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 难易度:困难

【拔尖特训】小语二上 第六单元 18 刘胡兰

阅读课外短文,完成练习。

不屈的杨靖宇

佚 名

提起抗日名将杨靖宇,人们无不崇敬。杨靖宇是东北抗日联军的主要领导人。他和抗日战士们面对日本侵略者残酷的封锁和围剿,忍受着冰天雪地的折磨,在林海雪原里顽强地战斗着。1940年初,由于叛徒告密,敌人发现了杨靖宇,派人追捕他。

杨靖宇带领战士们连日奔走,身上多处受伤,饿了吃草根树皮棉絮,渴了抓把雪团。最后,身边的战士都牺牲了,他一个人在密林中和敌人周旋,双手握枪,连毙敌人,左手受了伤,就用右手射击。敌人向他喊话,让他投降,他回答的是一连串子弹。直到胸部中弹,他才不屈地倒下。

敌人把杨靖宇的遗体送到医院解剖,要看看他靠吃什么顽强地抵抗了这么多天。结果他的胃里一粒粮食也没有,只有未被消化的树皮、草根和棉絮。在场的敌人被他的英雄气魄震惊了,不得不表示敬佩。

杨靖宇靠的是什么?他靠的是对祖国的无限热爱和对践踏祖国的强盗的深恶痛绝。正因为如此,他才能忍受常人无法忍受的艰难困苦,直到生命的最后一息。

(选自《幼儿教师语文素养》,有删改)

(1)、【语文要素】默读文章,根据文章内容填空。(填序号)

敌人追捕杨靖宇→

① 杨靖宇孤身奋战     ②杨靖宇带领战士们奔走

③杨靖宇胸部中弹      ④敌人对杨靖宇感到敬佩

(2)、杨靖宇为什么能够忍受常人无法忍受的艰难困苦?用波浪线画出原因。
(3)、[链接教材]认真读短文,结合课文《刘胡兰》,完成下面的表格。

文 章

面对的敌人

英雄事迹

精神品质

《不屈的杨靖宇》

雪地中与敌人顽强战斗

《刘胡兰》

国民党反动派

热爱祖国、坚定勇敢

举一反三
阅读课外短文,完成练习。

我眼中的梅兰芳同志

老舍

    ①我与梅兰芳同志一同出国访问过两次。行旅中,我们行则同车,宿则同室。在同车时,他总是把下铺让给我,自己睡上铺,他知道我的腰腿有病。同时,他虽年过花甲,但因幼功结实,仍矫健如青年,看到他上去下来,那么轻便敏捷,我常对友人们说:“大师一定长寿,活到百龄是很可能的!”

    ②不论是在车上,还是在旅社中,他总是早起早睡,劳远结合。起来,他便收拾车厢或房间,不仅把被子叠得整整齐齐,而且不许被单上有任何褶皱。收拾完自己的,他还过来帮助我,他不许桌上有一点烟灰,衣上有一点尘土。他的手不会闲着。他到哪里,哪里就得清清爽爽,有条有理。

    ③每逢他有演出任务的时候,在登台前好几小时就去静坐或静卧不语。我赶紧躲开他。他要演的也许是《贵妃醉酒》,也许是《霸王别姬》。这些戏,他已演过不知多少次了。可是,他仍然要用半天的时间去准备。不,不仅准备,他还思索在哪一个身段或某一句的行腔上,有所改进。艺术的锤炼是没有休止的!

    ④他很早就到后台去,检查一切。有一次,他演《贵妃醉酒》,几个宫娥是现由文工团调来的。他就耐心地给她们讲解,并帮助她们化装。他发现有一位宫娥,面部的化装很好,而耳后略欠明洁,他马上替她重新敷粉。他不许舞台上有任何敷衍的地方、任何对不起观众的地方。舞台是一幅画、一首诗,必须一丝不苟。【批注:____】

    ⑤他十分高兴地告诉我,他要到西北去演戏了。他热爱祖国,要演遍祖国的各省,并向各种地方戏学习。他总是这样热情地貢献自己的劳动。难怪他在中年时已名播全世界,在晚年时还能创造好多新东西!他的确是活到老、学到老的人。

(选自《老舍散文集》,有删改)

