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 难易度:普通

【孟建平】单元测试卷 小语六上 单元自主检测卷(十三)

职业无贵贱

①在路上遇到一对母子,孩子大哭大闹不想上学,妈妈气急败坏,指着旁边的环卫工人说:“不好好读书,以后只配扫大街!”

②有些时候,人们往往以貌取人,对职业也是如此,认为脏累差的活儿,就是低人一等的职业。每个工作岗位都有可爱的人在为生活拼搏,在发光发热。例如为逝者整理妆容的入殓师、火化场的工作者,他们是赋予逝者最后尊严的可敬的人们,却常常因为工作的特殊而受到歧视。例如日夜奔波的快递员、外卖小哥,无时无刻不在为我们的生活提供快捷便利的服务,而他们遭遇冷眼、辱骂早已不是新鲜事。人无贵贱,职业亦无贵贱,每个认真工作的人都没有不被尊重的理由。

(1)、从文中找出能表达文段主要观点的关键句摘录下来。
(2)、文段围绕主要观点列举了两个例子,请借助下列图表进行梳理。

(3)、你是否赞同第①自然段中这位母亲的说法? 请从环卫工人的角度出发阐述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举一反三
阅读理解

童 年(节选)

高尔基

①这一天,她正跪着虔诚地祷告,外祖父打开门闯了进来,嘶哑着声音吼道:“老婆子,咱们家着火了!”

②“你说什么?”外祖母“腾”地一下从地板上跳了起来,飞奔而去。

③“叶夫根尼娅,快把圣像摘下来! 娜塔莉娅,快给孩子穿上衣服!”外祖母坚定地____道。外祖父则轻声哭泣起来:“哎哟……哟……”我连忙跑进了厨房,向着院子的厨房已经被照得金光闪闪,地板上飘动着闪闪烁烁的红光。雅科夫舅舅光着脚,边穿靴子,边在地板上蹦蹦跳跳,脚掌被火光灼痛了似的。他大喊:“是米希加放的火! 他跑啦!”

④“混蛋,你放屁!”外祖母一边呵斥舅舅一边使劲推了他一把,差点儿把他推倒在地。

⑤染坊的顶子上火舌在舒卷着,舔着门和窗。寂静的黑夜里,那燃烧的火势如红色的花朵,跳跃着盛开了。染坊墙壁宽宽的缝隙里满是通红的火苗。窗玻璃发出轻微的噼啪声和如丝绸搓揉时一样的瑟瑟声。火越烧越猛,染坊烈焰腾腾,活像教堂圣像壁那般金碧辉煌。

⑥我急忙套上厚实的皮短袄,匆匆穿上了别人的靴子,踢踢踏踏地跑到了台阶。外祖母的举动更是令人惊心动魄,只见她头上披着一只空袋子,身上裹着马被,飞也似的冲进火海,____着:“混蛋们! 硫酸盐! 硫酸盐要爆炸了……”

⑦“格里高利,快截住她,快!”外祖父吼道,“哎,这下她算完了……”

⑧可外祖母已跑出来了,浑身冒烟,弯着身子,双手抱着一大桶装着硫酸盐的瓶子。“老头子,快把马牵出去!”她边咳嗽边哑着嗓子____地叫喊,“还不快把我肩上的马被脱下来,瞎啦,我都烧着了!”

⑨格里高利拿下她肩上披着的马被子,把大块大块的积雪往染坊门里抛。雅科夫舅舅拿着斧头围着他蹿来蹿去。外祖父在外祖母周围奔来跑去,把雪块往她身上扔。外祖母把瓶子塞进雪堆后打开了大门,对着跑来的人直____:“街坊邻居们,快救救这大火吧!马上要烧到仓库了,我们家要是被烧光了,你们也会遭殃的! 来吧,把仓库的顶子扒掉,把干草都扔出去! 各位街坊,一齐动手干吧! ……格里高利,快! 雅科夫,别吓跑……”

继承精神

微尘远,山花近

①万山红遍的金秋,在遥远的大西北,我带着任务,远赴乡郊野岭采风,在前不巴村,后不着店的地方遭遇道路塌方。为我带路的摩的司机刘师傅,急忙跳下车,站在黄尘漫漫的土路上,双手拢成喇叭放声吆喝:“喂,路那边有人吗?……能帮忙挖通路吗?”

