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 难易度:普通
云南省昭通市昭阳区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语文10月月考试卷
东风着陆场再迎航天员凯旋
余建斌 奉青玲 张艳
①4月,位于巴丹吉林沙漠中的东风着陆场,一望无垠。
②16日清晨,东风着陆场,地面分队、机动搜救分队、搜救预备分队纷纷向预设待命点机动。7时许,伴着螺旋桨旋转发出的轰鸣声,5架直升机成梯次起飞。
③“轨道舱分离”“制动开始”“推进舱分离”“飞船进入大气层”……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发出的一声声返回指令,让每一位迎接航天员回家的队员更加全神贯注。
④返回舱进入黑障区,天地通信暂时中断。短短的几分钟,东风指挥大厅内每一双眼睛都紧紧盯着显示大屏。
⑤“返回舱出黑障!”大家松了口气。飞船沿着预定轨道,正向东风着陆场飞奔而来。与此同时,西安卫星测控中心测控大厅内,科技人员正在通过测控分队传来的返回舱数据快速计算理论落点,并及时提供至空中、地面分队。
⑥主降落伞打开了!返回舱降落的速度瞬间放缓。红白相间的巨型降落伞牵着返回舱缓慢降落,宛如花朵盛开在天地之间。
⑦“北京,雄鹰报告:空中分队向返回舱收拢飞行!”指挥机上,首次担任载人飞船搜索回收任务雄鹰调度主岗的龙坤明下达调度口令。此次任务中,龙坤明要下达80多条调度指令,这是最令他紧张的一条。
⑧一时间,空中、地面分队全速向着陆点收拢,沉寂的戈壁滩引擎轰鸣、尘土漫天。
⑨“砰!”随着一声巨响,返回舱安全着陆。
⑩直升机第一时间靠近并降落,空中分队队员迅速着手进行现场处置。国旗手冯毅冲到离返回舱最近的地方,架设底座,旋拧旗杆,展开国旗,一气呵成。迎风飘扬的五星红旗成为戈壁上闪亮的风景。“去年我是开舱手,今年是国旗手。在着陆现场升起国旗,特别光荣。”
⑪“我要准备开舱门了,你们注意安全。”开舱手苏黎明对着舱内的航天员提醒。27岁的苏黎明是神舟十二号搜索回收任务的国旗手,如今与“师傅”吗毅互换岗位。平衡完舱内外气压,舱门被缓缓拉开。
⑫11时5分,神舟十三号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全部安全顺利出舱,身体状态良好,进行着重力再适应。
⑬不远处,3辆橘色的方舱车格外醒目,它们是首次参与任务特制的医监医保车。“4月的戈壁滩风沙大,航天员太空驻留时间长,我们专门为航天员量身定制了医监医保车,航天员将在这里吃到返回地球的第一餐。”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医院航天员医疗救护队队长吴冬惠说。
⑭3位航天员在工作人员的护送下,乘坐升降梯进入“单人单间”的医监医保车,随后,生理数据采集、健康体检、生活护理等依次进行。
⑮“感觉非常良好,向祖国和人民报告,我们圆满完成‘神十三’飞行任务!”翟志刚在现场接受采访时说。
⑯“真的是很开心很开心。同时我也想跟我的女儿说,摘星星的妈妈回来了!”向人群挥动着双手,王亚平脸上绽放着笑容。
⑰“我也实现了飞天梦想,可以自豪地向祖国报到!”叶光富说。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链接材料】
“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这就是中国的载人航天精神。正是在这种精神的鼓舞下,30年来,中国航天员不忘初心,顽强拼搏,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星空浩瀚无比,探索永无止境。
【材料一】
“民以食为天,食以稻为先。”粮食是历史深层的决定因素,解决好吃饭问题始终是各个国家历朝历代的首要之事; 粮食也是文明的根基与源头。粮食的影响无处不在。纵观世界,人类主要有两大粮食作物——水稻与小麦。从对环境条件的适应性来看,水稻比小麦占优势。当前在中国,水稻可从海南岛种到黑龙江,种植区域更广。从食用情况来看,稻米食用比小麦方便,稻谷脱壳成米就可直接煮食,而小麦一般得脱壳后加工成面粉才拿来食用。小麦不大可能做成 “米饭”,但大米可磨成粉,制作食物。
(选自岳玉峰《中国水稻史话》)
【材料二】
中国的饮食当中,最平常也最离不开的食物就是五谷。据记载,古代“五谷”之说始于春秋战国,后来逐渐约定俗成,“五谷”即指稻、黍、稷、麦、菽五种作物,分别对应着今天的水稻、黄米、小米、小麦和大豆。五谷的概念形成之后相沿了两千多年,这几种粮食作物在全国的粮食供应中,所处的地位常常因时而异。但水稻作为华夏民族主要粮食的地位始终得以维持。
