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 难易度:普通

广东重点名校入学分班真卷 2021年广州三中分班语文真卷

阅读下面的现代文,完成练习。

把自己活成一团光明

①你能想象90岁的自己吗?那时,你或许早已过上了养老生活,享受着晚年之乐吧。你肯定很难相信,有这样一位老人,他年近90岁,却仍在不断地学习进步,为中国乃至整个人类贡献着自己的力量。他,就是袁隆平。

②前不久,袁隆平用英文向中非农业合作发展研讨会献上了一段致辞。在视频中,老人表示,愿意帮助其他发展中国家研发杂交水稻,共同解决粮食短缺的问题。要知道,在袁隆平的指导下,杂交水稻在非洲创下了高产纪录,产量从每公顷3吨,变成现在的10.8吨。这段视频下方的评论里,人们的激动之情溢于言表:“达则兼济天下,您是民族的骄傲!”

③良田千顷不过一日三餐,广厦万间只睡卧榻三尺。这句话用来形容袁隆平,再合适不过。作为中国工程院院士的袁隆平,在生活上非常低调简朴:他讨厌高楼大厦,住在很普通的房子里;他穿着15元一件的衬衫、100元左右的皮鞋,戴三百多元的手表,开10万元左右的赛欧汽车。

④袁隆平说:“我们一生有很多东西需要坚守,如果浮躁了,就难以看清事物的本来面目。有些事情,我们也要勇于放弃,必要的放弃是另一种意义上的坚守。”所以,这一辈子,他都坚守在农田,做好一个“农民”。不管风吹雨打,不论是刚做完眼睛手术,还是肺部感染稍有好转,袁隆平在下田这件事上,有着超乎常人的坚持和执拗。

⑤杂交水稻走出国门始于1979年。当时,我国向美国西方石油公司赠送了1.5公斤杂交水稻种子。这些种子在美国种植后,比当地良种增产33%以上。同时袁隆平的团队还开通了国际班,为八十多个发展中国家培养了一万多名杂交水稻技术人员。袁隆平耗费平生的光景,实现了天下人都完成不了的梦。

⑥把颓靡和软弱褪去,把无知和麻木摈弃,努力做这个时代的一把火、一团光,这才是新一代的青年前行的方向。正如学者崔卫平对新一代青年的寄语:你是什么,中国便是什么;你有光明,中国便不黑暗。年近90岁的袁隆平都如此努力,你呢?

(有删改)

(1)、【多选题】“达则兼济天下”指显达得志之时就要造福天下百姓,袁隆平(    )这些做法是对这句话的最佳诠释。
A、指导种植的杂交水稻在非洲创下高产纪录。 B、开通国际班,为八十多个发展中国家培养杂交水稻技术人员。 C、愿意帮助其他发展中国家研发杂交水稻,共同解决粮食短缺问题。 D、研究的杂交水稻走出国门,惠及他国。
(2)、【多选题】袁隆平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一团光,体现在他(    )
A、热爱学习,活到老,学到老。 B、生活上低调简朴,工作上认真严谨。 C、研发杂交水稻有着超乎常人的坚持和执拗,从未放弃。 D、淡泊名利,甘于奉献。
(3)、【多选题】“你是什么,中国便是什么;你有光明,中国便不黑暗。”对这句话理解正确的是(    )
A、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B、成绩只属于个人,与国家无关。 C、个人的发展与祖国的前途息息相关。 D、只需要让自己变优秀就行了,不用管别人是怎样的。
(4)、作者认为新一代青年前行的方向是什么?
(5)、袁隆平说:“有些事情,我们也要勇于放弃,必要的放弃是另一种意义上的坚守。”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他放弃的是什么,坚守的是什么。
(6)、请联系实际,说说我们这一代人怎样做才能“把自己活成一团光明”。
举一反三
阅读《风吹白鸽拨琴弦》这个音乐故事,完成练习。

风吹白鸽拨琴弦

    ①英国街头,在伦敦的鸽子广场,感受到的不只是异乡风情。

    ②这天,云淡风轻,我在熙熙攘攘的广场上慢慢逛,细细看,在转眼的瞬间,一位老人映入眼帘。

    ③我驻足,观察着他:他穿着米黄色风衣,戴着一顶黑帽子,鼻梁上,深色镜框下镶着一双深邃的蓝色眼睛。他坐在藤木长椅上,手拿着原木色吉他,独特的气质,合适的穿着,在蔚蓝天空的映衬下,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

