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 难易度:普通

【孟建平】单元测试卷 小语五上 单元自主检测卷(六)

时代的印记

《觉醒年代》

剧情简介:

《觉醒年代》这部剧展现了从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到中国共产党成立这段____的历史画卷。陈独秀推行的新文化运动解放人们的思想。李大钊组织的马克思学说研究会为建党作了重要准备。毛泽东创办的《湘江评论》传播介绍新思想,探索改造社会的道路。这些____的伟人因为这部剧而变得鲜活起来,那些寥寥几笔的生平也因这部剧而变得饱满起来。伟人们的____是他们留下的特有“印记”,而我们此刻的美好生活也正是这部剧未拍的“续集”。

一稻济世,万家粮足

袁隆平是我国土生土长的世界级农业科学家。面对当时的饥荒,他立志要用农业科学技术去击败饥饿的威胁。对于杂交水稻的探秘,袁隆平总是百折不挠,一往无前。为了培育高产水稻,他守在田里,几乎不分昼夜。终日忍受太阳暴晒,即使刮风下雨,他也不曾躲避,时常戴着一顶破斗笠,留在田里,死盯死守。他也很较真,再高的田埂、再陡的斜坡,都要爬一爬,把试验田看个仔细。①每次来到田间,他都要掰开禾苗细心查看,细数谷粒个数。他还时常一边抚摸稻穗,一边和它对话,甚至在劳作之余还为稻谷拉小提琴。他曾说:“我一直有两个梦想,一个是禾下乘凉梦,一个是杂交水稻覆盖世界梦。”就这样,袁隆平用他的科学实践,揭开了杂交水稻大面积种植的序幕。

披肝沥胆,医者仁心

吴孟超是中国肝胆外科之父。在他看来,外科医生的手是刀的支点,刀又是手的延伸。他这双不寻常的手,因常年握止血钳,早已发生变形。这双“执着”的手,在新中国成立之后就不曾放下手术刀。这双“真诚”的手,在给病人检查身体时,总是会先搓搓热,捂捂暖。这双“凌厉”的手,也会在学生犯错时,狠狠叩击桌面。这双手,在患者心里象征着生命的希望。②当医院因他的身体情况,给他减少手术时,他的眉毛就会拧在一起,垂着眼睛,耷拉着脸,一脸不高兴。吴孟超曾说过:“医药有时会穷尽,但唯有不竭的爱能照亮一个受苦的灵魂。”就是这样一个人,在肝脏的方寸之地破译生命密码,创造了中国肝胆外科无数个第一。

资料袋

5月22日,袁隆平、吴孟超院士相继离开人世。消息传来,举国震惊。人们纷纷为这两位科学巨人的离世而哀悼。一生只做一件事,一心只怀天下人。伟人虽逝,功绩不朽!

(1)、请将下列成语的序号填到《觉醒年代》中合适的位置。
A.丰功伟绩 
B.舍己为公 
C.波澜壮阔
(2)、根据语段,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觉醒年代》展现了新中国成立后的辉煌成就。 B、袁隆平对杂交水稻的研究总是百折不挠,一往无前。 C、吴孟超认为只有不竭的爱能照亮一个受苦的灵魂。 D、语段中的伟人们为时代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
(3)、上述人物都为国家的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请你结合语段内容,完成表格。

人物姓名

主要贡献

陈独秀

推行新文化运动

李大钊

创办《湘江评论》

袁隆平

创造中国肝胆外科无数个第一

(4)、一言一行展性情,一颦一笑显内心。请你任选一处语段中画线句子,通过动作、神态感受人物内心,写出他当时的想法。

我选择(填序号)。他想:

(5)、革命道路是先辈的指引,“医食无忧”是两位院士的初心。他们都给这个时代留下了不朽的印记。谁能成为你心中的时代印记呢?请结合他(她)的事迹,说说理由。

“时代印记”人物推荐卡

我推荐

推荐理由:

举一反三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题目。

ㅤㅤ【材料一】一天,她亲自到牛郎家里,可巧牛郎在地里干活,她就一把①____住织女往外走。织女的男孩见那老太婆怒气冲冲地拉着织女走,就跑过来②____住织女的衣裳。王母娘娘狠狠一③____,孩子倒在地上,她就带着织女一齐飞起来。织女心里恨极了,望着两个可爱的孩子,一时不知该怎么办,只④____了一句:“快去找你爹!”

