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 难易度:普通

湖南省永州市冷水滩区普杨楠三校联考2024-2025学年四年级上学期语文11月期中试卷

走进书里去

①有人说现代的儿童普遍有个共同倾向,就是把大部分时间花费在看电视和看漫画书上,而不喜欢阅读文字比较多的书籍。

②这样的孩子,外表看起来聪明伶俐,见闻广(搏博),但缺乏深入思考的(奈耐)心,知识虽多但流于肤浅,反应虽敏捷却未经推敲思索。

③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很多,影视器材的进步使人们(豪毫)不费力地坐在(荧影)光屏前,就可获得无奇不有的各种知识;也可以轻松愉快地在短短的时间内欣赏完一部文学作品。相形之下,阅读书籍就成为辛苦、乏味、寂寞的事了。因此,能够静下心来聚精会神读书的儿童,也就愈来愈少了。

④小朋友可能读过《顽童流浪记》,也可能看过它的影片或卡通,两相比较,在读小说时所感受的是细致的、隽永的语言文字之美,而且又有深邃的思想、永恒的感情。至于影片和卡通,虽然也给你感觉艺术之美和另一种zhènhàn( ),但欣赏的过程却是瞬间的、粗略的。

⑤如果把阅读比喻成细嚼慢咽的宴席,电视前的观赏就是便捷的快餐,是可口的零食。一样是吃的享受,yùnwèi( )却不相同。

⑥现代人的求知和文学欣赏的方式已变得多姿多彩,不过,千万不要忘记阅读书籍仍然是求学问的主要方法,更是文学欣赏的最佳途径。但愿你能确实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走进书里去。

(1)、划掉文中括号里不正确的字。
(2)、从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粗略    瞬间

(3)、在④、⑤段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语。
(4)、为什么静下心来专心读书的儿童愈来愈少了?
(5)、读小说和看影片有什么不同?
(6)、作者把比喻为的宴席。把比喻为的快餐。
(7)、文学欣赏的最佳途径是什么?
举一反三
妙妙向大家分享了下面的文章,请你阅读,感受校园春日的优美景象。

开花的课桌

王连明

①三月的风荡来春天的纤尘,细心的孩子发现了,便用小手指将它们拈起来,染在了他们的课桌上。

②一个课桌的缝隙里,有一撮小草芽,用细细的白线娇娇地扎着。草芽像针一样细,顶端嫩绿,往下是鹅黄,根部是嫩白的。在寒风料峭的三月里,发现这一抹淡到极致的春色,需要怎样的耐心和细心呀! 也许只有灵秀的孩子们才能感受得到。

③春意在孩子的课桌上萌发和蔓延。桌缝里,有一两截刚刚泛青或萌出芽包的小树枝,三五朵小野花,那么小,白的似米粒,黄的、红的,像从蜡笔上削下的碎屑。

④终于有一天,孩子的课桌上插了一枝迎春,枝条上是繁密的金色小花,如一串耀目的阳光。教室里,被映上了一层淡淡的暖意。打碗花、紫地丁、黄地丁、映山红、葛条……课桌上花事纷繁起来。一到春天,山里野花真是太多了,山坡上、田埂上、河边、路旁,到处都是。孩子们翻山越岭来学校,路上随处可见这些野花。

⑤这些山里孩子,有的还穿着露趾的鞋,穿着肥大的旧衣裤,他们无忧无虑地吹着柳笛,摇着手里的野花,沿着弯弯的小路跑着,跳着,到了学校,便把那花插在课桌上。有的孩子,还用细线把花枝绑在钢笔上,看上去,他像是捏着花枝在写作业了。花枝轻抚小脸,让人想不清,是花枝染红了小脸,还是小脸染红了花枝。

⑥春天是从孩子们身上产生的,先染了他们的课桌,然后漫出窗子,染了山川。

(有删改)

阅读课外短文,完成练习。

踢毽子

汪曾祺

我们小时候踢毽子,毽子都是自己做的。选两个小钱,大小厚薄相等,轻重合适,叠在一起,用布缝实,这便是毽子托。在毽托一面,缝一截鹅毛管,在鹅毛管中插入鸡毛,便是一只毽子。鹅毛管不易得,把鸡毛直接缝在毽托上,鸡毛根部用线缠缚结实,使之向上直挺。鸡毛须是公鸡毛。我们那里养公鸡的人家很多,入了冬,快腌风鸡了,这时正是公鸡肥壮、羽毛丰满的时候。孩子们早就“贼”上谁家的鸡了。有时是明着跟人家要,有时趁没人看见,摁住一只大公鸡,噌噌拔了两把毛就跑。大多数孩子的书包里都有一两只足以自豪的毽子。

②我们这里毽子的踢法花样很多,主要有“盘、绷、拐、磕”四种。“盘踢”是向内摆动小腿,用踝关节内侧踢毽子,使其在空中旋转。“绷踢”是指大腿向前抬起,脚背将毽子向前踢出,使其在空中直线飞行。“拐踢”是指小腿向身体后斜上方摆动,用脚外侧将毽子向侧后方踢出,使其在空中划出一道弧线。“磕”是指提起大腿用膝盖将毽子向上磕起,使其在空中旋转。

