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综合性学习 题类: 难易度:普通

广东省惠州市惠东县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诚”乃立身之本,“信”为道德之基。班级开展以“人无信不立”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加这次活动,并按照要求完成以下任务。

材料一:逃票、欠税、欠费、闯红灯……这些都将被记入你的“个人信用库”。昨天,《扬子晚报》记者从南京市发改委了解到,南京即将出台社会诚信体系实施方案,今后凭身份证号就能查到个人税收欠缴、乘车欠缴费、交通违章等“失信记录”。同时,企业欠薪、专利侵权、拖欠贷款等不良信用也将被记录到“企业信用库”中,可凭组织机构代码自查。这两个库的信息将在市政府各部门共享,并接入省里的“诚信库”,这意味着有失信记录的企业和个人今后在南京将“无处藏身”。

材料二:浙江丽水90岁“诚信奶奶”陈金英曾是一位成功的女企业家,退休后办厂创业生产中老年羽绒服,一度生意火爆。2011年,公司遇到资金困难,背上了巨额债务。为了还债,她卖房、卖厂、摆摊卖羽绒服。有人劝她申请破产规避债务,但老人家坚持卖货还债。2021年2月5日,已经90岁的陈金英还清了最后一笔欠款,共还款2077万元。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材料一的主要内容。(20字以内)
(2)、材料二的陈金英奶奶真是一位守诚信的人!她坚持还清巨额债务,这是很难得的。如果你有机会采访陈金英奶奶,你会向她提出怎样的问题呢,请你拟写两个采访问题,并写在下面横线上。

问题一:①

问题二:②

举一反三
阅读

【资料收集】

【资料一】

   蓝印花布的印染方式很适合手工作坊生产制作。它使用一种特制的防染浆,并用花板将花纹印在布料上,再用蓝色染料浸染,最后将防染浆刮掉,便透出了蓝白分明的花纹。

   蓝印花布有着悠久的历史和较为广泛的地域分布,江苏、浙江、湖南、山西、陕西、安徽、山东、四川等地的蓝印花布都各有特色。蓝印花布同蜡染和扎染一样,都是我国传统的民间手工印染花布。

   蓝印花布纹样十分丰富,一般多以植物和动物的纹样为主,常常具有吉祥的含义,如喜上眉梢、五福捧寿、福在眼前、龙凤呈祥等,以表达人们对生活的美好愿望。

   蓝印花布的面料现在常常用来制作居室用品,如被面、床单、枕巾、门帘等。还可以用来做成服装和各式各样的工艺品。用蓝印花布设计制作的服装往往受到许多人的喜爱,因为它具有一种回归自然的质朴之美。

   蓝印花布的工艺过程:
   1、棉布:选用民间手工方法纺线织成的“土布”。
   2、刻版:是用来漏印防染浆糊的花纹型纸。
   3、防染浆:蓝印花布的防染浆一般用豆粉和石灰混合调制而成。

   4、刮浆:将刻制好的花纹型纸覆盖在铺平的白棉布上,然后用刮刀将防染浆糊刮到纸版上,这样浆糊就通过纸版镂空的部分刮到布坯上,形成花型。

   5、晾干:刮印好花型的布坯在通风的阴凉处晾干后就可以染色了。

   6、染色:蓝印花布的染料是从一种叫“大青”的植物中提取浆汁而成的蓝色染料,通常又称为“靛青”或“靛蓝”。蓝印花布的染色用浸染法,一般要经过多次浸染,布坯才能染成沉稳的青蓝色。

   7、刮白:将浸染好的布料晾晒干后,刮去防染浆糊,花纹就随之显现。再经过漂洗、晾晒,一块蓝印花布就完成了。

(选自苏少版《美术》八年级上册)

【资料二】

    《广志》曰:七月中作坑,令受百许束,作麦秸泥泥之令深五寸以蔽四壁。刈蓝倒竖于坑中,下水,以木石镇压令没。热时一宿,冷时再宿,漉去内汁于瓮中,率十石瓮,著石灰一斗五升,急抨之,一食顷止。澄清,泻去水,别作小坑,贮蓝靛著坑中。候如强粥,还出瓮中盛之,蓝靛成矣。

