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 难易度:普通

湖南省岳阳县十一校联考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语文第一次月考试卷

现代文阅读Ⅰ

材料— 
      ①中国古代农业的一大特点是多元交汇。中国古代农业因自然条件的差异逐步形成不同类型的农业文化,并通过不同地区农业文化的相互交流、促进,逐渐汇合为中华古代农业文化的洪流。其中黄河流域、长江流域两个中心,同为中华古代农业文化的摇篮。

②中国农业文化分为农耕文化和游牧文化。它们大体以长城为界,在地区上相互分立,在经济上却相互依存。农耕文化始终居于主导地位,游牧民族虽曾多次入主中原,但最终都被农耕文化融合。在农耕文化内部,又有北方的旱地农业和南方的水田农业两种主要类型。其形成以秦岭、淮河南北自然条件的差异为基础,其发展有赖于相互的交流和融合。中唐以前,华北旱地农业长期处于领先地位。中唐以后,南方水田农业后来居上,超过北方旱地农业。

③中国农业文化的优良传统是精耕细作。精耕细作本质上是人们针对不同自然条件,克服不利因素而创造的农艺。从某种意义上说,精耕细作是多元交汇农业体系的产物。各地区农业文化的交流,促进了精耕细作传统的形成与发展。其次,精耕细作传统又与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尤其与封建地主制有关。在这种制度下,自耕农和佃农有较大的经营自主权,为提高单位面积产量,他们只能采用多投劳力和改进农艺的方法,这也就是精耕细作传统形成的重要原因。

(摘编自《中国古代农业》,有删改)

材料二 现代科学技术与精耕细作的优良传统相结合,是中国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从人类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总进程看,传统农业已落后于时代,它必然要被现代农业替代。1996年,中国农业部提出了超级稻育种计划。袁隆平院士领衔的科研团队通过走形态改良和杂种优势利用相结合的技术路线,成功攻破水稻超高产育种难题,不断刷新亩产记录。目前该计划的五期目标已全部完成,分别是亩产700千克、800千克、900千克、1000千克、1100千克。2020年11月,由袁院士团队研发的杂交水稻双季亩产突破1500千克大关。《自然》杂志发文,认为中国水稻生物学、遗传学和群体基因组学研究在世界水稻乃至作物科学研究领域处于领先地位。

(摘编自《长沙晚报》,有删改)

材料三 一个国家只有立足粮食的基本自给,才能掌握粮食安全主动权,才能掌控经济社会发展这个大局。从长远来看,保障国家粮食供给的根本出路在于科技创新,我们需要一批从事农业科技尤其是粮食种植方面的专家。这就需要我们从现在抓起,鼓励一批优秀的年轻人投入到农业科技的学习与研究中来。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抓在中国人手中”。

(摘编自《穿越时空的价值印记》,有删改)

(1)、下列说法与原文的意思相符合的一项是(   )
A、中国农业文化经过多元交汇,最终汇合成黄河流域、长江流域两个中心。 B、随着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的交流汇合,游牧文化已被农耕文化替代。 C、南方水田文化一直在中国农业文化中处于主导地位。 D、中国现代农业发展需走现代科学技术与精耕细作传统相结合的道路。
(2)、下列说法或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第②段中的“大体”“始终”若删去,会影响语意的准确表达。 B、从中国农业发展特点可以看出,只要精耕细作,就能提高农业的产量。 C、只有在封建地主制背景下,中国农业才需要精耕细作传统,实现产量的提升。 D、随着中国超级稻育种计划目标的完成,中国已全面实现农业现代化。
(3)、立志学农的小文同学想了解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请你结合上面材料,向她简单介绍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新闻背景】

本报北京4月22日电

关于“天舟一号”的主题阅读

4月22日12时23分,天舟一号货运飞船与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顺利完成自动交会对接。据了解,由我国自主研制的天舟一号,它的上行载货比、货物运输、推进剂补加等综合能力比肩甚至优于国际现役货运飞船,快递货物经济实惠。此次与天宫二号进入组合体飞行阶段,将按计划开展推进剂在轨补加,以及空间应用和航天技术等领域的多项实(试)验。

