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 难易度:普通

【孟建平】单元测试卷 小语四上 单元自主检测卷(十三)

①在19世纪末的苏格兰,有一位贫苦的农夫叫弗莱明。他心地善良,乐于助人。有一天他在干活时,忽然听到附近的泥沼地里有人呼救,原来,一个男孩陷了进去。眼看泥沼就要淹到胸口,弗莱明立刻跳下去,奋力救起了男孩。

②这时,一位绅士驾着华丽的马车赶了过来,正在焦急地寻找走失的儿子。得知是弗莱明救了儿子,这位绅士提出要用重金报答,却遭到弗莱明的拒绝。推让之际,农夫的儿子跑了过来。“这是你的儿子吗?”弗莱明点点头。绅士说:“既然你救了我的孩子,那也让我为你的儿子尽点力,请允许我资助他,让他接受教育。”弗莱明被绅士的诚意打动,答应了他的提议。

③绅士非常讲信誉,一直资助这位农家少年,并将他送入圣玛利医学院。毕业后,这位少年成为英国著名的细菌学家——他就是亚历山大·弗莱明教授。

④1928年,亚历山大·弗莱明发明了人类历史上的第一种抗生素—青霉素,20年后普遍应用于临床医学,挽救了数以亿计病人的生命,他也因此获得了诺贝尔医学奖。而他的同龄人、被自己父亲救起的那位绅士的儿子,也成长为著名的政治家——后来的英国首相丘吉尔。

⑤二次大战期间,已经当上英国首相的丘吉尔在出访非洲时,不幸得了肺炎(在当时肺炎属于绝症),生命垂危。紧急时刻,亚历山大·弗莱明从英国赶来,用自己发明的青霉素治好了丘吉尔的病。

⑥丘吉尔紧紧握住他的手说:“谢谢,你们父子给了我两次生命。”亚历山大·弗莱明微笑着回答:“不用客气,第一次是我的父亲救了你,但这一次,是你的父亲救了你。”

(1)、请你用简练概括的语言,将下面缺少的故事情节补充完整。

(2)、文中共涉及四个人物:弗莱明父子和丘吉尔父子,你最喜欢的是谁?请你结合短文的相关语句,进行批注。(要求:①先在原文中找出相关语句;②在语句旁批注你喜欢这个人物的原因;③批注不得少于两处。)
(3)、请给这篇短文选择一个最恰当的题目,并将你的理由写下来。

A.一次帮助,改变了两个人命运 B.弗莱明和丘吉尔

C.名人轶事 D.影响人类历史的一次善举

我给这篇短文选择的题目是。我的理由是:

举一反三
课外阅读(一)。

我和战友黄继光

有令峻

①敌人调来了一个营的兵力集中冲锋,在上午11点多的时候占领了597.9高地,然后,敌人就抓紧在交通沟的沟口上修起了一个碉堡。

②敌人的碉堡位于我方阵地的东南方向。碉堡的前边一直到我方阵地,是一条100多米的开阔地。碉堡的右边是一道高高的山崖,左边是一道深深的山沟。从左右两边都过不去,无法从侧面把这个火力点打掉。当时营里也没有无后坐力炮、火箭筒一类打碉堡的武器,没法远距离地摧毁它,只好在机枪的掩护下,由战士们冲上去炸毁它。但我们的机枪对敌人的机枪形成不了压制和威胁。敌堡的射击孔位置比较低,也比较小,我们的机枪子弹打不进射击孔里去。

③就在这时,黄继光站了出来,对营长秦长贵说:“营长,我去!”接着,六连连长万福来的通讯员吴三羊也说:“我去!”教导员申维恒的通讯员肖登良说:“我也去!”

④营长秦长贵大喊了一声,说:“好!你们三人为一个战斗小组,由黄继光任组长,马上出发!”又命令机枪手,“机枪掩护!”