(选自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

【资料三】

    凡蓝五种,皆可为淀"。茶蓝即菘蓝,插根活。蓼蓝、马蓝、吴蓝等皆子生。近又出蓼蓝小叶者,俗名苋蓝,种更佳。

    凡种茶蓝法,冬月割获,将叶片片削下,入窖造淀。其身斩去上下,近根留数寸。薰干,埋藏土内。
   春月烧净山土使极肥松,然后用锥锄(其锄勾末向身,长八寸许),刺土打斜眼,插入于内,自然活根生叶。其余蓝皆收子撒种畦中。暮春生苗,六月采实,七月刈身造淀。

(选自明代宋应星《天工开物》)

【注释】①淀:同“靛”,一种蓝色的染料。

非连续性阅读,完成各题

材料:人民日报时评:美育是一种刚需

美好的事物人人向往,若是缺少发现的眼睛,它也容易被遮蔽。上海市某儿童画展,一位小朋友的作品上有一个洞,评审们好奇地问,这是不是一幅破损的作品。小朋友说,这是进入世外桃源的入口。孩子的答案,耐人寻味。如何擦亮发现美的眼睛,是一个需要全社会去回答的课题。

众所周知,美是有力量的,没有美育的教育也是不完整的教育。几千年前,孔子就提出“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强调审美教育对于人格培养的作用。蔡元培先生曾大声疾呼:“美育是最重要、最基础的人生观教育”。乔布斯也曾直言,苹果与其他计算机公司最大的区别,在于追求科技的同时,始终保持对于艺术和美的追求。

然而,如何在国民教育体系中赋予美育应有的位置,以更有力的抓手、更具体的评价机制,去培养和提升每一个公民的审美能力,却长期缺少行之有效的方法。

这或许是因为,社会上并没有形成对审美能力的饥渴感。在人生每一个有趣的方面,都有美感的存在。美术馆内,许多人驻足于一幅名画前,凝神欣赏;音乐厅内,观众为一首乐曲微笑、颔首、动心;街头驻足,白发苍苍的老人,衣着得体、妆容精致地在你身边神采奕奕地走过,这些都是美的窗口。可是,肯定也有不少人认为,美既不能充饥,也不能养家糊口,不懂审美也没什么大不了。

只是,在物质供应日益丰沛、精神问题愈显突出的现代社会,审美能力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甚至是不可替代的作用。对个人来说,它关系到感受生活的能力。我们每个人身处相同的世界,但是对于美的理解不同,打量世界的视角不同,感受到的幸福程度也就不同。难怪有人说,“从我们心中夺走对美的爱,也就夺走了生活的全部魅力”。

对社会而言,审美能力也是培育历史文化意识的重要基础。如今,尽管有越来越多的人出国后选择去卢浮宫、大英博物馆、玛雅美术馆参观,但走马观花式的参观却不在少数;尽管城市中的雕塑越来越多,但真正走入市民精神生活的却寥寥无几;艺术品市场繁荣火爆,但泡沫也不小,个别收藏者连作者都不了解就举牌,一转身又投向下一场拍卖。可见,缺乏足够的审美能力和对于美的内在追求,国民很难在内心深处真正树立文化自信,也很难在继承历史的基础上再进一步,不断提升现代文明的水位。

从这些意义上讲,美育是一种刚需。从现在起,全社会真正行动起来,支持美育发展,建立科学的美育评价制度,为时不晚。尤其是学校教育,要把美育课的开展真正重视起来,不断完善相关课程,配备充足的教师,探索科学的教学思路与方法,彻底从只重知识传授、技能训练,轻视人格养成与心灵教化的功利式教育中解放出来,注重引导学生的感知能力与审美情趣,保护好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

很多时候,为美而献身,比为面包而活着更加幸福。当每一个公民都拥有发掘美好的眼睛与心灵,拥有完善的性格、更富情趣的人生和更高的精神境界,不仅是个人之福,也是国家之幸。

材料二

未来网北京10月16日电(记者李盈盈)“美术课不就是画画吗?我们学校差不多一周一次美术或者音乐课,有的音乐课都上自习或开班会了。”一位偏远乡镇的初中学生向记者讲述了她们的艺术课。她非常羡慕北京的中小学生每周都可以上艺术课,还有课后三点半的“城宫计划”活动。

