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 难易度:普通

【拔尖测评】小语六上 第二单元拔尖测评

残缺的馒头

曹德权

①血色黄昏,硝烟滚滚。

②日军56师团长驱直入,进占怒江西岸,在惠通桥沿岸同中国军队展开决战。

③距惠通桥不到五十千米的泥泞公路上,开来五辆重型卡车。第一辆车上坐着一个穿少校制服的大胡子。两小时前,他接到集团军总部的命令:不惜一切代价,将弹药及食品送上惠通桥南高地。那里,耿振华师已到了弹尽粮绝的地步,一个师打到剩下不足一个团的兵力了,全体官兵已有四天没吃过一口食物,士兵们连枪都端不起来了,而他们接到的命令是必须再坚守二十四小时,即使剩下一兵一卒。

④卡车在公路上疯狂地弹跳着向前冲去。不该发生的事发生了,第一辆卡车扎进炮弹坑里,熄火了。押车官兵全部下了车,跑去搬石头填炮弹坑,推车,累得气喘吁吁。就在这时候,聚来不少饿得皮包骨的饥民,怯生生地围着卡车转。不知是谁喊了一声:“车里有馒头!”顿时,四野的饥民们一拥而上,钻进车厢去抢馒头!

第④自然段中画横线的句子是____(点 面)的描写。第⑥自然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是____(点 面)的描写,这样写的好处是____。

⑤大胡子少校手提轻机枪,冲到被抢馒头的车前,嘴角抽搐着,双眼滴血,一咬牙将机枪端起来对准饥民,只听一片啪啪的举枪声,全体押车官兵持枪围住了饥民。

⑥就在这时,大胡子少校的双眼直直盯着车身,然后痛苦地闭上了双眼。在车尾,一个十二三岁的小女孩,饿得双眼深陷,骨瘦如柴。一双脏兮兮的手抓住馒头,嘴里还咬着一个馒头,双眼惊骇而哀痛地望着大胡子少校。

⑦大胡子少校浑身战栗着,两幅画面在眼前交替着。他丢下机枪,面朝饥民们跪了下去,一拳砸在头上:“乡亲们哪,前边守怒江的弟兄们已经四天没有吃饭了,他们空着肚子在和敌人拼刺刀哇!你们……”

⑧四野霎时一片寂静,所有人如石雕一般。

⑨小女孩怯生生地挪到大胡子少校面前,将手里的馒头递到大胡子少校手上,连同她咬过一口的馒头也递上去,说:“叔叔,我不知道这些馒头是送到前边去的。这个馒头我咬了一口,请他们别嫌弃,请他们吃了多杀敌人,好吗?”

⑩大胡子少校一下抱起小女孩,只一个劲地点头。他将脸贴着小女孩的脸问:“你叫什么名字?”女孩有气无力地答道:“我叫小翠。”

⑪大胡子少校颤声说道:“好妹妹,等我们打败了敌人,一定让你吃上又大又白的馒头,一定让你吃饱,好吗?”

⑫小女孩吃力地点点头,脸上露出稚气的笑。

⑬所有的饥民此时都将抓在手里的馒头默默地送回了车上,然后用最后一点力气抱起一块块填弹坑的石头……

⑭车队终于怒吼着向怒江方向冲去……

⑮一周后,大胡子少校和耿振华师长来到陷车的地方。大胡子少校手里提着一小袋馒头。耿师长手里也拿着一个馒头,一个发黄的有个缺口的馒头。他们在找一个叫小翠的小女孩。

⑯一个老大娘将他们引到一座新的小坟包前,说:“她家七口人,她是最后一个死的,在三天前饿死了!”

⑰大胡子少校和耿师长咚地跪在新坟前。

⑱凄厉的枪声伴着一声号叫:“小翠妹,所有的中国军人会为你报仇!”