汉朝时期,中原及关中是当时人口最密集的地方,江南人口稀少。那时各地区人口的多少,与当地的粮食产量有着密切的关系。尽管当时水稻在南方很重要,但其总产量远不及北方主要作物——小米。唐代开始,水稻在全国粮食供应中的地位才日益提高,并在唐末登上第一粮食作物宝座。宋真宗年间,从越南引进的优质水稻品种——占城稻在江淮引种成功,而后在东南各省普遍栽种,提高了粮食的总产量,并得以供养宋朝才每创经录的_1亿人口。水稻作为首要粮食作物的地位终于得到彻底巩固。到明代,人们有“今天下育民人者,稻居什七”一说,可见水稻在粮食供给中的重要地位。后来,随着人口的迁徙和垦荒的推进,水稻“南征北战”,从“苏湖熟”到“湖广熟”,从“北大荒”到“北大仓”,一个个故事记录了水稻与区域文明发展之间的关联。
水稻不仅是续命养身的第一大主粮,还是孕育中华文化和塑造中华文明的重要作物。具有万年稻作史的中国,稻米文化已深入其中,无处不在。稻米文化不仅养成了今天中国人的许多生活习性,更培养了今天中国人的精神气质。
(选自程强《水稻之于中华文明》)
【材料三】
2022 年中国稻谷、 小麦、 大豆种植面积及产量统计表
种类 | 种植面积 (万公顷) | 总产量 (万吨) | 单位面积产量 (万吨) |
稻谷 | 2945 | 20849 | 7.08 |
小麦 | 2352 | 13772 | 5.86 |
大豆 | 1024 | 2028 | 1.98 |
(数据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 2022 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材料一:请教老师的价值
①清代散文家刘开在其名篇《问说》中开宗明义:“君子之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好学而不勤问,非真好学者也。”强调“问”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勤学与好问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②这一道理同样适用于当今的我们。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总会遇到难题和不懂之处,只有勤于求教,才能疑惑顿开、不断精进。反之,不懂却不好问,问题日积月累,越学越糊涂,厌学情绪日益增长,甚至学业都难以为继。
③学生及时请教老师,把在课堂上没能消化的知识点搞明白、弄清楚,同时也算是给老师提个醒,比如某个概念学生容易混淆,下次上课再强化,多讲解一遍。这无形中协助老师提高了讲课效果,最终受益的仍是学生自己。
④请教老师的过程也是难得的师生一对一交流互动的机会,老师为你答疑解惑,从而摸清你的特点和需求,并据此指导你如何弥补弱项,巩固强项。从此你听课、做作业、复习都目标明确,也更善于思考了。另外,在一问一答之间,师生关系也拉近了。渐渐地,交流内容不再局限于具体的学科问题,而是拓展至其他话题——聊聊业余爱好、说说成长中的烦恼、谈谈未来规划等,老师除了在学校里讲课,还可成为你难能可贵的师长和益友。
(节选自《学霸的自我养成》)
材料二:
学生类型 | 表现 | 心态调整的方法 |
1 | 众目睽睽下追问老师,怕同学笑话。 | 没听懂老师所讲却憋着不问,才是真傻;为了面子不懂装懂,不仅是虚荣,更是愚蠢。若的确腼腆羞涩,不妨单独去老师办公室请教。 |
2 | 成绩平平,老师不怎么关注,担心蒙圈,自己无趣。 | 请教老师是所有学生的权利,为学生指点迷津是老师的责任。老师绝非只愿意倾听尖子生的问询;老师们都喜欢勤于动脑和好问的学生。无论他或她是天资聪颖还是资质平常,是成绩名列前茅还是籍籍无名,对于成绩不好却有上进心的学生的求问,老师更会耐心问答,解释得更详细,并发自内心地给予鼓励。 |
3 | 担心自己的问题很“傻白甜”,惹老师不屑或被看低。 | 物理老师上课刚讲了浮力的概念,下课铃一响,你就跑上前去问老师什么是浮力,这就是“傻白甜”的问题。对此,老师的回答肯定是:上课没好好听讲,自己复习,实在不懂再来问我。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问题?反躬自问,是不是没认真听讲?如果是,那就怪不得老师不耐烦了。好问和善问的前提永远是勤学,这是解决“傻白甜”问题的根本。 |
4 | 不喜欢任课老师,有问题宁愿问同学,也不请教老师。 | 这种想法十分孩子气。老师也是凡人,既有优点也有缺点。教学风格各具特色,众口难调,不可能满足每个学生的需求。而作为学生应当始终铭记自己的核心目标是学习知识和技能。那么学生就只管从老师那里汲取知识的养分。大多数老师都具备合格的职业素养,兢兢业业地奋斗在教学一线,倾尽心力培养学生。所以,甩掉任性和负面情绪,保持积极心态,以学业为重,有不懂之处就大大方方地请教老师,你可能会发现:他或她其实还是蛮可爱的嘛! |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