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 难易度:普通

【拔尖攻略】小语四上阅读力 专题一 写人文章

阅读理解

“两弹”元勋——邓稼先

佚 名

①在中国总共进行的45次核试验中,邓稼先参加过32次,每一次新的战略核武器的重大突破,每一次里程碑式的试验的成功,都是和邓稼先的名字连在一起的。在特种材料加工的车间里,在爆轰物理实验场和风雪弥漫的荒原上,一年到头,他风尘仆仆,四处奔波,哪里有困难他就到哪里去,哪个岗位最危险他就出现在哪里。

②1979年,有一次氢弹航投试验出现降落伞事故,氢弹直接从空中摔了下来。一旦发生事故,后果就不堪设想。邓稼先深知危险,心急如焚,他第一时间前往事故现场鉴定氢弹碎片。经过仔细检查确认没有发生核爆的危险后,他悬着的心才放了下来。邓稼先因此遭受了严重的核辐射。在这之后,他衰老得特别快,头发白了一大半,工作也特别容易疲惫。

批注:____

③一次地下核试验时,有一个机器出现了故障,有人主张把机器拉上来看看,但这样太危险。为了安全,邓稼先决定亲自下井解决问题。戈壁滩上风沙呼啸,寒风刺骨,当时的气温是零下30 多摄氏度! 看到邓稼先太疲倦了,有人劝他:“邓院长您先回去吧!”邓稼先严肃地拒绝:“不,这里就是战场,我不能走!”故障排除后,邓稼先由于过度劳累、几天没吃好饭,竟当场昏倒了。在场的人赶紧扶他躺下,一量血压竟为零。抢救了两天两夜后,邓稼先醒来的第一句话是:“研究报告出来了没有?”他仍然不肯休息,随后又投入紧张的工作中。

④即使病入膏肓,邓稼先依然争分夺秒为祖国的核武器事业作贡献。他强忍着化疗带来的疼痛,和老搭档于敏联合署名写下了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核武器发展的建议书。直到今天,这份建议书都对中国核武器事业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选自《我和我的祖国》,有删改)

(1)、本文讲述了有关邓稼先的哪几件事? 请你简要概括出来。

(2)、(分析人物描写方法及作用)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是描写,从中可以体会到
(3)、(理解词语的含义)仔细阅读第③自然段中画横线的句子,句中的两个“竟”字所起的作用是(   )
A、表示惊讶,出乎所有人的意料。 B、突出了邓稼先忘我工作、身先士卒的精神。 C、表现大家对邓稼先关心得少。 D、说明邓稼先的身体比较虚弱,病倒了。
(4)、(分析人物的内心活动)边读边思考,请你为第②自然段中画横线的句子作批注,分析邓稼先的内心活动。
(5)、(理解句子的含义)下列对“他衰老得特别快,头发白了一大半,工作也特别容易疲惫”这句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
A、说明核辐射对邓稼先的身体造成了严重的伤害。 B、说明邓稼先年纪大了,身体不好。 C、表现邓稼先不注意保养,导致身体变差。 D、暗示邓稼先工作不努力,比较懒散。
(6)、(分析细节描写)文中运用了多处细节描写,两个同学分析了下面细节描写的作用,请你把错误的分析找出来,并说说错在哪里。
细节描写:在特种材料加工的车间里,在爆轰物理实验场和风雪弥漫的荒原上,一年到头,他风尘仆仆,四处奔波,哪里有困难他就到哪里去,哪个岗位最危险他就出现在哪里。

小语:我认为这处细节描写通过对邓稼先工作场景的描述,突出了他工作环境的艰苦和危险,展现了他为了中国的核武器事业不辞辛劳、不畏艰险的精神。同时,也让读者更加真切地感受到他的奉献和付出。

小文:我觉得这处细节描写主要表现了主人公对特种材料加工车间的热爱和执着,他在车间里勤奋工作,不畏艰辛,展现了他对工作的热情和敬业精神。

我:我认为的分析是错的,因为 

(7)、(分析人物形象)阅读全文后,你觉得邓稼先是个怎样的人?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你想向他学习些什么。
举一反三
[人性光辉]革命英雄的故事永远闪耀。请你阅读下面这篇抗美援朝时期的故事,回答问题。

