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 难易度:普通

【孟建平】单元测试卷 小语五上 单元自主检测卷(六)

时代的印记

《觉醒年代》

剧情简介:

《觉醒年代》这部剧展现了从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到中国共产党成立这段____的历史画卷。陈独秀推行的新文化运动解放人们的思想。李大钊组织的马克思学说研究会为建党作了重要准备。毛泽东创办的《湘江评论》传播介绍新思想,探索改造社会的道路。这些____的伟人因为这部剧而变得鲜活起来,那些寥寥几笔的生平也因这部剧而变得饱满起来。伟人们的____是他们留下的特有“印记”,而我们此刻的美好生活也正是这部剧未拍的“续集”。

一稻济世,万家粮足

袁隆平是我国土生土长的世界级农业科学家。面对当时的饥荒,他立志要用农业科学技术去击败饥饿的威胁。对于杂交水稻的探秘,袁隆平总是百折不挠,一往无前。为了培育高产水稻,他守在田里,几乎不分昼夜。终日忍受太阳暴晒,即使刮风下雨,他也不曾躲避,时常戴着一顶破斗笠,留在田里,死盯死守。他也很较真,再高的田埂、再陡的斜坡,都要爬一爬,把试验田看个仔细。①每次来到田间,他都要掰开禾苗细心查看,细数谷粒个数。他还时常一边抚摸稻穗,一边和它对话,甚至在劳作之余还为稻谷拉小提琴。他曾说:“我一直有两个梦想,一个是禾下乘凉梦,一个是杂交水稻覆盖世界梦。”就这样,袁隆平用他的科学实践,揭开了杂交水稻大面积种植的序幕。

披肝沥胆,医者仁心

吴孟超是中国肝胆外科之父。在他看来,外科医生的手是刀的支点,刀又是手的延伸。他这双不寻常的手,因常年握止血钳,早已发生变形。这双“执着”的手,在新中国成立之后就不曾放下手术刀。这双“真诚”的手,在给病人检查身体时,总是会先搓搓热,捂捂暖。这双“凌厉”的手,也会在学生犯错时,狠狠叩击桌面。这双手,在患者心里象征着生命的希望。②当医院因他的身体情况,给他减少手术时,他的眉毛就会拧在一起,垂着眼睛,耷拉着脸,一脸不高兴。吴孟超曾说过:“医药有时会穷尽,但唯有不竭的爱能照亮一个受苦的灵魂。”就是这样一个人,在肝脏的方寸之地破译生命密码,创造了中国肝胆外科无数个第一。

资料袋

5月22日,袁隆平、吴孟超院士相继离开人世。消息传来,举国震惊。人们纷纷为这两位科学巨人的离世而哀悼。一生只做一件事,一心只怀天下人。伟人虽逝,功绩不朽!

(1)、请将下列成语的序号填到《觉醒年代》中合适的位置。
A.丰功伟绩 
B.舍己为公 
C.波澜壮阔
(2)、根据语段,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觉醒年代》展现了新中国成立后的辉煌成就。 B、袁隆平对杂交水稻的研究总是百折不挠,一往无前。 C、吴孟超认为只有不竭的爱能照亮一个受苦的灵魂。 D、语段中的伟人们为时代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
(3)、上述人物都为国家的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请你结合语段内容,完成表格。

人物姓名

主要贡献

陈独秀

推行新文化运动

李大钊

创办《湘江评论》

袁隆平

创造中国肝胆外科无数个第一

(4)、一言一行展性情,一颦一笑显内心。请你任选一处语段中画线句子,通过动作、神态感受人物内心,写出他当时的想法。

我选择(填序号)。他想:

(5)、革命道路是先辈的指引,“医食无忧”是两位院士的初心。他们都给这个时代留下了不朽的印记。谁能成为你心中的时代印记呢?请结合他(她)的事迹,说说理由。

“时代印记”人物推荐卡

我推荐

推荐理由:

举一反三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材料一:

生机

丰子恺

①去年除夕夜买的一球水仙花,养了两个多月,直到今天方才开花。

②今春天气酷寒,水仙花又在我家遭了好几次灾难,生机被阻抑了。

③第一次遭的是旱灾。它于去年除夕到我家,我特意跑到瓷器店去买了一只纯白的瓷盘来侯养它。可是它们结合不到一个月,就要别离,为的是我要到石门湾过阴历年,可不知如何把这水仙花带回去。工人阿毛提议:“水仙花拔起来装在饼干箱里,携上车,到家不过三四个钟头,不会旱杀的。”于是,水仙就坐在饼干箱里旅行。回到家里,大家纷忙得很,我也忘记了水仙花。三天之后猛然想起,连忙取出一看,绿叶憔悴,根须焦黄。阿毛却说:“不要紧。”立刻把它供养在水仙花盆中,又放些白糖在水里。幸而过了几天它又欣欣向荣了。

