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 难易度:普通

广东省东莞市虎门镇2024-2025学年五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试卷

爱国主义自古以来就流淌在中华民族的血脉之中,作为中华优秀少年,对于中华精神的传承势在必行,请阅读文章《飘动的军旗》,完成练习。

ㅤㅤ①那年,三个月的新兵训练期一过,我主动请缨去团里最艰苦的哨所。位于大山深处的哨所,路陡沟深,与世隔绝,尽管我早有思想准备,但还是一下子傻了眼。

ㅤㅤ②哨所的杜班长对我这个新兵很关心,似乎看懂了我的心思,与我谈心:“兄弟,谁来这里,开始都会感到寂寞、孤独,甚至无可奈何,这很正常的。不过,作为军人,肩膀上担负着守卫疆土的责任,得有军人的样子,这点苦不算什么。”

ㅤㅤ③一天晚上,我起来上厕所,发现杜班长的房间里还亮着灯。我出于好奇,便上前把眼睛凑到门缝上往里看,发现杜班长坐在床头,反复摆弄着一面红旗,是八一军旗,神情着迷。也许放置时间久了,颜色有些白了。

ㅤㅤ④“一面军旗,有什么好看的?我们哨所上飘扬的军旗都是新的。”我想不通,不小心把头撞门上。我的自言自语给杜班长听到了,他打开房门,眼睛盯着我,黑着脸问:“一面军旗?你知道这面军旗承载着什么,代表着什么吗?”

ㅤㅤ⑤我被杜班长问蒙了,没好气地说:“我怎么知道。”

ㅤㅤ⑥杜班长听了,也没有发火,更没让我受罚。而是跟我讲起这面军旗的故事。

ㅤㅤ⑦听完杜班长的讲述,我这才明白是一种什么样的精神与力量,支撑着他在哨所生根发芽,无悔无怨的。原来,那年的国庆节前夕,还是新兵蛋子的杜班长正在站哨,忽然刮大风下大雨,哨所外旗杆上悬挂的军旗竟然给大风刮跑了。他的班长知道后,不顾身患感冒,咬紧牙关,带了一个兵拿着手电筒,连夜下山去很远的那座小镇的军人服务部,“请”回了一面军旗。

ㅤㅤ⑧不幸的事发生在往回走的路上,疲倦不堪的老班长不慎失足掉进了山沟里,再也没能站起来。这面军旗,就是老班长留下来的那一面,杜班长一直珍藏着。

ㅤㅤ⑨几年后,由于到了服役期限,杜班长复员了。走的时候,他眼里含着热泪,郑重地把那面军旗传给了当副班长的我。

ㅤㅤ⑩杜班长说这面军旗是属于哨所的,他不能带走。

ㅤㅤ⑪后来,我也转成志愿兵,在哨所一干就是八年多。直到转业前,我才恋恋不舍地将军旗传给了新班长。

(1)、梳理文章,用简洁的语言将故事情节补充完整。

主动请缨去哨所→①→晚上撞见班长摆弄军旗→得知军旗背后的故事与精神→②→“我”转业将军旗传给新班长。

(2)、读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想一想,“我”此时此刻正想些什么呢?
(3)、下面是你和几位同学关于这篇文章的讨论,请补全。

文章一开始写哨所生活的艰苦“位于大山深处的哨所路陡沟深,与世隔绝”,这样写在结构上的作用是

这个句子不但在结构上有一定的作用,在内容上也

对,而且在感情方面也赞扬了他们

所以我们赏析句子时,就可以从结构、内容以及它所包含的感情几方面来赏析,这样就比较全面了。

(4)、文章第⑦段写到“‘请’回了一面军旗”,你觉得这里的“请”可以换成“拿”吗?请结合文章谈谈你的看法。
(5)、如果换个角度拟标题,请选择你认为恰当的一个标题并说明理由。

A.哨所的军旗

B.哨所的传家宝

举一反三
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母爱是一根穿针线

    母亲为儿子整理衣服时,发现儿子衬衣袖子上的纽扣松动了。她决定给儿子钉一下。

    儿子很年轻,却已经是一名声誉日隆的作家。天赋和勤奋成就了他的今天。母亲因此而骄傲____——她就是作家的母亲!