ㅤㅤ牛牛郎跟着男孩赶回家,只见梭子放在织了半截的布匹上,灶上的饭正冒着热气。女孩坐在门前哭。他决定上天去追,把织女救回来。可是怎么能上天呢?他忽然想起老牛临死前说的话,这不正是紧急事吗?他赶紧披上牛皮,找出两个筐,一个筐里放一个孩子,挑起来就往外跑。一出屋门,他就飞起来了,耳边的风呼呼直响飞了一会儿,望见妻子和老太婆了,他就喊“我来了”,两个孩子也连声喊“娘”越飞越近,眼看要赶上了,王母娘娘拔下头上的玉簪往背后一划,糟了,牛郎的前边忽然出现一条天河。天河很宽,波浪很大,牛郎飞不过去了。

ㅤㅤ……

ㅤㅤ每年的这一天 , 成群的喜鹊在天河上边搭起一座桥,让牛郎、织女在桥上会面。就因为这件事,每逢那一天,人们很少看见喜鹊,它们都往天河那儿搭桥去了。还有人说,那一天夜里,要是在葡萄架下边静静地听着,还可以听见牛郎、织女在桥上相亲相爱地说话呢。(选自《牛郎织女(二)》)

ㅤㅤ【材料二】天河之东有织女,天帝之子也。年年机杼劳役 , 织成云锦天衣、容貌不暇整。天帝怜其独处,许嫁河西牵牛郎,嫁后遂废织纴(rèn)。天帝怒,责令归河东,许一年一度相会。涉秋七日,鹊首无故皆髡(kūn) , 相传是日河鼓与织女会于汉东,役乌鹊为梁以渡,故毛皆脱去。(选自南北朝《荆楚岁时记》)

ㅤㅤ【注释】①机杼劳役:指在织布机上操劳。②织纴:指织作布帛之事。③涉秋:入秋。④髡:古代剃掉头发的刑罚,这里引申为光秃。⑤河鼓:星名,这里指牵牛星,⑥役:驱使,⑦梁:桥梁

非连续文本阅读

重阳节

【材料一】

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二九相重,称为“重九”。汉中叶以后的儒家阴阳观里,九是阳数。故“重九”亦叫“重阳”。民间在该日有登高的风俗,所以重阳节又称“登高节”,还有“茱萸节”“菊花节”等说法。

除此之外,九月初九,“九九”谐音是“久久”,有长久之意,所以人们常在此日祭祖与举行敬老活动。重阳节与除夕、清明节、中元节这三节并称为中国传统节日里祭祖的四大节日。只是近年来,人们更加推崇尊老、敬老,重阳就又被称为“老年节”。

【材料二】

关于重阳节,有很多神话传说。

古史上说轩辕黄帝最后驭龙升天了,老百姓舍不得他,奔走呼号。黄帝驭龙升天是农历九月初九,每年这一天,人们都登高而望,希望能望见黄帝乘巨龙归来。

汝南人桓景听说汝河里住着一个瘟魔,每年都要到人间走一走,把瘟疫带到人间,于是,他上山向费长房学习仙术。一天,费长房告诉他农历九月初九家乡有难,让他赶回家乡救百姓。那天,桓景领着妻子儿女、父老乡亲登上了附近的一座山,给每个人分了一片茱萸叶,又让每个人喝一口菊花酒,然后他独自回到村中。瘟魔上了岸,窜到山下,只觉酒气刺鼻、茱萸异香,只好进村,等在村中的桓景用青龙剑杀了他。

【材料三】

在重阳节这一天,很多地方有不同的习俗。

山东省昌邑北部的人家于重阳节吃辣萝卜汤,有谚语道:“喝了萝卜汤,全家不遭殃”

陕西省的西乡县在重阳节的时候,亲友以菊花、菊糕为礼物相互馈赠;士子以诗酒相赏。据说妇女此日以口采茱萸,可以治心疼。

河南省的开封市自1983年起,每年举办一届中国开封菊花花会。

【注释】①中国开封菊花花会:2012年更名为“中国开封菊花文化节”。

璀璨匠心,世代传承

【材料一】

大连贝雕

讲述人:贝雕专业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金阿山

一枚贝壳,遗落在海里是那么平淡无奇,可一旦遇到懂它的人,就会焕发出意想不到的光华。

贝雕,就是自然的鬼斧神工与人类的奇思妙想臻美结合之作。

中国出土的第一条“龙”——仰韶文化的蚌龙,就是用贝壳堆起来的。大连贝雕历史悠久,早在汉代,先民就已在贝壳上凝结扮靓生活的审美智慧。

贝雕制作,工序繁多,工艺复杂,集设计、选料、雕刻、打磨、镶嵌、塑形等于一体,取绘画、书法、雕塑、篆刻等多艺术门类之所长。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艺术理想的呈现有了更多可能,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的“贝壳软化技术”就是其中之一。运用这项技术,把含有胶质的贝壳软化成型,可以创作大型立体贝雕。贝雕天坛,直径3.2米、高3米;贝雕九龙壁长6米、高1.78米,它们均由贝壳精贴细嵌,坚如磐石。

