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 难易度:普通

浙江省温州市瑞安西部学校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卷

现代文阅读

“铸剑擎盾”的“中国脊梁”

 衡玉坤

①2023年3月4日,“感动中国2022年度人物”颁奖盛典在央视播出,为我国航天事业隐姓埋名60个春秋,被称为“中国脊梁”英雄的名字,被人们广为传诵。

②他就是我国导弹总指挥设计师之一沈忠芳。

③A童年的记忆里,同胞离乡背井、家破人亡的惨烈景象使他深恶痛绝,一颗报效祖国、驱逐侵略者的种子深深地埋进了他的心中。高中毕业,成绩优异的沈忠芳不忘初心、牢记历史,毅然决然填报了北京航空学院飞行器设计专业,希望有朝一日自己亲手设计制造的飞机翱翔蓝天,守卫祖国的领空。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他在飞行器设计专业学习上刻苦钻研基础理论知识,在空气动力、自动控制等方面攻坚克难,不断创新实践,与同学们同心合力将我国第一架轻型旅客机送上蓝天,完成了毕业设计和儿时的梦想。此时,新中国刚刚成立,国防力量薄弱。美国U——2高空侦察机肆无忌惮,频繁侵入我国领空搜索情报。我国传统的防空高炮和飞机对2.1万米高空中的U——2束手无策,研制地空导弹系统势在必行,迫在眉睫。正上大四的沈忠芳得知这一消息义愤填膺,强烈要求到新成立的导弹专业学习。毕业后,他凭着优异的成绩,被分配到国防部从事导弹研究工作,开始了为国“铸剑擎盾”的事业。

④沈忠芳和战友们在没有参考资料,没有专业技术人才和资金储备,国外势力层层封锁的情况下迎难而上。他们不分白天黑夜查资料,夜以继日画图纸,从千头万绪的设计方案中,逐步攻克了防空导弹技术的难题,横空出世的“红旗一号”地空导弹一举将不可一世的U——2击得粉碎。

⑤但U——2不甘心失败,加装了电子侦查接收报警系统后再次侵入我国领空。一旦识别出我方雷达信号,U——2就会立即逃之夭夭。面对狡猾的敌人,沈忠芳和科研团队集思广益,针对U——2的特性和要害部位,进行弹道、导弹稳定性制导精度和杀伤概率分析后,很快开发出了一套克敌制胜的反机动系统。

⑥当U——2再次大摇大摆侵入我国领空,压缩制导雷达开机距离和发弹距离的“近快战法”早已严阵以待,再次将U——2击得粉碎。从此.敌机再不敢恣意妄为前来窥探了。

⑦实践证明,敌人并不是坚不可摧。沈忠芳和战友们乘胜追击,加入了FJ型号方案的论证和研制工作后,他将研究方向瞄准国际先进市场,努力实现弯道超车。在导弹发射失利的风口浪尖上,他逆流而上,潜心钻研,不断地总结经验教训,不但彻底解决了导弹发动机的问题,而月还创造性地给导弹穿上了一层隔热防火服。

⑧这样,在降低发动机飞行高温的同时,还降低了弹体的温度,并取得了从单独型号到多款导弹研制的成功,使地空导弹和B610后续多款系列导弹完成了飞行考核,其中8项成果荣获“全国科学大会奖。”

⑨在20世纪80年代搞民营的经济大潮中,大量科技人才流失。沈忠芳在每个月工资不到100元情况下,仍然毫不动摇地站在国防战略的高度,谋发展、争速度、重质量,千方百计自筹资金400多万,使我国导弹如雨后春笋般腾空而起、拔地而起,成为世界最先进的精锐武器之一,沈忠芳被任命为第三代中高空中远程防空导弹型号总指挥。

⑩B在60多年奋斗历程中,沈忠芳这样的科学家自始至终磨砺着国家剑与盾,心甘情愿隐姓埋名,使我国国土防空从弱到强,从近到远,打得准,防得稳,令敌人胆寒,让国人心安。

⑪2022年,沈忠芳过了脱密期,首次出现在公众面前。站在颁奖台上,88岁的沈忠芳高举“感动中国”奖杯,发表获奖感言时铿锵有力地说:“人生最大的幸福莫过于为国家的安全和人民的幸福奋斗。我最大的愿望就是期待我们的事业后继有人,让我们国家的矛更锋利,盾更坚实……”

