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安徽省蚌埠实验中学、蚌埠高新实验学校、蚌埠九中等2018届九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透明”的历史

    ①在西方,人们常常把玻璃说成是上帝赐予人类的最佳礼物。艺术家们利用它晶莹透亮,冷峻而坚固同时具有折光反射的特点,通过艺术创作让玻璃达到变幻莫测、令人难以预想的艺术效果。而设计师和工程师们则将它广泛用于建筑、日用、医疗、化学、电子、仪表、核工程等领域。

    ②玻璃最初由火山喷出的酸性岩凝固而得。公元前3500年前,由古埃及人首先发明了玻璃,他们用它来制作首饰,并揉捏成特别小的玻璃瓶。到了公元前1000年,古埃及人就掌握了玻璃吹制的工艺,能吹制出多种形状的玻璃制品。为了纪念古埃及人的这一发明,现代许多水晶玻璃作品上都绘有埃及人的头像以及古罗马人和埃及人作战的图案。

    ③中国出土并经过科学检测的最早期的玻璃,是从新疆拜城克孜尔墓地出土的一批西周至春秋时期(公元前1100-800年)的古玻璃,其化学成分接近古代美索不达米亚玻璃,但其成分却有所区别,是富有明显当地特色的含碱钙硅酸盐玻璃,属于当地制造。

    ④公元1世纪,罗马成为玻璃制造业的中心。罗马帝国的玻璃工艺有吹制、吹模、切割、雕刻、镌刻、缠丝、镀金等。不过,直到公元12世纪,才出现了商品玻璃,并开始成为工业材料。此后崛起的威尼斯成了西方世界的玻璃制造中心。随着工业革命的蓬勃发展,玻璃生产技术得到了改进。威尼斯玻璃生产的鼎盛时期是15世纪到16世纪,产品几乎独占欧洲市场。16世纪以后,开始有玻璃工匠分散到欧洲各地,玻璃制造技术也逐渐传播开来。

    ⑤终于,欧洲的玻璃工业开始迅速发展。法国用铸造法生产大面积的玻璃镜和平板玻璃。英国人发明了两项最重要的技术:一是铅玻璃;二是熔化技术的革新。此外,瑞士还发明用搅拌法制造光学玻璃,为熔制高均匀度的玻璃开创了新途径。自此,玻璃成为了日常物品。

    ⑥玻璃的大批量生产,为人们提供了显微镜、望远镜、气压计、温度计、真空瓶等多种科学仪器,由此推动了人们对自然及物质世界的探求。它令西方文明阐释世界的方法由听觉模式转为了视觉模式。

    ⑦到了18世纪后期,产业革命对玻璃制造业的发展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这一时期发明的技术有路布兰制碱法,还有氨碱制造纯碱,使过去依靠天然碱和烧木制灰法的状态得到彻底的改变。

    ⑧20世纪50年代末,英国人阿拉斯泰尔·皮尔金顿爵士开始倡导以革命性的浮法工艺生产玻璃,今天超过90%的平板玻璃使用浮法工艺生产。此外,超现实主义者们关于透明建筑的梦想也终于在20世纪变成了现实。

(1)、本文是以为顺序进行说明的,这样写的好处是:
(2)、如果将题目“‘透明’的历史”改为“玻璃的历史”好不好?为什么?
(3)、玻璃的大量生产,给世界带来了什么样的变化?(用原文中话回答)
(4)、第③段划线词语“并经过科学检测”能否删去?请说明理由。
(5)、请指出第⑧段画线句子所运用的说明方法,并简析其作用。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一篇科技作品,完成问题。

DNA计算机

刘颂豪等

    ①DNA计算机是一种生物形式的计算机。遗传物质DNA(脱氧核糖核酸)分子是一条双螺旋“长链”,链上布满了“珍珠”即核苷酸。科学家研究发现,DNA分子通过这些“珍珠”的不同排列,能够表达出生物体各种细胞拥有的大量基因物质。数学家、生物学家、化学家以及计算机专家从中得到启迪,正在合作研制未来的液体DNA电脑。它利用DNA能够编码信息的特点,先合成具有特定序列的DNA分子,使它们代表要求解的问题,然后通过与生物酶(在此相当于加、减、乘、除运算)的相互作用,使它们相互反应,形成各种组合,最后过滤掉非正确的组合而得到的编码分子序列就是正确答案。