一件旧大衣

王 筠

①我和几个同志一起看望参加过抗美援朝战争的志愿军老兵杨兰贵。

②时近正午,杨兰贵老人和老伴在院子里晒太阳,面前摊放着东西。走近了,我才看清那是一件不知道什么年代的旧大衣。

③杨兰贵的老伴闻听我们要送新的军大衣来,用响亮的沂蒙口音对我们说:“不是缺新的,是他这个旧的舍不得扔。藏金藏银似的藏了几十年了,舍不得穿,舍不得盖。你看看,都给虫子咬毁了……”

④杨兰贵1947年参军。那一年5月底,孟良崮战役在他的家乡打响,他跟村里的乡亲们一道为队伍抬担架。伤员中有一个华东野战军第9纵队的班长,大腿上中了一枪,还不肯下战场,是杨兰贵硬给抬下来的。

⑤班长和杨兰贵因此成了无话不说的好友。

⑥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后,他们所属部队紧急开赴中朝边境鸭绿江,十几万大军冒着漫天大雪踏上了陌生的战场。他们的目标,是盖马高原上的长津湖。

⑦当年的班长这时候已经是杨兰贵的连长了,虽然腿上的旧枪伤让他走起路来一踮一踮的,但是指挥打仗麻利得很,有股不服输的劲头。

⑧天寒地冻,气温已经降到零下20多摄氏度。由于缺乏御寒的服装和果腹的食物,部队减员非常严重,每天都有因为冻伤而无法行军的官兵掉队。每晚宿营的时候,连长都会拿出一件土黄色的翻毛皮大衣,杨兰贵和几个战友盖着连长的皮大衣,紧紧靠在一起取暖。

⑨部队夜行晓宿数个昼夜,终于赶到了长津湖战役集结地,一举将敌军分割包围在长津湖水库东、西、南三岸,发起了一波又一波顽强、惨烈而又悲壮的攻击。

⑩让杨兰贵刻骨铭心的那一战,他和战友们潜伏在积雪覆盖的阵地上,又冷又饿。刺骨的寒风像刀子一样割划着他们的手脚和脸庞,开始还有痛感,后来渐渐变得麻木,没有了知觉。当夜幕降临,冲锋号激越吹响的时候,他无论如何也爬不起来。连长听到他痛苦的声音,把那件大衣甩在他身上,举枪冲向了山下的敌人。

⑪这一战,志愿军第27军全歼美军第7师第31团,将这个不可一世的“北极熊团”的团旗踩在了脚下。

⑫杨兰贵记得他的老连长姓黄,是胶东人。但是老连长没能看到缴获“北极熊团”团旗的时刻,也没能再见到他从沂蒙山区带出来的兵。腹部中弹加上失血和严寒,使他倒在了迎击新兴里敌军的道路上,牺牲在零下几十度的长津湖畔。而他的电话兵杨兰贵却因为这件大衣保住了性命。他冻掉了三个脚指头,最终随着志愿军凯旋。

⑬后来,杨兰贵复员回到了沂蒙山,这件大衣也被他带回了家乡。

⑭半个多世纪过去了,杨兰贵经历了各种变化。但是无论走到哪里,他都一直保存着那件大衣,哪怕它已经被虫子咬得破败不堪。

(选文有删改)

课外阅读。

①“儿子,刚才被妈打疼了吧?”孩子眼噙着泪花摇摇头。女人又说:“打你是想让你记住,做人就得一五一十,来不得半点虚假。”孩子点点头:“妈,我只是想让你高兴。”女人一把搂过儿子说:“儿子,你的成绩已经很棒了,你不该自己改分数的。”

②过了一会儿,女人才想起,日子一晃已经跌进了腊月,年味也开始在山村弥漫。在男人没回来之前,得把家里拾掇一下,让在建筑工地上受苦一年的男人能过个舒心的年。女人眯着眼想:得买几张年画,新添几双筷子,还得再买口炖肉的锅,顺便再给儿子买点零食······