③踢毽子是冬天的游戏。刘侗《帝京景物略》云“杨柳儿死,踢毽子”,大概全国皆然。踢毽子是孩子的事,偶尔见到近二十边上的人还踢,少。北京则有老人踢毽子。有一年,下大雪,大清早,我去逛天坛,在天坛门洞里见到几位老人踢毽子。他们之中最年轻的也有六十多岁了。他们轮流传递着踢,一个传给一个。老人都腿脚利落,身板挺直,面色红润,双眼有光。大雪天,这几位老人是一幅画,一首诗。

(选自《人间草木》,有删改)

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父母都在乡下住

一群鸡在路边的竹子栅栏里闭目养神,我咳嗽一声,它们都没动,像见过大世面似的。“谁家的鸡啊?”我回家问母亲。母亲说:“咱家养的啊。”

父亲挖地。它们就分成两群,父亲面前一群,身后一群,都想找虫子吃。结果,父亲扬不起锄头。父亲说:“你们到一边玩儿去,我要挖地嘛。”它们不听他的,依然在那里细心地啄,弄得尖嘴上都是泥。

父亲索性放下锄头,坐下来点一支烟。那群鸡也好奇,偏着脑袋看,一只鸡朝卷烟啄了一下,烟丝全撒在地上。父亲生气了,大声喊母亲,要她把鸡唤回家。

在屋檐下,母亲喊一声,这群鸡拔腿就跑,慌里慌张地跑到屋檐下的台阶旁。它们左顾右盼一点儿也不整齐,这是等吃的呢。母亲会抓一把玉米撒出去,那个样子,非常像我们小的时候,她从怀里掏糖果给我们。

这群鸡买来时刚出壳,天又冷。母亲说:“我当了一阵子老母鸡呢。白天把它们捉出去晒太阳,晚上捉回来,放在有棉花的纸箱子里。再大点儿会跑了,我走到哪儿,它们就跟到哪儿。”

它们看着我们吃饭,忽然有一只冲父亲跑过去,想跳起来,母亲立刻阻止了它,原来,父亲衣服上有粒饭。

父亲笑着说:“要是它会拿筷子,我得给它准备板凳了。”

母亲也笑:“坐一大桌子多热闹。”

原来,父亲母亲是冷清的,他们有儿有女,可没有一个在身边。

我帮着母亲从树上摘柿子,母亲在下面接,那群鸡在树下玩儿。

母亲跟我说:“别都摘完了,留几个柿子看树。”我问:“为啥要留呢?”

母亲说:“给树留着嘛。一个柿子都没有,树也难过啊。”母亲是说树,好像也是说自己。

我在老家的那几天,时常默默地看着这群鸡,看父母给它们喂食,看它们带给父母欢笑。我想,它们就像是父母的一群孩子。

爱国主义自古以来就流淌在中华民族的血脉之中,作为中华优秀少年,对于中华精神的传承势在必行,请阅读文章《飘动的军旗》,完成练习。

ㅤㅤ①那年,三个月的新兵训练期一过,我主动请缨去团里最艰苦的哨所。位于大山深处的哨所,路陡沟深,与世隔绝,尽管我早有思想准备,但还是一下子傻了眼。

ㅤㅤ②哨所的杜班长对我这个新兵很关心,似乎看懂了我的心思,与我谈心:“兄弟,谁来这里,开始都会感到寂寞、孤独,甚至无可奈何,这很正常的。不过,作为军人,肩膀上担负着守卫疆土的责任,得有军人的样子,这点苦不算什么。”

ㅤㅤ③一天晚上,我起来上厕所,发现杜班长的房间里还亮着灯。我出于好奇,便上前把眼睛凑到门缝上往里看,发现杜班长坐在床头,反复摆弄着一面红旗,是八一军旗,神情着迷。也许放置时间久了,颜色有些白了。

ㅤㅤ④“一面军旗,有什么好看的?我们哨所上飘扬的军旗都是新的。”我想不通,不小心把头撞门上。我的自言自语给杜班长听到了,他打开房门,眼睛盯着我,黑着脸问:“一面军旗?你知道这面军旗承载着什么,代表着什么吗?”

ㅤㅤ⑤我被杜班长问蒙了,没好气地说:“我怎么知道。”

ㅤㅤ⑥杜班长听了,也没有发火,更没让我受罚。而是跟我讲起这面军旗的故事。

ㅤㅤ⑦听完杜班长的讲述,我这才明白是一种什么样的精神与力量,支撑着他在哨所生根发芽,无悔无怨的。原来,那年的国庆节前夕,还是新兵蛋子的杜班长正在站哨,忽然刮大风下大雨,哨所外旗杆上悬挂的军旗竟然给大风刮跑了。他的班长知道后,不顾身患感冒,咬紧牙关,带了一个兵拿着手电筒,连夜下山去很远的那座小镇的军人服务部,“请”回了一面军旗。

