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 难易度:普通

广东省深圳市北京师范大学南山附属学校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语文开学考试试卷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①文物属于不可再生资源,文物修复对于保护文化遗产、传承传统文化,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价值

②文物修复要尽量保留和还原文物原有信息,尽可能降低修复对文物价值的负面影响,因此文物修复人员在工作中需遵循一些重要原则。文物修复要通过最小程度的介入来最大限度地维系文物的原本面貌,保留文物的历史文化价值,以实现延续现状、降低保护性破坏的目标,这就是“最小干预原则”。“可逆性原则”也是文物保护中的重要原则,意思是修复中采取的措施都是可逆的,也就是将来可以使文物回到原始状态。此外,还有“修旧如旧”原则,即增添上色、做旧等环节,使修复后的文物达到远观一致、近看有别的效果,最大限度满足观众参观学习的需求。

【材料二】

①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科学技术被用于文物修复,文物修复人员掌握了与文物修复相关的科学技术手段,发现了基于高科技的文物修复新方法。

②X射线探伤技术是金属文物检测分析中的一种重要技术手段,利用X射线能够穿透金属材料的特性,可以了解文物的内部情况。例如一件青铜簋(guT),仅凭肉眼无法判断其制作工艺以及底部是否有铭文。经过X光射线成像,可以看出簋底部有布局规则的小方块,这是铸造时支钉的位置,由此可知,其铸造工艺为整体铸造成型。从X光射线成像的放大图可以看出簋底部有铭文。这样,文物修复人员就可以进行更有针对性的修复。

【材料三】

①2021年,《文物修复师国家职业技能标准》正式发布。这是我国文物行业第一个职业技能标准,将推动文物修复向社会开放,对文物事业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②2015年,文博系统首次开展关于全国文物修复人员的调研。参与调查的533家文博单位中,92%的单位认为文物修复人员配备不足。参与调查的2207人,近5年人均每年修复馆藏文物约15件。调研估算,全国文物保护修复人员缺口约为26000人。因为①____,同时②____,所以③____。

③培养文物修复人才不仅需要完善高等院校专业设置,还需要在各级博物馆建立好“师承制”和“传帮带”等有效的人才培养机制,促进人才快速成长。文物修复人才的培养尤其需要重视文物修复基础知识的掌握。《文物修复师国家职业技能标准》对于基础知识的掌握也有了十分明确的规定。以“纺织品文物修复师”为例,要求必须掌握纺织材料、织物基本组织、服饰裁剪、织物染整工艺、纺织品清洁、手工缝纫等基础知识。

(1)、阅读材料一,下列没有遵循文物修复原则的一项是(  )
A、“清青花碗”的修复:用可去除的白胶补配碗的缺口部分,然后对这部分进行找平、做色、上釉等,最大限度地维系其原本面貌。 B、“清花鸟罐”的修复:打磨去除瓷器与生俱来的不美观的窑裂,并对整个器物重新补色,重新上釉,做出让人感觉十分完美的修复效果。 C、“清紫檀椅”的修复:用可去除的鱼鳔胶粘好开裂部分,用近似的紫檀木补配缺失部分。有些微小损伤部分不影响椅子结构,则保留原状。
(2)、根据下列图表信息,结合上下文,填入材料三横线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

A、①文物修复有了“职业标准”②急需修复的文物不多③培养文物修复师不能急于求成 B、①文物修复人员严重不足②急需修复的文物不多③培养文物修复师不能急于求成 C、①文物修复人员严重不足②待修复的文物极多③要重视文物修复人才的培养 D、①文物修复有了“职业标准”②待修复的文物极多③要重视文物修复人才的培养
(3)、从上述三则材料可以看出,文物修复人员的基本素质包括:①,②,③。(每空限10个字以内)
举一反三
现代文阅读Ⅰ

【材料一】一个国家河流径流量的大小,大体可以表明这个国家水资源的多少。从空间分布看,我国水资源南丰北缺。大致以长江流域北界为界,南方水资源占全国80%以上,北方不足20%。北方平原辽阔,耕地面积大,人口密集,人均水资源量少,更加剧了缺水的状况,特别是华北和西北地区,缺水最为严重。

解决水资源地区分布不均的有效办法之一是跨流域调水。为了缓解北方地区严重缺水的状况,我国正在实施南水北调工程。该工程分东、中、西三条调水线路,把长江流域丰富的水资源调到华北和西北地区。

(摘编自人民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教科书地理八年级上册》)

【材料二】长江,属太平洋水系,是中国第一大河,长江干流自西而东横贯中国中部,数百条支流辐辏南北,全长6300余千米。

长江发源于青海省西南部、青藏高原上的唐古拉山脉主峰各拉丹冬雪山,曲折东流,干流先后流经青海、四川、西藏、云南、重庆、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上海共11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最后注入东海。流域面积180万平方千米,约占全国总面积的1/5,年入海水量9513亿立方米,占全国河流总入海水量的1/3以上。流经中国青藏高原、横断山区、云贵高原、四川盆地、长江中下游平原,流域绝大部分处于湿润地区。

