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 难易度:普通

【孟建平】单元测试卷 小语六上 单元自主检测卷(十九)

阅读理解

童 年(节选)

高尔基

①这一天,她正跪着虔诚地祷告,外祖父打开门闯了进来,嘶哑着声音吼道:“老婆子,咱们家着火了!”

②“你说什么?”外祖母“腾”地一下从地板上跳了起来,飞奔而去。

③“叶夫根尼娅,快把圣像摘下来! 娜塔莉娅,快给孩子穿上衣服!”外祖母坚定地____道。外祖父则轻声哭泣起来:“哎哟……哟……”我连忙跑进了厨房,向着院子的厨房已经被照得金光闪闪,地板上飘动着闪闪烁烁的红光。雅科夫舅舅光着脚,边穿靴子,边在地板上蹦蹦跳跳,脚掌被火光灼痛了似的。他大喊:“是米希加放的火! 他跑啦!”

④“混蛋,你放屁!”外祖母一边呵斥舅舅一边使劲推了他一把,差点儿把他推倒在地。

⑤染坊的顶子上火舌在舒卷着,舔着门和窗。寂静的黑夜里,那燃烧的火势如红色的花朵,跳跃着盛开了。染坊墙壁宽宽的缝隙里满是通红的火苗。窗玻璃发出轻微的噼啪声和如丝绸搓揉时一样的瑟瑟声。火越烧越猛,染坊烈焰腾腾,活像教堂圣像壁那般金碧辉煌。

⑥我急忙套上厚实的皮短袄,匆匆穿上了别人的靴子,踢踢踏踏地跑到了台阶。外祖母的举动更是令人惊心动魄,只见她头上披着一只空袋子,身上裹着马被,飞也似的冲进火海,____着:“混蛋们! 硫酸盐! 硫酸盐要爆炸了……”

⑦“格里高利,快截住她,快!”外祖父吼道,“哎,这下她算完了……”

⑧可外祖母已跑出来了,浑身冒烟,弯着身子,双手抱着一大桶装着硫酸盐的瓶子。“老头子,快把马牵出去!”她边咳嗽边哑着嗓子____地叫喊,“还不快把我肩上的马被脱下来,瞎啦,我都烧着了!”

⑨格里高利拿下她肩上披着的马被子,把大块大块的积雪往染坊门里抛。雅科夫舅舅拿着斧头围着他蹿来蹿去。外祖父在外祖母周围奔来跑去,把雪块往她身上扔。外祖母把瓶子塞进雪堆后打开了大门,对着跑来的人直____:“街坊邻居们,快救救这大火吧!马上要烧到仓库了,我们家要是被烧光了,你们也会遭殃的! 来吧,把仓库的顶子扒掉,把干草都扔出去! 各位街坊,一齐动手干吧! ……格里高利,快! 雅科夫,别吓跑……”

(1)、根据文意,选择下列词语填入文中的横线处。(填序号)

A.大声嚷嚷 
B.弯腰鞠躬 
C.厉声喝令 
D.气喘吁吁

(2)、选文着重描写外祖母面对大火时的言行,请先用简洁的语言梳理,然后完成评析。

①听说失火,飞奔而去

⑤叫外祖父牵马,脱马被

上述关于外祖母的表现中你印象最深的是第处,原因是

(3)、选文第⑤自然段是小说的描写,还运用了等修辞手法,突出了,从侧面衬托出
(4)、《童年》一书人物众多,人物形象鲜明,请用简洁的语言完成表格。

人物

与阿廖沙的关系

特点或品质

相关情节或事例

“小茨冈”

是他外祖父家收养的孩子,也是他的玩伴。

“好事儿”

 

举一反三
课外阅读

卢沟桥烽火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了我国东北三省,接着又(残  蚕)食华北,妄图把侵略的魔爪伸向全中国。至1937年上半年,北平的东、北、西三面都被日军和伪军控制,位于北平西南郊的卢沟桥便成了平津通往南方的咽喉要道。