⑫铿锵的誓言,是沈忠芳等老一辈国防科技工作者的庄严承诺,也是中国人民在新的征程上凝心聚力、共襄盛举、前赴后继、生生不息,强国建设的民族魂。

(刊载于2023.6.8,有删改)

(1)、请你根据传记内容补全沈忠芳的人生年谱。

时间

人生大事件

高中毕业

填报北京航空学院飞行器设计专业

大学期间

到新成立的导弹专业学习

国防部工作时期

设计“红旗一号”地空导弹

开发新武器,解决导弹发动机问题并降低发动机与弹体温度

2022年

首次在公众前亮相,发表获奖感言

(2)、请根据上述表格的典型事件,分析沈忠芳的品格和精神。
(3)、划线A、B两处适合朗读,请你仔细品读,并选取一句进行朗读设计。
(4)、“感动中国”栏目组要在公众号上发表获奖人员介绍,请你为沈老撰写100字的颁奖词。
(5)、阅读以下资料,分析牡丹除了富贵吉祥、雍容华贵以外还有其他什么含义?结合本文,联系生活实际,说说你的理解。

链接资料:

沈忠芳爱听歌,《牡丹之歌》是心头至爱。他说:“《牡丹之歌》乔羽写的词,有哲学观点。‘有人说你富贵,哪知道你曾历经贫寒。’你吃过很多苦头,冬天的时候酝酿了生机,到春天的时候把美丽献给人间。人生最大的幸福,莫过于为人民的幸福奋斗。每个人都有这个思想,我们国家就行了。”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问题。

理解的幸福

叶广岑

      7岁的我感到家里发生了什么大事。

      我从外面玩回来,母亲见到我,哭了。母亲说:“你父亲死了。”

      我一下懵了。我已记不清当时的自己是什么反应,没有哭是肯定的,从那时我才知道,悲痛至极的人是哭不出来的。

      人的长大是突然间的事。

      经此变故,我稚嫩的肩开始分担了家庭的忧愁。

      就在这一年,我带着一身重孝走进了北京方家胡同小学。

      这是一所老学校,在有名的国子监南边,著名文学家老舍先生曾经担任过校长。我进学校时,绝不知道什么老舍,我连当时的校长是谁也不知道,我只知道我的班主任马玉琴,是一个梳着短发的美丽女人。在课堂上,她常常给我们讲她的家,讲她的孩子大光、二光,这使她和我们一下拉得很近。

      在学校,我整天也不讲一句话,也不跟同学们玩,课间休息的时候就一个人或在教室里默默地坐着,或站在操场旁边望着天边发呆。同学们也不理我,开学两个月了,大家还叫不上我的名字。我最怕同学们谈论有关父亲的话题,只要谁一提到他爸爸如何如何,我的眼圈马上就会红。我的忧郁、孤独、敏感很快引起了马老师的注意。有一天课间操以后,她向我走来,我的不合群在这个班里可能是太明显了。

      马老师靠在我的旁边低声问我:“你在给谁戴孝?”我说:“父亲。”

      马老师什么也没说,她把我搂进她的怀里。

      我的脸紧紧贴着我的老师,我感觉到了由她身上散发出来的温热和那好闻的气息。我想掉眼泪,但是我不想让别人看见我的泪,我就强忍着,喉咙像堵了一块大棉花,只是抽搐,发哽。

      老师什么也没问,老师很体谅我。一年级期末,我被评上了三好学生。

      为了生活,母亲不得不进了一家街道小厂糊纸盒,每月可以挣l8块钱,这就为我增添了一个任务,即每天下午放学后将3岁的妹妹从幼儿园接回家。有一天临到我做值日,扫完教室天已经很晚了,我匆匆赶到幼儿园,小班教室里已经没人了,我以为是母亲将她接走了,就心安理得地回家了。到家一看,门锁着,母亲加班,我才感觉到了不妙,赶紧转身朝幼儿园跑。从我们家到幼儿园足有汽车4站的路程,直跑得我两眼发黑,进入幼儿园差点没一头栽在地上。进了小班的门,我才看见坐在门背后的妹妹,她一个人一声不吭地坐在那儿等我,阿姨把她交给了看门的老头,自己下班了,那个老头又把这事忘了。看到孤单的小妹一个人害怕地缩在墙角,我为自己的粗心感到内疚,我说:“你为什么不使劲哭哇?”妹妹噙着眼泪说:“你会来接我的。”