⑲三十四年后,一位将军临死前拿出一个有个缺口且发黑的干馒头,说:“把这馒头的故事……讲给……孩子们……听。”

(选自《北方人》,有删改)

(1)、【思维导图】小标题可以帮助我们很好地梳理故事情节,小沛同学在默读完选文后,尝试用这种方法梳理小说情节,有几处他不太确定,请你帮帮他。

(2)、【批注阅读】小沛同学关注到了选文在描写饥民抢馒头的场景时运用了点面结合的写法,请你帮助他完成文中的批注。
(3)、小沛同学关注到选文的体裁是小说。读小说,应关注,感受人物形象。这篇小说人物众多,对人物形象也塑造得十分鲜明,相信你一定深有体会。请你结合小说内容,完善下面的“小说人物阅读卡片”。

小说人物阅读卡片

人物:(限填1人)

人物形象:(填词语,至少写出1个)

相关情节:温馨提示:①从文中找出与之对应的描述。②用精练的语言分点列出理由。③回答清晰有层次。(结合情节概述,不得照抄原文)

(4)、小沛同学读小说时,留意到大胡子少校前后跪了两次,他分析认为,这两次跪下时的心理不同:第一次是;第二次是。(两处均为多选)

A.因为看着饿得皮包骨的饥民,少校充满同情,内心是痛苦的。

B.因为小姑娘选择归还馒头,最后自己却饿死了,少校对她充满敬意。

C.因为中国的军队已经到了弹尽粮绝的地步,全体官兵已有四天没吃过一口食物,少校恳求饥民理解他的难处。

D.因为他要不惜一切代价将弹药及食品送上惠通桥南高地而无法帮助小姑娘,少校感到很愧疚、心痛。

E.因为耿振华师已到了弹尽粮绝的地步,少校跪下乞求上苍保佑我军打败敌人。

(5)、【思辨探究】小说最后一个自然段是一个特写镜头,小沛同学觉得这个特写镜头有深意,你是如何理解这位将军断断续续说的话的?请结合小说内容谈一谈。
举一反三
阅读课外短文,完成练习。

我为开国大典忙直播

杨兆麟

①1949年10月1日的开国大典,是举国同庆的光辉日子,永远彪炳史册。而开国大典的实况广播工作,也是中国人民广播史上的重要一页。

②这一天,晴空万里,阳光灿烂。俯瞰广场,受阅部队全体肃立,广场的南部站满了各界群众,都在静静地等待着那个庄严的时刻。

③下午2时55分,毛泽东、刘少奇、朱德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健步走上城楼。主持庆典筹备工作的周恩来,早已提前来到城楼上,以他一贯的严谨、负责的作风,仔细检查了各项工作,特地询问了实况广播的准备情况。

④我们目送毛泽东等人走到城楼中央,下午3时整,庆典开始,他以洪亮的声音庄严宣告:“同胞们,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整个广场欢声雷动,通过无线电波,传播到全国的城市和乡村,并且远达海外。千千万万的人民聚集在收音机和高音喇叭周围,聆听着首都的声音,热烈庆祝新的历史时刻的到来。

⑤我们四个人配合默契,工作很顺利。丁一岚和齐越认真地交替朗读实况广播稿,把眼前的动人情景报告给海内外的亿万听众。胡若木和我由于事前进行了采访,撰写了广播稿,具体了解庆典的程序,用手指或者点头示意,告诉他们应该播出哪一段。

⑥阅兵式开始以后,朱总司令和阅兵总指挥聂荣臻站在检阅车上,先检阅了排列在广场上的部队,随即驶向东长安街。

⑦随后,朱总司令回到城楼上,宣读了命令,号召中国人民解放军全体指战员“将革命进行到底,解放全中国领土”。然后进行分列式,海军、步兵、炮兵、装甲兵、坦克兵、骑兵方队,伴着军乐,陆续通过广场。人民空军的银色战鹰凌空飞过。天上地下,无比威武壮观。

