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 难易度:普通

【孟建平】单元测试卷 小语四上 单元自主检测卷(十九)

课外阅读(二)。

垃圾分类学问多

垃圾常给人臭的印象,但其实只要放对了地方,垃圾山也能变金山! 回收1个易拉罐,可以节省3小时的电视电力。回收1吨废塑料,可回炼600公斤无铅汽油和柴油。厨余垃圾可制成有机肥料,垃圾焚烧可以发电……

我们怎样才能将垃圾变废为宝呢?将垃圾进行分类、回收、再利用便是最好的途径。

这里为什么用设问句?有什么作用呢?

我们常见的生活垃圾可分为可回收垃圾、不可回收垃圾、有害垃圾和其他垃圾。

可回收垃圾主要包括废纸、塑料、玻璃、金属和布料五大类。这些垃圾通过综合处理、回收利用,可以减少污染,节省资源。厨房用纸、卫生纸遇水即溶,不算可回收的“纸张”。不可回收垃圾主要是厨余垃圾,包括剩菜剩饭、骨头、菜根菜叶、果皮等食品类废物。经生物技术就地处理堆肥,每吨可生产0.6~0.7吨有机肥料。有害垃圾,主要是指含有对人体健康有害的重金属、有毒物质,以及对环境造成现实危害或者潜在危害的废弃物,包括电池、荧光灯、灯泡、水银温度计、油漆桶、部分家电、过期药品、过期化妆品等。这些垃圾一般采用单独回收或填埋处理。

为了方便市民进行分类投放,很多地区将垃圾桶分成不同的颜色:蓝色的是可回收垃圾桶,红色为有害垃圾桶,绿色是厨余垃圾桶,其他垃圾则投进灰色垃圾桶。

我们生活中常用的电池属于什么垃圾呢?

让垃圾分类成为新时尚,没有旁观者,每个人都责无旁贷。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文明的行为方式才能渐渐养成,城市才能更加靓丽宜人。

(1)、将垃圾变废为宝最好的途径是。垃圾分类,就是按照一定标准将垃圾分为和其他垃圾四类。
(2)、根据短文内容判断正误,用“正确”“错误”表示。

①我们生活中使用的草稿纸、卫生纸都是可回收垃圾。

②电池、灯泡都是有害垃圾,需要单独回收或填埋处理。

③不可回收垃圾主要是厨余垃圾,应投放在蓝色垃圾桶。

(3)、阅读短文,先想想泡泡中的问题属于哪类问题,再试着回答这些问题。

(第一类:针对内容提出;第二类:针对写法提出;第三类:联系生活经验提出)

问题①属于第类问题,我的答案是

问题②属于第类问题,我的答案是

(4)、请提出一个你认为最值得思考的问题,并进行回答。

我的问题:

我的答案:

(5)、我认为画线句子写得好的地方是,这样写能准确地说明
举一反三
邻里有爱走搭石

写作《搭石》的前前后后

    ①我出生在河北省兴隆县上庄村。那是一条十里狭长的山村,人们逐水而居。五六个小村庄的人家散落在小溪旁。一代又一代人,出山串亲、赶集,唯有反复跨溪而行,除此,别无选择。小溪最窄处仅五六米,最宽处也不过三十米,平时水最深处也不过一米。

    ② 年年雨季过后,秋风将至之时,人们为了不蹬凉水,在每一个跨溪水里摆上一排方石,这就“搭石”。一年三百六十五天,有二百多天走搭石。人们祖祖辈辈走搭石,司空见惯,十里路要走多少搭石,没人数过。有一次,我出于好奇,一道道数了数,十里路竟走了三十二道搭石。十三年间,我每天要走六十四回搭石,总共走了千万回,对搭石的印象怎能不深刻呢?