1937年7月7日深夜,星光暗淡,万籁俱寂。一支全副武装的日本军队,偷偷地向卢沟桥摸来。驻守在卢沟桥的中国士兵发现了敌情,便大声喝问:“谁?口令!”一个日本军官气势汹汹地说,他们有一个士兵失踪了,要到宛平城内去“搜查”。这显然是蓄谋已久的挑衅行为。面对敌人的无理要求,守桥的中国士兵当(既  即)严词拒绝。日军恼羞成怒,首先向中国军队开起火来。中国守军立即开枪还击。但由于众寡悬殊,守桥部队伤亡较大,只得暂时退守大桥东头的宛平县城。

第二天凌晨,日军向宛平城发动进攻。早有防备的中国守军同仇敌忾,奋起还击,打得日军人仰马翻。当天晚上,大刀队员们手握大刀,腰佩手榴弹,又悄悄地向卢沟桥进发。到了桥头,大刀队员们齐声呐喊:“小鬼子,看刀!”日寇猝不及防,一个个人头滚落,尸横桥头。这时,我们的援军又从敌人背后杀来,两面夹击,打得日寇鬼哭狼嚎,抱头鼠窜。激战一直持续到9日凌晨,侵占桥头的日军全部被歼,卢沟桥又回到了中国军队的手中。

但是,日寇不死心,继续向平津一带调集兵力,不断对中国军队发起攻击。中华民族处在生死存亡的关头。

卢沟桥事变的第二天,中国共产党就通电全国,大声疾呼:“平津危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号召全国军民团结一致,把日本侵略者赶出中国。

卢沟桥事变拉开了中国全民族抗战的序(幕  慕)。一场伟大的抗日战争全面展开了。

展民族精神。

ㅤㅤ①茫茫的草海,一眼望不到边。大队人马已经过去了,留下一条踩得稀烂的路,一直伸向远方。

ㅤㅤ②干粮早就吃光了,皮带也煮着吃了。我空着肚子,拖着两条僵硬的腿,一步一挨地向前走着。背上的枪支和子弹就像一座山似的,压得我喘不过气来。唉!就是在这稀泥地上躺一会儿也好啊!

ㅤㅤ③迎面走来一个同志,冲着我大声嚷:“小同志,你这算什么行军啊?照这样,三年也走不到陕北!”

ㅤㅤ④他这样小看人,真把我气坏了。我粗声粗气地回答:“别把人看扁了!从大别山走到这儿,少说也走了万儿八千里路。瞧!枪不是还在我的肩膀上吗?”

ㅤㅤ⑤他看了看我,笑了起来,就和我并肩朝前走。他比我高两头,宽宽的肩膀,魁梧的身材,只是脸又黄又瘦,两只眼睛深深地陷了下去。

ㅤㅤ⑥我问他:“同志,你在哪部分工作?我怎么从来没见过你呀?”“我吗?在军部。现在出来找你们这些掉队的小同志。”他一边说,一边摘下我的枪,连空干粮袋也摘了去。“咱们得快点儿走呀!你看,太阳快落了。天黑以前咱们必须赶上部队。这草地到处是深潭,掉下去可就不能再革命了。”

ㅤㅤ⑦听了他的话,我快走几步,紧紧地跟着他,但是不一会儿,我又落了一大段。

ㅤㅤ⑧他焦急地看看天,又看看我,说:“来吧,我背你走!”我说什么也不同意。这一下他可火了:“别磨蹭了!你想叫咱们俩都丧命吗?”他不容分说,背起我就往前走。

ㅤㅤ⑨天边的最后一丝光亮也被黑暗吞没了。满天堆起了乌云,不一会儿下起大雨来。我一再请求他放下我,怎么说他也不肯,仍旧一步一滑地背着我向前走。

ㅤㅤ⑩突然,他的身子猛地往下一沉。“小同志,快离开我!”他急忙说,“我掉进泥潭里了。”我心里一惊,不知怎么办好,只觉得自己也随着他往下陷。这时候,他用力把我往上一顶,一下子把我甩在一边,大声说:“快离开我,咱们两个不能都牺牲!……要……要记住革命……”

ㅤㅤ⑪我使劲儿伸手去拉他,可是什么也没有抓住。他陷下去了。

ㅤㅤ⑫我的心疼得像刀绞一样,眼泪不住地往下流。多么坚强的同志!为了我这样的小同志,为了革命,他被这可恶的草地夺去了生命!

