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 难易度:普通

【拔尖攻略】小语五上阅读力 专题二 记事文章

阅读理解

等风 来

夏文兵

① 三奶奶家院子里有棵柿子树。

② 小时候,大人一再告诫我,三奶奶家柿子树上的柿子千万不能摘,那柿子苦得很,小孩吃了肚子疼。有一年,红彤彤的柿子挂在树上的时候,村里比我大几岁的狗蛋怂恿我和他一起去摘三奶奶家的柿子。

③ 我悄悄地跟着他来到三奶奶的小院,三奶奶不在家。我爬上柿子树摘下一个柿子,小心地咬了一口,甜甜的汁水立刻充满我的口腔。我傻了,原来柿子不苦啊,我又摸摸肚子,肚子也不疼啊。

④ 晚上,三奶奶发现树上的柿子没了,像丢了魂似的呆坐在树下,谁拉也不回屋。父亲狠狠地责备了我,让我向三奶奶道歉。我大叫着:“柿子这么好吃,不让人吃,等风来……”听我这么说,父亲对我更凶了,吼道:“三爷爷的名字是你叫的吗? 你都知道了,还敢去摘?”

⑤ 那之后,我才知道三爷爷的名字叫刘风来。三爷爷年轻时是游击队队长,三奶奶是妇救会(妇女救国联合会)的,两人约定等战争结束后就结婚。后来,三爷爷所在的游击队编入了解放军,他们北上南下,一直打到了海南岛。三奶奶也一直忙着支援前线。

⑥ 三爷爷回来后,和三奶奶结了婚,这棵柿子树是三爷爷带回来种在小院的,这是他们爱情的见证。可树刚刚活起来,三爷爷又走了,这次是去了朝鲜战场。 临走时,三爷爷说,等柿子红了,他就回来吃柿子。

⑦ 三奶奶精心侍弄这棵树,心想,一定要让三爷爷吃上红红的柿子。 小树在三奶奶的精心侍弄下,长高了,挂了果,但因为气候,每年只零星地结几个柿子。每次看到柿子红了,三奶奶就异常高兴,心想,三爷爷就要回来了。

⑧等呀等,等来的却是一张烈士证。三奶奶关上了院门,哭了两天。从那以后,这棵柿子树就成了三奶奶的命。

⑨ 春去秋来,几十年过去了,三奶奶老了。这年春天,三奶奶病倒了,大家觉得三奶奶可能等不到这一年的柿子红了。

⑩ 一天,新闻中说,志愿军烈士的遗骸将被分批运回国。 电视里直播了第一批烈士遗骸运回国内的新闻,国家以最高的礼节迎接。三奶奶看到那神圣、庄严的画面,干枯的脸上一下子有了血色。

⑪民政局的人通知三奶奶,近期回国的志愿军烈士遗骸名单中有三爷爷。三奶奶听了,眼泪在沟壑纵横的脸上流淌着。

⑫ 三奶奶让我代替她去迎接三爷爷。她摘下树上所有的柿子,用红色的布包好,让我走时带着。她低声说:“风来呀,柿子每年都给你留着呢,今年终于等到你了。”

⑬第二天早上,我来到三奶奶的小院,太阳照在柿子树上,三奶奶坐在树下,倚着树干,手中捧着那只红色的布包,安详地睡着了。

(选自《天池小小说》2023年第13期,有删改)

(1)、(概括文章内容)阅读文章,将下表补充完整。

起 因

经 过

结 果

大人一再告诫“我”,三奶奶家柿子树上的柿子不能摘

发现柿子没了后, “我”被父亲责备,并得知了柿子树的由来

(2)、(分析文章线索及作用)认真分析文章的线索及其作用,完成下面的思维导图。

(3)、(赏析句子的表达效果)读画横线的句子,试着从描写方法的角度分析。
(4)、(分析标题的含义及作用)对于文章标题“等风来”的含义及作用,大家展开了讨论,请你补全下面的对话。

小语:“等风来”是说柿子等到风来时就会被吹落。

小文:“风来”是的名字,“等风来”其实是指,是三奶奶的期盼和寄托。

小美:听完你们的话,我知道“等风来”这个标题的作用是

(5)、(把握文章的主旨)关于这篇文章的主旨,下列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   )
A、赞美了志愿军烈士的英勇牺牲和无私奉献。 B、赞颂了三奶奶对三爷爷忠贞不渝的爱情。 C、表达了对英雄的敬仰和对和平的向往。 D、展现了战争对人们生活的影响和战后的重建。
举一反三
现代文阅读

手掌里的清凉

树荫下,有一大一小两个孩子,大的约七岁,小的看来不到三岁。树下有几个用砖块砌起的墩子,大的孩子以砖墩当桌子趴在上面做作业,小的也拿了一截铅笔在一张纸上胡乱画着。

他们是兄弟俩,大的孩子放了暑假,从农村到这座城市打工的父母便把兄弟俩从家里接来,与他们团聚一些时日。

风就是一个淘气的孩子,特别爱恶作剧,越是酷热,它越是要把自己藏起来。弟弟大约是受不了那酷热,抓耳挠腮的,满脸通红,有汗水从腮上掉了下来。这时,哥哥好像变戏法一样,从树丫上拿出一把扇子。确切地说,那不是扇子,只是一小块三夹板,拿绳子绑上了一根小木棍做柄。哥哥捏着那柄一个劲地给弟弟扇着。

