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语言表达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广东省河源市正德中学2019-2020学年八年级上学期语文第一次月考试卷

阅读下面材料,为消息拟一个标题。

    据天津市公安局官方微博消息,3月6日,一男子将共享单车扔入海河的视频引发网友热议,天津市公安局高度重视,属地公安和平分局迅速行动,与市局相关部门协作,启动合成作战机制,投入精干警力,连夜开展调查取证工作,并确定了视频中的嫌疑人王某某(男,21岁,辽宁省葫芦岛市人),拍摄并上传视频的嫌疑人许某(男,20岁,辽宁省葫芦岛市人),遂对该二人立即实施抓捕。3月7日16时许,在当地警方的大力配合下,将刚刚潜回原籍的嫌疑人王某某、许某在辽宁省葫芦岛市绥中火车站成功抓获。

    在此,平安天津、天津网警对一直关注此案以及积极提供线索的广大网友、媒体和公众表示衷心感谢。下一步,公安机关将依法依规开展案件的审理工作,坚决打击此类违法行为。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问题。

材料一

①2023年12月3日,2万名跑者从市民中心出发,在晨光的陪伴下奔向宝安区海滨公园——“荣耀•2023深圳马拉松”,再次点燃了深圳市民以及世界各地跑者的热情。

2023深马设置了马拉松(42.195公里)一个项目,总参赛规模为20000人(含团体200队)。20000人马拉松项目是对标白金标牌赛事标准办赛的第一步,“全马”时代的到来也意味着深马正稳步向国际顶级赛事迈进。

③据悉,2023深马路线再次升级——从莲花山下的市民中心出发,穿过鳞次栉比的高楼,奔跑在花景大道上,途经锦绣中华、世界之窗等著名景区,抵达深圳湾体育中心。17.5公里处是深圳湾公园的观桥公园,也是本次深马的第一折返点,跑者将在这里与大海零距离相会,邂逅栖息于此的候鸟。穿山过海,跑者将途经大运火炬塔广场、大沙河生态长廊、深圳大学、南头古城、前海石等深圳标志性建筑与景点,最终抵达宝安区海滨广场。

材料二

①近日,有跑步博主在社交媒体晒出了一段囊括中国多场马拉松完赛奖牌的合集视频。在海外社交平台中,该条视频被网友发布后得以扩散,深受外国网友喜爱,曾有人表示想收藏其中的几款奖牌。这不仅“馋哭了”一大波外国网友,许多国内的马拉松爱好者对于这些精美奖牌也是垂涎欲滴。就连平日里不经常运动的网友都表示:“馋哭了!看见这些奖牌,我有了离开沙发去跑马拉松的冲动。”

②在网友们看来,如今国内马拉松奖牌的设计相较过往有了长足进步,多款奖牌融入了当地特色文化元素,已经逐渐发展成为文创产品,不仅局限于奖牌本身。

③作为热门马拉松赛事,北京马拉松今年的完赛奖牌同样受到参赛者青睐。据组委会介绍,2023北京马拉松奖牌的设计围绕北京中轴线上的地标建筑徐徐展开,奖牌外轮廓灵感源自古代令牌,呈长方形。方正的外形寓意大格局,圆形的门框寓意圆满与包容。中心的北京中轴线代表建筑由近到远依次排布,立体浮雕带来了强烈视觉冲击。奖牌用对开滑动的结构体现“开城门,迎未来”的美好寓意,“城门”里的中国红色流沙,华丽的动态效果令人有“红旗飘扬”的视觉感受。

材料三

我国马拉松赛事特点:

1赛道设置彰显城市特色

在符合国际田联规则前提下,中国各马拉松举办地都在积极探索各地特色。2023年11月12日,阔别三年的南京马拉松再次鸣枪开跑。途经渡江胜利纪念馆、中山码头、下关火车主题公园等人文景观,串起了五马渡、幕府山、燕子矶等自然景观,风光旖旎的“江景路线”让不少“老马”赏心悦目。

2赛事内容越来越丰富

马拉松拉动的全民健身效应明显,数以万人计的名额几乎在各座城市都是供不应求。马拉松在中国各地形成了举办层级丰富的系列赛事,除了全程马拉松赛外还设立半程以及10公里、迷你马拉松等项目,厦门马拉松设置了轮椅半程马拉松,大连马拉松设立了马拉松接力赛。

3经济效益越来越突出

以马拉松赛事为核心的体育营销,也吸引了众多赞助商,尤其是体育服装类别赞助商参与,马拉松赛人数众多,又接地气,再加上其流动的营销画面,受到众多赞助商青睐,也为这项运动的蓬勃开展提供了资金支持。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说说“氛围感”