【文本阅读】“天舟一号”瘦身记

    我是太空“快递小哥”——天舟一号货运飞船。最近我承接了一项艰巨又光荣的任务,把货物送到“客户”——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的手中。

    我暗下决心,一定要运送更多的货物给它。但我的“车”——运载火箭的运载能力是固定的,若想运更多货物,我必须在保证足够强壮的同时,尽可能减肥。

    减过肥的人都知道,腰部的赘肉是很难减下去的。而我的腰部是一个个连接框,为了将我高大的身躯牢固连接,这些连接框原先做得很厚实,显得臃肿。因此,教练决定第一步就要帮我减腰部赘肉。

    经过多次试验,教练将我的腰部设计成镂空形式,保留结构受力部分,去除非受力部分的“肉肉”,将腰部的重量降低到原来的50%左右,丝毫没有影响腰部的结实程度。

    我的教练十分严格,不仅不放过肉眼可见的腰部赘肉,连肉眼几乎无法分辨的皮下脂肪也不放过。我的外部是一种壁板结构,壁板连接完成后,组成的密封空间就是装货物的肚子了。虽然壁板厚度只有不到3毫米,但是在教练看来,依然有减重的空间。他们严格控制加工温度、切削速度等参数,尽量使壁板厚度贴近设计人员给出的公差下限。通过去除“皮下脂肪”,尽可能让壁板变薄。由于壁板面积很大,即使去除A4纸那样薄的一层“脂肪”,整舱的重量也会下降很多。这不,我的体重因此又减少了30千克左右。

    为了装更多的货物,设计人员用货架将我的肚子分成了许多区域。我的教练连这些货架也没放过,他们选用了轻质高强度材料组成货架。“货架面板”——仪器板,使用的是铝合金蜂窝板;“货架框架”——立梁,使用的是碳纤维材料。每一项改进都运用了先进而复杂的制造工艺。为此,研制人员采用了“无应力”装配的方式,保证了货架装配误差不超过2毫米。这些“锻炼”让我的肌肉又轻又强壮,我的瘦身计划圆满完成。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资料链接】天舟一号是我国自主研制的首艘全密封货运飞船,也是中国首个货运飞船。它具有与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交会对接、实施推进剂在轨补加、开展空间科学实验和技术试验等功能。飞船采用两舱构型,由货物舱和推进舱组成。它总长10.6米,舱体最大直径3.35米,起飞质量为12.91吨,物资上行能力约6.5吨,推进剂补加能力约为2吨,具备独立飞行3个月的能力,其有效载荷比例在目前所有的货运飞船中是最高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材料一

从“家祭”到“ 国祭”

新华网南京12月13日电(记者 察玉高、蒋芳) 12月1日 , 南京大屠杀死难者遗属 家祭活动在纪念馆启动;13日 , 首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在南京举行 。从“ 家祭”到“ 国祭”, 中国近代史上最沉痛的一 页 , 正不断加固于整个民族的历史记忆中。

降半旗、奏唱国歌、拉响警报、全城默哀、敬献花圈……首个国家公祭日 , 高规格的祭奠仪式 , 给人留下深刻印象与无尽思考。

1937年12月13日 , 南京城陷 , 在那之后的1个多月的时间里 , 侵华日军血腥屠杀30万放下武器的士兵和手无寸铁的平民 , 制造了震惊中外的“ 南京大屠杀”。

多年来,南京一直铭记着这段灾难的历史 。1985年8月,建立在“ 万人坑”遗址上的侵 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开馆 。1994年12月13日,纪念馆首次拉响警报并举 行集体悼念活动,此后,每年的这一 天,纪念馆都会举行悼念活动 。 纪念馆已成为我国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对外交流场所。

(选自新华网)

材料二

映照历史 点亮和平

青砖墙上白色的花圈中写着大大的黑色“ 奠”字;1213支蜡烛被点燃,跳动的火焰,映 着一张张严肃的脸庞 。 昨晚6点,为南京大屠杀遇难者守灵仪式鳖和平烛光祭在侵华日 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祭场举行 。来自南京江东门小学、南京大学、南京中医药大 学等学校的100多名青少年学生,中日韩三国僧侣以及来自美国、俄罗斯、韩国、日本等国的约150名国际友人,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守灵祈祷。