      那天我蹲下来,让妹妹爬到我的背上,我要背着她回家,我发誓不让她走一步路,以补偿我的过失。我背着她走过一条又一条胡同,妹妹几次要下来我都不允,这使她的心感到了较我更甚的不安。她开始讨好我,在我的背上为我唱她那天新学的儿歌,我还记得那儿歌:

      洋娃娃和小熊跳舞,跳呀跳呀一二一。

      小熊小熊点点头呀,小洋娃娃笑嘻嘻。

      路灯亮了,天上有寒星在闪烁,胡同里没有一个人,有葱花炝锅的香味飘出。我背着妹妹一步一步地走,我们的影子映在路上,一会儿变长,一会儿变短。两行清冷的泪顺着我的脸颊流下,淌进嘴里,那味道又苦又涩。

      妹妹还在奶声奶气地唱:洋娃娃和小熊跳舞,跳呀跳呀一二一……

      是第几遍的重复了,不知道。那是为我而唱的,送给我的歌。

      以后,到我值日的日子,我都感到紧张和恐惧,生怕把妹妹一个人又留在那空旷的教室。每每还没到下午下课,我就把笤帚抢在手里,拢在脚底下,以便一下课就能及时进入清理工作。有好几次,老师刚说完“下课”,班长的“起立”还没有出口,我的笤帚就已经挥动起来。

      这天,做完值日马老师留下了我,问我为什么要这么匆忙。当时我急得直发抖,要哭了,只会说:“晚了,晚了!”老师问什么晚了,我说,“接我妹妹晚了。”马老师说:“是这么回事呀,别着急,我用自行车把你带过去。”

      那天,我是坐在马老师的车后座上去幼儿园的。

      马老师免去了我放学后的值日,改为负责课间教室的地面清洁。

      恩若救急,一芥千金。

      我真想对老师从心底说一声“谢谢!”

      如今,我也到了老师当年的年龄,多少童年的往事都已淡化得如烟如缕,惟有零星碎片在记忆中闪光。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等待那只手

       ①老头没睡,还在用眼睛的余光悄悄打量我。

       ②我知道他在等待下手的机会。我也没睡。

       ③走南闯北这么多年,这一点苗头我还是看得出来的。于是我暗自加剧着后悔:要是不贪图那个懒觉,早20分钟起床就能买到卧铺,何至于胆战心惊地和一个老家伙这么对峙着?

       ④很显然,那老头比我还有经验。因为刚才上车一落座,他竟然目不斜视地看着我,微笑着说,你长得很像我儿子。

       ⑤我在心里冷笑了一声。因为我穿西服、打领带、抱着笔记本电脑,身边还有个寸步不离的密码箱,我就像你儿子?嘀咕完之后,我顺便瞅了瞅他,灰旧夹克、两天以上没刮的胡茬儿、和他的年龄极不相称的炯炯双眼。

       ⑥于是我没吭声,连头都没点,假装没听见。

       ⑦他讪讪地笑了笑,说,我3年没见着他了,只偶尔听到他的声音。

       ⑧我轻轻打了个冷战。如果我的判断没错的话,这老头是个很难缠的对手,配得上老奸巨滑这个词。而我的判断似乎还没错过。

       ⑨东奔西走,和这个行当的人打交道多了,有输有赢。但一开始这么跟目标套近乎的,他是第一个。所以,我又瞅了他一眼。我也有两年没和父亲照过面了,虽然我也偶尔给他打打电话,寄些钱。

       ⑩我的预感没错,熄灯后车厢里的人大都睡了,他没有。其实即使没有这种预感我也不会睡着的,我早已练就三昼夜不合眼也神志清醒。这是经验,也是饭碗,况且我怀里还有张支票,那是分公司这个季度的费用。寸步不离的密码箱不过是个道具,里面是几件换洗下来的内衣。我知道这老头是看得出来的,他那一脸沧桑就是证明。所以我能维持的,只有清醒和谨慎,然后,静静地等待那只手。

