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广东省高州一中附属实验中学2020-2021学年八年级下学期语文4月月考试卷

现代文阅读

日子黑亮,铁锅情长

               尚九华

①过去,乡下人家都有一口大铁锅,砌嵌在灶台之上,它能用来蒸煮熏炒,将农家的一日三餐烹调得滋味深长。儿时放学归家后,我最爱围在铁锅旁,看着母亲烧饭炒菜。尽管当时日子苦,锅内难得有好菜,可即便是最简单的卷心菜烧豆腐,也能让我欢喜。铁锅里咕噜起伏的响声,是我听到的最美乐曲。

②父亲偶尔会买一些小鱼小虾,给我们补充营养。母亲把锅烧得通红,淋油,等油烧热后便倒入鱼虾,只听“吱”的一声,白烟四起,鱼香味便很快弥漫在破旧、昏暗的厨房里,我们的心也顿时暖了起来。

③铁锅能暖心。爷爷年轻时,曾走村串寨地给人补鞋、补伞,风里来雨里去。每次出门,他总要背上一口铁锅。到了晚上寻一处废弃的房子或是山洞,埋锅造饭。他说,看到锅里冒出热气,疲惫便会消失无踪,铁锅给了他辛劳一天后的最大慰藉。“有口锅,能吃上口热乎的,心便暖了,日子也就有了盼头!”

④铁锅能传递爱。有一年寒假,有个十多人的马戏团到我们村卖票演出。夜晚来临,戏终人散时,成员们便在帐篷内垒砖搭灶,将两口大铁锅支在灶上,一口做饭,一口烧菜。炊烟起了,寒冷的帐篷也变得热气腾腾了,成员们围坐在两口铁锅旁,有说有笑,乡愁便在铁锅旁消融了。铁锅也消融了他们在工作中的一些不满和隔阂,让彼此间友善起来,以至于后来我读到《石头汤》时,竟想,如没那一口大铁锅,那么乡民们也就无法奉献出那么多的食材来,彼此间的关系也就得不到改善,大铁锅才是故事最不可或缺的载体 , 是让人变得团结友爱的桥梁啊!

⑤奶奶在世时常说,再冷再硬的东西,只要下到铁锅里,都会变得柔软、暖热起来。她说,家里一定不能有两样冷东西:一是冷言冷语,二是冷锅冷饭。暖言暖语才暖人,热锅热饭才热心。因此,无论日子多艰难,每一天她都会将家里的锅烧得热乎乎的。

⑥铁锅还能带来希望的光亮。奶奶常说,刚用的新铁锅就像我们家的光景,很黑,还总是生锈,可只要不停地烧,它就会越来越亮,变成一口不生锈的好锅。“这是因为烧久了,新锅就会由生铁变成熟铁,熟铁锅就不会生锈,而且会很亮。人也一样,只要勤劳,不怕被艰难烤烧,明亮亮的日子就一定会到来。”奶奶这般鼓励我们这些子孙。

⑦到我父亲这辈,家里的日子果然好了起来,而她留下的那口养育了几代人的铁锅,至今仍旧黑亮,烧出来的饭菜依然特别好吃!奶奶给了我们“一口好锅”。

⑧如今城里的农家乐餐馆,都少不了几口大铁锅,但很多都是机器造出来的新锅。不久前,听说有个饭店老板,专门到乡下高价收购老铁锅,原来他在城里开了连锁农家乐“地锅村”,要的正是由老手艺人手工铸造,用过很多年岁的老铁锅。因为唯有那样的锅,才能端出一道道儿时的味道,做出与记忆中如出一辙的柴火饭菜来!

⑨炊烟是故乡的标签,而铁锅则是炊烟的发起者,一缕缕炊烟之下,便是一口口把日子过得井井有条的大铁锅。温粥热菜,煮饭烧汤,一口铁锅,担起来一大家人的晨昏饮食,从此,人间美味,都只在故乡的那一口铁锅里。

⑩如今,很多人用起了电饭煲和小巧的不粘锅。锅变小了,围坐在一起吃大锅饭菜的人也少了,人们都被各种忙牵制着,似乎早已忘了铁锅,也忘了曾在一起守着铁锅吃饭的人。

⑪日子黑亮,铁锅情长,奶奶的话,我始终记得。铁锅是故乡千百年来最黑亮的记忆,每一天,它都从晨曦中醒来,煮开一天的奔波,又在月色中睡去,结束一天的劳作。它一生蒸煮熏炒,只为化开一个个艰难的日子,暖开千家万户,以及无数平凡的人,并让勤劳勇敢之人的日子,慢慢呈现出不再生锈的光亮来。

⑫铁锅不可忘,更不能消失!

(选自《思维与智慧》有删改)

(1)、文章重点写铁锅带给“我”的启示。结合全文,填写表格。

相关人物

带给“我”的启示

爷爷

铁锅能暖心

乡民们、马戏团成员

 

奶奶

 

(2)、文章最后一段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3)、品读下列加点的词语,分析其表达效果。

①大铁锅才是故事最不可或缺的载体 , 是让人变得团结友爱的桥梁啊!

