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 难易度:普通

北京市海淀区2024-2025学年五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试卷

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当代军中花木兰

①1933年,马旭出生在木兰县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14岁那年,她便奔赴炮火纷飞的战场,承担起为伤员包扎伤口的工作。经过战火的洗礼和多年的深造,她从毫无从医经验的“军中小丫”成长为-名医术精湛的外科军医。20岁刚出头,她就被同事们称为“军中一把刀”。

②1961年,中央军委决定组建中国人民解放军空降兵,马旭被指派参与医疗保障工作。接到任务之后,她想:作为空降兵的军医,如果战士们跳伞遇到危险,我不能第一时间出现在救援现场,那我就是个无用之人,我一定要学会跳伞!于是她把这个想法告诉了首长。首长听后却摇头反对:“跳伞是一项高难度功作,而且中国还没有女兵跳伞的先例。更何况,你个于这么小,体重不足70斤,在空中遇到大风,可能会被吹走。”

③马旭觉得一件事没有去做,怎么能轻易放弃呢?于是,她-一有空就到训练场上偷学跳伞动作要领。回到宿舍,她就在宿舍后面一个空旷的角落,挖了一个近两米深的大坑,填满沙子,用桌椅搭起跳伞训练台。有了训练台,她每天坚持练习。一天要跳数百次,她不觉枯燥:浑身摔得青一块架一块,她毫不在乎:不知失败了多少次,她从不气馁。随着训练的深入,她开始给自已增加负重,背上行李跳,背上医药包,跳背上医疗器械跳…

④半年后,部队举行跳伞落地动作大考核,马旭坚持要求参加。在数百名官兵的注视下,她从训练场的高台上一跃而下,像燕子般轻盈地落在沙坑上,动作标准而利落。首长惊讶地问:“你是不是的?”马旭笑着回答:“那就让我再‘’两次吧!”说罢,马旭又跳了两次,一次比一次轻盈,让在场的官兵无不惊叹。

⑤1962年秋,马旭随部队进行了首次登机跳伞。天空澄澈无垠,云朵也仿佛触手可及,似乎在召唤着即将跃出机舱的勇者,来一场与蓝天的亲密拥抱。随即,在那片蓝天中,数百朵伞花绽放,她是唯一的女兵。

⑥在接下来的20多年里,马旭跳伞140多次,还被选入了难度最大、风险最高的“试风跳”尖兵分队。她凭借高超的跳伞技术,总能在第一时间出现在救援现场,使无数的伤员得到了及时的医治。

⑦古有花木兰代父从军,今有马旭高空跃梦。马旭用她的实际行动生动地诠释了新时代的木兰精神,被誉为“军中花木兰”。

(有删改)

(1)、第①自然段中,马旭被称为“军中小丫”是因为,她又被称为“军中一把刀”是因为
(2)、第④自然段中,首长惊讶地问:“你是不是的?”马旭笑着回答:“那就让我再‘’两次吧!”这段对话中,首长口中的“”和马与旭口中的“”有什么不同?
(3)、请概括短文第②~⑥自然段的主要内容。
(4)、小红阅读到短文第⑥自然段时,发现“试风跳”这个词语不太明白,但是并不影响她对短文内容的理解。为提高阅读速度,你给她的阅读建议是
(5)、文中画线的句子在表达上很有特点,读-读,体会这样写的好处,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6)、为什么马旭被誉为“军中花木兰”?请你结合短文内容和下面的资料,谈谈自己的理解。

资料卡

相传,花木兰生活在北魏时期。因父亲年迈、家中无长兄,她决定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在军中,她历经艰苦训练,征战沙场十余年,奋勇杀敌,屡立战功。凯旋后,花木兰拒绝高官厚禄,只求还乡陪伴家人,她的传奇事迹流传千古。

花木兰英勇无畏,自强不息,十载挥戈战沙场:心中无我,为国为家,代父从军留佳话。

我的理解:

举一反三
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薄暮下的刀锋

凸凹

酷暑之下,他仍着一件草绿的建设服,前胸是污渍,后背是汗碱,下身是土色的粗布裤子,两只裤腿挽到膝盖。他推着一辆破旧的自行车,后架上绑着一个窄长板凳,车把上挂着一个工具袋。知道我在注视着他,便朝我一笑:“磨剪子磨刀不?”平时并不弄刀切菜的我竟说:“磨!”