⑧在分列式的最后一个方队走出广场以后,整个天安门广场和东西长安街华灯齐放,光彩夺目。等候在东长安街和东单一线的群众游行队伍,挥舞着各色鲜花和彩旗,浩浩荡荡,欢呼着通过天安门广场。正阳门外一阵轰响,五颜六色的礼花飞向夜空。直到晚上9时20分,庆典快要结束了,毛泽东大声向广场上的群众说:“同志们辛苦了,大会结束了。”按照原定的程序,我们在9时25分宣布了实况广播结束,整个广播持续了六个半小时。

(选自《中国人大》,有删改)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弱种子也要发芽

开阔、坦荡的田野里,一位农民正在种高粱。他把那些瘪种子一一挑了出来,只拣饱满的种子种到地里。
      这时,一位到乡下游玩的城里人,带着儿子路过这里。城里人的儿子第一次看到有人种庄稼,感到非常新鲜,拽着父亲停了下来,目不转睛地盯着农民的一举一动。农民宽厚地望了他们一眼,报之友好一笑,继续挑他的种子、种他的地。
      城里人的儿子把嘴巴附在城里人耳边,父子俩嘀嘀咕咕了半天,不知在说些啥。
      不一会儿,他们停止了嘀咕。城里人靠近农民身边,小心翼翼地恳求说:“那些瘪种子,你把它们也种到地里好吗?”
      城里人怎么会有这种想法?农民很奇怪。他摇了摇头,果断地说:“不可以!我指望着庄稼吃饭呢,瘪种子长出的庄稼怎么能保证产量?”
      城里人回头望了儿子一眼,沉默了起来。半晌,他以极其隐蔽的动作,掏出一张百元钞票,悄悄塞到农民手中,压低声音说:“因为一场医疗事故,我儿子的两个耳朵听力严重受损,非要附耳说话才能听清。在同龄的小朋友面前,他总是感到自卑。今天,他看到了那些被你抛弃在一边的瘪种子,感到很难过,就问我它们为什么受冷落,难道是它们不能发芽吗?……所以,我希望你把那些瘪种子也种到地里,给我儿子一次鼓励、一个希望。这一百元钱,就算是对你播种瘪种子,造成减产的补偿吧。”
      农民听了,心中一热,忙把百元钞票推了回去,毫不犹豫地说:“这钱我不能收!我这就把那些瘪种子种到地里去!你去告诉你儿子,我要把它们种在最肥沃的地段,因为它们发芽的欲望最强烈,我对它们的期望也最高。”
      城里人感激地望了农民一眼,快步回到儿子身边,把农民的话告诉了儿子。儿子的眼睛像雨后的两片绿叶,立刻鲜亮了起来。
      这双灵性飞舞的眼睛,触动了农民的心事,他抹了一把眼角的泪水,以既夸张又慈爱的姿势,抓起了那些瘪种子。瞬间,其貌不扬的它们,纷纷从农民手中撒落,妥妥帖帖地躺在了新鲜、肥沃的土壤里。
      城里人和儿子开心地笑了。等他们一离开,农民马上收拾家什,急匆匆向家里赶去。农民家中,有一个因车祸失去双腿的儿子。以前,他一直认为残疾儿子是一个废物,就老是把他关在家中,不许他出门。
      现在,农民改变了想法。
“再弱的种子,也要发芽;再嫩的幼苗,也渴望长大!”作为一名种地的老把势,这个道理,他懂!
      农民决心拿出自己所有的积蓄,去最好的医院,为儿子安最好的假肢!他要让儿子开开心心地走出家门,大大方方地发芽、开花,直至结出属于他自己的、或大或小的果实。

父亲的皮带

①那年,我考取了省城的一所大学,临行时,父亲将我送到火车站。

②当时正值客运高峰,站台内人头攒动,汽笛轰鸣。父亲弯着腰,背着一个大旅行包在前面开道,我拎着手提袋在后面紧紧跟着。9月的天气依然闷热,不一会儿父亲的衣衫就被汗水浸透。我不禁暗暗埋怨:“天这么热,还带着那么多东西,真是……”父亲虽然背着重重的行李,可步履丝毫不见缓慢,我在后面一路小跑,还是落下了一段距离。

③从候车室到车厢门,不足100米,我们却足足走了20分钟。终于,我看见父亲在一节车厢前停下脚步,从怀里摸出车票,核对了一下,随即向我欢快地招手。等我赶到时,父亲正坐在行李上,点上一支烟,惬意地抽着:“军军,你快上去,我把包递给你,记住,是5号窗口!”