【A】热热的风让兄弟俩感觉不到一丝凉快。这时,哥哥两眼直直地从街的缺口处望过去,他渴望有风吹过来,可是没有。

【B】哥哥显得非常失落。他下意识地四处瞅着,眼光突然就落到了一个地方,那多么像一块侧立起来的池子。也许他思绪的鱼儿已游回到了家乡,他家门前有一块池塘,不管多热的天,只要坐在池塘边树下的青石墩上,将双脚伸到水里,就会有一股透心的凉从脚下一直凉到头顶。

哥哥来到了那“侧起的池子”前,他是认识的,那是一块玻璃。下面是墙砖,玻璃有些高,他踮了踮脚,仍然够不着那玻璃。随之,他“吭哧吭哧”地搬来几块砖头,顺着墙根码起来,站在砖头上,他这下能够着了。他将双手贴在玻璃上,感觉到了阵阵凉意。

这时,他突然想起什么,赶紧将弟弟抱了过来。他要抱着弟弟站到那码好的砖头上,可就是上不去。努力几次后,他放弃了——因为他明白,凭着自己的力量,是不能抱着弟弟上到砖头上去的。他想了想,将弟弟抱回到树荫下,把自己的双手在玻璃上贴了一会儿,然后赶紧去握住弟弟的手。几乎在两个多小时里,哥哥就一直重复着这样的动作。

直到快中午了,在工地上做饭的母亲来叫兄弟俩去吃饭,哥哥的这一动作才停止。妈妈问哥哥:“孩子,你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哥哥说:“我不能让弟弟热着,再说弟弟要是热得哭了起来,会影响爸爸妈妈工作的。”妈妈的两眼不禁红了,可哥哥似乎没有看到妈妈的表情,只顾高兴地说下去,“妈妈,我知道阴处的玻璃会是凉的,想不到城里的玻璃会这么凉。”

妈妈本想告诉儿子:这玻璃之所以会这样凉,是因为玻璃后面的屋子里有大功率的空调。可妈妈没有说,她相信能将一手清凉传递给弟弟、心中想的是让爸爸妈妈安心工作的孩子,无论将来的日子过得如何,他都是人间最富有的。

(段奇清/文,选自《铜陵日报》,有删改)

文学类文本阅读。

顶碗少年

    ①有一次,我在上海大世界的露天剧场里看杂技表演。节目很精彩,场内座无虚席。坐在前几排的,全是来自异国的旅游者,优美的东方杂技,使他们入迷了,他们和中国观众一起,为每一个节目喝彩鼓掌。
ㅤㅤ    ②一位英俊少年出场了。在轻松优雅的乐曲声里,只见他头上顶着高高的一摞金边红花白瓷碗,柔软而又自然地舒展着肢体,做出各种各样令人惊羡的动作,忽而卧倒,忽而跃起……碗,在他的头顶上摇摇晃晃,却总是不掉下来。最后他骑在另一位演员身上,两个人一会儿站起,一会儿躺下,一会儿用各种姿态转动着身躯。站在别人晃动着的身体上,很难再保持平衡,他头顶上的碗,摇晃得厉害起来。在一个大幅度转身的刹那间,那一大摞碗突然从他头上掉了下来!这意想不到的失误,让所有观众都惊呆了。
    ㅤㅤ③台上并没有慌乱。顶碗的少年歉疚地微笑着,不失风度地向观众鞠了一躬。一位姑娘走出来,扫起了地上的碎瓷片,又捧出一大摞碗,还是金边红花白瓷碗,整整十只,一只不少。于是,音乐又响起来,碗又高高地顶到了少年头上。一切重新开始。少年很沉着,不慌不忙地重复着刚才的动作,依然是那么轻松优美,紧张不安的观众又陶醉在他的表演之中。到最后关头了,又是两个人叠在一起,又是一个接一个艰难的转身。碗,又在他头顶厉害地摇晃起来。观众们屏住气,目不转睛地盯着他头上的碗……眼看身体已经转过来了,几个性急的外国观众忍不住拍响了巴掌。那一摞碗却仿佛故意捣蛋,突然跳起摇摆舞来。少年急忙晃动脑袋保持平衡,可是来不及了。碗,又掉了下来。
    ㅤㅤ④场子里一片喧哗。台上,顶碗少年呆呆地站着,脸上全是汗珠,他有些不知所措了。还是那一位姑娘,走出来扫去了地上的碎瓷片。观众中有人在大声地喊:“行了,不要再来了,演下一个节目吧!”好多人附和着喊起来。一位矮小结实的白发老者从后台走到灯光下,他的手里,依然是一叠金边红花白瓷碗。他走到少年面前,脸上微笑着,并无责怪的神色。他把手中的碗交给少年,然后抚摩着少年的肩胛,轻轻摇了一下,嘴里低声说了一句什么。少年镇静下来,手捧着新碗,又深深地向观众鞠了一躬。
ㅤㅤ    ⑤音乐第三次奏响了!场子里静得没有一丝声息。有一些女观众,索性用手捂住了眼睛……
    ㅤㅤ⑥这真是一场惊心动魄的拼搏!当那摞碗又剧烈地晃动起来时,少年轻轻抖了一下脑袋,终于把碗稳住了。全场响起了暴风雨般的响声。
    ㅤㅤ⑦在以后的岁月里,不知怎的,我常常会想起这位顶碗少年。每当想起,总会有一阵微微的激动……