到了楼口,我说:“你等一等。”他笑笑:“好,不急。”

我住的是一楼,出门来时。见他已骑在窄凳上,工具整齐地摆在脚下。

一大一小,两把刀,因勤于擦拭,刀面光洁,能映出人影。我心想,其实是无须磨的,不过是照顾一下你的生意而已。接过刀,他顺刀刃斜睨了一下,笑着说:“您这刀,虽光亮唬人,却还没有开刃呢!”“这怎么可能?”“您看,这刀身与刀刃一样厚薄,手指头放在刀刃上用力摁一下,也不过是一道白印。”一试,果然。

他将其中一把抵在窄凳一端的匝柄之上,再用皮环缚住刀尾并蹬在脚下,使其牢靠。然后施以锉刀,一点一点地锉去刀刃上多余的部分。窄凳的一端就安着一盘砂轮,手柄一转,火星一闪,刀刃立现,但他居然舍轻就重,用手。我有些不耐烦:“干吗不用砂轮?不过是把切菜刀。”他说:“您这把是合金做的,一上砂轮,会崩出豁口。”我还是不能信服,便问:“你们磨刀是论件数,还是论工时?”他说:“论件,一把四块。”说完,他似乎明白了我问话背后的含义,脸红了。脸红的应该是我,他却先脸红了,让我心生一丝惭愧。

刃开过之后,他从工具袋里拿出一块中间凹陷的磨刀石,不紧不慢地磨了起来,磨过一个光景,他便斜眼看一看刃口,并用手指在刃上试一试,再接着磨,不断反复。其间,他点燃了长杆烟袋,衔在嘴上,因为太长,烟火竟断了数次。他那个样子,让我惊疑:他这是出来做买卖的吗?

这把刀磨好了,夕照之下,刀锋闪闪发光,竟用了近半个小时。看了一眼另一把刀,我不禁笑着摇了摇头。他也笑着摇了摇头:“还是一把合金做的。”“这一把就不磨了,凑合着用吧。”他却说:“那可不成,刀既然到了我手里,就属于我。”他把刀固定,然后再点燃了烟袋,重复着既有的程序和动作。我不耐烦地进了屋,把刀和人遗弃在那里。

不知为何,我总不时到临街的阳台看一眼那人。夕阳的余晖洒在他的脸上,脸色很黄,一如土地。到了后来,余晖收敛,已看不见他的脸色,只有身姿还在,好似剪纸。

料想他快完成工作了,我走出去,掏出十元纸币给他付工钱:“不用找了。”他坚决把两元塞进我兜里,说:“八块钱是我的手艺,十块钱就是贪心了。”他表情严正,我内心欢悦,望着匠人,突然想起一句台词,情不自禁地喊了一句:“磨剪子来戗菜刀——磨剪子来戗菜刀——”真有数人拿刀出户,没想到他推车欲走。“到手的生意都不做?”“天黑,看不清物件了。”“不是有路灯吗?”“眼神不济,灯光下看东西模糊,会磨不好。”见来人近了,他说一声“再见您哪”,便仓皇骑远。

最先来到的是教历史的张老师,他满脸疑惑,听我言说后,他唏嘘不已:“这就是小人物的可爱了——不怕辛苦、只怕欺心,这叫什么?这叫‘轻贱者往往品重,位卑者往往德高’。”

我回味着张老师的感叹,在路灯下不停地踱步。我发现,夜色越昏暗,灯光越明亮,好像能穿透躯壳照进内心,亦如薄暮下的刀锋。

(选自《中学生阅读》,有删改)

课外阅读。

有太阳味的童年

①我之所以能成为一名儿童文学作家,与我那带着太阳味的童年有关。

②小时候,我非常淘气,常常和弟弟爬窗户进出家门。我们并不是好好地爬进爬出,而是将各种席子卷起来,做成“地道”和“陷阱”靠在窗前,再从里面爬出来。爸爸知道后对我们“抓大放小”,再三教育我们要注意安全,要相互友爱,对我们的贪玩却包容了。

③从认字起,爸爸就给我买书看。我关注的第一本文学书是《红岩》,当时这两个字我还认不全,念成了“红山石”。别人都笑了,而爸爸却微笑着鼓励:“我女儿真聪明,大概的意思并没有错。”