满头银发的林伯耀一直低着头,表情严肃 。这个生在日本、长在日本的福建籍第二代 华侨,在日本经常会去跟一 些当年参加战争的日本老兵交谈 。“他们承认当年的屠杀,也觉得中国人会骂他们,但完全没有反省的举动,这让我特别难过。”林伯耀说。

(选自《南京日报》)

材料三

四海共祭家国魂

旧金山举办南京祭人民网旧金山12月13日电(记者 韩涉涉) 自1996年起,每年的12月13日,旧金山当地华人华侨都会举办纪念南京大屠杀死难者的“ 南京祭”活动,如今已是第19年。

“ 可是今年感觉与以往又有所不同,因为今年的12月13日是中国首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一位多次参加公祭活动的华人说。

今年的“ 南京祭”活动在旧金山中华文化中心举办,作为活动的一部分,文化中心展出 了日本侵占南京并且制造“ 南京大屠杀”的照片 。 家住在距离旧金山市50多英里的米尔 皮塔斯市的徐先生告诉记者,他今天是带女儿来参加“ 南京祭”活动的 。他说:“ 小孩子从历史书上知道了南京大屠杀,我就想带她来了解下南京大屠杀的真相。”

一副“五洲同怀民族情 四海共祭家国魂”的挽联在祭奠活动现场显得十分醒目 。 可 容纳近400人的会场几乎坐满了人 。 除了众多华人华侨、社团组织的参与,旧金山市议员、州议员,以及中国驻旧金山总领事罗林泉等都参加了祭奠活动。

(选自人民网)

阅读以下材料,完成问题。

汉服之美,点燃文化自信

中国汉服有许多别称,如华服、汉衣冠、华夏衣裳,其文化历史源远流长。经过几千年的演变与发展,汉服早已成为东方服饰文化的典型代表。随着时代发展,汉服很难成为大众的日常服装,但因其蕴含深厚的传统文化内涵而受到越来越多的人喜爱。

材料一:

从总体上看,汉服形式主要遵循两大形制,一种为上下分体制:上身为衣,下身为裳,如冕服、襦裙等;另一种为衣裳连制:上衣下裳合二为一,如深衣、袍等。汉服除了形式特点鲜明外,还蕴含着中华文化独有的精神内涵,如“上衣下裳”体现了中华文化天人合一的思想观念;“交领右衽”体现了中国古代以右为尊的思想观念;“中缝垂带”“宽袍大袖”等体现出中国人正直和谐的思想观念。因此,汉服不仅仅是汉民族的传统服饰,更是中华民族文化的象征符号,是中华文明精神的体现。

(整理自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及相关资料)

材料二:

(图片来自网络)

材料三:

汉服是中国汉民族的民族服饰,一部汉服史等于半部中华文化史。汉服诸多特点,都可以在二十四史、经史子集里找到依据,说明其是根据思想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而创新变化的。

 朝代思想文化汉服变化特点

朝代

思想文化

汉服变化特点

汉朝时期

儒家思想为正统,兼收西域民族文化

以深衣为服饰主流,服饰质料乃至图文融入多民族的文化服饰的种类和式样更加丰富。

魏晋时期

独立人格和自觉精神得到发展

追求繁华、奢丽的风格,宽衣博带是这时期的流行服饰。衣式为大袖翩翩,饰带层叠,表现出飘然若仙的风格。

唐朝时期

多元文化共存

兼容并蓄,广采博收,出现了大袖衫、圆领澜衫、翻领对襟等多种装款。服饰图案也趋于丰满、华美。

宋朝时期

推行“程朱理学”禁锢人性

延续唐朝的款式特点,但变得简洁质朴。女装更是拘谨、保守,色彩淡雅恬静。

明朝时期

重塑汉族礼仪

上采周汉,下取唐宋,去除元朝服制,全面恢复汉族服饰特点是宽大简洁,后期出现使用钮扣代替带结等新款式。

(整理自曹革蕾的《各朝代文化特点与汉服形制的关系》)

材料四:

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而汉服在诗词歌赋、琴棋书画、音乐舞蹈、品茗茶道等方面,都是最能与中华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服饰。近年来,随着“汉服热”不断升温,越来越多青少年开始关注汉服,喜欢汉服。汉服文化能逐渐突破圈层,部分得益于汉服爱好者的不懈推广。他们会参与一些汉服讲座、汉服游园等活动,向公众介绍推广汉服文化。此外,大众媒体和互联网蓬勃发展,也成为汉服推广的有利工具。贴吧、论坛发展到抖音等视频软件,让汉服进一步走进大众的视野。汉服甚至火到海外,成为西方年轻人追捧的新时尚。据观察, TikTok(抖音国际版)上仅标注为“汉服”话题的短视频观看总量就已经突破了3亿次。

汉服何以愈受欢迎?“汉服最吸引我的地方肯定就是其中包含的中国文化。”汉服爱好者王一帆说,接触汉服后,她对戏曲、古画等传统文化也产生了兴趣,还结识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

“穿上汉服总有一种难以言表的穿越之感,仿佛在心中对话古今。”同是汉服爱好者的关嘉美说。汉服在面料、剪裁、色彩等方面都表达着传统文化的形意之美,而汉服对身材的包容性,体现了中华文化兼容并包的特质,对当代服装设计也有借鉴意义。

“服饰是生活美学的展示载体,也是流行文化的承载主体。汉服再次受到热捧,更是一种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重要承载。”宁夏大学经管学院副院长冯蛟分析称。

(整理自中国新闻网《汉服“出圈”:于传统文化中发现美》)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①双减,在我国教育领域中指要有效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

②2021年3月,教育部颁布“睡眠令”,同年7月出台“双减”政策。数据显示,睡眠令+双减政策后,六成中小学生睡眠时长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其中睡眠时间增加2小时以上的达到9.41%;增加1到2小时的达21.66%;增加0到1小时的达28.88%。

③2021年7月24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同年8月,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印发专门通知,拟对各省“双减”工作落实进度每半月通报一次。

④2021年10月,全国人大表示:双减拟明确入法,避免加重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负担。11月3日,市场监管总局等八部门发布《关于做好校外培训广告管控的通知》。坚决杜绝地铁、公交站台等所属广告牌、广告位刊发校外培训广告。

材料二

材料三

四川新闻网消息 为深入落实“双减”政策,推进减负提质增效,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富顺县坚持高位推动、源头发力,将减负、提质、增效作为教育教学工作的重中之重,多举措做好作业减法和课堂教学改革,有效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为孩子提供健康快乐的成长环境。通过“走班制教学”“课课练、课课赛”等方式,落实每天一节体育课,并建立“校长—班主任—科任教师”“学校—社区—家庭”整体联动机制,确保学生完成校内外各1小时锻炼,实现阳光体育大课间、体育家庭作业常态化。近年来,全县义务段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总体合格率达96.5%。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对于博物馆内禁止拍照的原因,人们最容易联想到的解释是为了保护文物。但事实上,正常的拍照并不会对文物造成损害,唯一可能造成直接伤害的,只有闪光灯而已。

从理论上说,几乎所有光线都会对文物造成损伤,尤其是紫外线和红外线,会对器物表面造成结构性的伤害,促使其老化。因此,无论什么文物,最理想的保存环境都应该绝对无光。

但光线对博物馆的展览显然是必不可少。因此,根据各种文物对于光线的敏感程度,文物保护部门也出台了相关的规定,严格控制文物在展览过程中所承受的光照量。

【材料二】

闪光灯会对文物造成什么影响?一般来讲,常见的展品中,织物、纸张类是最容易受到光线伤害的。据了解,黄色、茶色和红色丝绸在光照下容易褪色,光老化作用对白色丝绸影响最小。光照对黑色、红色、茶色丝绸的丝纤维产生的破坏作用较大。

发生褪色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光作用使丝纤维上的染料颗粒(或丝胶、污垢颗粒等)发生变化,闪光灯里的光元素也会引起丝绸颜色变化,造成白色丝绸变黄、染色丝绸褪色。由此可见,至少对于丝织品、古代纸张,闪光灯的频繁照射会造成一定的伤害。

