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云南省腾冲市第八中学2017-2018学年八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以下小题。

    ①身为现代人,你已经习惯于享受网络信息带来的便利,然而,在你越来越依赖网络的同时,你也已经身陷网络带来的危害之中。科学家已经发现,人类的大脑正不断被网络影响,变得越来越笨。

    ②2015年,微软通过抽样调查和脑部扫描研究了2000名加拿大人注意力的平均持续时间,结果发现,进入新世纪之后,人们注意力的平均持续时间陡然缩短了。2000年的时候,人们专注于某项具体事务的平均时间还有12秒,但是在2013年的时候就缩短到了8秒。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智能手机和海量网络资讯的出现,很多年轻人会不由自主地经常查看手机、会在看电视的时候使用其他智能设备。而且,由于上网的时候能做的事情越来越多,游戏、新闻、聊天、购物等多窗口频繁地切换操作让人更加容易分心。

    ③调查还发现,网络分散注意力的现象在年轻一代中更为严重。2012年,美国皮尤研究中心针对美国和波多黎各2000多名教师的一项调查显示:87%的教师认为,手机和网络科技让这一代学生的注意力不如上一代;64%的教师认为,手机和网络在扰乱学生注意力上的负面作用远胜于帮助他们在学业上取得的进步。

    ④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斯金纳曾经做过一个非常有名的实验,他将老鼠放在机关重重的小箱子中,老鼠在箱子中如无头苍蝇一般的乱撞,无意中触到了杠杆,这时一颗食物便会从天而降。不一会,老鼠就会发现这其中的关联,开始自己主动按起杠杆来了。接下来,老鼠吃到食物的条件开始变难,比如加入两盏灯--红灯和蓝灯,当红灯亮起按下杠杆时,掉食物;而蓝灯亮时,随便怎么按都不会出食物。过了一段时间后,条件继续升级,但老鼠仍然乐此不疲地玩这种“游戏”,直到死于疲惫。

    ⑤科学家发现,在斯金纳的实验里,按下杠杆可以刺激老鼠的伏隔核(伏隔核被认为是大脑的快乐中枢,对诸如食物、毒品等刺激有反应,负责生产多巴胺).人类痴迷于玩电子游戏而忘记吃饭睡觉的时候,比如一个韩国人就曾因连续不停玩游戏50个小时之后死亡,大脑中激活的区域与老鼠的类似。而在2012年的另一项研究里,科学家发现,长时间上网导致脑部结构的变化与那些因毒瘾或者是酒瘾造成的大脑病变有着惊人的相似。无论网瘾者或者是酒瘾者,大脑前额叶皮层中的灰白质(灰白质主要作用是调节情绪和意志力)容量都会减少。因此,英国网瘾研究专家鲍登·琼斯表示,网络上瘾是种病,它已经危害到了人类的大脑。

    ⑥以往智能手机或者电脑不那么普及的时代,人类都习惯记忆大量知识,比如英文单词以及小说的内容,但是,科技的进步扼杀了这样的需求,这也就让人类的记忆力失去了发挥的空间。因为当我们知道某某知识或者信息只需上百度查一下就好了,自然就会认为不需要记在脑子里,所以,当今的网络就好比人脑的外接硬盘--我们将越来也多的信息“外包”给了它。

    ⑦人类记忆分为长期记忆与短期记忆,大脑所收集到的信息需要经过“转存”,才能变成长期记忆。任何打断这项转存工作的行为,都会破坏原先想要记住的信息,比如看书看到一半突然去读短信,或是阅读文章的中途去查看电子邮件。新科技所带来的过量信息和干扰,让人脑难以形成长期记忆。另外,因沉迷手机和网络导致的睡眠过差也损伤了大脑的记忆能力。

    ⑧一天当中,大部分人花在网络的时间不少于两三个小时,有时候时间还会更长。上网期间,我们会一次又一次地重复相同或者类似的动作,如敲击电脑键盘、拖着鼠标点击左右键或滚轮、用指尖在触摸屏的各个图表或者模式之间来回切换等等。这让我们的大脑陷入巨大的压力之中,很难将一段时间内大脑中的有效信息加以筛选和集中,以进行深入思考。所以,我们在使用数码设备浏览网络时,常常不知不觉地采用略读和跳读,感受不到传统书籍带来的那种良好阅读体验,比如,能够结合语境体会一句话的丰富内涵,或者努力读懂一个结构复杂的句子。所以,科学家建议,如果你想要真正静下来思考,就必须远离那些数码产品。