    屋子里很静,只有儿子敲击键盘的嘀嘀嗒嗒声,为他行云流水的文字伴奏。母亲能从儿子的神态上看出,他正文思泉涌。她在抽屉里找针线时,不敢弄出一点声响,唯恐打扰了儿子。还好,母亲发现了一个线管,针就插在线管上。她把它取出来,轻轻推好抽屉。

    可她遇到了麻烦,当年的绣花女连针也穿不上了。一个月前她还穿针引线缝被子,现在明明看见针孔在那儿,就是穿不上。

    她不相信她视力下降得那么厉害。她再次把线头伸进嘴里濡(rú)湿,再次用左手的食指和拇指把它捻得又尖又细,再次抬起手臂,让眼睛与针的距离最近,再试一次——还是失败。

    再试……

    可线仍未穿进针眼里。

    儿子在对文章进行后期排版,他从显示屏上看见反射过来的母亲,怔住了。他忽然觉得自己就是那根缝衣针,虽然与母亲朝夕相处,可他的心却被没完没了的文章堵死。母亲的丝线在他这里已找不到进出的“孔”,可她还是不甘心放弃。

    儿子的眼睛热了。他这才想起许久不曾和母亲交流过感情,也没有关心过她的衣食起居了。

    “妈,我来帮你。”儿子离开电脑,只一刹那,丝线穿针而过。母亲笑纹如花,用心为儿子钉起纽扣来,像在缝合一个美丽的梦。

    儿子知道今后该怎样做了。因为,母亲很容易满足,比如,只是帮她穿一根针,实现她为你钉一颗纽扣的愿望,使她付出的爱畅通无阻。如此简单。

阅读课外文段,完成练习。

回忆鲁迅先生(节选)

萧 红

    鲁迅先生的笑声是明朗的,是从心里的欢喜。若有人说了什么可笑的话,鲁迅先生笑得连烟卷都拿不住了,常常是笑得咳嗽起来。

    鲁迅先生走路很轻捷,尤其使人记得清楚的,是他刚抓起帽子来往头上一扣,同时左腿就伸出去了,仿佛不顾一切地走去。

    鲁迅先生不大注意人的衣裳,他说:“谁穿什么衣裳我看不见的……”

    鲁迅先生的病,刚好了一点儿,窗子开着,他坐在躺椅上,抽着烟,那天我穿着新奇的大红的上衣,很宽的袖子。

    鲁迅先生说:“这天气闷热起来,这就是梅雨天。”他把他装在象牙烟嘴上的香烟,又用手装得紧一点,往下又说了别的。

    许先生忙着家务跑来跑去,也没有对我的衣裳加以鉴赏。

    于是我说:“周先生,我的衣裳漂亮不漂亮?”

    鲁迅先生从上往下看了一眼:“不大漂亮。”

    过了一会儿又加着说:“你的裙子配的颜色不对,并不是红上衣不好看,各种颜色都是好看的,红上衣要配红裙子,不然就是黑裙子,咖啡色的就不行了,这两种颜色放在一起很混浊……你没看到外国人在街上走的吗?绝没有下边穿一件绿裙子,上边穿一件紫上衣,也没有穿一件红裙子而后穿一件白上衣的……”

鲁迅先生就在躺椅上看着我:“你这裙子是咖啡色的,还带格子,颜色混浊得很,所以把红色衣裳也弄得不漂亮了。”

    “……人瘦不要穿黑衣裳,人胖不要穿白衣裳,脚长的女人一定要穿黑鞋子,脚短就一定要穿白鞋子,方格子的衣裳胖人不能穿,但比横格子的还好,横格子的,胖人穿上,就把胖子更往两边裂着,更横宽了,胖子要穿竖条子的,竖的把人显得长,横的把人显得宽……”

那天鲁迅先生很有兴致,把我一双短筒靴子也略略批评一下,说我的短靴是军人穿的,因为靴子的前后都有一条线织的拉手,这拉手据鲁迅先生说是放在裤子下边的……

    我说:“周先生,为什么那靴子我穿了多久了而不告诉我,怎么现在才想起来呢?现在我不是不穿了吗?我穿的这不是另外的鞋吗?”

    “你不穿我才说的,你穿的时候,我一说你该不穿了。”

    鲁迅先生好像听了所讲的什么引起了幻想,安顿地举着象牙烟嘴在沉思着。

    一点钟以后,送我(还有别的朋友)出来的是许先生,外边下着蒙蒙的小雨,弄堂里灯光全然灭掉了,鲁迅先生嘱咐许先生一定让坐小汽车回去,并且一定嘱咐许先生付钱。                                                       

 ——有删改

母亲——延安

    闪过去一座山,又一座山,终于看见层层相接的窑洞了。延河水唱着歌向前流去,蓝天下,宝塔山放着光辉。啊!母亲延安,你多年不见的儿子回来了,又投进了你温暖的怀抱。

    喧闹的锣鼓唢呐声响起来,陕北大秧歌扭起来,____我们被热情的人群簇拥着向大街走去。“这是胜利桥。”延安人骄傲地告诉我们:“这是1952年造起来的。”我们走上桥,顺着直通大街的路上望去,变了,一切都变了。延安啊,我对你是这样熟悉,而现在却又如此地陌生。在这里出现了在某些中小城市看到的虽小但非常热闹的街道景色。在笔直而又平坦的街道两旁有各种商店,扩音器里不断传出优美的歌声。长途汽车满载着旅客,明亮的车窗里闪耀着人们满意幸福的目光。所有这一切让我无法辨认。但我又怎么会不认识你呢?在街道南端的山坡上的窑洞,那不是过去的中共中央西北局吗?在街道的中心,靠西边山下的房屋,那不是陕甘宁边区政府所在地吗?