长江干流自江源至湖北宜昌以上为上游,长约4500千米,流域面积100万平方千米。宜昌至江西湖口为中游,长950多千米,流域面积68万平方千米。湖口至出海口为下游,长930多千米,流域面积约12万平方千米。

长江可供开发的水能总量达2亿千瓦时,是中国水能最富集的河流,与黄河相比,长江的发电量远远高于黄河。长江干流通航里程2800多千米,素有“黄金水道”之称。

(整理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网、中国政府网相关介绍)

【材料三】黄河,是位于中国北方地区的大河,属世界长河之一,中国第二长河。黄河之“黄”,实为泥沙。古籍有载:“黄河斗水,泥居其七。”黄河泥沙九成来自黄土高原。黄土高原土质疏松,易蚀易散,每逢暴雨冲刷,则流失大量水土,奔入黄河。流域冬长夏短,冬夏温差悬殊,季节气温变化分明。流域降水量小,以旱地农业为主,冬干春旱,降水集中在夏秋七八月份。

(摘编自百度百科)

数字化博物馆令人耳目一新,请你阅读下面相关材料,完成答题。

【材料一】“曾经,博物馆是有围墙的,展览以实物形式进行。”四川广汉三星堆博物馆副馆长朱亚蓉说,“得益于先进的技术,‘云端’观展成为常态,展览借助科技走到不同城市,数字化让博物馆的边界变得模糊了,博物馆真正实现了无处不在。”

【材料二】走进改造升级后的三星堆博物馆综合馆,生动、丰富的多媒体技术更全面、更深入地表达了三星堆文化内涵。序厅里,多媒体“三星堆之眼”展现三星堆发现发掘关键节点;正厅里,L型视频墙用逼真的三维动画呈现了三星堆古城形成过程,吸引不少观众驻足观看。

三五好友相聚,赏花品茗,抚琴对弈……打开湖南省博物馆网上展厅,进入《闲来弄风雅——宋朝人慢生活镜像》专题,伴着古琴乐曲,宋朝文人雅士的生活场景徐徐展开。该展览运用AR、VR、三维影像制作等技术,制作了360°全景线上虚拟展厅,全方位立体式呈现了80余件文物。

去年9月,在首都博物馆举办的“互联网+中华文明”数字体验展,处处给人惊喜:拨动加入交互密码的“古琴”,一曲《广陵散》在指间流淌;和着观众的动作,一袭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素纱衣”翩翩起舞……一名带着孩子来观展的退休教师说:“科技与文化结合使展览寓教于乐,增强了孩子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热爱。”

【材料三】近年来,许多博物馆都展开了三维数字化采集工作。数据采集过程乍看并不复杂:采用三维激光扫描仪、高清相机等设备收集文物数据,再利用这些数据建起文物的三维模型。然而要还原文物的历史容貌,还需要高精度的数据。以三星堆博物馆的青铜神树为例,因体型庞大,技术人员将几十块残件分段扫描再拼接,单扫描就用时一个多月,数据处理就用了半年。在虚拟复原时,高精度的数据往往能做到高度复原文物的每一块残件乃至细节,作为文物修复的重要参考。

再以湖南省博物馆的古琴“飞泉”为例,古琴的形制和漆色断纹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其修复需要最小干预和有效保护。修复师运用扫描的三维数据,对缺失部分的结构进行三维重建,然后进行虚拟修复,再修复实物,以此提高修复的精准度。

【材料四】如今,文物展品与数字技术的关系,早在考古发掘现场就已经形成了。走进三星堆遗址考古发掘现场的现代化大棚,只见围绕6个恒温恒湿的玻璃方舱,排开多个考古实验室。旁边的会议室里、占据整面墙的大屏幕实时显示考古大棚内的情况。每个发掘坑都设有24小时不间断拍摄系统,记录的数据是后期考古研究的珍贵资料。

目前正在进行的三星堆遗址发掘,无论是发掘技术还是多学科研究,都站在了世界考古的前沿。在实验室里,一件青铜器形状的白色硅胶套摆在桌上,这是为新发现的青铜尊量身定制的3D打印“防护服”。青铜尊器型大,采取传统的石膏固定提取,容易破碎。因此,先用3D扫描仪采集数据,再在3D打印出的模型上制作好硅胶保护套,给文物穿上后再提取。3D打印技术用在考古发掘上还是第一次。

此次考古还首次应用了高光谱数据采集与分析的技术,来识别文物的物质构成。对发掘坑表面进行光谱扫描,就可以预判文物的材质。比如青铜、象牙和丝织物的光谱表现就不一样,在肉眼看来只是黑色“土块”的物质,在高光谱成像仪的扫描下能一目了然。

(上述材料均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