(1)、网络给人类大脑带来的危害主要有哪些?请根据文章概括回答。
(2)、请简要分析文章第③自然段运用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3)、下列句子中划线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作答。

一天当中,大部分人花在网络上的时间不少于三个小时,有时候时间还会更长。

(4)、阅读完本文,请你给沉溺于网络的小明同学提几条建议。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蝉的卵

    普通的蝉喜欢在干的细枝上产卵。它选择最小的枝,像枯草或铅笔那样粗细,而且往往是向上翘起,差不多已经枯死的小枝。

    它找到适当的细树枝,就用胸部的尖利工具刺成一排小孔。这些小孔的形成,好像用针斜刺下去,把纤维撕裂,并微微挑起。如果它不受干扰,一根枯枝常常刺出三四十个孔。卵就产在这些孔里。小孔成为狭窄的小径,一个个斜下去。一个小孔内约生十个卵,所以生卵总数约为三四百个。

    这是一个昆虫的很好的家庭。它之所以产这许多卵,是为了防御某种特别的危险。必须有大量的卵,遭到毁坏的时候才可能有幸存者。我经过多次的观察,才知道这种危险是什么。这是一种极小的蚋,蝉和它比起来,简直成为庞大的怪物。

    蚋和蝉一样,也有穿刺工具,位于身体下面近中部处,伸出来和身体成直角。蝉卵刚产出,蚋立刻就想把它毁掉。这真是蝉家族的大灾祸。大怪物只须一踏,就可轧扁它们,然而它们置身于大怪物之前却异常镇静,毫无顾忌,真令人惊讶。我曾看见三个蚋依次呆在那里,准备掠夺一个倒霉的蝉。

    蝉刚把卵装满一个小孔,到稍高的地方另做新孔,蚋立刻来到这里。虽然蝉的爪可以够着它,而蚋却很镇静,一点不害怕,像在自己家里一样,在蝉卵上刺一个孔,把自己的卵放进去。蝉飞去了,多数孔内已混进异类的卵,把蝉的卵毁坏。这种成熟的蚋的幼虫,每个小孔内有一个,以蝉卵为食,代替了蝉的家族。

    这可怜的母亲一直一无所知。它的大而锐利的眼睛并不是看不见这些可怕的敌人不怀好意地呆在旁边。然而它仍然无动于衷,让自己牺牲。它要轧碎这些坏种子非常容易,不过它竟不能改变它的本能来拯救它的家族。

    我从放大镜里见过蝉卵的孵化。开始很像极小的鱼,眼睛大而黑,身体下面有一种鳍状物,由两个前腿连结而成。这种鳍有些运动力,能够帮助幼虫走出壳外,并且帮助它走出有纤维的树枝——这是比较困难的事情。

    鱼形幼虫一到孔外,皮即刻脱去。但脱下的皮自动形成一种线,幼虫靠它能够附着在树枝上。幼虫落地之前,在这里行日光浴,踢踢腿,试是筋力,有时却又懒洋洋地在线端摇摆着。

    它的触须现在自由了,左右挥动;腿可以伸缩;前面的爪能够开合自如。身体悬挂着,只要有微风就动摇不定。它在这里为将来的出世做准备。我看到的昆虫再没有比这个更奇妙了。

    不久,它落到地上。这个像跳蚤一般大的小动动物在线上摇荡,以防在硬地上摔伤。身体在空气中渐渐变坚强了。它开始投入严肃的实际生活中了。

    这时候,它面前危险重重。只要一点风就能把它吹到硬的岩石上,或车辙的污水中,或不毛的黄沙上,或坚韧得无法钻下去的粘土上。

    这个弱小的动物迫切需要隐蔽,所以必须立刻到地下寻觅藏身的地方。天冷了,迟缓就有死亡的危险。它不得不各处寻找软土。没有疑问,许多是在没有找到以前就死去了。

    最后,它找到适当的地点,用前足的钩扒掘地面。我从放大镜里见它挥动锄头,将泥土掘出抛在地面。几分钟以后,一个土穴就挖成了。这小生物钻下去,隐藏了自己,此后就不再出现了。