       ⑪我躲在外套里观察他。

       ⑫夜深了,四周一片漆黑,仿佛隐藏着无数索要的魔爪,敲得车窗玻璃嘣嘣作响,空气透着阵阵寒意,好像空调不断 地向着车内吹着空气。我一直紧绷着肌肉,竖立起来的汗毛往外支撑毛衣,痒痒的。久了,牙齿还开始打起架来,不知是真冷还是我太紧张。

       ⑬他的眼神大多数时间一直都在窗外,车窗外面黑灯瞎火,亏他有这分耐心。于是我有些恍惚,冲着他这分镇定劲儿,到底我和他哪个是猎手哪个是猎物呢?

       ⑭动手了。那只手有点小心翼翼,终于还是游移着探了过来,漫过我头顶的时候带着一道阴影,让我有些窒息。不过我却没看出预想中那种高明的熟练,这让我窃喜着,在脑海里虚构出即将发生的人赃俱获。

       ⑮盖在身上的外套一紧,从脖子往里灌的冷风忽然就没了,我觉得像是突然钻进了被人暖好的被窝。惊讶让我努力睁大了眼,可是外套领子遮住了我的视线。

       ⑯老头从我上方垂下一声细微的叹息,唉,一个人在外面劳苦奔波的,不容易。

       ⑰我赶紧闭上了眼,用了很大力气。我怕我眼里也有他那样的泪光。不知怎么的,我忽然特别希望那只手能停一停,拍我两下。

(文/巩高峰  有删改)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下列小题。

守本开新 一代名伶

——忆京剧表演艺术家杨荣环

    ①今年4月,在天津的戏曲舞台上,有两台京剧颇为引人注目,一台是《昭君出塞》,一台是《宇宙锋》《霸王别姬》,两台戏分属尚派和梅派名剧,却都是按照被誉为“艺兼梅尚”的著名表演艺术家杨荣环的路子演的。由戏思人,恰逢今年是荣环先生诞辰90周年,不禁回想起了他在流派传承道路中的追求与创造。

    ②我和杨荣环先生相识很早。20世纪40年代后期,他来家中作客,那时青春年少,结伴而来的青年名伶均为西装革履,风度翩翩,而他特有的一种文静、儒雅气质,更像一位大学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些都是早年的零碎记忆,至于直接交往则是多年以后了。80年代初,我调到天津市文联工作,他刚从“文革”的劫难中解脱出来,偶然重逢,谈起尘烟往事,不禁有恍若隔世之感。从此接触多了起来,对他的经历也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③杨荣环出身清苦,10岁便被送入尚小云办的荣春社科班习艺。他先学花旦,后改青衣、花衫,由于天赋出众,学习刻苦,以一出《探寒窑》博得尚小云的赏识和器重。尚小云不仅亲自向他传授自己的拿手剧目,还请花旦筱派创始人于连泉(艺名筱翠花)教他筱派戏。尚对爱徒要求分外严格,杨荣环学演《渔家女》,一个“跪步”跑场,尚先生让他在地上反复练习,两个膝盖磨破了,结了痂再练,练了又破,就这样苦练几个月。直到花甲之年,杨荣环走“跪步”依然从容自如、优美轻盈。

    ④到科班四五年后,他已然经常出演大轴,有了“小尚小云”的美称。一次演《四郎探母》,台上开戏前临时出水牌子,上写“尚小云助演萧太后”,场内顿时掌声雷动,留下了一段梨园佳话。