④刚进小学时,我不喜欢上学,常常从学校偷跑出来“养蚂蚁”。我把蜂蜜洒在地上,等聚集起成百上千只蚂蚁后,把它们全部圈养起来。爸爸知道后,劝我把那些蚂蚁都放了,说那样它们会高兴。他把这件事处理得轻描淡写。

⑤有一次,我看到窗底下种的向日葵会跳舞——每当太阳升起的时候,它真的会左摇右摆。当我把这个发现告诉同学时,他们不仅不相信,还说我是个爱说谎的孩子。于是,我又不愿意去学校了。为了鼓励我重返学校,爸爸给我准备了“堵嘴的糖”。比如有同学问我:“你怎么不来上课呀?”我就给他一颗糖说:“请吃糖吧。”如果他还继续问,我就再说“请吃糖吧”,又往对方嘴里塞一颗糖。这个办法很管用,我发现同学们问了几次后,就不再追问了。我用这个办法融入班级后,变得非常珍惜失而复得的学校生活,终于成为品学兼优的学生。

我庆幸,有个太阳味的童年。那些温暖的事情,就如走在路上正好太阳照过来,就如坐在台阶上晒晒太阳,有爱你的人轻轻拍拍你的肩膀。我很幸运,有一个爱我的父亲,一直用这样温和的方式爱着我。

(作者:秦文君,选文有删改)

病人

董 黛

①每天下午,她都准时来到医院大门口左侧的台阶上,铺下一张报纸,静静地坐在那儿看书。那是一本很厚的书。她的面前是一个花坛,红色的郁金香正在灿烂地开放。在她若有所思的时候,能看到她的那双大眼睛,平静而清澈。虽然病号服不合身,但并不能影响她典雅的气质。

②她很友善,每当有人找她问事的时候,她都表现得非常有耐心。我想,她可能是位教师。

③起风了,她轻轻地合上书,又把那张报纸叠好,转身走进了大楼。

④楼里的人渐渐多了起来,有上班的也有下班的,正好又是探视的日子,电梯刚停下,人们就争着涌了进去。电梯马上有了反应,发出“受不了了”的报警声,最后上来的人没有下去的意思,她就从人群中挤了出来,等下一趟。

⑤下一趟的人照样很多,不过还好,电梯没有报警,人们纷纷按下自己要去的楼层。有个农民模样的大伯按数字7的时候,那数字就是不亮。他有些着急,还有些紧张,一遍一遍地按,但没有人告诉他为什么。她发现后,急忙说:“大伯,这部电梯双层停。”大伯仍然没有明白什么是“双层停”。说话间已经到了8层。大伯不知道该怎么办,不肯下。她非常客气地对电梯内的人说:“请等我一下,我把他送到楼梯口。”她让大伯从8层走到7层。其实楼梯口离电梯也就四五步远,她很快就回来了,电梯内的不少人只是表情严肃,并没有说什么。当然,肯定有人心里想:这人真多事。

⑥电梯慢慢上行,一位手捧花篮的小伙子自言自语:“口腔科病房是不是在12层呢?”她主动接过话说:“是的,往左拐。”

⑦电梯到了14层,一位匆忙下电梯的姑娘不小心将插在塑料袋里的一枝玫瑰掉在了地上。塑料袋里有几盒营养品,但只有这一枝玫瑰。这时电梯门将要关上,她迅速按下开门按钮并捡起那枝玫瑰,还没有说完“请等我一下”就跨出了电梯。她想把这枝玫瑰还给那位姑娘。对于要看望的人,那肯定是一枝让人倍感温馨的玫瑰,可以疗伤的玫瑰。

⑧但她没有想到,她的后脚刚刚迈出电梯,电梯内一位戴眼镜的女士马上按了关门按钮。这位女士似乎憋了一肚子的火气没有发泄干净,大声说:“这个人我知道,在这里住了一个多月了,是个精神病人。”

⑨“噢,难怪她的行为不太正常。”另一个人接着说。

⑩电梯内剩下的十余人恍然大悟。

(有删改)

一副腰鼓板

天空的乌云,像一群群追逐着猎物的饿狼,黑压压地向他们扑来。茫茫草地,如同打开口的巨大冰窖,升腾起一股股湿冷的寒气。

②几个精疲力竭的红军战士,或躺或坐在草坡上休息。

③穆迪翻了个身,看到两米多远外背对着他的苏红坐在一堆枯草上。她埋着头,两条短辫翘着,右臂一动一动在做着什么。穆迪抬起头,看到了苏红左臂夹着的红腰鼓。他猛然意识到了什么,一个激灵翻身跃起,几步跳到苏红面前。果然,他看到了不愿看到的一幕。

④腰鼓一头的鼓皮,已被苏红用刀子撬开了两个铆钉。他一下子夺过腰鼓质问道:“你怎么这样干?队长怎么交代你的?你知不知道,这鼓,可是咱宣传队唯一的一面鼓啊?况且,这鼓,还救过你的命!”