    未长成的蝉的地下生活,至今还是个秘密,不过在它来到地面以前,地下生活所经过的时间我们是知道的,大概是四年。以后,在阳光中的歌唱只有五星期。

    四年黑暗中的苦工,一个月阳光下的享乐,这就是蝉的生活。我们不应当讨厌它那喧嚣的歌声,因为它掘土四年,现在才能够穿起漂亮的衣服,长起可与飞鸟匹敌的翅膀,沐浴在温暖的阳光中。什么样的钹声能响亮到足以歌颂它那得来不易的刹那欢愉呢?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话说叩拜之礼

俞水生

    ①叩拜,又称跪拜跳舞,是中国古代使用时间最长、最频繁的一种礼节,已有几千年的历史,主要是向对方表达一种恭敬之意。古汉语中,“拜”字多作敬辞,用在自己的动作前,表示对对方的恭敬。如拜谒、拜托、拜谢、拜别、拜读等。与我们现在一般使用的握手礼和鞠躬礼相比,叩拜所表达恭敬的程度自然更深,其含义也更为丰富。

    ②在椅凳出现以前,古人都是席地而坐的。那时的“坐”,就是双膝着地,臀部靠在脚跟上,持这种坐姿,行叩拜礼是很自然而连贯的。古代接待宾客时,主人为表示对客人的尊敬,往往要伸直上半身,使坐姿变成了跪姿;而当俯首以手触地之时,则成为拜姿。这样,逐渐形成了生活中的叩拜礼。

    ③叩拜是古代常见礼节,周代已对叩拜的动作和对象有了严格的规范。当时各种不同地位、身份的人,在各种不同的场合,使用的叩拜礼都是不同的。其中,稽首、顿首和空首这三拜是所谓的“正拜”,为叩拜礼最基本的类型,其他种类都是由此衍生出来的。

    ④稽首,是古人最隆重的礼节,一般用于臣子拜见君王和祭祀神灵、先祖时。行稽首礼时,拜者必须屈膝跪地,然后双手在膝前按地,再缓缓叩首到地,并要停留一会儿才能起来。后来,人们祭拜祖庙、天神,新婚夫妇拜天地、父母等,也都用此大礼。

    ⑤顿首与稽首大致相同而又有所区别,行礼时亦取跪姿,先拱手下至于地,然后头在手前面的地上叩一下即起,因头触地时间短暂,只是略作停顿,故称“顿首”。顿首通常用于下对上及平辈间,常用于书信的开头或末尾以示恭敬。如南朝梁代丘迟《与陈伯之书》,开头是“迟顿首。陈将军足下”,结尾又是“丘迟顿首”。

    ⑥空首,又称拜手。行礼时双膝着地,再以两手至地,然后引头至手,与心平而不到地,故称“空首”,又叫“拜手”。空首原是国君回答臣下之礼,后成了古代男子叩拜礼的一种。

    ⑦当凳椅坐具逐渐应用于日常生活中,人们开始不再席地而坐,因而使原来的坐姿发生了相应变化,叩拜礼已显得十分不便。但作为一种被赋予了特定社会文化内涵的礼仪,叩拜礼依然还长期存在,主要广泛用于官场及民间应酬之中。直到辛亥革命胜利,推翻了清王朝,才正式废除了这种礼仪,改用鞠躬、握手等礼节。现在民间虽还经常使用叩拜礼仪,不过,亦只用在祭祀、丧奠、祝寿、拜年、拜师等特定场合,一般场合是不能随便使用的。(节选自《寻根》)

阅读彭茜的《冠状病毒知多少》,完成下题。

    ①近日,由新型冠状病毒引发的疫情备受关注。此前,2003年肆虐的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 和2012年出现的中东呼吸综合征(MERS) 疫情也都由冠状病毒引起。那么,什么是冠状病毒?它会导致什么症状?怎样有效防护?

    ②感染人类的冠状病毒在20世纪60年代首次被科学家分离出来,因在电子显微镜下可观察到病毒外表的冠状构造而得名“冠状病毒”。据世界卫生组织介绍,此次在武汉发现的病毒是以前从未在人体中发现的新型冠状病毒。

    ③冠状病毒的传播史可谓“劣迹斑斑”,它不仅是普通感冒的主要病原体之一,更是几次严重疫情的罪魁祸首。2003年肆虐的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以及前几年影响沙特阿拉伯、韩国等地的中东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在分类上都是冠状病毒科冠状病毒属中的病毒。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介绍,目前已知包括新型冠状病毒在内的可感染人类的冠状病毒共有7种。

    ④人感染了冠状病毒后一般会出现哪些症状?世卫组织介绍,症状因病毒而异,常见体征有呼吸道症状、发热、咳嗽、气促和呼吸困难等。在较严重病例中,感染可出现肺炎、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肾衰竭,甚至死亡。