    ②由于DNA分子能同时进行大量的生化反应,所以DNA计算机在结构上是超大规模并行的,这种“试管型”的计算方式,在理论上可处理传统计算机的硅芯片和电流难以处理的问题,尤其是那些计算量随计算规模成指数增长的问题。

    ③DNA计算机以核苷酸为内存,且具有超大规模并行结构,所以DNA分子计算机最大的优点在于其惊人的存贮容量和运算速度。1立方米的DNA溶液,可存储1万亿亿的二进制数据。十几个小时的DNA计算,相当于所有电脑问世以来的总运算量。未来计算机的芯片和磁盘都用DNA溶液来代替,其强大的功能将令人惊讶。而且,DNA计算消耗的能量非常小,只有电脑的十亿分之一。

    ④DNA计算机诞生于1994年,发明人是莱昂那多•阿德莱曼(Leonard  Adleman).阿德莱曼用“试管”DNA计算机做实验,测试出了DNA计算机的可行性。他的“试管计算机”在几秒内得出了结果,但他花去了数周时间去拣出那些正确的答案。

    ⑤传统电子技术将在2020年后的某个时候达到物理极限。威斯康星麦迪逊大学的科学家在简化和按比例放大这种技术方面迈出了重要的一步。他们采取了不同于其他先驱者所进行的试管实验的办法,而是把DNA链固定到一块镀金的玻璃载片(一种DNA芯片)上。其他研究人员则希望把DNA计算技术送回到活细胞中。像科幻小说中描述的向大脑植入以DNA为基础的人造智能芯片,也许在不久的将来就像现在接种疫苗一样简单。

    ⑥DNA分子计算机将是计算机发展的方向之一。现在已经设计出了DNA逻辑门、DNA片段以及更多超前的东西,现在DNA计算机最大的问题是很难检测其计算的结果。一旦这个问题得到解决,DNA计算机将会很快问世。但不要过早地期待它取代传统计算机(塑料制品与硅片的结合).大部分专家预言:比起用来运行文字处理程序和发送电子邮件,未来的DNA计算机的应用极可能集中在破译密码和绘制飞行航线方面。

阅读下文,回答后面小题。

一切都好

    顺子刚奔进柱子家的院门,就高声喊:“大娘,我柱子哥给您捎东西来了。”柱子娘的脚还没迈出屋门,顺子已进了屋“大娘,您看,这些东西都是柱子哥给您买的。”顺子把东西放在那张油漆斑驳的桌子上。

    柱子娘用粗糙皴裂的手抚摸着那些红红的苹果、金黄的桃罐头、散发着诱人香味的点心,泪眼婆娑。

    “顺子,柱子咋没回来?”柱子娘用袖口擦去眼角的泪。

    “柱子哥那边忙呢,走不开。柱子哥现在比我有出息。”

    “真的?”

    “嗯,真的。”

    “柱子这孩子啊,打小心眼实诚,遇事不懂得变通,干啥都死脑筋。自小我没担心过他会闯祸,因为他从来都是受委屈、受欺负的那一个。”柱子娘笑了,眼睛望着照进屋里的阳光。阳光被树影摇得一晃一晃的,像小时候的柱子一跳一跳向她走来。

    柱子8岁的时候,柱子爹去世了。柱子娘农忙时侍弄地,农闲的时候四处打短工,就这样供柱子读完了初中。柱子毕业后不愿意让娘再为他吃苦受累,执意不肯再去上学,而是跟着村里的人出去打工了。

    “我一直念叨,柱子在外面别受欺负,听你这么说,我就放心了。”柱子娘起身去院子里,拿来一些豆角给顺子,“顺子,你和柱子打小要好,你们俩在一起,相互照应着点儿。”柱子娘忽然猛烈地咳嗽起来,越咳越起劲,直咳得脸上冒出了细细的汗珠。顺子看着柱子娘痛苦的样儿,有些无所适从,唯一能做的是轻轻给她捶背。

    “大娘,您怎么了?您去医务室看看吧。”

    柱子娘摆摆手,缓了缓后说:“我去看过医生了。顺子,你不要把我病的事儿告诉柱子,免得他挂心。人家领导对他好,我不能分他的心。”

    “大娘,您去医院看过吗?”