③女人从抽屉里小心翼翼地抽出一张50元的钞票,就往镇里走。

④山路湿滑,行人很少,冷风一吹,女人觉出一些冷意,顺势将围巾裹得更严实了一点。

⑤快到镇上,女人朝兜里掏了一把,立刻惊出一身冷汗。衣兜竟然漏了一个大窟窿,哪还有钱的影子?女人扭头便往回走,循着原路回去兴许能找到。女人再没有了来时的心定气闲,开始有些慌乱,两眼不住地在地上搜寻,幻想着那张绿色的钞票能突然出现在眼前。

⑥男人在建筑工地上挥汗如雨的场景浮现在女人眼前,女人一阵心疼,眼泪忍不住在眼眶里打转。怎么能这么不小心呢?50元,抵得上男人干上小半天了。儿子平时嘴馋,每次去镇上总是望着商店里花花绿绿的零食流口水,自己狠了几次心都没舍得给他买。这下可好,崭新的50元大钞竟然就这么无声无息消失了。女人感觉热乎乎的眼泪终于淌了下来,瞬间便被冷风吹得没了一丝温度。

⑦就在女人将要绝望时,路边一抹红色突然跃进视线,一张红彤彤的钞票竟然静静地躺在路边的雪地上,像是一簇燃烧的火苗。走近一看,天哪!分明是一张百元大钞。

⑧女人弯腰捡起钞票,心中不由得暗暗高兴。老天爷,你让我丢了一张五十的,却又来了一张一百的,是对我的补偿吗?可转念一想,自己的50元终究还是丢了,这个丢了100元钱的人岂不是更加着急?女人头脑中不由得想起刚才教育儿子的那些话:做人就得一五一十。女人静静地立在风中,她坚信,那个丢钱的人和自己一样,一定会循着原路寻来的······事情果然如此,于是顺利地物归原主。

⑨直到天黑,女人才拖着疲惫的身子回家。儿子从屋里扑出来,大声说:“妈,你骗我,你又出去揽活了吧?还说去给我买零食?”女人笑了,心里想,等会儿一定要一五一十地给儿子讲今天发生的故事。这时又听儿子说:“钱都没拿,你还说去镇上?”女人一怔,赶紧跑进屋里。看见那张绿色的钞票果然安静地躺在桌子上,女人瞬间觉得自己好幸福啊,搂着儿子大笑,眼泪又流出来了。

⑩____

梅兰芳:绝艺长传

拜师学艺

梅兰芳,名澜,字畹华,乳名裙姊。按照当时的社会习俗,戏子的子弟只能继承父兄之业,而梅家作为梨园世家,自然希望有人能传其衣钵。然而,梅兰芳的自然条件并不好。 用他姑母的话来说,言不出众,貌不惊人,眼皮下垂,见人也不会说话。加之体格瘦弱无力,这对于一个京剧演员来说是很大的缺陷。梅兰芳七岁学艺,第一任老师是著名小生演员朱素云的哥哥朱小霞。 当时的戏曲演员学艺没有课本,都是口传心授,但简单的四句老腔,梅兰芳却好几个小时都没学会,先生一气之下拂袖而去,道:祖师爷没赏你这碗饭吃! 老师的话让梅家上上下下大失所望。正是因为这句话,使梅兰芳下定了苦练的决心。1902年,八岁的梅兰芳拜著名青衣演员吴菱仙为启蒙老师。吴先生对梅兰芳要求格外严格,每一个唱腔,每一个身段,都必须他亲自过目,就连梅兰芳的日常起居、饮食睡眠他也非常关注。

正式出道

梅兰芳开始学戏的时候,正是京剧发展的高峰时期,大清国虽然日薄西山,但是皇宫里特别喜欢京剧,在民间,听京剧也成为老百姓的一种时尚。随着技艺的长进,梅兰芳的学艺之心也越来越强烈。他开始四处向别人学习,他跟武生茹莱卿学习旦角剧目里所用的刀、枪、剑、戟、马鞭、拂尘等各种打法;跟姑父秦稚芬学习在飞驰的马车上挥舞刀叉剑戟。顽强的毅力和发奋精神使梅兰芳的学习成绩突飞猛进。吴菱仙为了让梅兰芳增加实践经验,早日担负起家庭重担,一直为其留心各种各样的演出机会。1904年的七夕节,10岁的梅兰芳第一次登上了舞台,他扮演的是昆曲《长生殿·鹊桥密誓》中的织女。