面对艺术课常常被挤占的问题,开齐开足美育课成为乡村孩子的美好愿望。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中小学开齐开足上好美育课,义务教育阶段在开好音乐、美术、书法课程的基础上,逐步开设舞蹈、戏刷、影视等艺术课程。

而且,要推进评价改革,全面实施中小学生艺术素质测评,将测评结果纳入初、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探索将艺术类科目纳入初、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范围,并积极探索将艺术类科目纳入中考改革试点,纳入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录取计分科目。

据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司长王登峰介绍,目前全国已经有4个省开展美育中考计分,同时还有6个省、12个地市已经开始了中考美育的计分,分值在10分到40分之间。力争2022年全面实行美育中考。

材料三

《意见》指出,美育要科学定位课程目标,不同学段的要求也不尽相同。

其中,学前教育阶段应培养幼儿拥有美好、善良的心灵和懂得珍惜美好事物的品质。

义务教育阶段注重激发学生艺术兴趣和创新意识,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审美趣味、审美格调,帮助学生掌握1至2项艺术特长。

高中阶段则是丰富学生的审美体验,开阔人文视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文化观。

职业教育强化艺术实践,培养具有审美修养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引导学生完善人格修养,增强文化创新意识。

高等教育阶段强化学生文化主体意识,培养具有崇高审美追求、高尚人格修养的高素质人才。

现代文阅读Ⅰ

材料— 
      ①中国古代农业的一大特点是多元交汇。中国古代农业因自然条件的差异逐步形成不同类型的农业文化,并通过不同地区农业文化的相互交流、促进,逐渐汇合为中华古代农业文化的洪流。其中黄河流域、长江流域两个中心,同为中华古代农业文化的摇篮。

②中国农业文化分为农耕文化和游牧文化。它们大体以长城为界,在地区上相互分立,在经济上却相互依存。农耕文化始终居于主导地位,游牧民族虽曾多次入主中原,但最终都被农耕文化融合。在农耕文化内部,又有北方的旱地农业和南方的水田农业两种主要类型。其形成以秦岭、淮河南北自然条件的差异为基础,其发展有赖于相互的交流和融合。中唐以前,华北旱地农业长期处于领先地位。中唐以后,南方水田农业后来居上,超过北方旱地农业。

③中国农业文化的优良传统是精耕细作。精耕细作本质上是人们针对不同自然条件,克服不利因素而创造的农艺。从某种意义上说,精耕细作是多元交汇农业体系的产物。各地区农业文化的交流,促进了精耕细作传统的形成与发展。其次,精耕细作传统又与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尤其与封建地主制有关。在这种制度下,自耕农和佃农有较大的经营自主权,为提高单位面积产量,他们只能采用多投劳力和改进农艺的方法,这也就是精耕细作传统形成的重要原因。

(摘编自《中国古代农业》,有删改)

材料二 现代科学技术与精耕细作的优良传统相结合,是中国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从人类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总进程看,传统农业已落后于时代,它必然要被现代农业替代。1996年,中国农业部提出了超级稻育种计划。袁隆平院士领衔的科研团队通过走形态改良和杂种优势利用相结合的技术路线,成功攻破水稻超高产育种难题,不断刷新亩产记录。目前该计划的五期目标已全部完成,分别是亩产700千克、800千克、900千克、1000千克、1100千克。2020年11月,由袁院士团队研发的杂交水稻双季亩产突破1500千克大关。《自然》杂志发文,认为中国水稻生物学、遗传学和群体基因组学研究在世界水稻乃至作物科学研究领域处于领先地位。

(摘编自《长沙晚报》,有删改)

材料三 一个国家只有立足粮食的基本自给,才能掌握粮食安全主动权,才能掌控经济社会发展这个大局。从长远来看,保障国家粮食供给的根本出路在于科技创新,我们需要一批从事农业科技尤其是粮食种植方面的专家。这就需要我们从现在抓起,鼓励一批优秀的年轻人投入到农业科技的学习与研究中来。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抓在中国人手中”。

(摘编自《穿越时空的价值印记》,有删改)

阅读

【材料一】 

美(拼音:měi)是汉语常用字,初文见于商代甲骨文。 

              

(图1) 