ㅤㅤ⑬风,呼呼地刮着;雨,哗哗地下着;黑暗笼罩着大地。“要记住革命!”——我想起他牺牲前说的话。对,要记住革命!我抬起头来,透过无边的风雨,透过无边的黑暗,我仿佛看见了一条光明大路,这条大路一直通向遥远的陕北。我鼓起勇气,迈开大步,向着部队前进的方向走去。

我的童年(节选)

季羡林

我虽然对正课不感兴趣,但是也有我非常感兴趣的东西,那就是看小说。我叔父是古板人,把小说叫作“闲书”,闲书是不许我看的。在家里的时候,我书桌下面有一口盛白面的大缸,上面盖着一个用高(梁 梁)编成的“盖垫”。我坐在桌旁,桌上摆着“四书”,我看的却是《彭公案》《济公传》《三国志通俗演义》等等旧小说。《红楼梦》大概太深,我看不懂其中的奥妙,黛玉整天哭哭啼啼,为我所不喜,因此看不下去,其余的书都是看得津津有味。冷不防叔父走了进来,我就连忙撤起盖垫,把闲书往里一丢,嘴巴里念起“子曰”“诗云”来。

到了学校,用不着(妨 防)备什么,一放学,就是我的天下。我往往躲到假山背后,或者一个盖房子的工地上,拿出闲书,狼吞虎咽似的大看起来。常常是忘记了时间,忘记了吃饭,有时候到了天黑,才摸回家去。我对小说中的绿(lu)林好汉非常熟悉,他们的姓名背得滚瓜烂熟,连他们使用的兵器也如数家珍,比教科书熟悉多了。自己当然也希望成为那样的英雄。有一回,一个小朋友告诉我,把右手五个手指往大米缸里猛戳,一而再,再而三,一直到儿百次,上千次,练上一段时间以后,再换上砂粒,用手猛戳,最终可以练成铁砂掌,五指一戳,能够戳断树木。我颇想有一个铁砂掌,信以为真,猛练起来,结果把指头我破了,鲜血直流。知道自己与铁砂掌无缘,才停止不练。

回忆我的父亲鲁迅

我的名字是父亲给取的,“先取一个名字‘海婴’吧!‘海婴’,上海生的孩子,他长大了,愿意用也可以,不愿意用再改再换都可以”。从这一点来看,父亲很民主,就是这么一个名字,他也很尊重我将来的自主选择。

很多人对父亲在家庭里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感兴趣。其实我小时候并没感觉到自己的父亲跟别人家的有什么不一样,只记得父亲一旦工作,家里一定要保持安静。四五岁的时候,保姆许妈便带我到后面玩,那时候上海也不大,房子后面就是农地,父亲觉得百草园有无限乐趣,而我的天地比百草园大得多,有小虫子,有野花,这里也是我的乐土。

很长一段时间,父亲的形象都被塑造为“横眉冷对”,好像不横眉冷对就不是真正的鲁迅、社会需要的鲁迅。的确,鲁迅是爱憎分明的,但不等于说鲁迅没有普通人的情感,没有他温和、慈爱的那一面。我后来也问过叔叔周建人好多次:“你有没有看见过我爸爸发脾气的样子?”他说从来没有。我又追问,他是不是很激动地跟人家辩论?他们告诉我说,他平素就像学校老师一样,非常和善地跟人讲道理,讲不通的时候也就不讲了。人家说,鲁迅的文章很犀利,嬉笑怒骂皆成文章之类的,但那是笔战,是和旧社会、旧思想在对抗,必须激烈。过去把鲁迅误导了,应该把鲁迅归还到他自己的真面目。

父亲跟我讲的是带绍兴口音的话,他喊我“乖姑”,有点像广东话中称呼孩子的方式。七十年前的上海夏天湿度非常大,又没空调,整天身上、背上都是湿漉漉的,每年一到夏天,我总要长一身痱子,又红又痒,又抓挠不得。晚饭以后,跑到二楼,躺在父亲床上,那时天色已暗,但为了凉爽并未开灯。这时候父亲就准备一个小碗和海绵,把一种药水摇晃几下,用药水把海绵浸湿,轻轻涂在我胸上或背上,每搽一面,母亲用扇子扇干,因为有机会亲近父亲,可以不怕影响父亲写作而被“驱赶”,我躺在父母中间,心里无比温暖。直到天色黑尽,父亲又要开始工作了,我才恋恋不舍地回到三楼自己的房间里睡觉,这是我记忆中最快乐的时光。