②我沮丧地蹲在路边,盯着刘师傅高大的背影,惶恐而焦虑,大脑里不断闪回播放我和他初见的情景,顿时悔意重重,心乱如麻!眼前这条偏僻蜿蜒的乡间土路是单行道,稍有不慎有可能连人带车翻入荆棘丛生的鸿沟中!即使我放弃此行的计划,出租车也根本无法调头!

③五分钟,十分钟过去了,刘师傅还在那里费力而徒劳地呐喊着。我咬牙憋气,心里做好了在这荒山野岭徒坐一整夜的最坏打算。一直紧握方向盘蹙眉沉默的出租车司机也下了车,跟刘师傅一起吆喝:“喂,路那边有人吗?……能帮个忙吗?”

④“喂、喂、喂……忙、忙、忙!”回应我们的只有鹦鹉学舌的群山和越来越凉的山风。

⑤一声悠扬的应答,带动唰啦啦一阵细响,塌方路那端,一片不起眼的、依山靠坡的庄稼地里,忽地冒出个裹着白羊肚手巾的脑袋,在扬声问清楚我们的意图后,这手拄柴棒的老人掉头而去,嘴里说的是他这就回村里去喊人来帮把手,现在手里没拿家什,没法将垮塌在路当腰的土堆铲平。

⑥听人家这么一说,刘师傅和那位不知名的司机一齐转回头看我,面露喜色。我撇撇嘴,心想,这老人,十有八九不会回来了,因为,这地方离他居住的村庄一定十分遥远,任凭我手搭凉棚望尽村路,也未见窑洞组成的村郭坐落在何处!

⑦沉默。等待。

⑧又是数十分钟过去了,A夕阳像一个没有烧透的夹生煤球,半红半黑悬挂在天际,树梢上满是寒凉寡情的秋风。刘师傅站一会儿,蹲一会儿。司机则反复在原地看表、兜圈子,看样子,他有些后悔接了我这档活儿。

⑨听,土堆后面好像有人声!

⑩我们一跃而起,探头看去,呀,好多手执铁锹、锄头的村民,正从带状的小路上陆陆续续汇集而来,带头的就是那弓背老人!他们舞动工具又铲又挖。刘师傅和司机高兴坏了,挽起袖子在路的这端徒手刨土,我也要效仿他们,却被硬生生推开:“你是客人呢,不要把手弄脏了!”

B蒙在夕阳脸上的灰色面纱被风掀开了,夕阳一跃而出,安详地注视着大地,橘色的薄暮里,一群人,正在为一个素不相识的人刨土开路呵,不说别人,就那位黑脸白牙的刘师傅,我认识他也才不到两小时。当时,我在县城里招手问驾摩托车兜生意的他:“黑家洼村怎么走?”他认真打量了我一下,自告奋勇要弃车带路,理由是,那地方路况不好,驾摩托车去危险,不识途的人很容易走岔道,路走岔了,非但今晚回不了城,连个住宿的地方也难找到。他特别强调:“你看看,这天都快黑了,你一个女人家,身上还背着个包……”我见他满脸真诚,便接受了建议,由他带路,当街拦了一辆出租车……哪知,路上遇到这意外出现的“拦路虎”!刚才还差点误会了他。

⑫“拦路虎”被一群陌生人合力“打败了”!我强忍满眼激动的泪花,掏出钱想略表谢意,却被那些粗糙的大手坚决挡回:“那不能要呢,都是小事情嘛!谁人出门不遇个事儿嘛……”

⑬一旁的刘师傅拍拍满是灰尘的手,竟也替他们帮腔:“应该的,咱们这里的人,都这个样儿。快走,天快黑了!”

⑭车子再次启动,夹道而立的是扛着、拄着劳动工具的村民,他们微笑的脸庞朴实而憨厚,挥舞的手臂,像广袤大地上鲜明生动的平安路标,被夕阳镀上了灿灿金色。

⑮车子颠簸前行,我频频回头。远远看去,他们散落道旁,如微尘一样越来越小,越来越小,又像朵朵沁人心脾的山花,越来越近,越来越近。

阅读理解

陶渊明授学

佚  名

①陶渊明归隐田园以后,乡邻中有个读书的少年来向他求教,开始时毕恭毕敬地施了礼,然后诚恳地说:“老先生,我敬佩您的渊博学识,不知您在少年读书学习时,有什么妙法? 小辈在此愿听指教。”

②陶渊明便拉着少年的手,来到他亲手耕种的那块稻田旁边,指着一棵尺把高的禾苗说:“你蹲在禾苗前,____地瞧一瞧,它现在是不是在长高呢?”