    ⑤目前,虽无针对病毒的特效药,但正确的防护手段可有效预防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世卫组织建议:要保持基本的手和呼吸道卫生,如用肥皂水和清水勤洗手;养成安全的饮食习惯,如烹调时彻底煮熟食物;在可能的情况下避免与表现出呼吸道疾病症状(例如咳嗽和打喷嚏)的人密切接触;避免在未加防护的情况下接触野生或养殖动物等。

    ⑥找到病毒起源对于疫情防控至关重要。目前新型冠状病毒的传染来源尚未找到,疫情传播途径也尚未完全掌握。不过,已有的研究显示,冠状病毒在蝙蝠和骆驼等动物中很常见,只在极少情况下病毒才会发生变异传染给人类。比如中国科学院的研究

人员曾报告说,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可能源于菊头蝠携带的一种冠状病毒,经由果子狸传染给人。世卫组织对中东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的调查也显示,这种病毒可能源自蝙蝠,先传给骆驼,再由骆驼传给人类。

    ⑦世卫组织说,一些已知的冠状病毒在动物中传播,但尚未感染人类;随着全球监测工作的改善,可能会发现更多冠状病毒。因此,人类与冠状病毒之间的斗争依然任重道远。

(选自《光明日报》2020年01月21日,有删改)

阅读

    (材料一)

    病毒与细胞相互搏杀

    ①病毒想繁殖下一代,手段只有一个:靠细胞。具体手段,就是想办法把自己的“DNA.exe”、“RNA.exe”执行程序植入细胞,让细胞执行自己的指令,指挥各种蛋白质机器,利用细胞里的资源来复制自己,最后造成细胞凋亡,病毒复制品冲出细胞壁,播向世界。这个“鸡贼”手法,是不是很眼熟?是的,计算机病毒程序(通过大量复制令计算机失灵的程序)也是这么操作的。简陋的病毒,生活、繁衍都仰仗一个比自己高级得多的操作系统——“细胞”。所有病毒都是靠入侵细胞、复制和传播自己而存在的。

    ②但是,如果细胞只默默承受这一切,那早就被病毒消灭了。细胞并没有任病毒宰割,它也有对付病毒的办法——变异。细胞复制自己,会出错,这就是变异。通过变异,有些细胞就变得让现有病毒没空子可钻了。于是,容易感染病毒的细胞慢慢凋亡了,不容易感染病毒的细胞则活了下去。细胞复制自己会出错,复制病毒当然也会出错——也就是说,病毒也会变异。于是,能骗进新细胞的病毒才可以继续传播。魔高一尺,道高一丈。在这场几十亿年的攻防战和军备竞赛中 , 双方不断升级改造,结果是:细胞的免疫功能越来越多、越来越强大;病毒变异种类越来越复杂,入侵手段也越来越“鸡贼”。

    (节选自2020年第9期《百科知识》)

    (材料二)

    理性防护,口罩适合最重要

    ①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暴发以来,口罩成为了被抢购的稀缺品,特别是N95口罩,简直成了当前最抢手的防护用品。“出门必须戴口罩,口罩必戴N95”似乎 成为了很多人的共识。防范疫情,不仅要佩戴口罩,更要正确地佩戴口罩。

    ②但佩戴什么样的口罩要基于个人暴露于疾病的风险来考虑。

    ③不同情况下,需要佩戴的口罩是不一样的。身体健康的普通人没有必要把N95口罩作为标配,外出佩戴医用外科口罩就可以了。对于疑似患病或出现发热、咳嗽等症状的人员,不能佩戴带有单向呼吸阀门的口罩,否则不能阻隔自身病毒向空气中传播。而对于处于高风险环境中的医护人员,由于他们时刻与病患密切接触,因此必须佩戴防护级别更高的医用防护口罩。

(节选自人民健康网)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小题。

【材料一】

评剧, 是流传于中国北方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的剧种之一,它在河北滦县一带的 小曲——“对口莲花落”的基础上形成。评剧原分为东路和西路两派。今天盛行的是东路, 流行于河北和东三省,在南方也有广大观众。西路评剧又叫“北京蹦蹦”,是在东路评剧梆 子、老调的影响下形成的。辛亥革命前后它在北京及京西各地演出,很受观众欢迎,之后濒于绝迹。 1958 年经中国评剧院发掘整理,评剧才重现于舞台。