⑤黄继光背上背了一支带刺锥的步枪,背个黄挎包,腰间扎了一条皮带。他们三个人出发后,左手拿手雷,右手和小臂撑在地上匍匐前进,开始行进得还比较顺利。但又行进了三四十米,也就是离敌堡还有四五十米时,敌人的机枪一个劲儿扫射,吴三羊、肖登良就中弹倒下了。黄继光往前又冲了十几米,在离碉堡还有20多米时,也中弹倒下了。营长秦长贵把拳头往前边的土坡上狠狠地一砸,大叫了一声,哎呀!我就想,该我上了。刚才我就在琢磨从哪里往上冲,既能隐蔽自己不被敌人的子弹射中,又能尽快地接近敌人的碉堡。也就过了十几秒钟,只见黄继光趴在那里,双手在身子前边动了一下,原来是他把手雷把上的盖子拧开了,又把手雷的弦一拉,右手用力在地上一撑,身子随即站了起来,在敌人机枪扫射的子弹中往前猛扑了过去。扑到敌堡前,左手把手雷从射击孔塞了进去,并用胸膛堵住了两挺冒着火舌的机枪。

⑥手雷比手榴弹引爆的时间短,也就两秒钟。手榴弹拉了弦之后要过四秒才爆炸。黄继光显然是算好了手雷的引爆时间和在生命的最后一刻拼尽全力冲到敌堡射击孔前的距离,才做出了这个重要的决定。

⑦手雷“轰”的一声爆炸了,敌堡顶上升起了一团烟雾。营长秦长贵一看,大喊了一声:“司号员,吹冲锋号!”冲锋号响了,战士们一跃而上,冲出了工事。几股队伍一起冲杀,快速来到敌人占领的交通沟上,冲沟中的敌人一顿扫射,打死打伤了许多敌人,重新占领了阵地。

⑧敌人这个碉堡,从垒起来到被黄继光炸了,一共也就六七个小时。

【注】本文是作者采访抗美援朝战士李继德而创作的一篇纪实文章,通过李继德老人的视角,享实、生动地再现了黄继光在上甘岭战役中惊天动地的英雄壮举。

现代文阅读

敬佩白求恩

    白求恩不仅是著名的胸外科医生,他是一位勤于写作、文笔冷峻优美而浪漫的散文作家。他在抗日战火中写就的那些散文,逝世后被人们收集起来,竟有十几本之多;他擅长写小说,已发表的小说有数十篇;白求恩喜欢摄影,他是带着相机和胶卷于1938年6月由延安到晋察冀边区的,在那里,结识了沙飞-人民军队的一位专职新闻摄影记者,两人很快就成为挚友,他俩同心协力、密切配合,拍摄了不少晋察冀抗战、优待俘虏的照片,他们千方百计向延安,向大后方,向敌占区,向侵华日军,向国外发稿,让全中国、全世界都了解中国的八路军仍在顽强地坚持抗战……

    一位医生有那么多的爱好,先不说他文学艺术作品水平的高低,他的多才多艺不很令人佩服吗?我敢说,那些在战火中写下的文字、拍摄的作品,对于深刻理解他的情怀境界、爱与恨,一定是一扇明亮的窗口;对于研究抗目战争,也会有一定的史料价值,较之日益泛滥的无病呻吟、粗制滥造的作品要深沉、有益得多。

白求恩的作品有翻译、整理、研究吗?如果还没有,是该认真地开始了。哪怕先翻译,整理一两个选本,也是可以的。那样,在人们的心目中,这位国际主义战士的形象将更加丰富多彩,我们的心可以和他贴得更近,我们期待着!

(选自《规矩草》,知识产权出版社)

课外阅读。

鲁迅的艺术人生

少年时期

(1881.9—1898.5)

鲁迅自幼热爱美术,7岁时进私塾读书,就极喜欢看带有插图的书,且经常加以描绘。保姆长妈妈见他如此痴迷,在告假探亲期间,买了套《山海经》给他,使得鲁迅喜出望外,爱不释手,更是激发了他对绘画的兴趣。

求学时期

(1898.5—1909.6)

鲁迅于1898年4月入江南水师学堂,读书期间,鲁迅曾篆刻“戎马书生”“文章误我”“戛剑生”三枚印章。1902 年赴日本学医,鲁迅课余喜读哲学与文艺之书。

文坛先声时期

(1809.6—1924.9)

