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写作题 题类: 难易度:困难

四川省乐山市马边彝族自治县2024-2025学年四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学情监测试卷

习作表达。

你一定很了解班里的同学吧,性格温和的就像一只绵羊,脾气暴躁的就像一头狮子……如果把你的班级想象成一个“动物园”,你周围的同学和哪些动物比较像?什么地方像?

题目:班级“动物园”

要求:选择两三位同学作为描写对象,写出人物某个方面的特点。卷面整洁,书写规范,字数在350字左右。

举一反三
聪聪给大家分享了科学家钱学森的故事,让我们一起去学习他身上的美好品质吧! 

“人民科学家”钱学森

佚 名

①钱学森先生为祖国的火箭和导弹研制作出了杰出的贡献,被誉为“人民科学家”。

②1935年,钱学森到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留学。有一次,他和两个同学去影院看电影,身边的美国白人让服务员说:“先生,对不起,那位客人不愿意和你们坐在一起,你们可以换到另一个座位上去吗?”钱学森听了____,但他克制住了自己,只是起身离开了电影院。从此,钱学森怀着强烈的民族自尊心,立志要发愤读书,振兴中华。他曾说:“我的一腔热血只图报国!”

③1949年钱学森历时五年,终于回到祖国。回国后,每月工资只有350元,但他想到国家面临的种种困难,总是____,他曾获得“何梁何利优秀奖”,奖金高达100万港元。这笔巨款支票汇到后,他____把钱捐献给促进沙漠产业发展基金会,专门用于支援我国西部的沙漠治理。

④1960年,中国的导弹事业刚刚起步,钱学森一心扑在导弹事业上,以严谨的科学态度攻克一个个难关。有一次,一位普通战士,因一件“小事”受到了钱学森的表扬。这位战士在进行弹体内外观察时,发现弹体内部有一根大约5毫米长的小白毛,担心因此造成通电接触不良,他用镊子夹、细铁丝挑,都未能取出小白毛,最后用一根猪鬃(zōng)才把它挑出来。钱学森对此____,他慎重地把这根小白毛包好,作为典型案例教育全体航天科技人员。

⑤1966年我国首次成功发射导弹核武器,让全世界为之瞩目。钱学森却说:“我只是一名科技人员,一切成就归于党、归于集体,我个人只是恰逢其时做了自己应做的工作。”

课外阅读(一)。

我和战友黄继光

有令峻

①敌人调来了一个营的兵力集中冲锋,在上午11点多的时候占领了597.9高地,然后,敌人就抓紧在交通沟的沟口上修起了一个碉堡。

②敌人的碉堡位于我方阵地的东南方向。碉堡的前边一直到我方阵地,是一条100多米的开阔地。碉堡的右边是一道高高的山崖,左边是一道深深的山沟。从左右两边都过不去,无法从侧面把这个火力点打掉。当时营里也没有无后坐力炮、火箭筒一类打碉堡的武器,没法远距离地摧毁它,只好在机枪的掩护下,由战士们冲上去炸毁它。但我们的机枪对敌人的机枪形成不了压制和威胁。敌堡的射击孔位置比较低,也比较小,我们的机枪子弹打不进射击孔里去。

③就在这时,黄继光站了出来,对营长秦长贵说:“营长,我去!”接着,六连连长万福来的通讯员吴三羊也说:“我去!”教导员申维恒的通讯员肖登良说:“我也去!”

④营长秦长贵大喊了一声,说:“好!你们三人为一个战斗小组,由黄继光任组长,马上出发!”又命令机枪手,“机枪掩护!”

⑤黄继光背上背了一支带刺锥的步枪,背个黄挎包,腰间扎了一条皮带。他们三个人出发后,左手拿手雷,右手和小臂撑在地上匍匐前进,开始行进得还比较顺利。但又行进了三四十米,也就是离敌堡还有四五十米时,敌人的机枪一个劲儿扫射,吴三羊、肖登良就中弹倒下了。黄继光往前又冲了十几米,在离碉堡还有20多米时,也中弹倒下了。营长秦长贵把拳头往前边的土坡上狠狠地一砸,大叫了一声,哎呀!我就想,该我上了。刚才我就在琢磨从哪里往上冲,既能隐蔽自己不被敌人的子弹射中,又能尽快地接近敌人的碉堡。也就过了十几秒钟,只见黄继光趴在那里,双手在身子前边动了一下,原来是他把手雷把上的盖子拧开了,又把手雷的弦一拉,右手用力在地上一撑,身子随即站了起来,在敌人机枪扫射的子弹中往前猛扑了过去。扑到敌堡前,左手把手雷从射击孔塞了进去,并用胸膛堵住了两挺冒着火舌的机枪。