评剧表演在京剧、河北梆子等剧种影响下日趋成熟,出现了李金顺、刘翠霞、白玉霜等 流派。评剧的艺术特点是:以唱工见长,吐字清楚,唱词浅显易懂,演唱明白如诉,表演生 活气息浓厚,有亲切的民间味道。评剧唱腔是板腔体,有慢板、二六板、垛板和散板等多种 板式。解放后,评剧音乐、 唱腔、表演的革新取得显著成就,特别是改变了男角唱腔过于贫 乏的弊病,男声唱腔有了新的创造。评剧的形式活泼、 自由,最善于表现当代人民生活,因此在城市和乡村都有大量观众。

【材料二】

评剧唱腔是在唐山民歌、莲花落等民间音乐基础上, 吸收东北二人转、京剧、 河北梆子 等冀东和京津一带地方戏曲的音乐成分形成。正因为其来源于民间,乡土味浓,因此深受广 大群众的喜爱。唱腔为板腔体结构,由一板三眼、一板一眼、有板无眼、无板无眼等四种节拍形式组成。 常用的板式有慢板、反调慢板、二六板、垛板、流水板、散板、尖板等。

慢板即一板三眼,是评剧唱腔的基本曲调, 由上、下两个各四小节的乐句组成, 多从头 眼(第二拍)起唱,分句常以小过门来加以衔接。反调慢板,是在正调慢板基础上, 利用转 调手法发展而成, 旋律性和抒情性均较强,常用来表观悲伤、哀怨的情绪。二六板,一板一 眼,是评剧唱腔中最常用的一种板式,既可抒情,亦可叙事,各个行当均可应用。垛板,一 板一眼,旦腔应用较多,其特点是节奏感较强,常为板起板落, 速度变化较大,又分快、慢 两种:慢垛板擅长叙事,快垛板擅长抒情,特别是表现激动的情绪。流水板,有板无眼,生、 旦共用,其特点是唱词与旋律结合密切,口语化,但旋律性不强。散板,无板无眼,节奏较 自由,旋律扩展与缩减的变化较大。 尖板,无板无眼,是从河北梆子唱腔中吸取来的,起始 过门与锣鼓仍与河北梆子保持相同格式。除了这些基本板式外,建国后在政府的扶植下还发展了许多新的板式,从而丰富了唱腔的表观力。

现代文阅读

航空母舰的“家”

①我国首艘航空母舰(简称“航母”)——辽宁舰在大海上航行的雄姿让每一个中国人都激动万分。看着它在海上劈波斩浪,也有人担心起来:航母要是“累”了,能回“家”休息一下吗?航母的“家”到底是什么样呢?

②航母的“家”叫航母军港,它最大的特点是规模大。军港总面积达500万平方米以上,水深超过25米,航道宽度在400米以上。军港的防波堤很长,如同母亲的手臂,航母在这巨大的军港里,如同一个婴儿,安静地停泊在母亲的臂弯里。尽管军港外台风怒号,波涛汹涌,军港内依旧平静,波澜不起。巨大的航母军港有着良好的抗风避浪性能,可以为航母提供风平浪静的驻泊条件,据说它能抵御百年一遇的台风。

③航母军港有许多智能化设备。比如航母军港内设有“防袭击预警系统”,这个系统可以提前预知敌方的各种袭击,给港内航母躲避袭击赢得宝贵时间,减小伤亡与损失。再比如航母军港作为航母重要的后勤补给港,配备了智能化的“后勤补给计算机系统”。有了这个系统,航母军港就如同有了一个“大管家”,能毫无差错地完成复杂的补给工作。

④航母军港的功能也很完善。它是个能容纳各种军舰的“大肚汉”。航母在执行任务时,其他类型的各种军舰“跟随”其左右。航母军港不仅能接纳航母这位“大哥”前来“休息”,还能接纳其他各类军舰“小弟”前来停泊。航母军港也是个“吃不垮”的“大财主”。进港的航母,还有其他各类型的军舰可都是“大胃口”,燃料要喝饱,弹药要装足,谁“饿”了都发挥不出战斗力。航母军港以其充足的“粮草”,让各类军舰“吃饱喝足”。航母军港还是个“妙手回春”的“好医生”。航母在执行任务的过程中,难免磕磕碰碰,出现了“病情”,就要回“家”“治疗”。航母军港以其高超的“医术”保障航母随时处于健康状态。

(选自《军事文摘·科学少年》有删改)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