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 难易度:普通

【拔尖特训】小语三上 第三单元 文体补充阅读

阅读非连续性文本,完成练习。

童话故事知多少

【材料一】

童话,是儿童文学的一种体裁,通过丰富的想象、幻想和夸张来编写适合于儿童欣赏的故事。童话具有语言通俗生动,故事情节离奇曲折、引人入胜的特点。童话常采用拟人的手法,赋予鸟兽虫鱼、花草树木等生命,使其拥有人的思想感情。

(根据相关材料编写)

【材料二】

《安徒生童话》是丹麦作家安徒生创作的童话集,共由166篇故事组成。这些童话爱憎分明,热情歌颂劳动人民,赞美他们的盖良和纯洁的优秀品德,无情地揭露和批判王公贵族们的愚蠢、无能、贪婪和残暴。

安徒生的早期童话充满绮丽的幻想、乐观的精神,代表作有《打火匣》小意达的花儿》拇指姑娘》海的女儿》丑小鸭》皇帝的新装》等。中期童话,在揭露丑恶、歌颂善良中,表现了对美好生活的执着追求,也流露了缺乏信心的忧郁情绪,代表作有《卖火柴的小女孩》白雪皇后》演木偶戏的人》等。晚期童话,主要描写底层民众的悲苦命运,揭露社会生活的阴冷、黑暗和人间的不平,代表作有《柳树下的梦》单身汉的睡帽》幸运的贝儿》等。

(根据相关材料编写)

(1)、阅读材料一,你知道了童话不具有的特点是( )
A、充满丰富的想象 B、采用拟人的手法 C、故事情节离奇曲折 D、语言华丽典雅
(2)、读了材料二,同学们进行了热烈的讨论,请你完成下面的对话。

《安徒生童话》是丹麦作家创作的童话集,共由篇故事组成。

可以把安徒生创作的童话按时期分为期童话、期童话和期童话。

(3)、下列故事属于安徒生中期童话的是( )
A、 B、 C、 D、
(4)、下列主人公分别出自以下哪个童话故事?把正确的序号填在括号里。
A.《拇指姑娘》 B.《打火匣》 C.《小意达的花儿》 D.《海的女儿》
(5)、班级要开展《安徒生童话》阅读分享活动,请你做一张“阅读推荐卡”,在班里展示分享。

阅读推荐卡

书目:

主要人物:

印象深刻的情节:

举一反三
阅读理解。

只有一个地球(节选)

【材料一】

地球所拥有的自然资源也是有限的。拿矿产资源来说,它不是谁的恩赐,而是经过几百万年,甚至几亿年的地质变化才形成的。地球是无私的,它向人类慷慨地提供矿产资源。但是,如果不加节制地开采,必将加速地球上矿产资源的枯竭。

人类生活所需要的水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等,本来是可以不断再生,长期给人类作贡献的。但是,因为人们随意毁坏自然资源,不顾后果地滥用化学品,不但使它们不能再生,还造成了一系列生态灾难,给人类生存带来了严重的威胁。

【材料二】

2021年3月,冷空气携带强沙尘暴袭击中国北方地区。近百年来,由于森林被大量砍伐,土地过度开垦,工厂盲目建设,排放不加控制,原来有沙漠的地方沙漠扩大了;没有沙漠的地方沙漠产生了;内陆河流程缩短,水量减少,沼泽地消失。于是,来自大西北的沙尘暴,一路上还源源获得裸地上新的沙尘源的补充。如此,沙尘暴越来越肆虐。

当然,造成环境污染的绝不仅仅只有沙尘暴。全世界每年要产生3.3亿吨有害废物,排放200万吨铅、7800吨砷、11000吨汞、5500吨镉到大气层中,严重污染了空气,以至于现在南极上空的臭氧空洞越来越大,温室效应也日益加剧。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为了全人类的未来,请悉心呵护地球。

阅读短文,完成后面的练习。

材料一:垃圾分类

材料二:____

①减少占地。生活垃圾中有些物质不易降解,使土地受到严重侵蚀。垃圾分类,去掉可以回收的、不易降解的物质,减少垃圾数量达60%以上。

②减少污染。目前我国的垃圾处理多采用卫生填埋甚至简易填埋的方式,占用土地,并且虫蝇乱飞,污水四溢,臭气熏天,严重污染环境。土壤中的废塑料会导致农作物减产;抛弃的废塑料被动物误食,导致动物死亡的事故时有发生。因此,回收利用垃圾还可以减少危害。

③变废为宝。我国每年使用塑料快餐盒达40亿个、方便面碗5亿~7亿个、一次性筷子数十亿双,这些占生活垃圾的8%~15%。1吨废塑料可回炼600千克的柴油。回收1500吨废纸,可免于砍伐用于生产1200吨纸的林木。

在垃圾成分中,金属、纸类、塑料、玻璃被视为可直接回收利用的资源,占垃圾总量的42.9%,可直接回收利用率不低于33%。

材料三:新华社北京11月6日电(记者曲翔)站在屏幕前刷一下脸,智能垃圾箱即自动开启,村民们将厨余垃圾、旧衣物、塑料瓶、废玻璃等分类投入,机器称重后积分自动计入家庭账户,积分可以兑换日用品,这在浙江省衢州市的农村已不是稀罕事。隔着玻璃站在一座偌大的垃圾山前却没闻到一丝异味,工作人员坐在驾驶椅上推拉操作杆,两个巨大的抓斗把垃圾投入焚烧炉投料口,产生的电力源源不断并入电网,这是衢州市对垃圾资源化处理的一个缩影。