    ③1977年末,我来到河北省省会石家庄市工作。当我见到人们抢着挤公共汽车的时候,见到人们无序地忽然横穿马路的时候,心里便幽幽地想到家乡的潺潺小溪,想到山里人脱( )( )裤走搭石的情景:一个人跟着一个人,动作( )( )有序,足音踏踏,清波漾漾,人影( )( )

    ④两个人对面来到溪边,微笑止步,示意让对方先行。还有,年轻人背老人,大人抱娃娃,在记忆里,如他们留在水中的倒影。当我见马路上有砖头或树枝,人们宁可绕着走,也不肯弯腰拾起的时候,我又想到山里人在雨水过后,自觉摆搭石的情景;想到有人发现搭石不稳,退回岸上,找块好石头搭上的情景……噢,搭石上有新意,搭石上有美,搭石上有情。由于搭石的特殊渡水方式,长期造就和展示了山里人的勤劳、热心公益和互 助礼让与尊重的美德。这样,我便在1980年2月写了短文《搭石》。现在,我的家乡十里山村已经贴着山根儿修了公路,人们进进出出,骑自行车、摩托车,坐汽车,再也不用走搭石了。可是,搭石是不会消失的,永远会摆在村庄通向田地或山野的溪流里,那种美永远存在。

作者;刘章     选文有改动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弱种子也要发芽

开阔、坦荡的田野里,一位农民正在种高粱。他把那些瘪种子一一挑了出来,只拣饱满的种子种到地里。
      这时,一位到乡下游玩的城里人,带着儿子路过这里。城里人的儿子第一次看到有人种庄稼,感到非常新鲜,拽着父亲停了下来,目不转睛地盯着农民的一举一动。农民宽厚地望了他们一眼,报之友好一笑,继续挑他的种子、种他的地。
      城里人的儿子把嘴巴附在城里人耳边,父子俩嘀嘀咕咕了半天,不知在说些啥。
      不一会儿,他们停止了嘀咕。城里人靠近农民身边,小心翼翼地恳求说:“那些瘪种子,你把它们也种到地里好吗?”
      城里人怎么会有这种想法?农民很奇怪。他摇了摇头,果断地说:“不可以!我指望着庄稼吃饭呢,瘪种子长出的庄稼怎么能保证产量?”
      城里人回头望了儿子一眼,沉默了起来。半晌,他以极其隐蔽的动作,掏出一张百元钞票,悄悄塞到农民手中,压低声音说:“因为一场医疗事故,我儿子的两个耳朵听力严重受损,非要附耳说话才能听清。在同龄的小朋友面前,他总是感到自卑。今天,他看到了那些被你抛弃在一边的瘪种子,感到很难过,就问我它们为什么受冷落,难道是它们不能发芽吗?……所以,我希望你把那些瘪种子也种到地里,给我儿子一次鼓励、一个希望。这一百元钱,就算是对你播种瘪种子,造成减产的补偿吧。”
      农民听了,心中一热,忙把百元钞票推了回去,毫不犹豫地说:“这钱我不能收!我这就把那些瘪种子种到地里去!你去告诉你儿子,我要把它们种在最肥沃的地段,因为它们发芽的欲望最强烈,我对它们的期望也最高。”
      城里人感激地望了农民一眼,快步回到儿子身边,把农民的话告诉了儿子。儿子的眼睛像雨后的两片绿叶,立刻鲜亮了起来。
      这双灵性飞舞的眼睛,触动了农民的心事,他抹了一把眼角的泪水,以既夸张又慈爱的姿势,抓起了那些瘪种子。瞬间,其貌不扬的它们,纷纷从农民手中撒落,妥妥帖帖地躺在了新鲜、肥沃的土壤里。
      城里人和儿子开心地笑了。等他们一离开,农民马上收拾家什,急匆匆向家里赶去。农民家中,有一个因车祸失去双腿的儿子。以前,他一直认为残疾儿子是一个废物,就老是把他关在家中,不许他出门。
      现在,农民改变了想法。
“再弱的种子,也要发芽;再嫩的幼苗,也渴望长大!”作为一名种地的老把势,这个道理,他懂!
      农民决心拿出自己所有的积蓄,去最好的医院,为儿子安最好的假肢!他要让儿子开开心心地走出家门,大大方方地发芽、开花,直至结出属于他自己的、或大或小的果实。