⑥手雷比手榴弹引爆的时间短,也就两秒钟。手榴弹拉了弦之后要过四秒才爆炸。黄继光显然是算好了手雷的引爆时间和在生命的最后一刻拼尽全力冲到敌堡射击孔前的距离,才做出了这个重要的决定。

⑦手雷“轰”的一声爆炸了,敌堡顶上升起了一团烟雾。营长秦长贵一看,大喊了一声:“司号员,吹冲锋号!”冲锋号响了,战士们一跃而上,冲出了工事。几股队伍一起冲杀,快速来到敌人占领的交通沟上,冲沟中的敌人一顿扫射,打死打伤了许多敌人,重新占领了阵地。

⑧敌人这个碉堡,从垒起来到被黄继光炸了,一共也就六七个小时。

【注】本文是作者采访抗美援朝战士李继德而创作的一篇纪实文章,通过李继德老人的视角,享实、生动地再现了黄继光在上甘岭战役中惊天动地的英雄壮举。

阅读理解

修鞋姑娘

王境华

①凛冽的寒风把繁华的大街吹得冷冷清清,而我却骑着自行车,到处寻觅那个异乡来的修鞋姑娘。

②就在昨天,当我脱下左脚上那只后跟绽开了的皮鞋,要求她重新绱(shàng)好的时候,我还有点怀疑她能否用锥子扎透我这双牛皮鞋底。而她却坦然地接过去,自信地对我说:“不用绱,钉几个钉子就行了。”

③我不放心地提醒她要修结实点,花钱多一点不要紧。她只是打量我一眼,也不管我同意不同意,啪,啪,啪,三个钉子钉进去,接着一手拽着鞋底,一手扯着鞋帮,冲我使劲扯了扯,那意思是:“这下你该放心了吧?”

④我正要付钱,她一边摆手说不忙,一边指着鞋面,操着浓重的外地口音说:“这儿倒是需要绱一绱,你看,线都断了。”说着,哧啦哧啦地徜起来。

⑤借着她干活的机会,我注意了一下这个不起眼的姑娘。她矮胖的身材,胖乎乎的脸蛋,蚕眉下一双圆圆的眼睛,一眨也不眨地盯着手上的活儿。 那冻肿了的手背,记录着她经历的艰辛。我决定不管她要多少钱,我都不还价。

⑥姑娘把鞋徜好递给我,叫我脱下另一只,我抬起脚,叫她看那只没坏。她说:“你是汗脚,线是烂断的。就是没坏,也穿不了几天。”说着,把我的鞋子脱去绱起来。

⑦忽然间,我心里蒙上了一片阴影,莫非她是为了多要钱?

⑧鞋绱好后,我断定她会漫天要价,谁知她只要六角钱。[A]看来,她不是我想象的那种人。我掏钱给她,可万万没想到,钱包没带在身上,浑身的兜掏遍了,只找出三角钱,我窘迫极了。想起几年前买布只差几分钱遭人白眼的事,心里更是紧张。我知道,只要她一嚷,来往行人就会把我包围起来。我不想难堪得无地自容,就尴尬地向姑娘讲明情况,并要摘下手表作抵押。谁知,姑娘嫣然一笑,说:“你不怕我跑了吗?”

⑨[B]“不,我相信你。”此时,我只想尽快摆脱窘境,别的什么也不想了,我期待着她答应我,她却笑了笑说:“我也相信你,这钱足够了。”

⑩“不,这只有三角钱啊!”我告诉她。

⑪[C]“是的,不过你还给了我别的。”她歪着头,友好而又顽皮地看着我。

⑫“别的? 我给了你什么?”我纳闷儿地问。

⑬“诚实和信任啊!”她坦然地回答。

⑭[D]我真惭愧。是她诚实,还是我诚实? 是她信任我,还是我信任她呢?

⑮我向她保证,第二天一定给她送钱来。她说:“这我相信。不过,手表不用摘,三角钱你也不用再送来。再说,我明天说不定到什么地方,你到哪儿找啊!”

⑯是的,这样大的城市,到哪儿去找她啊! 然而,我还在找,走遍长街,望穿深巷。

⑰修鞋姑娘,你在哪里? 