    ④他布满皱纹的手,开始缓缓拨动琴弦,悠扬的琴声绵延流出。我的目光停留在他的指尖,他的手法变化多端,节奏轻快,手指的转换让我目不暇接。突然,他双眼微闭,身体有节奏地晃动。这不用琴谱的曲子,却如行云流水,酣畅淋漓。我心里不由得暗自赞叹。

    ⑤在他正前方的琴袋里,装满了铜币。这些铜币,在阳光的照耀下闪闪发光,如此和谐。一曲终了,我缓缓走上前,俯身弯腰,几枚铜币轻轻落下,声音清脆,这是我对他琴声的致谢。我望着他,笑了笑,本想夸赞他的琴技高超,却觉得此刻无言胜有言,他也回报了一个慈祥的笑容。

    ⑥我正准备转身而去时,又一曲响起。开始反复快奏回旋,似流水潺潺,清澈明丽。忽而节奏轻快,伴着拍打琴身,如二重奏般奇妙。一会儿琴风又突转,像悲伤的颂歌,叙述着忧愁。最后高亢激昂,让人赞叹。他好像在变着世间最高超的魔术,浮动的手影,颤动的琴弦,如此契合。

    ⑦我不打算再去繁华的商店,便走向他对面的环石椅,背靠着花坛,静静地坐着,远远地望着,微闭双眼,陶醉在这无限的美好中。

    ⑧“小姑娘,你也在听他弹吉他吗?”一位东方中年女士问我。“对的。”我微笑回答。“其实你别以为他是卖艺的。我移居到剑桥五年了,常常在广场看到他。后来听人说他年轻时非常有才华,而且现在生活也很富足,但是他就是每天在固定的时间来这里弹吉他,本来只是为了传播快乐,后来竟有人把他当作卖艺的,给他钱。开始时他有些手足无措,但慢慢地,他认为这是别人对他音乐的肯定,心里也获得了坦然和更多的快乐,便欣然接受了。我虽然不懂音乐,但我可以肯定,他从来没有弹过相同的曲子。”听后,我对老人多了几分敬佩。长年累月,不弹相同的曲子,这得有多高的造诣?

    ⑨我朝他的方向望去,此时,不知他又在弹奏一首什么曲子。 我忽地发现,在他身旁,有一群白鸽,这些白鸽扇动着翅膀,似一片白色的海洋。那情形,似乎是在为老人伴舞,相互配合得那么默契,好似多年的挚友。我从来没有看见过这么多的白鸽飞舞,也从来没有遇见过如此人物合一的震撼场面。

    ⑩我朝他的方向,再次深深鞠了一个90度的躬。

——作者黄舒灿,有删改

小井红军医院

在井冈山市茨坪镇西北约6千米处,有一幢由木头架起来的两层楼房,它就是人民军队历史上第一所正规医院———小井红军医院。

1928年4月,毛泽东率领的秋收起义部队与朱德、陈毅带领的南昌起义部队余部和湘南农军在井冈山胜利会师。胜利会师后,红军队伍不断壮大。与此同时,国民党反动派调集重兵进攻井冈山革命根据地。随着战斗次数日益增多,红军伤员人数急剧增加。于是,红军又建立了大井医务所。1928年夏,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中心已由茅坪转向茨坪。红四军军委决定在茨坪建立“红光医院”,后来改名为“小井红军医院”。

医院为全木质结构,屋面用杉树皮覆盖,上下两层共32间病房,建筑面积约900平方米。平面布置为中廊式,将病房分成南北两半。医院设有门诊室、手术室、办公室等。

要修建一所像样的正规医院,需要大量的人力、财力、物力,红军官兵一听要建立自己的正规医院,纷纷捐款。尽管有大家捐款,但当时的井冈山斗争条件极为艰苦,加上敌人的经济封锁,红军医院的设施十分简陋。为了解决建筑材料的问题,大家上山砍树做房梁,用杉树皮当瓦片。在治疗伤员时,只能用木工锯子作骨锯,用杀猪刀代替手术刀,用竹子做成消毒盒,用小竹条制成镊子,用盐水、石灰水代替消炎药水,绷带、纱布反复使用也舍不得废弃。