美是个会意字。《说文解字》认为“美,甘也。从羊从大。羊在六畜给膳也。” 段玉裁作注:“羊大则肥美。”羊肉味道鲜美,因而人们常常将“美”字拆成“羊”、 “大”,说“羊大为美”。从图 1的甲骨文来看,“大”上部的构件并不是羊头,而是像羽毛之类的装饰物。一人(大)的头上装饰着高耸弯曲的羽毛或类似的头饰状,自然是美丽的,所以才拿来创造美丽、美好等意义。 

                              (摘自《“美”的字源学探究》,有删改) 

【材料二】 

美,是一个充满魅力和神秘的词汇,它如同夜空中闪烁的繁星,各自闪耀着独特的光芒。正因为对于美的定义不同,才造就了这世间丰富多彩、千姿百态的画面。 在艺术家的眼中,美可以是梵高笔下绚烂炽热的向日葵,那明艳的色彩和扭曲的形态,表达着对生命的热爱与激情;对于摄影师来说,美或许是捕捉到的那一个震撼人心的瞬间;在文学家的笔下,美可以是细腻动人的情感描写,让读者的心随之起伏;对于普通人而言,美可能存在于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之中。也许是一朵盛开在路边的小花,虽然不起眼,却能给人带来一天的好心情。 

不同的文化背景也赋予了美不同的内涵。东方文化中的含蓄、内敛之美,与西方文化中的奔放、热烈之美形成鲜明对比。在东方,我们能看到古典园林的曲径通幽、诗词歌赋的意境深远;而在西方,则有宏伟的建筑、激昂的音乐等。这些文化差异造就了各具特色的艺术作品和审美观念。然而,无论美的定义如何多样,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能够触动人们的心灵。美可以是震撼的、惊艳的,也可以是温柔的、细腻的,但它总是能让我们在某个瞬间感受到内心的共鸣,让我们对生活有了更深的感悟和体验。 

(摘自《美在不同情景下的多元定义》,有删改)

【材料三】 

最近,一些另类整容项目在网络流传,“精灵耳”“颅顶增高”“小腿神经切除”,这些为了变美不惜付出健康代价的行为引发大众关注。在一项调查中,近六成年轻人有容貌焦虑。当下,一些扁平化、单一化的审美观念正让不少人尤其是年轻人陷入对容貌的焦虑之中。 

 今年,中青校媒调查面向全国 2063名青年学生发起的关于容貌焦虑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如图2:

(图2)

 面对当下来势汹汹的“容貌焦虑”,我们要树立正确的审美价值观念。什么才是真正的美?美的标准是什么?每个人有着不同的美,正如——莱布尼茨说的,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指望用一种固定模式来定义人的美是荒唐的,也是绝对不可行的。人类审美多样性是人类魅力的来源,是社会审美体系丰富多元的保障,千篇一律的“网红脸”,既是审美的病态,也是把人类审美引向单调的误导。其次,人的美有内在与外在,由心灵、品行、外表等多种元素构成,过于关注颜值,是对外貌的商品化,是低俗而肤浅的认知。 

             (节选自《数字会说话:困在“容貌焦虑”里的人们》,有删改) 

【材料四】 

美容整形虽然可以显著改善外貌,但也存在不少风险。以下是一些常见的美容整形风险: 

(一)感染:手术过程中破坏皮肤屏障,术后护理不当容易导致细菌侵入伤口,引发感染,严重时可能引发败血症或器官衰竭。

(二)血肿与淤血:手术过程中血管受损,血液渗出到周围组织,导致手术区域肿胀和瘀伤。 

(三)疤痕:手术切口处容易留下疤痕,疤痕的明显程度因个体差异而异。 

(四)麻醉风险:美容手术通常需要麻醉支持,麻醉过程中存在药物过敏、呼吸抑制、心跳骤停等风险。 

(五)手术失败与并发问题:任何手术都存在失败的风险,美容整形也不例外。手术失败可能表现为效果不理想、手术部位变形或功能障碍等。 

(六)脑血管栓塞:面部注射填充技术可能导致脑血管栓塞。这种情况可能导致失明、偏瘫、昏迷甚至死亡。 

(来源:《整形美容存在的六大危害,不要为了追求美丽而忽视风险》,有删减)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