    “镇医院的医生怀疑我是肺癌,让我去市里查,我没去。我自己的身体我知道,我多半是得了不好治的病。顺子,你千万不要告诉柱子,大娘求你了。我不想拖累柱子,只要他好好的,我怎么着都行。”柱子娘满眼祈求地望着顺子。

    “大娘,我听您的。我,我不会告诉柱子哥。”顺子使劲忍着眼里的泪。

    “顺子,你这是还没回自己家吧?你回去吧,爹娘都想自家的孩子啊。”

    “哎,大娘,那我回了,您好好保重。”顺子背起包走出院门,眼泪“唰”地一下就下来了。

    “顺子,你回去告诉柱子,就说我一切都好,让他放心。”柱子娘在大门口对着顺子的背影说。顺子没有回头,他不敢回头。

    “我知道了,大娘,您回去吧,外面风大。”

    柱子不让顺子告诉娘他干活时从架子上摔了下来,腿骨折了,现在还躺在医院里。柱子怕自己老不回家娘担心,就让顺子回村,给娘带个好。临行前,柱子千叮咛万嘱咐,让顺子对娘说他一切都好

    走到胡同口,顺子大声说“大娘,柱子哥一切都好,您放心吧!”说完,脸上泪流成河。

(选自2018年第17期《微型小说选刊》)

阅读

卖字的人

肖复兴

①春节早过去了,年三十那件事却总还在眼前晃。

②我家街对面是潘家园市场,这一天,较往常的人满为患虽然清静了不少,但依然有市声喧嚣,就连便道上都有人摆摊,不过,卖的大都是过年的窗花、对联,也有一些自己书写的书法作品。到黄昏的时候,这些零星的小摊早都收拾好家伙什回家过年了。只有一个人在寒风中坚持着。

③这是一个中年人,听口音是河北沧县人,沧县是我的老家,一听就能听得出来,便感到有些亲切。我在马路这边就看见了他,穿着一件枣红色的羽绒服,在便道隔离的栏杆前,他正在弯腰收拾地上摆着的东西。长长一溜儿的便道上,硕果仅存地只剩下他一个人,显得格外醒目。在街这边看,他的身前是一座绿色的报刊零售亭,早已经挂上了门板,但绿色的亭子和他身后白色的栏杆、街树的枯枝、市场灰色的外墙、颜色艳丽的广告牌,这些静物和他组合在一起,构成了一幅画。如果作为新年画,怪有意思的。

④我过了马路,除了地上还摊着两幅书法,他已经收拾好东西,正准备要走。我匆匆瞥了一眼地上的两幅字,一幅隶书,一幅行草,尺幅都不小,没来得及仔细看,只是客气地和他打过招呼,知道卖的都是他自己写的书法作品。问了句今天卖的行情可好?他摇摇头说今儿不行,一幅也没卖出去。又问这么晚了回沧县过年吗?他说在北京租有房子,全家今年都在这儿过年了。然后,彼此拜了个早年就分手了。寒风中,看见他的身影,显得有些孤独和凄清,怎么都感觉像是巴金《寒夜》里的人物。

⑤办完事,我原路返回。天已经彻底黑了下来,路灯早亮了,倒悬的莲花一般,盛开在寂静的街道旁。路过报刊零售亭的时候,忽然看见门板上贴着两幅书法,在街灯的映照下,白纸黑字,非常打眼。看出来了,是刚才那个中年男人摊在地上的那两幅字,一幅隶书,一幅行草。仔细一看,隶书是四个横写的大字:龙马精神。行草是四句诗: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从今若许闲乘月,莫笑农家腊酒浑。禁不住莞尔一笑,字虽然写得一般,但觉得有点儿意思。两幅字都和春节相关呢,一幅为马年祝福而写,一幅为春天到来而写。后一幅,是放翁(陆游,号放翁)诗的改写,改得风趣有神,有点儿功夫,并非等闲之辈。

⑥这位老兄,一天没有卖出去一幅字,却索性把这两幅字留了下来,贴在报亭上,留给人观赏,也留予风抚摸,和即将燃放的鞭炮欢庆。这是他心情的宣泄,也是他拜年的特殊方式,是个不错的创意。既然清风朗月不用一文钱买,那么,白纸黑字也可以无需一文钱卖,和大自然交融,一起过年迎春,是一种别样的境界呢。到潘家园来卖字画的人,多如过江之鲫,如他这样有如此创意的人,我还真的没有见过。