粉墨登场

1907年,梅兰芳离开吴菱仙,加入喜连成皮黄科班搭班学艺。除了演出之外,他最喜欢观摩前辈的表演。 当时在皮黄舞台上大红大紫的演员里,他最爱看的是谭鑫培的戏,谭当时是伶界大王,有“无腔不学谭”之称。梅兰芳只要一有时间便观摩和研究前辈的精湛技艺和优点特长。与此同时,梅兰芳仍向行内高人学戏。在梅兰芳拜投的老师里特别值得一提的就是王瑶卿,他创造性地将青衣、花旦、刀马旦融为一体,独创花衫行当,梅兰芳得了王瑶卿艺术的精髓,后将青衣唱腔开创出新的板式,将花旦的身段创编出新颖的花样,又将刀马旦的武打设计出很有新意的套路,这样便真正创立了梅派花衫行当。

声名鹊起

1913年7月的一次演出,谭鑫培、刘鸿声、杨小楼等名角都被邀来参会,梅兰芳也在被邀之列。但演出当天梅兰芳正好有另一场堂会,临时赶不过来,请求告免。管事的觉得有了这么多名角,少他一个也没关系,谁知在既定的戏码演完后,迟迟不见梅兰芳的踪影,台下观众开始骚动起来,就连谭鑫培亲自出场也压不住阵。好在后来梅兰芳连妆都没来得及卸就赶来了,一上舞台,全场掌声雷动。此时,谭明白了,现在已是梅兰芳的时代。

出国访问

梅兰芳以一个男旦身份,代表着处于社会底层的中国戏曲艺人,开始向传统的社会偏见和歧视心理挑战,卓有成效地为演员的社会地位以及人格尊严进行了奋力抗争。1930年春天,梅兰芳率团赴美,在纽约、芝加哥、旧金山、洛杉矶等地演出,获得巨大成功,使京剧艺术在另一个完全迥异的文化氛围中获得了承认和欢迎。在此期间,他被美国波莫纳大学和南加利福尼亚大学授予文学博士学位。载誉回国后,梅兰芳声名大振,在美国的演出早已被国际、国内的舆论界炒得沸沸扬扬,回国后的演出自然身价百倍。

罢演避难

八年的抗日战争时期,梅兰芳没唱过一天戏。在日寇入侵、国土沦陷时,梅兰芳不愿意屈从侵略者为其演出,而蓄须明志。对一位视京剧艺术如生命的大师来说,没有什么比八年不能演出更加痛苦的了。八年里,梅兰芳不仅东躲西藏,拒绝演出,还要筹钱维持家人和剧团工作人员的生活,最后不得不卖掉了北平的宅子。

重返舞台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梅兰芳流下了激动的泪水。52岁的梅兰芳重新回到了属于他的舞台。在日本投降两个月后,梅兰芳参加了抗战胜利庆祝会,消息一经传开,整个中国乃至世界都轰动了。演出当天,梅兰芳一出场,一阵雷鸣般的掌声回荡在剧场里,经久不息。1961年8月 8日凌晨,梅兰芳突发急性心脏病,在北京病逝。

(选自《国家人文历史》,有删改)

阅读理解

爱在心中

邓 笛

一名小学生问老师:“什么是爱?”

老师觉得有必要给这个问题一个言简意赅且生动形象的回答。由于快到放学时间了,老师没有立即回答这个问题,而是要求每一名学生第二天带一样能够表达自己爱的感觉的东西到学校来。

第二天,老师说:“请同学们展示你们带来的东西。”

第一名学生说:“我带来了这朵花,你们不觉得它很漂亮吗?”

第二名学生说:“我带来了这只蝴蝶。瞧,它的翅膀五颜六色的,多美呀! 我非常喜欢它,我要将它制成标本收藏起来。”

在学生们一个个争先恐后地展示自己带来的东西时,老师注意到有一个小女孩始终一声不吭地坐在座位上。原来她什么也没有带来。于是,老师走到她的面前,问:“你为什么没有带东西来呢?”