有的家庭是严父慈母或是严母慈父,孩子依赖父亲或母亲更多一些,但我的家庭没有,就是一种非常温馨、平和的家庭氛围,不是看见父亲就远远地敬畏、蹑手蹑脚的,没有这种恐惧、害怕的感觉。

现代文阅读。

等着我

①等着我,做好了一回,我就就做起,在这个栏目里,不是我付出了,是我得到了。

②有些朋友看了节目,说哭得稀里哗啦,劝我远离这样的苦难,显然是心疼我。其实我不这么看。你上哪儿能找到这些苦难啊?谁会面对面地向你讲述人性的挣扎啊?体味别人的命运,等于你又活了几回。在他们面前,我学会了倾听,学会了分担、分享……

③灵魂的成长,多数来自苦难。

④她是一个白头发、白眉毛、浑身上下都白成一片的白化病女孩,她一上台就把我震住了。

⑤她说:“我走在大街上,回头率比你们名人高,有一个男孩为了看我,头都撞到树上了。”她一米四几的个子,顿时就在你面前高大起来了。

⑥她说她清楚地记得父亲是怎样抛弃她的。那时她已经7岁了,父亲扔她的那一天对她很好,先问她想吃糖吗,她说想吃,父亲就领着她上村里的小卖部买了糖,然后领着她向村外走。走到镇上的一家小店又买了糖,继续领着她往人多的城里走。这回她紧紧地抓住父亲的衣服,害怕走丢。父亲被她扯着走了很远,最后他们停在一条小街道上,那是个路口。父亲说:“你在这儿等着,我去给你买吃的。”父亲指着东,却走向了西。“我害怕,追上了父亲,这回我是死死地扯着父亲的衣角。不知为什么,父亲又领着我上了火车站,那是我第一次看见火车。那时候天黑了,我也饿了,父亲说给我买吃的去,就再也没回来。半夜警察把我带到了派出所,后来又把我送到了杭州福利院,我在那儿一待就是十几年。”

⑦我问她恨父母吗,她说不恨。“想找父母也不是为了让他们必须认我,我就是想告诉他们,他们的这个孩子不是那么糟糕。”小姑娘边说边晃荡着挂在胸前的那三枚特奥会奖牌。震撼哪!一个清楚记着被亲生父亲抛弃的孩子,心里没有仇恨,如此豁达!

⑧她说要为我唱首《隐形的翅膀》,可她一张嘴我就哭了,一分多钟的歌,我哭得站不住。不是悲伤,是欢喜,是温暖,是力量。懂事的她看见我哭了,竟然在台上说:“我抱抱你吧,倪萍阿姨!”强大的我被更强大的她融化了。

⑨告诉她结果吧,这样的孩子还有什么不能承受的?她的求助失败,我们并没有找到她的父母。本来这是一个我们最有信心成功的案例,因为它具备了所有能找到的条件。或许她父母不愿接受,或许再次抛弃了她,或许……

⑩站在台上听到这个结果的她还是有些失望。我离她很近,看着她似笑似哭的表情有些心痛,想问问她今后的打算。现场的赵忠祥老师建议她去主持一个励志的节目,因为她声音很美。我现场反对。谁愿意天天从电视上看到这么一个特殊的孩子?孩子本身也会受到伤害的。还是做幕后吧,我和小倩都可以帮她!在当地找一个广播时段,以心交心地和不想露面的听众建立热线。

⑪孩子感动了,说:“倪萍阿姨,我十几年前见过你,你不记得我了?”我不记得了。因为这样的孩子外表都差不多,真不记得了。一张照片出现在大屏幕上,啊,想起来了!十几年前,我去杭州福利院做好事来着,那个时候的她更矮。想起来了,使劲扯着我衣服的那个小白姑娘!天哪,我的心更不能平静了。

⑫回到家里,依然放不下这个女孩。由衷地想为她画幅大画,画如果值钱,就更能帮她了。

⑬等着我!

