪忠说,望远镜系统在光学设计、探测器大靶面拼接和低温电子学、主动光学控制等方面,实现了国内自主创新的关键技术突破,比肩国际最先进的同类观测设备,具备能够正式开展科学观测的条件。

正式投入观测后的墨子巡天望远镜将通过获取高精度位置和多波段亮度观测数据,监测移动天体和光变天体,高效搜寻和监测天文动态事件,有望在引力波事件电磁对应体等高能时域天文、太阳系天体普查、银河系结构和暗物质本质研究等方面取得突破性原创成果。

(选自“光明网”,有删改)

材料四

身处科技前沿,中国青年生逢盛世,肩负重任,他们与“国之重器”并肩作战,潜心研究攻关。青海茫崖市冷湖镇赛什腾山平均海拔4000米,墨子巡天望远镜便坐落于此,凭借它可捕捉记录到以往难以观测到的天体。但这里含氧量仅为平原的60%,几乎没有树木生长,被誉为地球上最像火星的地方。今年27岁的工程师李生学参与了这一科学装置的建设、运维全过程,每天他和团队都要驱车近百公里,经过海拔2000米的高差进行设备调试。

面对恶劣的环境,小李选择用青春坚守。时域光学天文观测通常需要在暗夜环境下进行,自从试观测以来,他和同事们目前已经在一个个深夜完成了上百个天区的观测,获得了上万张高清天体图像。观测基地的条件虽然艰苦,但李生学和团队成员都选择了坚守。对于墨子巡天望远镜来说,只有通过多次的性能测试,才能实现最优的观测质量,而这也是大伙儿“追星”之旅的开始。

(选自“央视网”,有删改)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