许 晴

①初秋,约二三好友,找间茶室,在古琴音韵中品一杯茶,浓浓的氛围感为秋日休闲生活平添了几许生趣与惬意。近年来,从拍照到穿搭,从就餐到出行,氛围感成为人们津津乐道的热词。

②何谓氛围感?置身蓝天绿草之间,看云卷云舒,是露营的氛围感;明艳的阳光、清凉的泳池、手中的冷饮,共同营造出夏日的氛围感……可以说,氛围感既是难以言喻的情绪、气氛,也是可知可感的具体事物,但本质上是一种审美需求和生活韵味。

③翻看古人的文选、诗集,“抱琴开野室,携酒对情人。林塘花月下,别似一家春”,与今天的出行游玩有异曲同工之妙;“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古人捕捉“须臾之物”的意境,而我们称之为氛围感。

④今天,营造氛围感、享受氛围感,日益成为追求美好生活的一种方式,是越来越多人消费升级的缩影。随着物质的极大丰富,消费更加注重品质与个性。好的氛围感使人们在沉浸式体验中获得饱满的情绪价值,在身心愉悦中创造出新的需求,也为传统商业转型升级开辟了创新的路子。

⑤作为消费的新赛道,“氛围感经济”仍处于孕育期,需要多方呵护。“氛围感经济”重在氛围的个性与品质,如何避免在流量的作用下演变成千篇一律的“流水线作业”,伤害体验感这个关键竞争力?“氛围感经济”侧重消费感受,这样的商业模式如何监管,才能让消费者在消费前就拥有识别陷阱的慧眼?氛围感带来的放松、惬意是无价的,享受氛围感的消费却是有价的,如何优化监管,让创新的种子既可以快长,又不会长歪,考验着监管者智慧。

⑥不管是在大自然中探寻内心,还是在生活中追求舒适环境,抑或是购买氛围灯、香薰等“氛围感好物”,对美好的向往无处不在,满足美好向往的商业创新前景广阔。从这个角度看,氛围感事关个人体验,也关系超大规模市场的消费潜力。

(选自《人民日报》2023年9月1日,有删改)

材料二

①南京街头的茶馆、民宿、咖啡店等不少商家,正紧锣密鼓地上新“围炉冰茶”。所谓“围炉冰茶”,正是夏季版的“围炉煮茶”。烟雾缭绕的图片、视频,配上“来一桌围炉冰茶,看云雾吞吐;配几碟江南点心,品花开花落”“偷得浮生半日闲”等一类的文案,作为“围炉”2.0版本的围炉冰茶,只用了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就走红全网。据记者不完全统计,其相关话题的播放量已超过1009万次,笔记话题阅读量也超百万次。

②IPG中国首席经济学家柏文喜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这类消费主打氛围感和体验感。这种商业现象实际上是新茶饮结合新消费而创造出的一个新社交消费场景,是在冬季围炉煮茶场景基础上,结合季节变换的升级与创新。其自然会顺应一部分社会群体的社交消费需求,并会在短时期内形成和引领一定的消费潮流。火热褪去后,大概率会作为常规消费方式之一而长期延续下去。”

(选自《华夏时报》2023年4月30日,有删改)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文段一】

①中国龙起源于新石器时代早期,距今约8000年。辽宁阜新查海原始村落遗址出土的“龙形堆塑”,是我国迄今为止发现的年代最早、形体最大的龙。

②龙的形成历来众说纷纭。古时人们的生产和生活都依赖于雨水,雨水适度,牧草丰茂,谷物有成;雨水乏缺,叶草干枯,百谷旱绝;雨水过量,人畜受淹,农田泡汤。古人猜想一定有一个“神物”掌管着一切,它能兴云降雨、翻江倒海,在土壤干涸急需甘霖滋润时能够降下喜雨。于是一个集飞禽、走兽、水族及自然天象之精华于一身的虚拟组合——龙形成了。

【文段二】

①龙这一虚拟出的神灵形象,其组合物象流传比.较.广.泛.的.说法是骆驼头、鹿角、虎眼、马齿、牛耳、蛇身、鲤鱼鳞、鹰爪、泥鳅尾。龙身如蛇,灵敏矫健;龙鳞如鱼鳞,井然有序;龙爪如鹰爪,扎实有力;龙角如鹿角,华美稳重。集如此多的优势于一身的组合自然是万物之灵,它的身上自然也寄托了人们美好的愿望。人们将自己对身外世界的畏惧、疑惑、想象、依赖、崇拜等,都贯穿、体现到龙的组合中了。龙成为灵异、祥瑞之物。古人把生物分成毛虫(披毛兽类)、羽虫(鸟类)、介虫(有甲壳类)、鳞虫(有鳞之鱼类及有翅之昆虫类)和人类五大类。龙是鳞虫之长,在百虫蠢动、疫病益发之时,龙出则百虫伏藏。从审美的角度来看,龙无疑是古人的一种艺术创造。它的形成过程,是“美”的因素集纳的过程,其间体现着古人的神话猜想、审美感受和艺术情趣。