1909年8月,鲁迅从日本归国,任浙江两级师范学堂教书。在此期间,他设计的第一个美术作品是他的头像——猫头鹰,因为鲁迅刚回国的时候,不修边幅,又表情严肃,所以有人给他起了一个外号,叫“猫头鹰”。民间不喜欢猫头鹰,觉得不吉祥,鲁迅倒是欣然地领了这个外号。他就想说一些让大家并不开心的事,好让一些人知道这个世界本来的样子。

1912年至 1917 年,鲁迅大量抄古碑,辑录金石碑帖。这期间他设计了北大的校徽, “北大”两字做成了一具形象的脊梁骨,希望北大学生成为国家民族复兴的脊梁。

1918年,他出版第一篇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1923年,小说《呐喊》出版,同年自主设计小说封面。《呐喊》封面简洁有力、静穆庄重、意味深长、匠心独具,是中国书籍装帧设计史上不可多得的经典。

民主斗士时期

(1926.8—1936.10)

在这 10年里,鲁迅在从事文学创作的同时,不遗余力地为中国现代版画事业倾注心血,他收集版画原作,组织研习社、开展版画展览、开办科普讲座。到1936年10月鲁迅逝世前夕,现代版画运动形成了全国性的规模,后来更是形成了抗战版画大潮。 因此鲁迅被版画界视为“新兴版画之父”。

阅读短文,完成下列各题。

我的母亲(节选)

①母亲生在农家,所以勤俭诚实,身体也好。
      ②为我们的衣食,母亲要给人家洗衣服,缝补衣裳。在我的记忆中,她的手终年是鲜红微肿的。白天,她洗衣服,洗一两大盆。她做事永远丝毫也不敷衍,就是屠户们送来的黑如铁的布袜,她也给洗得雪白。晚间,她抱着一盏油灯,还要缝补衣服,一直到半夜。她终年没有休息,可是在忙碌中她还把院子屋中收拾得清清爽爽。院中,父亲遗留下的几盆石榴,永远会得到应有的浇灌与爱护,年年夏天开许多花。
      ③从这里,我学到了爱花,爱清洁,守秩序。这些习惯至今还被我保存着。有客人来,无论手中怎么穷,母亲也要设法弄一点儿东西去款待。舅父与表哥们往往是自己掏钱买酒肉食,这使她脸上羞得飞红,可是殷勤地给他们温酒做面,又给她一些喜悦。到如今我的好客的习性,还未全改,因为自幼看惯了的事情是不易改掉的。
      ④母亲活到老,穷到老,辛苦到老。可是,母亲并不软弱。那时有多少变乱啊,有时候兵变了,街市整条地烧起,火团落在我们院中。有时候内战了,城门紧闭,铺店关门,昼夜响着枪炮。这惊恐,这紧张,再加上一家饮食的筹划,儿女安全的顾虑,岂是一个软弱的老寡妇所能受得起?可是,在这种时候,母亲的心横起来,她不慌不哭,要从无办法中想出办法来。她的泪会在心中落!这点软而硬的性格,也传给了我。在做人上,我有一定的宗旨与基本的法则,什么事都可将就,而不能超过自己划好的界限。从私垫到小学,到中学,我经历过起码有二十位教师吧,但是我的真正的教师,把性格传给我的,是我的母亲。母亲并不识字,她给我的是生命的教育。
      ⑤当我在小学毕了业的时候,亲友一致地愿意我去学手艺,好帮助母亲,我晓得我应当去找饭吃,以减轻母亲的勤劳困苦。可是,我也愿意升学。我偷偷地考入了师范学校——制服、饭食、书籍、宿处都由学校供给。只有这样,我才敢对母亲提升学的话。入学,要交十元的保证金。这是一笔巨款!母亲作了半个月的难,把这巨款筹到,而后含泪把我送出门去。她不辞劳苦,只要儿子有出息。当我由师范毕业,而被派为小学校长,母亲与我都一夜不曾合眼。我只说了句:“以后,您可以歇一歇了!”她的回答只有一串串的眼泪。
      ⑥生命是母亲给我的。我之能长大成人,是母亲的血汗灌养的。我之能成为一个不十分坏的人,是母亲感化的。我的性格、习惯,是母亲传给的。她一世未曾享过一天福,临死还吃的是粗粮。

⑦唉!还说什么呢?心痛!心痛!