织物常用有机染料增添色彩,而另一个彩色世界——绘画,还会用到无机颜料,比如铅白,朱砂。那么,使用无机颜料的藏品,如油画,是否能逃过闪光灯的“追杀”呢?遗憾的是,不能。

比如亮黄色的绘画颜料中有一种叫做硫化镉的成分,这种成分因其着色力强、稳定以及颜色鲜亮,广受莫奈、凡·高、毕加索等大师的欢迎。但是在可见光的作用下,硫化镉中的硫会被逐步氧化成硫酸根,最终使颜料被完全破坏。

另外,皮革、皮毛、羽毛也属于光敏性文物,微小的光线变化都可能对它们造成不可逆的影响。还有一些看上去并没有那么脆弱的物品也禁不起闪光灯的反复折腾,比如动植物标本、骨器等,也会在光照的条件下氧化、分解。

所以,博物馆里禁止拍照也是有依据的。就算现在大部分的博物馆对拍照没有令行禁止,但大多会在注意事项里注明:禁止使用闪光灯、自拍杆等。

【材料三】

不同文物的光敏性不同,一般以三个梯度划分。像对光特别敏感的纺织品,照度应该小于50勒克斯(照度单位);对光较为敏感的骨器、壁画,照度应该小于150勒克斯;对光一般敏感的展品,如不带颜料、彩绘的石刻,照度应该小于300勒克斯”。而一般相机闪光瞬间的照度高达8000勒克斯。曾经有昆虫标本在被多次闪光拍照后,出现褪色现象。华希昆虫博物馆馆长赵力表示,“昆虫标本在被闪光500次以上后,颜色会褪10%-20%,在被闪光2000次以上后,标本颜色会褪一半以上,希望游客在参观博物馆时管好手中的相机”。

 “饮用水知多少”科普宣传活动

【展板一】常见饮用水

矿泉水

矿泉水是指“饮用天然矿泉水”。它必须得是“从地下深处自然涌出的或经钻井采集的,含有一定量的矿物质、微量元素或其他成分”的水源才行。

矿泉水喝起来口感相对较好,这是因为矿物质的含量主要影响的就是口感。TDS(溶解性总固体)越低说明水越纯净,太高会有不好的味道。

两种矿泉水矿物质含量表


钙(mg/L)

镁(mg/L)

钾(mg/L)

钠(mg/L)

偏硅(mg/L)

品牌1

2~35

0.1~10

0.5~10

1~25

25~70

品牌2

4~10

1.5~5

1~1.25

2~6.8

30~50

(节选自科普中国,有删改)

纯净水

纯净水即通过蒸馏、离子交换、反渗透等工艺,去除了绝大部分物质,几乎不含矿物质的水,TDS为0。纯净水除去了水中的细菌、病毒、重金属元素和有机物等有害成分,硬度较低,口感较好,可以直接饮用,烧水时也不会形成水垢。但在处理过程中,也去除了钾、钙、锌等对人类有益的矿物质。

(节选自科普中国,有删改)

(节选自浙教版科学书)

自来水

____

【展板二】饮用水选择

日常饮水,应该选择哪种水?

科学研究显示,水中适量的钙、镁对于心血管健康具有保护作用。尤其是对于那些轻度缺镁的人,如因为高血压、心脏病等服用利尿药物而导致镁过度排泄的人来说,通过饮水来补充镁能起到重要的作用。此外,与食物中的镁相比,水中溶解性离子状态的镁更易被人体吸收。但在某些情况下,如泡茶时,不含“杂质”的水则是更好的选择。它们的pH较低、矿物质含量最少,用来泡茶时汤色明亮、香味纯正,最能体现出各种茶的本味。

____

水中的微量元素和矿物质,可能对某些慢性疾病,如消化道疾病等有一定的改善效果。但矿物质含量过高的水并非人人皆宜,某些情况下“过犹不及”,一定要根据自身情况进行选择。如有研究认为,婴幼儿肾脏发育不成熟,如水中矿物质含量过高,会加重肾脏负担;儿童和肾功能衰弱人群(如肾透析患者、高龄老人等)应避免长期单一饮用含锶过高的水,因为在低钙摄入的情况下可能会造成这类人群骨骼健康的风险。

(节选自光明网,有删改)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