    我们走进延安城里,这里出现了奇迹!真正的延安城原来在这里,我怀疑是不是走错了地方,仿佛突然间回到北京的街巷,大街是那么宽阔,崭新的楼房林立。更使我们意想不到的是夜晚的灯光,正从街道、房屋、窑洞中亮起来。当年窑洞里的小油灯不见了,代替它的是无数明亮的电灯。

    延安,你为祖国经受了何等的艰难困苦,你为祖国哺育了多少优秀儿女,使祖国不仅有睛朗的白天,也有明亮的夜晚。延安,你就是明灯,永远照耀着祖国大地!

剥豆

 一天,我与儿子面对面坐着剥豆。当翠绿的豆子快将白瓷盆的底铺满时,儿子忽然站起身,重新拿了一个瓷碗放在自己面前,将瓷盆朝我面前推了推。我问:

 “想比赛?”

 “对。”儿子眼动手剥,利索地回答。

 “这不公平。我的盆里已有不少了,可你只有几粒。”我说着,顺手抓一把豆想放到他碗里。“不!”他按住我的手,“就这样,才能试出我的速度。”

 一丝喜悦悄悄涌上心头,我欣赏儿子的这种自信和大气。

 一时,原本很随意的家务劳动有了节奏,只见手起豆落,母子都敛声息语。

 “让儿子赢吧,以后他会对自己多一些自信。”这样想着,我的手不知不觉地慢了下来。“在外面竞争靠的是实力,谁会让你?要让他知道,失败、成功皆是常事。”

 剥豆的速度又快了起来。

 儿子手不停歇,目光却时不时地落在两个容器里。见他如此投入,我心生怜爱,剥豆的动作不觉又缓了下来。

 “不要给孩子虚假的胜利。”想到这儿,我的节奏又快了许多。

 一大袋豌豆很快剥完了。一盆一碗,一大一小,不同的容器难以比较,但凭常识,我知道儿子输定了。我正想淡化结果,他却极认真地拿来一个碗,先将他的豆倒进去,正好一碗,然后又用同样的碗来量我的豆,也是一碗,只是凸起来了,像一个隆起的土丘。

 “你赢了。”他朝我笑笑,很轻松,全然没有剥豆时的认真和执着。

 “是平局,我的瓷盆里本来就有不少。”我纠正他。

 “我的少,是我输了。”没有赌气,没有沮丧,儿子的脸上仍是那如山泉般的清澈笑容。

 想起自己的瞻前顾后,小心翼翼,实在是大可不必。对孩子来说,该承受的,该经历的,都应该让他去体验。失望、失误、失败,伤痛、伤感、伤痕,自有它的价值。生活是实在的,真实的生活有快乐,也一定有磨难。

课外阅读。

沙场点兵

①雨一连下了三天,昼夜没停息过一刻。低矮阴暗的天空变成了一个巨大的筛子,雨线粗而密,天地混沌一片。黄石村地势低洼的几户人家被洪水围住了,情况十分危险。

②组织一支党员突击队!

③村委会院坝里,雨中,正在进行一场沙场点兵。点兵的是村支书张拥军,接受点兵的是几十个村民。

④黄石村是个英雄的村庄。几十年前,八路军一个连队也在这里进行过一场沙场点兵。经过一场激战,那个连仅剩下八个人了,三个重伤、五个轻伤。连长、副连长、指导员都牺牲了,点兵的是二排长王先贵。面对七个轻重伤员,王先贵问:“跟鬼子拼了!怕不怕?”伤员声音不大却惊天动地:“不怕!不怕!不怕!”