②奶奶给了我们“一口好锅”。

(4)、文章以“日子黑亮,铁锅情长”为题,有何用意?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文章,然后完成小题。
                                                                                                 动物的忧伤

                                                                                                   谢尔盖耶夫
      ①动物是不是也会感到忧郁、苦闷和沮丧呢?
      ②人们长期以来就知道,不光只是人才有感情,动物也有。例如:雌天鹅死了,雄天鹅就会表现出极大的悲痛;如果把小狗从母狗身边拿走,母狗就会恼怒;受到宠爱的狗对主人的感情非常深厚,如果主人不在家,它就显得闷闷不乐,盼望主人早点儿归来。在米兰,曾经有过这样的事情:有一只狗十二年如一日,每天都到火车站去接它的主人,但它的主人早就死掉了。它每一次到火车站去,都要在那里耐心等待,一直要等到火车进站,等到乘务员全部离开火车站,它才拖着沉重的脚步,垂着头,怏怏不乐地往回走。
       ③对高等动物来说当然也不例外。那么更原始的生物情形如何呢?它们是否也有某种类似的感觉呢?直接去问蝴蝶看来是得不到答案的,惟一的办法是,在相同的环境下对不同动物的习性进行研究。譬如,把它们与同类分开,不让它们接触,看它们的表现如何,观察它们是怎样忍受孤独和寂寞的。
       ④对人来说,孤独和寂寞是一种可怕的折磨。有许多人都知道鲁滨逊的故事,鲁滨逊在一个孤岛上经受了长时间的折磨。有些人曾由于过度寂寞而患精神病。这并不奇怪,因为人有社会性。
      ⑤至于动物,因为它们处于原始的群居状态,寂寞对于它们来说无疑是一种残酷的折磨。当原始生物离开“集体”以后,它们会感到非常难过。高级动物还比较容易适应寂寞的环境,有许多动物觉得跟人在一起的时候是一种安慰。譬如猴子也喜欢把我们人当成它们的兄弟。这种动物有些古怪,它跟我们人很合得来,即使不跟它们的同类在一起,却也能生活得很好。
      ⑥寂寞对于低级动物来说就更难忍受了。我们人是无法和它们在一起的。有些小鸟,如戴菊鸟和长尾巴山雀被关进笼子以后,它们就会感到很忧郁、很孤独,因而它们很快就会死去。但是,如果你把很多只相同的鸟放进同一个笼子里喂养,它们就会生活得很快活。
       ⑦有许多鱼也喜欢群居。把一条鲱鱼单独放在水族箱里,只几天的时间它就会因为孤独而死。这并不是因为它想回到大海里去而又回不去气死的(过去人们就是这样想的),而是由于没有其他鲱鱼的陪伴而死的。
      ⑧有些昆虫没有同类的陪伴也会死亡。在欧洲,变蛾子的毛虫(它是林业的一大灾害)就是群居生长的。它们一个个紧挨着,排成长长的纵队,从这根树枝爬到另一根树枝,从一棵树爬到另一棵树。它们所到之处,一切绿色的树叶都会被吃得精光。但是,爬在后面的毛虫如果跟不上队伍而迷了路,就一定会死亡。当它知道自己掉队以后,它就感到垂头丧气,从此萎靡不振。它的食欲消失,代谢速率下降到最低限度,再也不能长为成虫。但是,如果让它隔着玻璃看见它的毛虫朋友(哪怕只是一个毛虫的模型),它的情绪马上就会好起来,代谢也就会恢复。
      ⑨这种社会性昆虫还有蜜蜂、蚂蚁和白蚁。在孤独的环境里,它们根本就不能活。只要它们单独在一起,或者有时只是朋友少了一些,它们就会不吃不喝,很快死亡。只有等到它们的伙伴多到一定的程度,才能使它们的某些机能开始恢复。蚂蚁和蜜蜂的伙伴不能少于25个,如果少于25个,这些习惯于正常群居的动物就会感到非常忧伤。
      (选自《科学家谈新知识》)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
        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___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跟轻风流水应和着。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嘹亮地响着。
        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____。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_____着一层薄烟。树叶儿却绿得发亮,小草儿也青得逼你的眼。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在乡下,小路上,石桥边,有撑起伞慢慢走着的人,地里还有工作的农民,披着蓑戴着笠。他们的房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______着。

阅读下面短文,完成后面习题。

    ①常常能听到这样一种说法:“人的脑子用多了,会死掉许多细胞”、“人脑多用了会笨”,这种说法是没有科学道理的。

    ②事实上,人的肌体的各个部位,几乎都是越用越健康,脑子也是一样。让我们先来看一个数据:经科学家研究证明,人的大脑皮层,大约有140亿个神经细胞,也叫神经元。这么多数量的脑细胞,对一个人的一生来说,足够足够了。有人计算过,如果一个人活到100岁的话,经常运用的脑神经细胞只不过10多亿个,还有80%—90%的脑细胞没动用。所以,根本不会有什么“脑子多用会笨”的事情。

