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 难易度:普通

广东省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集团校联考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试卷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①近年来,有声阅读快速成为互联网和数字技术广泛应用下的全民阅读新形态。有声阅读的“有声”,主要是指有声语言,也包括音乐、音响等。有声是最显著的特点,也是最明显的优势。有声阅读区别于纸质阅读,用声音、用语音来表达一切。

②相关调查显示,有声阅读已成为重要的阅读模式。2021年,上海市民有声阅读覆盖率为76.72%,达到较高水平。59.18%的有声阅读使用者听书日均时长为半小时以下,43.03%的使用者听书日均时长介于11至30分钟之间。46.36%的有声阅读使用者选择在移动中听书,交通工具成为有声阅读的重要空间。有声阅读使用者习惯在开车或乘坐地铁、公交,打开个人的“听觉空间”,有效利用了碎片化时间。

(摘编自《2021年上海市民阅读状况调查》)

【材料二】

近年来,有声阅读的兴起和繁荣,有效地推动了社会阅读文明的构建。有声阅读有可听的、与文本相应的音频,许多经典名著如《西游记》《红楼梦》等已纷纷上线,使读书变得更加生动鲜活、切实可感。有声阅读将明确的、认真的、专注的学习型阅读与浏览型、消遣型的阅读有机结合,有效地推动了全民阅读品质的提升。“听”和“看”作为两种不同的阅读方式,在阅读的体验上呈现不同的特征。有声语言表达作为一种创造性的劳动,表达者在创作过程中融进了自己对作品的理解和感受,并且运用一定的技巧把它表达出来。大量高水平高质量有声阅读产品的出现,逐渐满足社会的阅读需求,不仅使有声阅读沿着正确的方向稳步发展,而且在推动社会阅读文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摘编自高国庆、马玉坤《有声阅读价值论当议》)

【材料三】

截至2021年12月31日,微信公众平台有声阅读发文量达230万篇,相关文章的阅读量已达21.9亿次,有声阅读的热点话题热度也不断变化(如图所示)。有声阅读氛围越来越浓,阅读率越来越高。作为全民阅读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声阅读丰富了阅读内容和形式,促进了社会阅读文明的发展。

有声阅读相关热点话题热度图

【注】热度指数:指舆论在公开社交场景中对有声阅读相关话题的讨论和传播,由各平台公开渠道信息传播量综合加权计算并归一化处理后获得,满分100分。

(摘编自《“有声”打开全民阅选新格局——2021有声阅读产业调查报告》)

【材料四】

①作为有声阅读的方式之一,听书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因为我们容易在听书时走神,再加上还有言语知觉的制约、情绪感知、反复加工等因素,听书的信息接收效率不如看书高。

②所谓言语知觉的制约,是指一些客观因素的制约,比如声音在20—30分贝时,言语的可懂度为50%;增至50—60分贝,可懂度达到90%—95%;到了140分贝,人就会感到头痛。此外,一些噪声如地铁,飞机的轰鸣等,对言语感知的干扰也会很大。

③情绪感知则是指听真人的朗读时,朗读者的语气会影响我们自主理解书中字面的意思,不像看文字时可以自己主导情节、节奏等,有很大的想象空间;如果是听语音合成的朗读,技术上暂时还没有办法灵活地控制分词、韵律、情感等,听的过程中,我们又需要克服这些因素对理解连贯性的干扰。

④大家可能没有留意到,在看书的时候,10%—15%的眼球运动是有“回溯”的。也就是说,我们的眼睛经常会倒退重看。这个过程很快,我们有时候并没察觉,但这显然能加深我们对书的理解,当然,这也会降低我们的阅读速度。听书却通常不会倒回去重听,所以自然会损失对一部分内容的理解,留下的印象可能不如看书深。

(摘编自唐义诚、池文《听书太被动,看书才有用?》)