④第二次遭的是水灾。家里的水仙花盆中,原有许多色泽美丽的雨花台石子。有一天早晨,孩子们说石子里都是灰尘,需要洗刷,于是他们把水仙花拔起,暂时养在脸盆里。

⑤直到晚上,阿毛发现水仙花横卧在脸盆中,浑身浸在水里,绿叶已浸得发肿,发黑了!阿毛忙用小石子给它扶持,坐在水仙花盆中,过了几天,竟又开始发绿了。

⑥第三次遭的是冻灾。水仙花回到我的寓中后,总不开花。阿毛说:“不晒太阳的缘故.”就搬到阳台上,请它晒太阳。今年春寒殊甚,阳台上虽有太阳光,同时也有料峭的东风,使人立脚不住。所以人都闭居在室内,从不走到阳台上去看水仙花。

⑦直到次日清晨,阿毛叫了:“昨晚水仙花没有拿进来,冻杀了!”一看,水仙花的鳞茎冻得像一块圆圆、白白的石头,叶子冻得像许多绿绿的翡翠条。惋惜,赶快拿进来。阿毛说:“索性拿到灶间里去,暖些,我也可以常常顾到。”垂死的水仙花就被移到灶间。

⑧自从移入灶间之后,叶子渐渐抬起头来,花苞渐渐展开。今天花儿开得很好了!我见了心中大快。此大快非仅为水仙花。人间的事,只要生机不灭,即使重遭天灾人祸,暂被阻抑,终有抬头的日子。

材料二: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材料一:近些年来,传承发扬书法文化,正逐步成为社会共识。一方面,党和政府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开展了一系列富有创新、卓有成效的工作,书法事业发展的外部环境有了较大改善;另一方面,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书法、学习书法,书法爱好者数量逐年递增。

书法教育对于中国人而言,不仅仅是一种技能的教习,也是一种文化的修炼、精神的陶冶。对于中小学生而言,书法教育的开展不仅是培养中小学生书写基本技能、书法艺术鉴赏力、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手段,更是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树立青少年文化自信的重要举措。

材料二:汉字日益键盘化和触屏化,导致学生书写字迹潦草,不合规范,给学校考试电子阅卷带来很大困难,已经引起教育部门的重视。当今社会“草书”盛行,这同许多学生书写违规逾矩的现象具有一定的内在联系。在这一方面,学校加强早期楷书书法教育显得举足轻重。

材料三:

材料四:俗话说“字如其人”,也就是说能把字写得端正、整洁的学生大都有认真的学习态度。相反字写得马虎、潦草,错别字多的学生,态度会散漫,纪律松懈。因此,我们要通过书法教学来磨炼学生的意志,使之形成严谨、踏实、守纪、耐心的性格品质。在教学中教育指导学生通过硬笔或毛笔书法训练,认真观察、细心思考、用心描画,使学生形成有恒心、有耐心的品性,树立严谨的自学意识。

阅读非连续性文本,完成练习。

张骞出使西域

[材料一]

张骞(?一前114年),西汉汉中成固(今陕西城国东)人,曾两次出佼西城,加强了中原和西城的联系,促进了汉朝与中亚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

[材料二]

汉武帝听说西迁的大月氏(zhi)与匈奴有仇,为了寻找讨伐匈奴的同盟军,派遗张骞出使西域。建元二年(公元前139年),张骞一行100余人从长安出发,但不久就被匈奴捕获,并押送到漠北的单于庭,扣留十多年。后张骞逃离匈奴,继续西行,历尽辛苦,才辗转到大月氏。但大月氏人安居乐业,不再考虑向匈奴复仇之事。张骞在大月氏逗留一年多,始终没有说服大月氏。然而,张骞带回的中原汉人闻所未闻而又丰富的西域知识,大大开阔了人们的视野,河西之战,汉军打通了河西通道。在此形势下,张骞建议汉武帝与乌孙结盟,共同打击匈奴。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张骞再次奉命西行,企图招引乌孙东归。此时的乌孙国家分裂,国王年老,既对汉朝缺乏了解,又惧怕匈奴,张骞再次未能如愿。但乌孙使者随张骞来到汉朝,“乌孙使既见汉人众富厚,归报其国,其国乃益重汉”,从而两国实现交通往来。而张骞派遣出使大宛、康居、大夏等国的副使,几年后多与出使之国的使臣回到汉朝,“于是西北国始通于汉矣”。

(根据《史记·大宛列传》改编)

[材料三]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电影频道曾播出古装史诗大片《凿空者》。电影以“空西域”第一人张骞破题,再现了那一段艰难跋涉却意义重大的历史。

 凿,开也;空,通也。语出《史记》的“凿空”二字是司马迁对张骞的高度评价,更是张骞精神与张骞文化的形象写照。

 2000多年前,张骞历经千难万险“空西域”、开辟丝路,为中原和西域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作出了杰出贡献,在世界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

(选自《陕西日报》,有删改)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