    ③“生命在于运动”,这是生物界的一个普遍规律。人的机体,用则灵,不用则衰;脑子用得勤的人,肯定聪明。因为这些勤于用脑的人,脑血管经常处于舒展的状态,脑神经细胞会得到很好的保养,从而使大脑更加发达,避免了大脑的早衰。相反,那些懒于用脑思考的人,由于大脑受到的信息刺激比较少,甚至没有,大脑很可能就会早衰。这跟一架机器一样,搁在那里不用就要生锈,经常运转就很润滑。外国就有过这样的研究,科学家观察了一定数量的20—70岁的人,发现长期从事脑力劳动的人,到了60岁时仍能保持敏捷的思维能力,而在那些终日无所事事、得过且过的懒人当中,大脑早衰者的比例大大高于前者。

    ④除了懂得脑子多用只会聪明、不会笨的道理以外,我们还应该了解“多用脑、可防老”的道理。这对老年人来讲尤为重要。我们常说,大脑是人体的司令部,如果大脑迟钝了,身体各器官的生理功能当然也不会旺盛。所以,保持大脑的活力,就能促进其他机体、器官保持活力;大脑如早衰,也会影响其他机体器官的早衰。老年人的健康状况,往往是生理、心理、环境等因素互相影响的结果,老年人保持着勤于用脑的好习惯,就会有一种很好的心理状态,可以使自己的生活、精神充满活力。

    ⑤“勤于用脑,延缓衰老”,这个道理是很科学的。老年人如此,何况我们青少年呢?让我们大家养成勤于用脑的良好习惯吧。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总有一段时光,要我们翻山越岭

    ①高三那年,我的体重由100斤增加到了120斤以上。

    ②我时常觉得饿,说不上为什么。晚自习延迟到11点下课,收拾书包的时候会觉得胃都在抽搐,只能拼命往嘴巴里塞食物,好让自己好过一点。

    ③“要考上好的大学”“不能让父母失望”“不要输给别人”……这些念头和食物一起进入胃中,成为支撑心脏跳动的全部力量。我会在夜里吃掉一大盘蛋炒饭,然后揉着眼睛完成卷子,等写完最后一个字,时针已经指向1点的位置。简单洗漱后,爬到床上,我会在闭眼睡觉前告诉自己千万要加油。

    ④我吃的东西越来越多:蛋炒饭、章鱼小丸子、冰箱里剩下的鱼,甚至是妈妈忘在柜子里的一包藕粉……吃得越多,我越是无法满足,经常是胃已经饱了,嘴里还在不停地吃,好像这样便能抵挡些什么似的。没有人告诉我这是心理上的问题,我便以为自己只是饿了而已。

    ⑤那年冬天,我胖了20斤,原本晃荡的校服紧绷在身上,远远看过去,像一颗移动的巨大的球。有人指指点点,说,你看,那个女生好胖。而我低着头从他们之间穿过,假装看不见,也假装听不到。

    ⑥那一年,我才17岁,成绩中下等,有摇摇欲坠的自尊以及坚不可摧的自卑。

    ⑦“我希望你把目标定在二本。”

    ⑧二模过后,班主任陆陆续续找人谈话,内容不外乎是目前状况以及目标定位。轮到我时,只有这么简洁明了的一句话——对一个在二模排名500名开外的人的确无须多费口舌。

    ⑨5月的时候,学校里有大朵大朵的玉兰,花瓣莹润,我常在做题的间隙因为这样的洁白失了心神,觉得连时光也柔和起来。

    ⑩最后几个月,我没有再刻意减肥,也不再在意其他人的分数成绩,只是正常地学习、生活而已。每天6点起床,在零散星光下慢跑去学校,吃简单的早餐,背单词,上课,做卷子,改错,找老师答疑……满满当当,日子像一棵开满花的树

    ⑪我从来不坐着上课,总是站在最后一排听讲。而老师刚开始还会诧异,后来便习以为常,偶尔还会用我举例子教育一下其他打瞌睡的同学。

    ⑫成绩便这样一点点提起来,由500名进步到300名,后来稳定在100名附近——这个名次上个好的一本大学基本没有问题了。老师在班会上让我介绍经验,我想了很久,终于憋出了三个字:“平常心。”

    ⑬不计较得失,不计较旁人的议论,让自己活得像一株植物,安静,孤独,且心意坚定。

    ⑭那一年的盛夏无比漫长,有最喧嚣的蝉鸣和最茂盛的香樟树。我们坐在考场,神色肃穆,仿佛在进行一场庄严的仪式——或许这本就是一场仪式,来让我们奔赴一场更远更好的未来。

    ⑮可以查高考分数的那一天,我起得很早,一个人傻乎乎地站在镜子前,心底是一片波涛翻涌。即使没有刻意减肥,高考后的我却还是慢慢变瘦:衣服重新变得晃晃荡荡起来,腰线也有了明显的弧度,哪怕穿最难看的校服,也有了青春的味道。

    ⑯我第一次意识到,这样的我们的确是处在最好的年华——有冲锋陷阵的冲动和孤注一掷的决绝,以及因为一份不甘心而翻山越岭的勇气……

——摘自《文苑.破茧成蝶》2017年第9期  有删改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