ㅤㅤ⑧不幸的事发生在往回走的路上,疲倦不堪的老班长不慎失足掉进了山沟里,再也没能站起来。这面军旗,就是老班长留下来的那一面,杜班长一直珍藏着。

ㅤㅤ⑨几年后,由于到了服役期限,杜班长复员了。走的时候,他眼里含着热泪,郑重地把那面军旗传给了当副班长的我。

ㅤㅤ⑩杜班长说这面军旗是属于哨所的,他不能带走。

ㅤㅤ⑪后来,我也转成志愿兵,在哨所一干就是八年多。直到转业前,我才恋恋不舍地将军旗传给了新班长。

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飘香的生命

①突然,觉得办公室内流动着一股熟悉的香味,很熟悉,却一时想不起来是什么香味。开始,还以为是某个同事身上的香水味。可一个个挨着猛嗅了一番,却都不是。这时,有人提醒:“这是桂花香吧。”

②这才恍然醒悟,这确实是桂花香啊!于是,赶到室外,走到立在人行道旁的桂树旁。果然,一股浓烈的幽香沁人心脾,激荡魂魄。再仔细瞧去,在那密密的树叶后面,那些米粒大小的嫩黄的花儿正如天空的星星闪烁,却又十分静谧,毫无张扬之意。

③瞧着瞧着,我的眼睛就湿润了。这些惹人怜爱的小东西,竟在偷偷地飘香,飘香了还像什么都没发生似的,静静地立在枝头,等着悄悄地凋零。我们如不仔细瞧,还不知道它已经到过这个世界,已经香过这个世界。这时,我的思绪触到一个最温柔的记忆,那是上中学时一个同学讲的故事。

④当时,这个同学家里很穷,为了省电,他每天晚自习后十一点钟才回家。而那时,学校的大门也在他走后一段时间才缓缓地关上。他一直以为大门是要到那个时候才关的。因此春夏秋冬,他天天如此,从不觉得有什么不妥。直到有一天,他被锁在校园内过了一夜,他才知道学校大门是十点钟就关的,而原来关门的老大爷生病住院了。直到那时他才明白,老大爷一直在默默地为他开着方便之门。当他流着泪买了一大堆礼品去看老大爷时,老大爷已经去世了……

⑤听完这个故事,我们的眼睛湿润了,为了那个默默行善的老人,我们的心湿漉漉的,因为在那一刻,我们才醒悟,其实我们每个人身旁都有那个开门的老人,在为我们开着方便之门。他们就像这小小的嫩黄的桂花,悄悄地释放着幽香,然后悄悄地凋零。

⑥他们不张扬,是因为他们的生命本就是如此啊!

阅读

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

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

这是抗日名将吉鸿昌临刑前写下的一首气贯长虹的就义诗。吉鸿昌同志是共产党员,18岁加入冯玉祥的队伍,开始戎马生涯。他有胆有谋,作战勇敢,他所率领的部队被称为国民革命军的“铁军”。

      【①什么是铁军?】

1931年日军攻占我国东北三省,而这时共产党和国民党正进行激烈的内战。吉鸿昌不愿替蒋介石打内战,他坚决抗日,尽力为共产党工作。蒋介石恨死了他,把他逮捕并送到北平。刚一下车,敌人就给他看一份电报,上面写着“立即处决”,四个刺眼的大字,妄图吓唬他,要他投降。吉鸿昌看了一眼就平静地说:“行啊!你们什么时候动手?”

      【②“刺眼”这个词相当形象。】

有一次,反动头目何应钦亲自审问,要吉鸿昌招出抗日活动的秘密。吉鸿昌把眼睛一瞪,大声说:“抗日是四万万五千万中国人的事情,有什么秘密!只有蒋介石和你们,跟日本人勾勾搭搭,干些祸国殃民的坏事,才有见不得人的秘密。”何应钦被骂得张口结舌,恼羞成怒。敌人把吉鸿昌打得遍体鳞(lín)伤。直到临难的前一夜,吉鸿昌还在狱中宣传抗日,有人劝他休息一下,他说:“我就要永远‘休息’了,你让我多宣传几句吧!”就义那一天,吉鸿昌向党组织写下了一封遗书,叙述自己曲折的革命道路与坚贞不屈的决心。他像出门散步一样,从容不迫走向刑场。在刑场上,吉鸿昌以树枝作笔,大地为纸,写下了那首浩然正气的就义诗。写完后他对特务说:“告诉你们,我为抗日而死,可不能跪下挨枪,我死也不能倒下!”
      “你说怎么办呢?”特务们有些害怕了。
      “给我拿把椅子来,我得坐着死。”
      椅子拿来了,吉鸿昌厉声对那个拿枪的特务说:“我为抗日而死,死得光明正大,不能在背后挨枪。”
      “那你说怎么办?”那特务发抖地说。
      “你在我眼前开枪。我要亲眼看到敌人的子弹是怎样打死我的。”

      【③心中有正气,才能勇敢面对一切。】

那特务愣了一下,睁大眼睛看着吉鸿昌,发抖地举起了枪。吉鸿昌瞪起两只大眼,高呼:“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中国共产党万岁!”枪响了,吉鸿昌同志为革命事业壮烈地献出了自己的生命。但是,他那“死也不倒下”的英雄形象,却永远活在人们的心中。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