⑤苏红看着因发怒涨红了脸的穆迪,没有回话。她将目光投向荒草萋萋、积水乌黑、泥泞不堪的来路……

⑥那是进入草地的第三天,苏红掉了队。阴沉沉的天下起了小雨,本来就容易打滑的草甸子像抹了油,她一脚没踩稳摔倒在泥水里。她双手按着盘根错节、长势旺盛的草甸子,艰难地爬起来,往前一迈脚,腹部抽搐般疼痛……苏红感到双腿越来越沉重,每落下一脚,总被茂密的藏蒿草、乌拉苔草牵绊着,强扯硬拽地不让她把脚抬起来。她腿一软,右脚从草甸子上滑脱了,身体不由歪向泥潭。泥浆很快没到了膝盖。她明白自己陷入了沼泽,手忙脚乱拼命挣扎起来,可双腿却越陷越深。

⑦“苏红,接着,伏上鼓身。拽住草,慢慢往上提劲儿。”队长一边对她喊,一边将一面腰鼓抛在她面前。原来,从师政委那里赶来的队长,发现苏红陷进沼泽来施救时,竟也落进了沼泽。苏红双手举起腰鼓,反抛过去:“队长,不要管我,你先出来。”队长又将腰鼓抛过来:“苏红,听话。你身轻,腰鼓托得起你。我身沉,腰鼓不顶事儿。你出来,才能报信求援啊。”苏红镇定下来,她伏在腰鼓上,双手紧抓着草甸子。当她从沼泽里挣脱出来想要去救队长时,却累得昏倒在草甸子上……

⑧苏红眼里噙着泪,看着穆迪说:“和陕北红军会师后,一定要敲响咱们的胜利腰鼓。队长是为了救我才牺牲的,我怎能忘记队长临终前的话呢?可是,咱队的人,要是饿死了,走不出草地,到不了陕北,咋敲响胜利的腰鼓呢?”

⑨这几天,他们将皮带、腰鼓的皮背带等都煮着、烤着吃了。穆迪站起身,说:“我去找找,看有没有能吃的草根、野菜。”

⑩苏红摇摇头:“我已找了几圈儿,周围没有野菜。草,都是有毒的,不能吃。”她顿了一下,“刚才,我看到受伤的小王,饿得快要不行了……”

⑪苏红说着,噙着的两汪泪水,禁不住涌出了眼角。

⑫穆迪的眼眶红了,他蹲下来,拿过苏红手中的刀子,一下一下将腰鼓两头紧绷的牛皮起了下来。一簇篝火,在茫茫草地的这块高坡上燃烧起来。噼啪作响的野草火舌,吱吱啦啦舔吻着两块浸湿的鼓皮。

⑬穆迪将腰鼓腔体的十二块红彤彤的鼓叶,收拢在一起,捆成一束,白在内,红朝外。他背起来,走在了这支小小的队伍的前面。队员们跟着前面的那抹腰鼓红。走。走。走。

⑭他们提前大半天到了吴起镇。

⑮苏红在一个乐器铺找到穆迪,那副腰鼓板上已蒙上了新的牛皮。

⑯当中央红军和陕北红军会师时,苏红扭着秧歌,擂响了腰间通红的腰鼓。

擦星星的人

①那是一个没有月亮的晚上,那天放学后,我孤单一人坐在空荡荡的教室里,抬眼望去,窗外满天的星星都在冲着我眨眼睛。

②我好想出去看星星,只是潘老师交给我的任务我还没有动笔——写一份不少于500字的检查。

③个头瘦小、身子单薄而面孔严肃的班主任潘老师是教数学的,偏偏我感到最难学的便是数学应用题。于是我逃课跑到山上去挖蝎子,不幸被潘老师抓住,狠批一通。最后,他脸一沉,说:“检查写完送到我办公室!”可是检查怎么都凑不够字数,我磨磨蹭蹭地来到潘老师的办公室,准备挨批。潘老师不在,我松了口气,拿出作业本开始做作业,解那些难解的应用题。