阅读《柿香悠悠》,完成相应练习。

柿 香 悠 悠

①我的家乡盛产柿子。秋天,每当我走在集市上,看到小山一般堆起的柿子,总能想起外婆院子里的那棵柿子树,也仿佛闻到了外婆衣服上的柿子香。

②我到现在也不知道外婆院子里的柿子树是什么时候种下的,只知道从我记事以来,它便一直在那里。

③外婆很爱护这棵树。我在屋檐下玩弹珠的时候,经常可以看见外婆提着木桶来到树旁,弯着腰,一次次从桶里舀水,一次次细心地浇在树下。浇完水,她总是跟我说:“到了秋天,就有甜柿子吃啦!”所以,我总是期盼秋天早一点儿到来。

④秋风吹过,落叶飘飘。柿子树上结满了红红的大柿子,小院的天空也被染成了 红色,映红了外婆笑盈盈的脸庞。收获柿子的时候,也是家人团聚的时候。不等外婆招呼,大家都迫不及待地忙了起来。父亲爬上梯子,欣喜地摘下柿子递给外公。外公小心地接过来,放进身旁的篮子里。等篮子装满了,外婆就乐呵呵地把篮子抱到小院的桌子上晒柿子。我和堂弟手举着柿子追着、跑着,院子里充满了我们的欢笑声……

⑤等柿子全摘完了,外婆就会拎着篮子给街坊邻居送柿子。我和堂弟是外婆的‘小尾巴”,总跟着外婆走街串巷。外婆看见晒太阳的老人,总要捡两个大柿子,塞到人家手里,说道:“自家种的柿子,尝一尝!吃了我家的柿子,事事都如意哟!”外婆边走边告诉我和堂弟:“一个柿子十副药。吃柿子的好处多着咧!”村子里的小孩子围了过来,外婆也会挑出大柿子分给他们,孩子们接过柿子蹦蹦跳跳地跑开了。慢慢地,篮子空了,外婆身上却留下了淡淡的柿子香。

⑥岁月勿匆,转眼我已是大人了。每逢秋天,我总会想起挂满“红灯笼”的柿子树,想起外婆身上的柿子香。

残缺的馒头

曹德权

①血色黄昏,硝烟滚滚。

②日军56师团长驱直入,进占怒江西岸,在惠通桥沿岸同中国军队展开决战。

③距惠通桥不到五十千米的泥泞公路上,开来五辆重型卡车。第一辆车上坐着一个穿少校制服的大胡子。两小时前,他接到集团军总部的命令:不惜一切代价,将弹药及食品送上惠通桥南高地。那里,耿振华师已到了弹尽粮绝的地步,一个师打到剩下不足一个团的兵力了,全体官兵已有四天没吃过一口食物,士兵们连枪都端不起来了,而他们接到的命令是必须再坚守二十四小时,即使剩下一兵一卒。

④卡车在公路上疯狂地弹跳着向前冲去。不该发生的事发生了,第一辆卡车扎进炮弹坑里,熄火了。押车官兵全部下了车,跑去搬石头填炮弹坑,推车,累得气喘吁吁。就在这时候,聚来不少饿得皮包骨的饥民,怯生生地围着卡车转。不知是谁喊了一声:“车里有馒头!”顿时,四野的饥民们一拥而上,钻进车厢去抢馒头!

第④自然段中画横线的句子是____(点 面)的描写。第⑥自然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是____(点 面)的描写,这样写的好处是____。

⑤大胡子少校手提轻机枪,冲到被抢馒头的车前,嘴角抽搐着,双眼滴血,一咬牙将机枪端起来对准饥民,只听一片啪啪的举枪声,全体押车官兵持枪围住了饥民。

⑥就在这时,大胡子少校的双眼直直盯着车身,然后痛苦地闭上了双眼。在车尾,一个十二三岁的小女孩,饿得双眼深陷,骨瘦如柴。一双脏兮兮的手抓住馒头,嘴里还咬着一个馒头,双眼惊骇而哀痛地望着大胡子少校。