(选自《小学生作文》,有删改)

阅读。

向着梦想奔跑(节选)

①王亚平是中国首位进驻“天宫”空间站的女航天员。

②和男航天员相比,女航天员在体力方面难免有差距。但王亚平认为,太空环境不会因为女性到来而改变,也不会因为是女性就降低门槛。在平时的训练中,她默默对自己提高了要求。超重耐力训练中,在高速旋转的离心机里,她要承受8个G的重力加速度,即使呼吸困难也不放弃;救生训练中,不管在____的丛林,还是____的沙漠,或是____的海洋,她从容面对恶劣环境的考验;体能强化训练中,3000米考核,她比满分标准还提前了3分钟;体质器械训练中,她每次在规定课时以外加练1小时,经常练得第二天胳膊都抬不起来,但她从不说苦……凭着难以想象的毅力,她一次次挑战自己!

③2003年,杨利伟实现中国人千年飞天之梦,____,举国同庆。这也给当时还是女飞行员的王亚平播下了一颗“飞天”的种子。电视机前的她脑海里一个小火苗“腾”地被点亮了:“中国现在有了第一个男航天员,什么时候会有女航天员?如果可能,我要做那个向太空挑战的人。”

④当加入航天员队伍之后,她才发现这些光鲜灿烂的时刻,只是寥(liáo)若晨星,在航天员的职业生涯中,只有准备飞行和飞行两种状态,而且更多的是面对数十年如一日枯燥艰苦的训练和一次次激烈严酷的挑选。

⑤做一件事不难,难的是坚持一辈子。“对我来说,航天员不仅是一个职业,更是一项事业,而且是我热爱的一项事业。”王亚平说。这份热爱给予她源源不断的动力,支撑她不断向前。

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当代军中花木兰

①1933年,马旭出生在木兰县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14岁那年,她便奔赴炮火纷飞的战场,承担起为伤员包扎伤口的工作。经过战火的洗礼和多年的深造,她从毫无从医经验的“军中小丫”成长为-名医术精湛的外科军医。20岁刚出头,她就被同事们称为“军中一把刀”。

②1961年,中央军委决定组建中国人民解放军空降兵,马旭被指派参与医疗保障工作。接到任务之后,她想:作为空降兵的军医,如果战士们跳伞遇到危险,我不能第一时间出现在救援现场,那我就是个无用之人,我一定要学会跳伞!于是她把这个想法告诉了首长。首长听后却摇头反对:“跳伞是一项高难度功作,而且中国还没有女兵跳伞的先例。更何况,你个于这么小,体重不足70斤,在空中遇到大风,可能会被吹走。”

③马旭觉得一件事没有去做,怎么能轻易放弃呢?于是,她-一有空就到训练场上偷学跳伞动作要领。回到宿舍,她就在宿舍后面一个空旷的角落,挖了一个近两米深的大坑,填满沙子,用桌椅搭起跳伞训练台。有了训练台,她每天坚持练习。一天要跳数百次,她不觉枯燥:浑身摔得青一块架一块,她毫不在乎:不知失败了多少次,她从不气馁。随着训练的深入,她开始给自已增加负重,背上行李跳,背上医药包,跳背上医疗器械跳…

④半年后,部队举行跳伞落地动作大考核,马旭坚持要求参加。在数百名官兵的注视下,她从训练场的高台上一跃而下,像燕子般轻盈地落在沙坑上,动作标准而利落。首长惊讶地问:“你是不是的?”马旭笑着回答:“那就让我再‘’两次吧!”说罢,马旭又跳了两次,一次比一次轻盈,让在场的官兵无不惊叹。

⑤1962年秋,马旭随部队进行了首次登机跳伞。天空澄澈无垠,云朵也仿佛触手可及,似乎在召唤着即将跃出机舱的勇者,来一场与蓝天的亲密拥抱。随即,在那片蓝天中,数百朵伞花绽放,她是唯一的女兵。

⑥在接下来的20多年里,马旭跳伞140多次,还被选入了难度最大、风险最高的“试风跳”尖兵分队。她凭借高超的跳伞技术,总能在第一时间出现在救援现场,使无数的伤员得到了及时的医治。

⑦古有花木兰代父从军,今有马旭高空跃梦。马旭用她的实际行动生动地诠释了新时代的木兰精神,被誉为“军中花木兰”。

(有删改)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