②除了能兴云降雨,使百虫伏藏,龙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还是权势、高贵、尊荣的象征。封建社会皇帝头戴双龙戏珠金冠,身穿龙袍,手持龙钮玉印,自称真龙天子,希望拥有龙的威严、精神和本领。龙还具有出类拔萃,不同凡俗的文化象征意义。龙是神物,非凡人可比,所以人们常常把那些志向高洁、行为不俗,很有本事、有成就的人称为“龙”。

③在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黄帝、炎帝等中华民族的始祖都是“龙子”。自然,我们这些炎黄子孙也就是“龙的传人”了。

【文段三】

①语言是文化的载体,龙文化深深熔铸在汉语中,和龙有关的成语比比皆是,且大都体现出了正面色彩。“生龙活虎”“龙马精神”“龙凤呈祥”“‘龙腾虎跃”“飞龙在天”“虎啸龙吟”“车水马龙”“卧虎藏龙”“龙飞凤舞”“望子成龙”“叶公好龙”“龙游天下”……它们无不体现了中国人对龙独有的敬仰与崇拜情结。甚至在给下一代取名字时,“龙”字也时常成为宠儿。

值得一提的是,在西方语言中也有龙,但西方的dragon , 翅膀是极有力的攻击武器,长相怪诞,往往是邪恶的象征,这与我们中国龙勇敢、威严、吉祥的寓意截然相反。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材料一

读书重在选择

英国作家阿瑟·柯南道尔曾说过:“漫无目标,无书不读的人,他们的知识是很难精湛的。”可见,读书一定要有选择。

当代著名学者钱钟书一生读书无数。一次,他到美国访问去参观国会图书馆,图书馆的人因其藏书量大而骄傲,同去参观的人也无不为之惊叹,只有钱钟书一个人默不作声。图书馆的人问他有何观感,他忍不住笑着说:“我也充满了惊奇,惊奇世界上有那么多我所不要看的书!”这话看上去风趣,却是事实,一个人不可能读完所有的书。19世纪英国作家罗斯金就说过:“一个人的生命是短暂的,空余时间很少,因此我们不应把一刻空余时间耗费在阅读价值不大的书薪上。”因此,今天我们提倡既要多读书,又要有选择意识,多读好书。

毛泽东是我国历史上一位爱读书、会读书的领导人,他早年常说:“读书·要为天下奇。”他所说的“奇书”,不在择读之量,而在择读之内容与效果。毛泽东的择书,排在前三位的是哲学、马列和文史,尤其在他晚年时,仅《红·楼梦》就阅读和收藏了20种不同版本的线装书。当然,那些与他的实践活动关系不大的书籍,他也有选择地阅读了很多。

人们常说:“开卷有益。”这句鼓励人们读书的话没错,但是并不等于读任何书都是“有益”的。尤其面对之前从未看过的“新书”,更要有所选择。美国哲学家阿尔考特曾说过:“一本好书使人开卷时会有所求,而闭卷时获有益处。”其实该读什么书、不该读什么书,或者在什么年龄段读什么书,历史上、现实中都有许多建议,如“少不读《水浒》,老不读《三国》”。书是有等级的,有好坏之分。王充在《自纪》中讲述评价文章好坏的标准时说过:“为世用者,百篇无害:不为用者,一章无补。”他所著的《论衡》一书就属于“为世用者,百篇无害”的好书,至今仍为人们所珍藏。书是人类的仓库,但仓库里藏的东西不一定完全是好的,也有霉的、烂的、不合用的。所以,一个人不能随便读书。别林斯基也曾说,阅读一本不适合自己阅读的书,比不阅读还要坏。

“尽信书不如无书。”要做到这一点,我们不仅在面对书海时学会选择,在面对同一本书时,也要善于对其内容进行选择。现在的一些图书,平庸陈旧的内容较多,真知灼见较少,书中的很多观点别人早已说过,只不过是改头换面炒冷饭,如果我们捧着这样的书籍,还一本正经从头读到尾,岂不是浪费时间?