    ⑤出科不久,杨荣环年仅19岁,即在京、津等地挂头牌挑班,班中不乏后来自成一家的大师、名角。1946年岁末,他接替当时已然崛起的张君秋,领衔组班到天津中国大戏院演出,班中有裘盛戎、贯盛习、魏莲芳、李多奎、刘连荣、钟鸣岐、高维廉等,正月初一演《龙凤呈祥》,报上赞誉“显示大角风范”,“唱做俱佳”。之后,接连上演《福寿镜》《大探二》《霸王别姬》《玉堂春》《汉明妃》《凤还巢》及鲜见于舞台的《贞娥刺虎》《一粒金》等,观众反响热烈。1947年,应北洋戏院之邀,他代替尚小云来津与迟世恭、郭元汾合作,头场打炮《大探二》,再起高潮,剧场座无虚席,门口、台前摆满各界祝贺的花篮,电台进行了实况转播。紧随其后,他又和李宗义并挂头牌,与王泉奎、江世玉、李金泉、萧盛萱等再度出演于中国大戏院。此时,他已逐渐确立了在剧坛的声誉和影响。

    ⑥杨荣环汲取的艺术营养,不止于尚派一家。当年,“四大名旦”等京剧大家,开宗立派而又无门户之见,鼓励后学转益多师,博采众长,倡导宽松开放的学习风气,青年演员先后向多位大师、名家问艺者大有人在。1948年春天,杨荣环携齐如山和徐兰沅的亲笔推荐信,赴上海拜梅兰芳为师。梅对新弟子关爱有加,慨然承担一切拜师用度,并在生活上体贴入微,晚间亲自到客房照看,喷洒驱虫剂。杨荣环演的戏,原本就有梅派名剧,再经老师亲授、点化,对梅派艺术的体悟、理解和认识跃升到一个新的层次,由此开启了结合自身条件,兼取梅尚、融会贯通的艺术追求。

    ⑦50年代初,杨荣环与“四小名旦”之一的毛世来联袂来津,在中国大戏院轮流唱大轴,之后又与唐韵笙在新华戏院合作,其中《楚汉争》一剧,两位名家的精湛演技轰动一时。那段时期,杨荣环还先后与马连良、谭富英、裘盛戎等合作。50年代中后期,杨荣环曾加入河北省京剧团,后正式落户于天津,任天津戏曲学校副校长,并在京剧团兼任主演。“文革”中,他被打成“反动权威”,被赶到农村改造,养猪、务农,备尝艰辛,但他始终没有放弃挚爱的京剧艺术,暗地练功、吟唱,夜深人静时复习、反思演过的剧目,研磨唱腔。

    ⑧“文革”后,杨荣环重返舞台,之后的十几年间,陆续恢复演出了梅、尚两派的代表剧目《霸王别姬》《宇宙锋》《福寿镜》《汉明妃》《银屏公主》等,他对每出戏的剧本、声腔、音乐和表演都进行了新的加工、整理,锐意求新而又不失传统规范。由于大师经典剧目的艺术高度和巨大影响,求新如同站在巨人肩上继续攀援,谈何容易?这需要凭借深厚的传统功力“打”进去,再以强烈的时代意识、创新精神“走”出来。他的表演艺术,给人们的印象是尚中有梅、梅中有尚,兼得梅派的婉约雍容、尚派的刚健婀娜,呈现出个人挺秀华美、清新明丽的艺术风韵,而引尚入梅、引梅入尚的两派名剧,经过新的处理和创造,也别具一番新的风采。评论杨荣环,多用“艺兼梅尚”四个字,这是一个很高的评价。

    ⑨杨荣环是终其一生都在执着追求的艺术家。在教学上,他同样倾注了大量心血,他的学生既有戏校学生,也有教师和院团青年演员。就在心脏病发作期间,他还为学生说戏、排戏。1994年夏天,荣环先生病逝,年仅67岁,人们都叹惜他走得太早了。

    ⑩值得告慰的是,在中国京剧音配像工程中,杨荣环的学生王艳、李国静录制了他的五出代表剧目,王艳还在“京剧电影工程”中拍摄了《乾坤福寿镜》,近年来启动的“戏曲像音像”工程,又有多部戏相继录制、问世,供后人学习、传承。从舞台到荧屏、银幕,这位艺术家的创造成果依然焕发着生命的活力。人走了,戏还在台上 , 这是对艺术家最好的回报。

(《光明日报》2017年06月23日15版  作者:刘连群,系天津市戏剧家协会副主席)

 阅读理解

凌冬不改清坚节—忆陈望道先生(节选)

胡奇光

①从1957年反右到1976年“文革”结束,这二十年间,正是我国的多事之秋。复旦大学也不例外。老校长陈望道先生沉稳地应对风云变幻,不改变那清明坚贞的气节。

(一)

②我1957年进复旦求学。入学三个月,即听到先生的学术报告《怎样研究文法、修辞》。报告里,他大谈读书,他撇下稿子,看着我们,慢慢地说:

③“你读书,读到有一天,有一本书上的一两页字,读它一两个星期,到了那个时候你可说是进步了!”