⑦大胡子少校浑身战栗着,两幅画面在眼前交替着。他丢下机枪,面朝饥民们跪了下去,一拳砸在头上:“乡亲们哪,前边守怒江的弟兄们已经四天没有吃饭了,他们空着肚子在和敌人拼刺刀哇!你们……”

⑧四野霎时一片寂静,所有人如石雕一般。

⑨小女孩怯生生地挪到大胡子少校面前,将手里的馒头递到大胡子少校手上,连同她咬过一口的馒头也递上去,说:“叔叔,我不知道这些馒头是送到前边去的。这个馒头我咬了一口,请他们别嫌弃,请他们吃了多杀敌人,好吗?”

⑩大胡子少校一下抱起小女孩,只一个劲地点头。他将脸贴着小女孩的脸问:“你叫什么名字?”女孩有气无力地答道:“我叫小翠。”

⑪大胡子少校颤声说道:“好妹妹,等我们打败了敌人,一定让你吃上又大又白的馒头,一定让你吃饱,好吗?”

⑫小女孩吃力地点点头,脸上露出稚气的笑。

⑬所有的饥民此时都将抓在手里的馒头默默地送回了车上,然后用最后一点力气抱起一块块填弹坑的石头……

⑭车队终于怒吼着向怒江方向冲去……

⑮一周后,大胡子少校和耿振华师长来到陷车的地方。大胡子少校手里提着一小袋馒头。耿师长手里也拿着一个馒头,一个发黄的有个缺口的馒头。他们在找一个叫小翠的小女孩。

⑯一个老大娘将他们引到一座新的小坟包前,说:“她家七口人,她是最后一个死的,在三天前饿死了!”

⑰大胡子少校和耿师长咚地跪在新坟前。

⑱凄厉的枪声伴着一声号叫:“小翠妹,所有的中国军人会为你报仇!”

⑲三十四年后,一位将军临死前拿出一个有个缺口且发黑的干馒头,说:“把这馒头的故事……讲给……孩子们……听。”

(选自《北方人》,有删改)

阅读课外短文,完成练习。

一个有魔力的字

【苏联】奥谢耶娃

①在小花园里的长椅上,坐着一个老人和一个小男孩。“离我一点!”小男孩气冲冲地说。老人看着他,笑眯眯地问:“怎么了?是跟谁吵嘴了吧?”

②“是!”小男孩喋(dié)喋不休地跟老人抱怨(yuàn)道,“我姐姐有那么多颜料,可一点都不肯给我!我奶奶为了一根胡萝卜,竟把我从厨房赶了出来。还有我哥哥,他要去划船,可是怎么也不愿意带我去。谁都不喜欢我,都讨厌我……”

③老人又笑了,他轻声说:“我告诉你一个有魔力的字,事情可能完全相反。”“什么字?”小男孩问。老人又轻声说了一句话。小男孩半信半疑地说:“我去试试。”

④小男孩回到家里,姐姐还在画画。她看到弟弟过来,急忙用手把颜料遮盖起来。小男孩走到姐姐身边,轻声说:“姐姐,请你给我一点颜料吧,好吗?”顿时,姐姐睁大了眼睛,心甘情愿地让他挑选了一瓶绿色的颜料。

⑤小男孩在房间里待了一会儿,接着就把颜料还给了姐姐。他现在并不需要颜料,而是心想着那个有魔力的字。他又去厨房找奶奶,奶奶正在做包子。小男孩走过去,轻声说:“奶奶,请给我一个小包子。”奶奶脸上的皱纹展开了:“乖孩子,快吃吧!”她挑了一个香喷喷的包子笑着递给小男孩,小男孩高兴地跳了起来。不久,哥哥又说起要去划船的事。小男孩把手放在哥哥肩上,请求道:“哥哥,请你带我一起去吧。”哥哥笑着说:“好,我们准备出发吧!”

⑥小男孩开心地说:“真是个有魔力的字啊!我太喜欢它了!”

(选自《小学阅读指南》,有删改)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