小女孩说:“对不起,老师。我看到了花,嗅到了它的香味,我想要摘它,可是我更喜欢它留在那儿,这样花香会持续更长时间,嗅到花香的人也会更多;我也看到了蝴蝶,它拍着漂亮的翅膀,飞来飞去,看上去非常快乐,我不愿意打搅它。所以,我只能带来花的香味、蝴蝶自由飞舞的感觉。可是,这些我怎么展示给大家看呢?”

老师眨了眨眼睛,给小女孩记了一个满分,因为在这么多学生当中,只有这个小女孩意识到:爱不是占有,而是发自内心的关怀和呵护。

(有删改)

窗前的母亲

①在家里,母亲最爱待的地方就是窗前。

②自从搬进楼房,母亲就很少下楼。那时,母亲的房间里,一张床紧靠着窗子,那扇朝南的窗子很大,几乎占了一面墙,母亲坐在床上,靠着被子,窗前的一切就一览无余。阳光总是那样灿烂,透过窗子照得母亲全身暖洋洋的。母亲就像向日葵似的特别爱追着太阳晒,让身子有暖烘烘的感觉。有时候,不知不觉她就依在被子上睡着了。一个盹儿打过来,睁开眼睛,她会接着望窗外。

③窗外有一条还没有完全修好的马路,马路的对面是一片工地,恐龙似的脚手架簇拥着正在盖起的楼房,遮挡了远处的视线。由于马路没有完全修好,来往的车辆不多,人也很少,窗前大部分时间是安静的,只有太阳在悄悄地移动,从窗子的这边移到另一边,然后移到窗后面,留给母亲一片阴凉儿。

我们回家,只要走到楼前,抬头望一下那扇窗子,就能看见母亲的身影。窗子开着的时候,母亲花白的头发会迎风摆动,窗框就像恰到好处的画框。等我们爬上楼梯,还没掏出门钥匙,门已经开了。母亲站在门口,眼里充满了欢喜。不用说,我们从楼下看见母亲时,母亲也看见我们了。那时候,我们出门永远不怕忘记带房门钥匙,有母亲在窗前守候着,门后面总会有一张温暖的脸庞。有时我们晚上很晚才回家,楼下已经黑乎乎一片了,母亲也能看见我们其实,母亲早就老眼昏花,不过是凭感觉而已,可她的感觉从来都十拿九稳,她总是那样及时地出现在家门的后面,早早地替我们打开门。

⑤母亲最大的乐趣,是对我们讲她这一天在窗前看见的新闻。她经常会一边忙着手里的家务活,一边不厌其烦地告诉我们:今天路上开过来的汽车比往常多了几辆;今天对面的路边卸下好多的沙子;今天咱们这边的马路边栽了小树苗;今天她的小孙子放学和同学一前一后追赶着,像一阵风似的;今天还有几只麻雀落在咱家的窗台上……都是些平淡无奇的小事,但她有枣一棍子、没枣一棒子地讲起来时津津有味。

⑥母亲不爱看电视,总说她看不懂那玩意儿,但她看得懂窗前这一切,这一切都像是放电影似的,演着重复的和不重复的琐琐碎碎的故事,联系着她和外界,也联系着她和我们。听母亲讲述那些八竿子都打不到一起的事情,让我感到岁月的流逝、人生的沧桑就是这样在她的眼睛里闪现着。

⑦母亲在这座新楼里一共住了五年。母亲去世以后,好长一段时间,我出门总是忘记带钥匙。而每一次回家走到楼下的时候,我也总是习惯望望楼上的那扇窗,可那空荡荡的窗像是没有画幅的画框,像是没有了牙齿的瘪嘴。这时,我才明白那五年里窗前母亲的身影对我们是多么珍贵而温馨,才明白窗前有母亲的回忆,也有我们的回忆。

当然,我更明白了:只要母亲在,家里的窗前就会有母亲的身影,那是每个家庭里无声却最动人的一幅画。

(有删改)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