1929年1月,国民党军队对井冈山根据地发动第三次“会剿”红四前委决定只留一小部分部队守山,主力向赣南、闽西转移由于敌我力量悬殊,井冈山在主力转移后失守,住在小井红军医院和群众家中的130多名重伤病员落入敌手。

敌人妄图通过他们掌握红军主力的转移方向,马上对他们进行威逼利诱、严刑拷打,但是,始终没有一个人说出党组织的秘密。最后,无计可施的敌人就在稻田的对面架起了机枪,对战士们疯狂扫射,这130多名重伤病员全体壮烈牺牲。最后,敌人还放火烧毁了这座红军医院。

资料 1967年,井冈山人民按历史原貌修复了小井红军医院。1972年,在小井原墓地建了烈士墓和烈士碑。1987年,江西省人民政府公布小井红军医院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卖面包的小女孩

马海霞

①我被护士领着离开病房,准备去八楼手术,一位小女孩提着两大袋面包堵在了病房门口,她把两大袋面包放在地上,弯腰,然后目视大家,伸出了三个手指,示意她的面包三元一个。老公忙掏出二十印元钱递给小女孩,然后让她取六个面包放在我的病床上,又对同病房的人说:“这孩子可能不会讲话,大家帮帮她,买点她的面包吧。”

②我从手术室出来后,老公见我已无大碍,便给我难了个护工,然后去公司打理业务去了。

③下午,病房门被推开,那个卖面包的小女孩又来了,依旧提着两大袋面包,弯腰,然后目视大家,这次她没有打哑语,而是用极低的声音吐出几个字:“帮帮我吧。”

④“哎呦,原来她会说话!那昨天干嘛打哑语欺骗大家消费?”“这孩子心术不正,装可怜让大家买她的面包,哼,骗人只能骗一次,坚决不再上当。”“昨天买的面包还没吃呢,今天就不买了。”大家纷纷指着桌子上的面包对她讲。

⑤她没有离开,依旧呆站在原地,行弯腰礼,目光扫过病房里的每个人,楚楚可怜的模样里掺杂着一股不卖掉面包绝不离开的“黏人”劲儿,让人甚是生厌。我躺在病床上暗自庆幸:幸亏老公不在,否则他定招架不住她这可怜见儿。病房里的人不再理会她,任她站在那里,也不会和她目光对接,五分钟后,她提着袋子弯腰退出了病房。

⑥第二天,我能下地自己走动了。下午病房门被推开,那个卖面包的小女孩又来了,“帮帮我吧。”说完便立在原地,不待够五分钟她是不会离开的,但大家这次都懒得和她对话,把她当空气是对她最大的冷遇。我看不下去了,走到她面前说:“大家不想买面包,你待多久也没用。”她仿佛没有听见我的话,还呆立在那里,“好个倔丫头,你越这样,我们越不买。”她退出病房后,大家一致这样决定。

⑦以后的每天下午,小女孩准时光顾病房。她一进病房,大家就假装睡觉,连看都不看她。但也有病房里的人脾气不好,会把她赶出病房,“嘭”的一声把她关在病房门外。

⑧医生给我做了各项检查,说我手术恢复得不错,过几天就可以出院了。老公一早赶来,我和他说起卖面包的小女孩的事情,他勃然大怒,对我一顿数落,说我心理阴暗,没同情心,小女孩只是用自己的方式推销面包而已,她没有乞讨,她的行为不是欺骗,三元一个面包不贵,她卖的面包味道也不错,只是在病房里多待几分钟而已,不买也就罢了,你怎么能够去讽刺她,赶她走……我不想跟他在这件事上无休止地争辩,偷偷把他兜里的钱都没收了,哼,等下午那个小女孩再来卖面包,我看他用什么买。

⑨整整一天,病房里都没出现小女孩的身影。第二天,第三天,她一直都没来,我心里有点儿牵挂了,是不是我那句话刺激或伤到她了?