④过了一会儿,潘老师回来,看到我老老实实在解题目,就什么都没说,坐下来批改作业。批累了,他也会抬头凝神看一会儿窗外的星空。

⑤等他忙完,我的作业也写完了。他看过后,脸上竟然难得地浮现出笑容,说:“做得不错嘛,很聪明的孩子!不过有一道题做错了。”然后,他耐心地给我讲解,一遍不行就两遍,一直讲到我听懂为止。潘老师的办公室里放着一张小床,有时候批作业、备课晚了,他就直接睡在办公室或许是忘记了,他竟没有再提要我交检查的事情。

⑥天色更暗了,潘老师泡了一碗方便面给我,说:“饿了吧,赶紧吃!”回想起来,那碗泡面的味道实在不错。那年头,泡面在乡下不易得。吃完泡面,我心里暖暖的。

⑦从那之后,不知道为什么,我不再怕潘老师,也不再逃课了。潘老师总是在放学后给我补课,看我吃泡面,我则看着他聚精会神地批改作业。渐渐地,我从那些应用题中体会到了乐趣,期末考试成绩也大有起色。

⑧潘老师从不缺课。记得深秋时节的一天,大雨如注,上午第三节课,他踏着铃声匆匆赶来。潘老师的裤腿挽得老高,裤子上溅满了黑黝黝的泥巴,黄胶鞋里不时“吧唧吧唧”朝外冒泥浆或许是刚从田里赶来,他在讲台上边走边讲,不时哈气握拳。我发现,他的衣服甚是单薄,又湿湿地贴在身上,手指冻得甚至难以握住细小的粉笔头。

⑨那堂课,我无心听讲,一直盼望着下课铃快些响起,这样,潘老师就能去办公室换换湿衣服和鞋子。我都能感觉到他身上的冷。要知道,潘老师已是50多岁的人了。他坚持把那节课上完了。下课铃响,布置完作业,他才踩着沾满泥的黄胶鞋,匆匆而去……

⑩多年后,我大学毕业,在外辗转漂泊,也做了老师。课堂上,我始终不敢忘记潘老师对这方讲台的尊重,从不缺课,从不迟到,也从不放弃任何一个淘气的孩子。在我心里,他是永远的恩师。

⑪某天,有老同学打来电话,告诉我潘老师去世了,走时被病痛折磨得瘦成皮包骨。我走上阳台,默默地遥望星空。窗外的星,时隐时现,让我想起来多年前在潘老师办公室的那一晚,想起那好吃的泡面……

⑫那夜,我梦到了夜空,上面繁星点点,也梦到了潘老师,他还是那么瘦削单薄,满身粉笔尘,他使劲儿在擦着什么。

⑬“潘老师,您干什么呢?”我问。

⑭“擦星星啊!”潘老师停下来说,“瞧,那颗星星,还有那颗,灰扑扑的,我得去把它们擦亮!”

课外阅读。

鲁迅先生珍惜时间

①鲁迅是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ㅤㅤ②有人说鲁迅是天才,可他自己说:“哪里有天才?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工夫都用在工作上的。”鲁迅总想在较少的时间内为革命做更多的事情。他曾经说过:“节约时间,就等于延长一个人的生命。”他工作起来从不知道疲倦,常常白天做别的工作,晚上写文章,一写就写到天亮。他在书房里,总是坐在书桌前不停地工作,有时也靠在躺椅上看书,他认为这就是休息。
ㅤㅤ③鲁迅到了晚年,对于时间抓得更紧。不管斗争多么紧张,环境多么恶劣,身体多么不好,他仍是如饥似渴地学习,夜以继日地忘我工作。有病的时间,他就想着病好了要做什么事;病稍好一些,就动手做起来。他去世前不久,体温很高,体重减轻到不足80斤,可他仍然不停地用笔做武器,同敌人战斗。他在逝世前三天,还给别人翻译的苏联小说集写了一篇序言;在他逝世的前一天,还记了日记。鲁迅一直战斗到离开人世的那一天,从没浪费过时间。
ㅤㅤ④鲁迅不仅爱惜自己的时间,也珍惜别人的时间。他参加会议,从来不迟到,绝不叫别人等他。就是下着大雨,他也总是冒雨准时赶到。他曾经说过:“时间就是生命,无缘无敌地耗费别人的时间,和图财害命没有什么两样。”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