(有删改)

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飘香的生命

①突然,觉得办公室内流动着一股熟悉的香味,很熟悉,却一时想不起来是什么香味。开始,还以为是某个同事身上的香水味。可一个个挨着猛嗅了一番,却都不是。这时,有人提醒:“这是桂花香吧。”

②这才恍然醒悟,这确实是桂花香啊!于是,赶到室外,走到立在人行道旁的桂树旁。果然,一股浓烈的幽香沁人心脾,激荡魂魄。再仔细瞧去,在那密密的树叶后面,那些米粒大小的嫩黄的花儿正如天空的星星闪烁,却又十分静谧,毫无张扬之意。

③瞧着瞧着,我的眼睛就湿润了。这些惹人怜爱的小东西,竟在偷偷地飘香,飘香了还像什么都没发生似的,静静地立在枝头,等着悄悄地凋零。我们如不仔细瞧,还不知道它已经到过这个世界,已经香过这个世界。这时,我的思绪触到一个最温柔的记忆,那是上中学时一个同学讲的故事。

④当时,这个同学家里很穷,为了省电,他每天晚自习后十一点钟才回家。而那时,学校的大门也在他走后一段时间才缓缓地关上。他一直以为大门是要到那个时候才关的。因此春夏秋冬,他天天如此,从不觉得有什么不妥。直到有一天,他被锁在校园内过了一夜,他才知道学校大门是十点钟就关的,而原来关门的老大爷生病住院了。直到那时他才明白,老大爷一直在默默地为他开着方便之门。当他流着泪买了一大堆礼品去看老大爷时,老大爷已经去世了……

⑤听完这个故事,我们的眼睛湿润了,为了那个默默行善的老人,我们的心湿漉漉的,因为在那一刻,我们才醒悟,其实我们每个人身旁都有那个开门的老人,在为我们开着方便之门。他们就像这小小的嫩黄的桂花,悄悄地释放着幽香,然后悄悄地凋零。

⑥他们不张扬,是因为他们的生命本就是如此啊!

阅读理解

“两弹”元勋——邓稼先

佚 名

①在中国总共进行的45次核试验中,邓稼先参加过32次,每一次新的战略核武器的重大突破,每一次里程碑式的试验的成功,都是和邓稼先的名字连在一起的。在特种材料加工的车间里,在爆轰物理实验场和风雪弥漫的荒原上,一年到头,他风尘仆仆,四处奔波,哪里有困难他就到哪里去,哪个岗位最危险他就出现在哪里。

②1979年,有一次氢弹航投试验出现降落伞事故,氢弹直接从空中摔了下来。一旦发生事故,后果就不堪设想。邓稼先深知危险,心急如焚,他第一时间前往事故现场鉴定氢弹碎片。经过仔细检查确认没有发生核爆的危险后,他悬着的心才放了下来。邓稼先因此遭受了严重的核辐射。在这之后,他衰老得特别快,头发白了一大半,工作也特别容易疲惫。

批注:____

③一次地下核试验时,有一个机器出现了故障,有人主张把机器拉上来看看,但这样太危险。为了安全,邓稼先决定亲自下井解决问题。戈壁滩上风沙呼啸,寒风刺骨,当时的气温是零下30 多摄氏度! 看到邓稼先太疲倦了,有人劝他:“邓院长您先回去吧!”邓稼先严肃地拒绝:“不,这里就是战场,我不能走!”故障排除后,邓稼先由于过度劳累、几天没吃好饭,竟当场昏倒了。在场的人赶紧扶他躺下,一量血压竟为零。抢救了两天两夜后,邓稼先醒来的第一句话是:“研究报告出来了没有?”他仍然不肯休息,随后又投入紧张的工作中。

④即使病入膏肓,邓稼先依然争分夺秒为祖国的核武器事业作贡献。他强忍着化疗带来的疼痛,和老搭档于敏联合署名写下了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核武器发展的建议书。直到今天,这份建议书都对中国核武器事业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选自《我和我的祖国》,有删改)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