④有这么神么?!我立即把这奇特的说法默诵两遍,储存在我的记忆里。

⑤第二年,我拜读先生的学术著作《修辞学发凡》,真的被书中谈修辞同题旨和情境的那两页黏住了,那就不止一两个星期啰。

(二)

⑥1958年教育革命中,大家讨论大学的培养目标。先生作为一校之长,却别有所见。他说:“谈到全面发展,还可加上一个美育……”当场没人反对,可是到了“文革”时,赞同“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不是越来越多了吗?

(三)

⑦大概在1959年初夏,我与几位同学一起去拜访先生。先生住在教工九舍的一幢绿瓦楼房的楼上,楼下是语言研究室和会客大厅。先生在会客大厅接见我们。(A)坐定后,先生用右手食指向空中画个圈,郑重地说:“我们这里是讨论学术的!”在那个把学术当作资产阶级东西搞臭的岁月里,说出这句话,是要有胆识的。

⑧我们提出要搞“近百年语文运动史”的调查,先生很是支持。

⑨那天,先生很高兴,讲了不少语文运动中的逸事,特别是大众语运动讲得更细。我现在还想得起先生讲话时右手一推、左手一挡的神态。凭这些动作,我还可回忆起他当时谈话的要点。先生说:白话文到了一九三四年已有点变质了,遭到两个方面的攻击。先是复古派从右边批判白话文不够"文",要退回到文言文去,好,我们(指上海一批文化人)也来个批判,从左边批判白话文不够"白",要提倡一种比白话文更白的大众语。这样做,为的是让我们多年拼命争得的白话文能健康地发展。说到这里,他脸上绽出了笑容。

⑩的确值得高兴。因为先生顶着复古逆风,发起大众语运动之后,即使有反对白话文的言论,再也不能形成气候了。

(四)

⑪六十年代初期,我国主流报纸上出现了“自力更生”“奋发图强”这些表述我们建国方针的流行语。我当时有个疑问:为什么不用成语里常见的“发愤图强”而用并不常见的“发奋图强”呢?

⑫在1962年冬的一个小型座谈会上,先生谈修辞研究时,恰好举了“发奋图强”的例子,我专心听,几乎逐词逐句记住了先生的原话。

⑬原来在一次人代会上,是用“发愤图强”还是用“发奋图强”,代表们就有争论,先生主张用“发奋图强”。先生说:

⑭愤怒的“愤”和奋发的“奋”,语音相同,语意相关,稍有点差异。用愤怒的“愤”,大多是受到外界的刺激。毛主席说,外因是变化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从这个道理看,用奋发的“奋”更好些。不管是有刺激也好,反正中国人民历来是奋发有为、力争上游的!

⑮先生用内因与外因的学说来分析,可谓一语破的。照此看来,与“自力更生”连用的,最好是“发奋图强”,而与“卧薪尝胆”连用的,常常是“发愤图强”了。

(五)

⑯大概在1974年夏秋之交,我有事去语言研究室。我看到那绿瓦楼房背阴处,先生正靠在竹椅上休息。他已是84岁高龄了,有病缠身、人瘦了,颧骨更突出了,我看了有点心酸。

⑰三十多年过去了,现在想得起来的,只有关于《修辞学发凡》修订的一段对话:

⑱ “望老近来在修订《发凡》?”

⑲(B)“唔。”他慢慢坐直身子,看着我说,“如何修改得好?我想请你贡献一点意见。”他说得又率直,又诚恳。

⑳那时出版的书刊,要体现批儒评法的精神,文中又要大引毛主席语录,是全书的纲,不要改。”

㉑“唔。”他好像点了点头,停顿一下,他又说,“至于修辞格还可以增些,如影射就可列人。”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