阅读短文,完成下题。

硬翅膀的纸飞机

ㅤㅤ①新上任的班主任葛老师是一位年轻的女教师。这一天,她正在给四年级的学生上课,在黑板上认真地板书。一向爱恶作剧的张明折了一个纸飞机,准备给这位初来乍到的班主任老师一个特殊的见面礼,于是他使劲儿将纸飞机朝黑板方向抛去。

ㅤㅤ②可是,纸飞机还没飞到讲台就熄火了,坠落在讲台边。顿时,教室里一阵骚动。当葛老师回身讲课时,又是一片安静。过了一会儿,当葛老师再次转身板书时,张明又抛出了一个纸飞机,这回纸飞机很争气,直飞黑板,不偏不倚地撞在葛老师的手臂上,教室发出一阵哄笑!

ㅤㅤ③年轻的葛老师转过身,淡定地望着他们。教室里安静了许多、所有学生都在等待着一场“暴风雨”的来临。葛老师弯下身,拾起地上的两个纸飞机,慢慢地走到张小梦的面前,笑着问:“这都是你的‘杰作’吧?”

ㅤㅤ④望着葛老师完全出乎他意料的表情,张小梦反而感到不知所措,不好意思地低下了头。教室里突然“凝固”了,没有一点儿响声……

ㅤㅤ⑤年轻的葛老师依然笑着问:“张小梦同学,你能回答老师一个简单的问题吗?”张小梦抬起头,用有些惭愧而又好奇的眼睛盯着葛老师。所有的目光也都齐刷刷地转向葛老师。“你能告诉我,为什么第一个纸飞机没能‘撞’到我,第二个却准确地‘撞’到了呢?”葛老师接着问。张小梦支支吾吾地回答:“第一个纸飞机太软了,飞不起来,第二个我是用硬纸叠的。”

ㅤㅤ⑥葛老师走向讲台,严肃地对同学们说:“说得好!我们在座的每一位同学其实都是一个纸飞机,软纸叠的纸飞机永远飞不起来,它没有硬翅膀,只有练就了一对硬翅膀,才能飞得又高又远!”望着已经被深深吸引住的学生,葛老师不失时机地说:“如果我们每一天都在无所谓地浪费时间,而不把心思和精力放在学习上,那么我们的翅膀永远不会变硬,也永远飞不高飞不远!”说完,葛老师把第二个纸飞机抛向空中,所有的目光随着那双“硬翅膀”在移动……

ㅤㅤ⑦这件事对我的触动很大,从某个角度看,我们每个人也都是一个纸飞机,软纸叠的纸飞机永远飞不起来,因为它没有硬翅膀。只有练就了一对硬翅膀,才能飞得又高又远!但愿我们每一个人都能练就一身过硬的生存本领,成为一个带有“硬翅膀”的“纸飞机”。

课外阅读。

巡道工的故事

暑假里,我坐火车到外婆家去玩。我靠着车窗,看见绿色的田野,清澈见底的溪流……从窗外匆匆闪过。眼前的美景深深地吸引着我。

“呜——”,前方传来了一声汽笛长鸣,我探出头往前一看,车头正带着我们转弯,弯道旁站立着一位老工人,他虽然戴草帽,可是身上的汗水仍然像许多条细细的小溪往下淌,那光着的上身显得油光滑亮,好像是用紫铜铸成的,他的手里举着一把铁锤,正微笑着向我们致意。

我敢肯定他就是巡道工,因为爸爸曾经给我讲过巡道工的故事——

有一次,爸爸坐火车到远方去出差,在一个漆黑的深夜,列车在倾盆大雨中飞驰,突然车厢“咯噔”一声猛响。在一个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地方停下来。

人们从睡梦中惊醒过来,打开车窗,只见在列车的前沿,一盏红灯在一晃一晃,借着车头的光柱,大家看到了雨幕中有个人提着红灯在走,浑身像刚从水里出来的一样,他就是巡道工。

后来才知道,这里山洪突然爆发,路被冲毁了一段。要不是巡道工冒着瓢泼大雨巡查路线,就会造成严重的后果……

“在千里铁路线上有许多巡道工默默无闻地工作着,越是天气不好,他们就越是繁忙,他们用自己的辛勤劳动换来列车的安全行驶。”爸爸的话在我耳边又一次响起。

列车呼啸着向远方奔去,我却情不自禁地回过头来注视着那位平凡的老工人,渐渐地远了,远了,最后消失在我的视线中。然而听着列车有节奏的“咯噔”声,看着列车上的张张笑脸,巡道工的形象又浮现在我的眼前,留在我的脑际。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