⑩我悄悄问护士,卖面包的小女孩咋没有来?护士告诉我,小女孩患有哮喘和先天性脊柱弯曲,冬天天冷风硬,极易引发她的哮喘病发作。她家里也不宽裕。医院知道她的情况后特许她在病房里卖面包,为了不影响到患者休息,规定她一个病房最多只能停留五分钟。

⑪“她这几天怎么没来?”我怯生生地问。

⑫“这几天天冷,肯定是哮喘病犯了。”

⑬“那她应该进病房走一圈,没人买就赶紧离开,也好早点回家呀。”

⑭“让她最多停留五分钟,她就停留五分钟,不管人家买不买,或许她觉得在规定的时间内努力推销她的面包,心里才坦然。”

⑮我走出护士站,老公帮我办完出院手续,收好行李坐在病床上等我,“我想给那个卖面包的小女孩留封信。”我的提议老公马上赞同,品我把信交给了护士,让她转交给小女孩。出了医院,老公问我信里写了啥,我说,什么都没写,就是把没收你的零花钱都塞到了信封里。

母亲为我做棉被

①天还没有冷时,娘就从百里外的乡下给我送来了世床新棉被。

②俗话说:“秋风凉,娘心慌。”每年进入中秋八月,自家责任回水里的半亩棉花刚开,娘就在阳光很好的午后去摘棉。棉花一朵一朵地开,娘就一朵一朵地摘。摘下来的头喷棉花,是娘给我这个唯一不在她身边的孩子的专用棉。用它絮棉被,絮棉衣。娘常说:“一条棉被七斤三,暖暖和和过冬天。”

③娘把头喷棉花摘回来后,背到房顶上,铺上苇席,将棉花晒得干干的,透透的。然后,背到三里开外的邻村轧花坊将棉花弹成棉絮。回家后,她便把这白云一般的棉絮照旧背到房顶上,苇席用笤帚扫过,将新买的白崭崭的被里铺上去,便开始絮棉被了。只见娘把棉絮撕成巴掌大小的棉片子,一片一片往白被里上沾,沾了一层又一层。最后,可着被里摊成蓬蓬松松、厚厚道道的一大片。接着,娘便把印着大朵大朵红牡丹图案的花被面覆盖上去,再把用秫秸秆儿扎成的箅子放到上面,用手摁来摁去,待棉絮稍微踏实些后,娘就把比花被面宽出两三指的白被里从四边挽上来,腿跪在上面,然后在头皮上润润针,便飞针走线起来。我在旁边看了,怀疑这还是不是平日动作有些缓慢的母亲。阳光下,清楚可见她的头发和眉毛上落满了细细的棉花绒毛,似一层初霜,闪着亮儿。这就是儿的娘亲啊!此时,八月的阳光照着母亲,照着老屋,而花喜鹊则在枝头跳来跳去,喳喳叫着,伴着娘哼着的好听的小曲,温馨得有让人想落泪的感觉。如果有邻家婶儿上房,就会打声招呼:“给儿子做棉被哪。”娘立刻就会抬起头来,喜盈盈地回道:“你算猜对了!有了这新棉被,今冬下三尺厚的雪,我也睡得安稳了。”听娘那愉悦的口气,就像戏里的花木兰打了胜仗归来一般。

④新棉被做好后,娘从房上抱下来,放到炕头上。这时,父亲收工回来了,摸摸暄腾腾的被子,风趣地说:“嗬!能把人暖和个跟头。”妹妹从学校回来了,嗅嗅被子,说:“好香的阳光味儿!”弟弟从外面疯跑回来了,一见炕上的新棉被,不管三七二十一,跳上去就翻筋斗。父亲在一旁看了笑眯了眼,娘便举起扫炕用的笤帚在弟弟的屁股上轻轻拍打着:“你个猴崽子。快下来,看给你哥弄脏了。”在一床新棉被面前,一家人高兴得像过年。

⑤现在已进入冬季了,夜里比前些日子冷了不少。离家在外的我从橱子里搬出娘做的那床新棉被,捂在身上看书。当打开被子的一刹那,母亲味儿、阳光味儿和着家的气息扑面而来。这足足七斤三两的新棉被,如浸透了阳光的云彩一般,一下子将我包裹起来,还未等把身子捂热,心早已经暖暖地醉了。不知何时,两滴热泪滴到了书本上……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