⑤一场惨烈的拼杀,八个人全部壮烈牺牲。

⑥八勇士的遗体被乡亲们悄悄埋在老鹰崖。1952年,政府立了一块碑,碑上刻着八勇士的名字。

⑦到处都是水在流淌,脚下、身上、雨衣帽檐上、脸上……所有人都沉默着,等着支书点兵。张拥军冷峻的目光挨个扫过一张张脸,突然停在一张满是皱纹的脸上,声音果断:“徐二伯!回去。”徐二伯有些急了:“我咋要回去?我是党员!”张拥军说:“您今年都六十多了,不能参加。”

⑧张拥军的目光又在一张脸上停下,说:“李华良!你刚做完手术出院没几天,回去!”李华良说:“没事!”其他人都劝:“李华良!你回去。”李华良看看大家,想说什么,却没说出来。

⑨张拥军的目光接着从一张张脸上扫过,最后,停在了王二虎脸上。张拥军说:“王二虎!我们是组织党员突击队,你来干啥?回去!”王二虎说:“我……是党员。”张拥军有些生气了:“你是党员?你啥时候入的党?我咋不知道?”有人哄笑起来,劝他回去,他们都知道,王二虎不是党员。他今年才二十一岁,在家种大棚蔬菜。

⑩王二虎急了,抹一把脸上的雨水,大声说:“我不是来捣乱,我真想参加突击队。我身体好,水性好。”在“哗啦啦”的雨声中,王二虎的声音显得很坚决。

⑪张拥军也急了,:“党员才能参加!这是规定。”

⑫王二虎也:“反正我必须参加!你们哪个有我的水性好?凭啥党员才能参加?”

⑬张拥军说:“有危险!”

⑭王二虎说:“我不怕!”声音透出一种豪气。

⑮张拥军沉默了,一动不动站在雨中像一尊雕塑。他看看王二虎,又看看大家,突然说:“同意王二虎参加的请举手!”说着,带头举起了一只手,其他人也举起了手。

⑯三条橡皮艇。张拥军带领突击队冲向雨帘深处。

⑰奋战一天一夜,被洪水围困的老老少少全部转移出来了。

⑱两天后,洪水退了。人们捧着王二虎的骨灰,将他埋在老鹰崖八勇士的坟旁边。张拥军在王二虎坟前流着泪说:“二虎,去找你太爷爷吧,告诉他老人家,我们一定会把家园重建得好好的……”

⑲王二虎的太爷爷,就是当年那位八路军的二排长王先贵。

灯景旧情怀

①元宵节还是转眼就到了。我嚷着要买漂亮的灯,跟小朋友们比一比。母亲说:“家里前前后后全是灯,还不够多的?”她就是舍不得花钱买。外公又戴起老花眼镜,给我糊了一盏在地上慢慢爬,不像兔子也不像狗的,不知叫什么的灯。四只脚是用洋线团木芯子做的。红纸不透明□ 哪有外面卖的那种五光十色透明玻璃纸的灯好看呢外公老是吹自己会糊各种各样的灯——关刀灯□轮船灯□莲花灯……可是事实上,他只会给我糊直统统的鼓子灯。我做出很喜欢的样子说鼓子灯最好,不小心烧个大窟窿,马上可以再用红纸补上。外公笑呵呵地说:“鼓子直通到底,表示正直,无忧无虑。”

②十五晚上,A.【前院早已摆好祭桌,几丈长的百子炮高高挑起,人潮一波一波地涌来。我把鼓子灯挂在树上,在人丛里挤来挤去找小朋友玩。】可是一听锣鼓响起,鞭炮齐鸣,我又躲到大人身后,从人缝里看舞龙。大龙昂着头,瞪着一双大眼睛,张牙舞爪地来了。我有点害怕。B.【龙开始舞动了,每个舞龙者手举一段龙身,穿花似的美妙滚舞。他们平时都是普普通通的农夫,但这时都变成了龙的一部分,那样神奇地契合,看得我目瞪口呆。】我心里总是在盼望着,“再多舞一下,再多舞一下”,可是还有好几处有祭典,大龙终于摇头摆尾从大门出去了。

③我呆呆地站在地上,外公取下鼓子灯递给我,说:“快回到厨房帮你妈妈搓汤团,在汤团里许个心愿。”

④C.【“许个什么心愿呢?”我茫茫然地问。

⑤“我也不知道。我只想天天像过年这样热闹,外公不要回山里去,爸爸也不要常常出远门。大家都在一起,还有阿荣伯、阿标叔都要在一起。”】

⑥外公笑了一下,说:“那容易,只要你用功把书念好。”

⑦我还是想不大通。走进厨房,看母亲已经搓好一大木盘的汤团准备下锅了。只见她又把菜油灯芯剔得高高亮亮,又在碗橱抽屉里取出那对红蜡烛,就着菜油灯点着了,套在灶上的两个烛台里。“风水烛,一年到头都顺风顺水。”她喃喃地说。

⑧吃汤团的时候,我问:“妈妈,您刚才许了什么心愿呢?”母亲笑嘻嘻地说:“我不用许什么心愿了。一家团团圆圆的,已经再好没有。”

(有删改)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