⑦只是担心,不知道这两幅字能否熬过大年夜,明天一早,人们出门到各家拜年的时候还能否看得到?走过马路,禁不住回头又望了望,寒风吹过,报亭上的那两幅字在猎猎地抖动。

⑧如今,春天到了,到潘家园去,再没有见到这位卖字的人。

现代文阅读

日子黑亮,铁锅情长

               尚九华

①过去,乡下人家都有一口大铁锅,砌嵌在灶台之上,它能用来蒸煮熏炒,将农家的一日三餐烹调得滋味深长。儿时放学归家后,我最爱围在铁锅旁,看着母亲烧饭炒菜。尽管当时日子苦,锅内难得有好菜,可即便是最简单的卷心菜烧豆腐,也能让我欢喜。铁锅里咕噜起伏的响声,是我听到的最美乐曲。

②父亲偶尔会买一些小鱼小虾,给我们补充营养。母亲把锅烧得通红,淋油,等油烧热后便倒入鱼虾,只听“吱”的一声,白烟四起,鱼香味便很快弥漫在破旧、昏暗的厨房里,我们的心也顿时暖了起来。

③铁锅能暖心。爷爷年轻时,曾走村串寨地给人补鞋、补伞,风里来雨里去。每次出门,他总要背上一口铁锅。到了晚上寻一处废弃的房子或是山洞,埋锅造饭。他说,看到锅里冒出热气,疲惫便会消失无踪,铁锅给了他辛劳一天后的最大慰藉。“有口锅,能吃上口热乎的,心便暖了,日子也就有了盼头!”

④铁锅能传递爱。有一年寒假,有个十多人的马戏团到我们村卖票演出。夜晚来临,戏终人散时,成员们便在帐篷内垒砖搭灶,将两口大铁锅支在灶上,一口做饭,一口烧菜。炊烟起了,寒冷的帐篷也变得热气腾腾了,成员们围坐在两口铁锅旁,有说有笑,乡愁便在铁锅旁消融了。铁锅也消融了他们在工作中的一些不满和隔阂,让彼此间友善起来,以至于后来我读到《石头汤》时,竟想,如没那一口大铁锅,那么乡民们也就无法奉献出那么多的食材来,彼此间的关系也就得不到改善,大铁锅才是故事最不可或缺的载体 , 是让人变得团结友爱的桥梁啊!

⑤奶奶在世时常说,再冷再硬的东西,只要下到铁锅里,都会变得柔软、暖热起来。她说,家里一定不能有两样冷东西:一是冷言冷语,二是冷锅冷饭。暖言暖语才暖人,热锅热饭才热心。因此,无论日子多艰难,每一天她都会将家里的锅烧得热乎乎的。

⑥铁锅还能带来希望的光亮。奶奶常说,刚用的新铁锅就像我们家的光景,很黑,还总是生锈,可只要不停地烧,它就会越来越亮,变成一口不生锈的好锅。“这是因为烧久了,新锅就会由生铁变成熟铁,熟铁锅就不会生锈,而且会很亮。人也一样,只要勤劳,不怕被艰难烤烧,明亮亮的日子就一定会到来。”奶奶这般鼓励我们这些子孙。

⑦到我父亲这辈,家里的日子果然好了起来,而她留下的那口养育了几代人的铁锅,至今仍旧黑亮,烧出来的饭菜依然特别好吃!奶奶给了我们“一口好锅”。

⑧如今城里的农家乐餐馆,都少不了几口大铁锅,但很多都是机器造出来的新锅。不久前,听说有个饭店老板,专门到乡下高价收购老铁锅,原来他在城里开了连锁农家乐“地锅村”,要的正是由老手艺人手工铸造,用过很多年岁的老铁锅。因为唯有那样的锅,才能端出一道道儿时的味道,做出与记忆中如出一辙的柴火饭菜来!

⑨炊烟是故乡的标签,而铁锅则是炊烟的发起者,一缕缕炊烟之下,便是一口口把日子过得井井有条的大铁锅。温粥热菜,煮饭烧汤,一口铁锅,担起来一大家人的晨昏饮食,从此,人间美味,都只在故乡的那一口铁锅里。

⑩如今,很多人用起了电饭煲和小巧的不粘锅。锅变小了,围坐在一起吃大锅饭菜的人也少了,人们都被各种忙牵制着,似乎早已忘了铁锅,也忘了曾在一起守着铁锅吃饭的人。

⑪日子黑亮,铁锅情长,奶奶的话,我始终记得。铁锅是故乡千百年来最黑亮的记忆,每一天,它都从晨曦中醒来,煮开一天的奔波,又在月色中睡去,结束一天的劳作。它一生蒸煮熏炒,只为化开一个个艰难的日子,暖开千家万户,以及无数平凡的人,并让勤劳勇敢之人的日子,慢慢呈现出不再生锈的光亮来。

⑫铁锅不可忘,更不能消失!