③少年便蹲下身子,目不转睛地瞧着,可是直到盯得眼睛酸痛了,那禾苗仍然和原来一样,一点儿也不见长高。他站起来对陶渊明说:“没见长啊!”

④陶渊明反问道:“真的没见长吗? 那么,春起的苗芽,又是怎样变成这尺把高的呢?”少年摇摇头,回答不出来。陶渊明便耐心地启发诱导说:“这禾苗是每时每刻都在生长啊! 可是我们的肉眼察觉不到。读书学习也是同样的道理,知识的增长,也是一点一滴地积累起来的,有时连自己也察觉不到。但只要____,勤学不已,就会由知道很少逐渐变为知道很多。所以说,‘勤学如春起之苗,不见其增,日有所长’,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⑤陶渊明说完,又指着溪边一块大磨石问道:“你再看看那块磨石,为什么会出现像马鞍一样的凹面呢?”

⑥少年随口答道:“那是磨损的。”

⑦“那你可曾见过,它是哪一天被磨损成这样的吗?”

⑧少年想了想,说:“不曾见过。”

⑨陶渊明又因势利导地说:“这是农夫们天天在它上面磨刀,磨镰,磨锄,日积月累,年复一年地磨损的,绝不是一天之功啊!”少年心想,老先生讲这磨石,有什么用意呢?陶渊明看出了少年心中所想,便接着说:“从这磨石,我们也可以悟出另一个学习的道理来,这就是‘辍学如磨刀之石,不见其损,日有所亏’。学习一旦间断停止,所学的知识就会在不知不觉中慢慢忘掉!”

⑩听了这一席话,少年____,明白了“勤学则进,辍学则退”的道理,连忙拜谢:“多谢先生指教,小辈再不敢妄想什么学习妙法了。”

(选文有删改)

阅读下面的现代文,完成练习。

把自己活成一团光明

①你能想象90岁的自己吗?那时,你或许早已过上了养老生活,享受着晚年之乐吧。你肯定很难相信,有这样一位老人,他年近90岁,却仍在不断地学习进步,为中国乃至整个人类贡献着自己的力量。他,就是袁隆平。

②前不久,袁隆平用英文向中非农业合作发展研讨会献上了一段致辞。在视频中,老人表示,愿意帮助其他发展中国家研发杂交水稻,共同解决粮食短缺的问题。要知道,在袁隆平的指导下,杂交水稻在非洲创下了高产纪录,产量从每公顷3吨,变成现在的10.8吨。这段视频下方的评论里,人们的激动之情溢于言表:“达则兼济天下,您是民族的骄傲!”

③良田千顷不过一日三餐,广厦万间只睡卧榻三尺。这句话用来形容袁隆平,再合适不过。作为中国工程院院士的袁隆平,在生活上非常低调简朴:他讨厌高楼大厦,住在很普通的房子里;他穿着15元一件的衬衫、100元左右的皮鞋,戴三百多元的手表,开10万元左右的赛欧汽车。

④袁隆平说:“我们一生有很多东西需要坚守,如果浮躁了,就难以看清事物的本来面目。有些事情,我们也要勇于放弃,必要的放弃是另一种意义上的坚守。”所以,这一辈子,他都坚守在农田,做好一个“农民”。不管风吹雨打,不论是刚做完眼睛手术,还是肺部感染稍有好转,袁隆平在下田这件事上,有着超乎常人的坚持和执拗。

⑤杂交水稻走出国门始于1979年。当时,我国向美国西方石油公司赠送了1.5公斤杂交水稻种子。这些种子在美国种植后,比当地良种增产33%以上。同时袁隆平的团队还开通了国际班,为八十多个发展中国家培养了一万多名杂交水稻技术人员。袁隆平耗费平生的光景,实现了天下人都完成不了的梦。

⑥把颓靡和软弱褪去,把无知和麻木摈弃,努力做这个时代的一把火、一团光,这才是新一代的青年前行的方向。正如学者崔卫平对新一代青年的寄语:你是什么,中国便是什么;你有光明,中国便不黑暗。年近90岁的袁隆平都如此努力,你呢?

(有删改)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