(有删改)

现代文阅读。

远 行

李森祥

①一走进大溪滩,就能望见我家的屋,望见那扇开启着的门。门像掉光了牙齿的老人之口,像是要说什么,又像是什么也不想说。有时,我觉得门总是在等。

②我去县城参加征兵体检,合格了。该怎么向父亲母亲说呢?他们愿意儿子离开那么长久吗?

③母亲坐在门槛上,两手抵在下巴上,目光恍惚。听我叫她一声,眼睛就有些红了,扯起围裙揩眼角,叹了一口气说:“你一定验上了。”母亲说完就离开门槛去烧夜饭。

④我就坐在母亲坐过的地方,屁股下面热烘烘的。父亲声音很低地说:“你娘等你半天了。”

⑤第二天起,我就发觉,芋艿、薯丝炒辣椒、大白菜,这些平日里最爱吃的莱,几乎每顿都有。我对母亲说:“你不用搞这搞那了,我又不是客人,我是你儿子。”母亲说:“儿子出门就是客。娘对不住你。人家儿子上大学出远门,都要办一桌酒肉饭的。娘办不起,你别怪。

⑥母亲杀了一只鸡,这是我们家唯一的鸡。这鸡过年要派大用,母亲却将它杀了。她像是早有准备,把弟弟妹妹们都支开,才端出鸡让我吃。我怎么咽得下?我坚持全家人上起光,不然,我一口也不吃。母亲只好让步。吃的时候,弟弟妹妹们却都不肯往鸡肉里动筷子。后来,我发现母亲的眼睛都在往弟弟妹妹们的脸上瞟。

⑦我离家的日子快到了,母亲愈发忙,门槛上跨进跨出的,忙得她平日里最喜欢坐的门槛也不坐了。

⑧终于到了这天。早晨,我睁开眼,看到我脑袋旁摆着一套崭新的蓝咔叽布中山装。这是母亲的习惯。每年过年时,母亲总是在年夜里悄悄放上一套新衣在我枕头旁,让我能穿着新衣去和村里的小伙伴们比谁的衣服做得好。比过了,就疯玩。常常是,新衣服穿一天就弄得很脏或把扣子绷掉了。晚上,母亲一边给我钉扣子,一边埋怨我:“你这孩子,娘给你做套衣服不容易,你怎么一点儿都不爱惜……”今天,我又穿上新衣服了。我知道该怎么爱惜,却要走了。

⑨村子里的人知道我要走,都来看。屋子里,屋门口,有不少人。房里只有母亲。母亲坐在一只旧的箱柜前,箱柜上翻开一只梳妆盒。梳妆盒是母亲的陪嫁,这几年不大见到她用,梳妆盒很旧了,镜子已经氧化得斑斑点点。母亲的脸映在镜子里,我看到母亲的脸也斑斑点点。母亲很耐心很仔细地梳着头,头发滋滋的。母亲将扑了水的头发梳得很光鲜。

⑩母亲见我很仔细地看她,就不好意思地一笑说:“娘老了。”我连忙说:“娘不老。”

⑪母亲就笑笑。结果一笑笑出满脸皱纹。

⑫我见了,心里怦然一动,眼眶里热热的,便连忙退出房门。

⑬该上路了,门外有很多人送我。当我一脚跨出门槛的时候,无意之中碰了一下我家的木门,木门“吱——嘎”叫了一长声。后来,这一声也很深地刻进我心里。

⑭突然,有个女人叫了一声,说:“你们家今天跟过年一样。”我发现,我们家人人都穿着新衣服,的确跟过年一样。

⑮我走到母亲与父亲面前,想唤他们一声,结果喉咙里像堵着什么,只是低低说一声:“我去了。”我点点头,父亲和母亲也就点点头。

⑯我在大溪滩的旷野里,再一次回头,再一次遥望我家的门。我母亲穿着新衣,梳着很光鲜的头,倚在木门上。父亲坐在门口,猛抽旱烟。

从这时起,我不知道,父母以及那扇我走进走出的门是离我近了还是开始遥远了……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