(1)、下列表述与上述材料意思不相符的一项是(    )
A、有声阅读用声音、用语音来表达一切,“有声”是它最突出的特点和优势。 B、2021年,上海市民有声阅读覆盖率较高,且近半数使用者选择在移动中听书。 C、作为全民阅读的新形态,有声阅读丰富了阅读的形式,推动了阅读文明的构建。 D、看书时眼睛常会倒退重看,这虽能加深对内容的理解,却导致阅读速度比听书慢。
(2)、 材料三认为“2021年有声阅读氛围越来越浓,阅读率越来越高”的依据是什么?请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三来谈谈。
(3)、材料二提到有声阅读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请你用材料三的相关信息对这一提法加以说明。
(4)、小南计划花一个月的时间读完《红楼梦》。他想采用听书的方式阅读,你是否赞成?请结合上述材料说明理由。
举一反三
[任务三:说走就走,当旅游特种兵]本次研学课程探究“特种兵式旅游”,邀你体验最火的旅行方式。

材料一:

“特种兵式旅游”,顾名思义,就是强度像特种兵拉练一样的旅行,追求的是在短时间内“打卡”更多景点,获得更多热门体验。游客本着“宁可委屈自己,也不能委屈假期”的原则,在有限的假期里体验到更多的精彩。

在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景区专家库专家张军英看来,“特种兵式旅游”是一种新生的“多景点快速穷游”模式,有着快而廉的特点,适合部分年轻的旅游者。“这种蜻蜓点水式的旅游形式,似乎同深度式旅游相反,其价值或可为再次家庭游、深度游、沉浸式旅游做铺垫。”张军英说,“有需求,就应有产品。这类人群更像景区探路者,是最值得开发的游客资源。”

(选自《中国文化报》2023年5月13日,有删改)

材料二:

记者发现,“特种兵式旅游”“军训式旅游”等词条成为热门话题。

大学生朱玳莹告诉记者,她已经独自前往9个城市,累计“打卡”的景点破百,“最强的一次是寒假八天跨越浙赣皖三个省份,‘打卡’了几十个景点”。3月31日,朱玳莹因为校内补考安排,意外获得周五一天假期,她便提前准备了去四川广元的一日军训式旅行计划,9点多她就已经到达广元,当天她就“打卡”了8个地点,包括皇泽寺、明月峡、千佛崖、凤凰山公园等,23点左右才回到学校。

朱玳莹还分享了自己已经规划好五一的长沙之行,其中,五天时间有三个晚上她都将在火车上度过。对于她来说,若是一趟旅行能把每个知名景点都逛一遍,就会产生一种收集的满足感,“我随时知道自己下一个目标在哪里,不会在一段时间里迷茫闲逛”。

(选自《成都商报》2023年4月7日,有删改)

材料三:

新时代文化旅游研究院院长吴若山认为,“特种兵式旅游”主要受大学生等年轻群体青睐,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是旅行时间灵活自由。相比传统的旅游方式,“特种兵式旅游”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和预算,随时决定行程和目的地,不必受到固定的行程和时间限制。二是旅游成本低。“特种兵式旅游”的旅行周期一般为一两天,成本相对较低,游客可以通过灵活的行程规划和预订方式,尽可能降低旅游开支,使旅游成为一种经济实惠的消费方式。三是旅行方式或体验项目丰富多彩。游客可以通过选择主题、目的地、交通方式等,自由组合旅行行程,打造一次充满创意和趣味的旅游体验,更具个性化、多元化。四是能满足年轻人的社交需求。一方面,游客可以与其他志同道合的旅游者结伴同行,一起探索目的地、分享经验和建立联系,扩展社交圈子,丰富旅游体验;另一方面,游客可将旅行的见闻在互联网上及时进行分享,满足个人社交需求。

(选自《中国文化报》2023年5月13日,有删改)

材料四:

五一假期的前一个周末,20多岁的小胡到外地“刷完”一趟景点,回来后感觉下肢酸痛,右膝关节不适,但他没放在心上。4月30日,同样是“特种兵”的一位外地朋友到杭州,小胡担任导游,按规划路线先去了六和塔、奥体中心,又到湖滨、断桥、宝石山、太子湾公园等景点,最后逛了西溪湿地,一天走了三万多步。5月1日一早,小胡发现膝盖疼痛严重,无法走路。经医院核磁共振检查,他的右膝关节半月板二度损伤。“他应该之前已经有半月板磨损,这次长时间步行加重了关节损伤。”医生说。日行三万步的“特种兵式旅游”使身体处于持续疲劳状态,当肌肉力量不足时,只能靠骨头支撑去完成某些动作,易损伤膝关节、足底。

(选自“澎湃新闻”2023年5月5日,有删改)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