(选自《思维与智慧》有删改)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标题

①你凝望过雨中的荷叶吗?

②无论多么猛烈的暴雨,打落在荷叶身上,只会“大珠小珠落玉盘”,一旦“玉盘”稍稍倾斜,便不见了雨水的影子。用手摸一下荷叶,除了低凹的中心,叶子表面竟然是干燥的,仿佛倾盆大雨根本就不曾降落在它的身上。

③即使没有下雨,荷叶表面也永远纤尘不染。有人做过实验:在莲叶上滴几滴胶水,粘度很强的胶水,也没能粘在叶面上,而是滚落下去并且不留痕迹。能够拥有如此“出淤泥而不染”的高尚品质,只因为,荷叶能够“自洁”!

④按说,绿色、有机的荷叶,在大自然中是很容易吸附水分或沾染上污渍的,为什么荷叶能傲立尘世,始终守身如玉?

⑤是荷叶表面太光滑了?光得让灰尘都“站不住脚了”?

⑥恰恰相反!荷叶自洁的原因,是因为它的表面是粗糙的——这,可能会颠覆我们日常对于洁净的认识。呵呵,大自然常常会矫正我们很多自以为是的狂妄和无知。

⑦还是借助于超高分辨率的显微镜吧。在此显微镜下,可以清晰地看到荷叶的表面上布满了许多微小的蜡质“乳突”,每个乳突的直径是8~10微米(1毫米=1000微米),高低略有不同,乳突间距为10~12微米。而每个乳突是由许许多多直径约为200纳米(1微米=1000纳米)的细小突起组成的。纳米有多小?打个比方,如果一根头发的直径是0.05毫米的话,咔、咔、咔,把它纵向分割成5万根,每根的直径大约就是1个纳米,可见有多么细小。

⑧前面对于蜡质乳突的说法似乎有点枯燥,换个形象的说法就是:荷叶的表面上有一个个隆起的“小山包”,在每个“小山包”上,又布满了绒毛状的小小“碉堡”。虽说是“山包”和“碉堡”,但这种结构,人用肉眼甚至借助普通显微镜,是根本看不到的。

⑨由于“小山包”间的凹陷部分充溢着空气,这样就在紧贴叶面的地方形成了一层极薄的、只有纳米级厚度的空气层。当外形尺寸相对超大的雨水(水滴最小直径为1~2毫米),降落在叶面上后,不仅与叶面隔着一层极薄的空气,而且只能同叶面上“碉堡”处的凸顶形成点接触——此情此景,是不是有点类似于水珠站在了密密麻麻的针尖上?

⑩空气和为数众多的“碉堡”,共同组建了荷叶表面的疏水层。在“碉堡”顶上“悬空而立”的雨点,由于自身表面张力的作用,形成了球形水珠,水珠在滚动的过程中会顺道吸附灰尘。因此,只要荷叶稍稍倾斜,水珠就会附带尘埃滚开。这,就是著名的“荷叶效应”——因为粗糙,所以干净!这是不是颇具颠覆性?

⑪自洁,不仅令荷叶美观,而且有利于防止大气中的有害细菌和真菌对植物的侵害。对荷花而言,这种结构还提高了叶面进行光合作用的效率。

⑫荷叶的自洁效应,给了人类无限的启发和表率效应。基于此,科学家把透明、疏油、疏水的纳米材料运用到汽车烤漆、建筑物外墙或是玻璃上,不但随时可以保持物体表面的清洁,也减少了洗涤剂对环境的污染,安全又省力;把这种物质应用到织物上面,不仅显示出卓越的疏水、疏油性能(包括蔬菜瓜汁、墨水、酱油等),减轻了洗衣负担,而且不会改变织物的纤维强度、透气性、皮肤亲和性等原有性能,甚至还增加了杀菌、防辐射、防霉等特殊效果……

⑬我不禁想,倘若将荷叶的这种自洁本领,能够置入每个人的心灵,世界将会变得多么美好啊。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