阅读理解

【材料一】
    目前,我国生活垃圾总量不断加大,对环境造成的污染日益严重,威胁着人们的健康。进行生活垃圾分类,尤其是在源头将垃圾分类储存、分类投放,为后续垃圾资源化、无害化处理创造条件,这是势在必行的。
    生活垃圾分类有很多好处。首先,能充分回收利用可回收物,变废为宝。把有用物资从垃圾中分拣出来单独投放,重新回收、利用,既能提高垃圾资源利用率,又可减少垃圾处置量,它是实现垃圾减量和资源化的重要途径和手段。其次,能有效减少环境污染。随意堆放或简单填埋垃圾,会污染地下水资源和空气,还会滋生大量蚊蝇和细菌,传染疾病,直接危害人们的健康。第三,能减少垃圾处理量和处理费用。垃圾分类收集后,便于对不同垃圾进行分类处理,如,对厨余垃圾进行堆肥发酵处理,把有机成分制成农田用肥和绿化用肥,其他垃圾进行焚烧处理,从而回收热能源,堆肥处理及焚烧处理后的渣土再进行卫生填埋处理,就可以减少垃圾填埋量及占地面积,从而实现减少垃圾处理量和处理费用的目的。

【材料二】

垃圾种类

投放指导

可回收物

玻璃类、金属类、塑料类、废纸类、织物类等可以再利用的物品。

在害垃圾

废电池(其中普通的一次性碱性电池属于其他垃圾)、废油漆桶、过期药品、废

灯管、杀虫剂等含有毒、有害物质的物品。

厨余垃圾

动物内脏、鱼骨鱼刺、鸡鸭骨头、菜梗菜叶、果皮、茶叶渣、残枝败叶、剩菜剩饭等易腐性垃圾。

其他垃圾

污染纸张(如受污染的卫生间废纸)、烟头、砖瓦陶瓷、灰土、用过的一次性餐

具等。

【材料三】 现象一:觉得垃圾分类十分麻烦,不重视也不遵守垃圾分类的规定。

现象二:不细看垃圾回收提示,随意投放垃圾。

现象三:不清楚怎样进行垃圾的分类储存。

现象四:对于随意投放垃圾的行为视而不见。

航 天

材料一:

神舟十三号完美升空:实现多个“首次”

北京时间2021年10月16日0时23分,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921的工位上,长征二号F遥十三运载火箭正式点火升空。此次发射的主要任务,是将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及其中的三名航天员送至天宫空间站。

此次的飞行乘组由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组成,其中翟志刚担任指令长。三名航天员共同担负空间站阶段的第二次载人飞行任务。

在火箭升空约582秒后,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顺利进入预定轨道。

次日清晨6时56分,神舟十三号成功完成与空间站天和核心舱节点舱的径向交会对接,三名航天员顺利进入天宫空间站。在随后的半年内,他们将肩负验证中国空间站建造相关技术的重任,为我国空间站后续建造及运营任务奠定基础。

本次载人航天飞行任务创下多个“首次”。

在载人飞船与空间站对接时,其采用自主快速交会对接的方式,首次径向停靠空间站。

任务执行中,首次进入中国空间站并首位出舱的女航天员王亚平将与另外两名男性航天员实现中国航天员首次在轨驻留6个月,完成中国男女航天员首次出舱。

更为重要的是,三名航天员将在神舟十二号任务的基础上,进一步开展更多的空间科学实验与技术试验。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新闻发言人,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副主任林西强曾表示,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行任务主要有五大目的,分别为:一是开展机械臂辅助舱段转位、手控遥操作等空间站组装建造关键技术试验;二是进行2~3次出舱活动,安装大小机械臂双臂组合转接件及悬挂装置,为后续空间站建造任务作准备;三是进一步验证航天员在轨驻留6个月的健康、生活和工作保障技术;四是进行航天医学、微重力物理领域等科学技术试验与应用,开展多样化科普教育活动;五是全面考核工程各系统执行空间站任务的功能性能,以及系统间的匹配性。

材料二:

中国空间站“天宫课堂”第一课开讲,神舟十三号乘组亲自授课!

2021年12月9日15时40分,中国空间站“天宫课堂”第一课开讲,神舟十三号乘组航天员亲自太空授课。

本次授课采取天地互动方式进行,在中国科技馆设置了地面主课堂,在广西南宁、四川汶川、香港、澳门设置地面分课堂。三名航天员在轨介绍展示中国空间站工作生活场景,演示微重力环境下细胞学实验、人体运动、液体表面张力等神奇现象,同时与地面课堂进行实时交流,传播载人航天知识,激发广大青少年对科学的兴趣。

中国空间站“天宫课堂”第一课开讲,王亚平重操旧业,担任第一位老师。作为中国第一位“太空教师”,2013年神舟十号上她曾在聂海胜、张晓光的协助下,对6000多万中小学生进行过太空授课。

这一次将是中国空间站“天宫课堂”的首次授课,后续将会有更多的航天员来授课,这种太空授课模式能够激发青少年的探索欲和求知欲,在一个个祖国的花朵心中撒下科学的种子。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