(选自《中国教育报》,有改动)

材料二

毫无疑问,在网络智能时代,依托于新媒体技术产生和发展的数字阅读,克服了传统印刷纸张的束缚,既扩充了阅读的内容,也让阅读行为变得更加便捷化。它以碎片化的特性在拓展读者视野的同时,也以其交互性的特性深化了读者的认知。

但与此同时,这种由纸质阅读向数字阅读的结构性转变也深刻地改变了阅读的逻辑路径,“文本泛滥,信息过载和无用积累的话语,这是数字化时代读者面对的情境。追求速度是这个时代最基本的阅读特征,人们容易产生焦虑,把阅读学习简单化而失去了传统意义上的耐心、平和及宝贵的冥想”,于是浅薄化、娱乐化和功利性的阅读逐渐占据上风,导致读者的阅读习惯和阅读心理在悄然地发生着断裂和陷落。

(节选自《网络智能时代纸质阅读向数字阅读模式跃迁的裂陷与弥合》,有改动)

材料三

人类的历史有很多的精神丰碑,要达到或者超越那些精神高峰,阅读和思考是唯一的途径。只有通过阅读,通过与孔子、孟子等先贤达人的对话,才能达到他们那个时代的精神高度;只有通过阅读,通过和文艺复兴时期的大师们交流,才能达到他们那个时代的思想境界。

我推崇书籍阅读而不是网络阅读。人类最伟大的思想在书里。尽管我国目前的网络阅读人数已经超过了纸质阅读人数,但我认为,人类最伟大的思想还处在离线状态。网络上更容易吸引眼球的是信息、广告和娱乐的内容,人类的理解,特别是人类理性的洞察力,通过网络很难获得智慧的内容在网络上更是凤毛麟角。对人类思想的进化而言,对个人思想的发展而言,从信息到知识到智慧,就像一个金字塔,它是精神与智力逐步升级发展的过程。唯有通过书籍阅读,我们每一个人的智慧才能一步步地通往精神的“金字塔”之巅。将每一个人的智慧汇总起来,才能体现我们这个时代的精神高度。

(节选自朱永新《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有改动)

活动三【共享阅读】阅读同学们为本次校园读书节活动准备的材料,完成小题。

材料一:

面对琳琅满目的书架,选择一本适合自己的书籍并不容易。本文将为您提供一些建议,帮助您选择适合自己的书籍。

一、明确自己的兴趣和需求。如果您对历史感兴趣,那么选择一本历史类的书籍可能会更加令您愉悦。如果您希望提升职场技能,那么选择一本商业类书籍可能会更加有帮助。

二、____。在选择书籍时,可以借助专业推荐和书评来了解书籍的质量和内容。可以关注公众号、博客、论坛等平台,寻找一些具有优秀口碑的书籍推荐。

三、____。作者的背景和专业性对于选择书籍也是十分重要的,如果您希望了解某个领域的知识,可以选择那些在该领域有专业背景的作者所写的书籍。他们对于该领域的理解和分析更加深入、准确,能够给您提供更有价值的知识和观点。

四、关注阅读简介和目录。简介通常会介绍书籍的核心观点和作者的写作风格,而目录则能够让您对书籍的结构和章节内容有一个基本的了解。

材料二:

选定适合自己的书籍后,那怎样去阅读呢?其实是有很多方法的。

设定明确的目标:在开始阅读之前,明确你想要从这本书中获得什么。这将帮助你更加专注,并从阅读中获得更多价值。

略读和寻读:对于某些书籍,你可以先进行略读,以了解整本书的大致内容和结构。而对于特定的章节或段落,寻读可以帮助你快速找到特定的信息或观点。

做笔记:在阅读时,写下重要的观点、感悟或者你认为值得复习的内容。这将帮助你巩固记忆,并且在后续回顾时能够快速找到关键信息。

深度阅读:对于重要的章节或段落,需要进行深度阅读,理解其中的含义和逻辑关系。通过分析作者的论点、证据和推理过程,可以更好地吸收书中的智慧。

批判性思考:不要盲目接受书中的观点,而是学会批判性地思考。评估作者的观点是否合理,是否有足够的证据支持,以及是否与自己的经验和知识相吻合。

与他人讨论:与他人讨论你所读的书可以帮助你更好地理解和记忆书中的内容。通过分享自己的观点和听取他人的见解,你可以获得新的启发和认识。

定期复习:定期复习你所读过的书籍可以帮助你巩固记忆,并加深对书中内容的理解。通过不断回顾和反思,你可以从中获得更多的启示和智慧。

材料三: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