做贝雕,外祖母和母亲是我的启蒙老师,儿子又跟我干了一辈子,孙子也在做贝雕文创产品开发。我这样的“贝雕世家”,见证并参与了大连贝雕入选辽宁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全过程。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材料二】

楷木雕刻

讲述人:山东省“非遗”曲阜楷木雕刻代表性传承人孔繁彪

楷木雕刻,是源于曲阜的一种传统雕刻艺术,迄今已有两千多年历史。

《说文解字》记载:“楷,木也,孔子冢盖树之者。”最早的楷雕技艺,相传是子贡为报师恩,取楷木为孔子夫妇雕刻坐像。

老话说:“无雕不成屋,有刻斯为贵。”经代代相传,楷雕逐渐成为孔府向朝廷进贡的佳品。至清末年间,走入民间,以楷雕“如意”最为常见,寓意吉祥美好。

楷雕如意,讲究顺“意”造型。取楷树芯材,若遇疤瘤、虫洞等,则因难见巧、化瑕为瑜,顺势设计成花鸟鱼虫图案,让每件作品都独具匠心。

雕刻如意时,最考验手上功夫。执刀时,须心静手稳方能线条流畅。至若雕法,分为多种:圈雕法,从前、后、左、右、上、下依次雕琢,呈现立体效果,多用于八仙造型;浮雕法,由外至内雕镂半立体图案,表现龙、凤、鹿、鹤等瑞兽;沉雕法,使图案低于平面,更显素淡典雅,常镌刻吉祥文字。

细雕之后,最关键的是修形环节。譬如在创作作品《楷雕如意》时,施以独特的“锉枝梗”技法:于如意手柄处,以刻刀手钻打眼,细若小米粒,再通体镂空雕刻,后用小锉刀整形。在沙沙的打磨声中,如意便舒展开来,呈天然枝干形态,似向阳生长,极具天然之趣。

我体悟到,传统手艺融入大众生活,方能“活态”传承!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材料三】

鸡血石雕

讲述人:国家级“非遗”鸡血石雕代表性传承人钱高潮

我国有四大名石:寿山石、青田石、昌化石、巴林石。

昌化石产自浙江省西北部的玉岩山。古时,该地隶属昌化县,因此,这种石头就取名昌化石。昌化石开采和雕刻始于战国,距今已有2300 多年历史。其中以“鲜红如鸡血,晶莹如美玉”的鸡血石最为人称道,昌化鸡血石雕艺术也被视为国粹。

18岁那年,我被公社选送到温州学艺。那时,打坯用肩抵,镂空放洞靠手工,一干数小时。如果不是真热爱,恐怕很难坚持下来。后来有了吊式雕刻机、台式雕刻机、气动凿等新式工具和设备,雕刻精细度和工作效率都大大提升了。

学成后,我受邀回乡创业,带徒授艺,至今已逾百人。

拿到一块鸡血原石,先要观其色相、形状、色调布局,再取势造型,因材施艺。如果把一块鸡血石比作一个人,上面的纹路就是他的血脉。我依据石料上的“血”色分布、“血”脉走向设计形制,确定雕刻方案。雕刻过程中,灵活运用圆雕、镂雕、浮雕等技法,就着底色和“血”色,依色取巧,因石配工,最大限度保留“血”色。当雕刻图案与石料浑然天成,才称得上是成功的石雕作品。

石能养性,更能传情。古时,文人骚客,拟石比人,相石绘影,心石交流。为雕刻《科技三钱》,我选择浅刻微雕,采用同一块血形分布似祥云的石料。 头像以外,还配以“岁寒三友”松、竹、梅,寓意三位科学家精神高洁,丰功伟绩流芳百世。

算下来,我雕刻的作品少说也有上千件。以狮子为印纽、玉琮为基座设计制作的各国政要肖像印章,2016年被选为G20(二十国集团)杭州峰会国礼,赠予与会各国嘉宾。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