④我随着人流挤上了列车,从5号窗口里伸出头来,只见父亲搓了搓手掌,猛地把那只大包举了起来,就在我接过包的一刹那,只听“啪”的一声,包带应声而断,旅行包从窗口垂直落下,巨大的惯性将拉链崩脱,里面滚出一大堆苹果、鸭梨、月饼、花生……父亲慌了,手忙脚乱地将散落在地上的食品一一拾进包里,甚至蜷缩着身子,一只脚探下去,将落在铁轨边的两只鸭梨捡了起来。我吓得大叫:“爸,快上来,不要了,不要了!”“这梨是刚摘的,带在路上吃。”父亲笑嘻嘻地从铁轨下站了出来,把拉链拉上,可包带断了没法提,父亲急得团团转。突然他的手停在了腰上,“有了”,只听“嗖”的一声,他竟然将皮带解了下来,往旅行包两头一扣,正好是一副包带。这时汽笛声响了。

⑤如释重负的父亲把手插进兜里,把裤子提得老高,模样十分滑稽。旁边有几个年轻人笑了起来,父亲也笑了,看着我憨憨地笑,可我却怎么也笑不出来。火车启动了,父亲依旧提着裤子,站在那里,直至变成一个小黑点,我的眼泪再也止不住地流了出来……

⑥那根皮带我一直珍藏着,以后无论遇到成功或是失败,它总能给我无穷的动力,尤其是每当回忆起父亲抽出皮带的一刹那,我觉得那是世上最酷的动作。

阅读《国际空间站中的日与夜》,完成相应练习。

国际空间站中的日与夜

①日与夜是地球自转的结果,而一个昼夜是每24小时重复一次的明暗循环。

②然而,一旦离开地球,这些规律就不再适用了。例如,你知道宇航员在国际空间站里感受到的日与夜是怎样的吗?

③地球每自转一圈需要约24小时,因此我们每天的时长为24小时。国际空间站的运行速度高达每小时27600公里,大约每90分钟就能绕地球飞行一圈。在24小时内,国际空间站会围绕地球旋转16次。因此地球上每过去一天,国际空间站上的宇航员就会目睹16次日升日落。

④空间站异常的昼夜环境可能会造成严重的后果。人体生物钟是按照24小时的周期运作的,而光线在周期的调节中扮演着关键角色,人体的昼夜节律遵从地球上的光线规律。因此,快速的昼夜切换会对宇航员的生物钟造成不利影响。我们不能让这些承担重要任务的宇航员们处在不停“倒时差”的状态中,因此必须在国际空间站上创造正常的昼夜环境。

⑤首先,国际空间站采用协调世界时。全球所有时区都是根据协调世界时调整的。国际空间站是一个多国合作项目,因此,协调世界时无疑是最佳选择,可以促进各机构间的有效合作。

⑥其次,还要控制国际空间站上的光照。在国际空间站任务开展早期,人们发现即使每天给宇航员分配了8.5小时的睡眠时间,他们的睡眠状况依然不佳。因此科学家决定对空间站上的光照进行调节。随着科技的发展,国际空间站当前主要使用“固态LED模块”调节空间站中的光照。LED灯还能改变照明强度和波长,非常适合在空间站中模拟真实的昼夜环境。

⑦在国际空间站上,宇航员的工作时间从协调世界时早上6点开始,到晚上9点结束。在前几个小时,光线被设定得较为明亮,模拟日间的照明水平。而从晚上9点半到次日早6点之间,光线会被调暗,模拟夜间环境,以便宇航员在夜间能更好地休息。后续研究发现,这样的光照规律有助于提高宇航员的工作效率。

⑧国际空间站已采取了多种措施让宇航员在太空也能保持正常的生活规律了。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