阅读理解

母爱是一根穿针线

①母亲为儿子整理衣服时,发现儿子衬衣袖子上的钮扣松动了。她决定给儿子钉一下。

②儿子很年轻,却已是一名声誉日隆的作家。天赋和勤奋成就了他的今天。母亲因此而骄傲……她是作家的母亲。

③屋子里很静,只有儿子敲击键盘的嘀嘀嗒嗒声,为他行云流水的文字伴奏。母亲能从儿子的神态上看出,他正文思泉涌。她在抽屉里拢针线时,不敢弄出一点声响,唯恐打扰了儿子。还好,母亲发现了一个线管,针就插在线管上。她把它们取出来,轻轻推好抽屉。

④可她遇到了麻烦,当年的绣花女连针也穿不上了。一个月前她还穿针引线缝被子,现在明明看见针孔在那儿,就是穿不进。

⑤她不相信视力下降得这么厉害。再次把线头伸进嘴里濡湿,再次用左手的食指和拇指把它捻得又尖又细,再次抬起手臂,让眼睛与针的距离最近,再试一次。

⑥……还是失败。

⑦再试……线仍未穿进针眼里。

⑧儿子在对文章进行后期排版,他从显示屏上看见反射过来的母亲,怔住了。他忽然觉得自己就是那根缝衣针,虽然与母亲朝夕相处,可他的心却被没完没了的文章堵死了。母爱的丝线在他这里已找不到进出的“孔”,可她还是不甘放弃。

⑨儿子的眼睛热了……

⑩“妈,我来帮你。”儿子离开电脑,只一刹那,丝线穿针而过。母亲笑靥(yè)如花!用心为儿子钉起钮扣来,像在缝合一个美丽的梦。

⑪儿子知道今后该怎么做了。 因为,母亲很容易满足,比如,只是帮她穿一根针实现她为你钉一颗钮扣的愿望,使她付出的爱畅通无阻。如此简单。

绿山墙的安妮

梗概

 ①绿山墙的马修和玛丽拉兄妹想从孤儿院领养一个男孩,以便他长大了帮助马修干农活,但阴错阳差,当穿着正装衬衫、打着白色领结的马修兴高采烈地赶到火车站去接小男孩时,发现那里只有一个红头发、满脸雀斑、又瘦又小的小姑娘——安妮,原来是斯潘塞夫人弄错了。从看到前来接她的马修那一刻开始,从小父母双亡的孤儿安妮就对即将拥有一个家表现出无比热烈的兴奋,她一路上不停地跟马修说话,路边的樱花、红色的路、美丽的湖,甚至她自己……所有的一切都能成为她的话题。这个爱说话的小姑娘一下子就让马修喜欢上了。可是马修的妹妹玛丽拉却对这个满头红发、又瘦又小的小姑娘表现出极大的失望,她一心要把安妮退回去。在去见斯潘塞夫人的路上,安妮很伤心,可即使在这种时候,她仍然对生活充满了美好的幻想。在听了安妮的身世之后,最终玛丽拉还是带着孤儿安妮回到了绿山墙,这一次他们打算把安妮留下,给安妮一个真正的家。

 ②在绿山墙农舍这个淳朴的环境中,安妮得到了收养她的这对善良的兄妹和周围人们的关心、爱护。安妮的个性极其鲜明。她纯洁正直,性格倔强,感情充沛,喜欢说话,对于大自然的美具有敏锐的感受力;她自尊自强、勤奋刻苦,因此赢得了老师和同学的敬重和友谊;尤其突出的是,她的想象力极为丰富,从而使她生活的天地五光十色,多姿多彩。有时候她由于耽于想象,在生活中酿成若干无伤大雅的差错,闹出一些喜剧,使绿山墙农舍的生活妙趣横生。

 ③转眼四年过去,安妮在闯祸和幻想中长成了一个亭亭玉立的漂亮女孩子。她以十分优异的成绩从专科学校毕业,并获得了进入大学深造的奖学金。然而,正在这时,马修不幸去世,玛丽拉几近失明。安妮觉得到了自己报答玛丽拉的时候。为了陪伴和照顾孤独的老人,她毅然放弃了上大学的机会,决心留在当地教书。人生路上的这一抉择,充分显示了她的美好心灵和舍己为人的优秀品质。

节选

 ①安妮醒来,从床上坐起,天已大亮了。她内心慌乱地凝视着窗外,一束活泼的阳光正泻进窗来,窗外蓝色的天空,因有某种轻软的、洁白的东西飘过而时隐时现。

 ②有一会儿,她记不起自己是在什么地方。她首先感到的是一种令人欢乐的震颤,好像是由于遇到某种惬意的事情而产生的。接着她回忆起了一件可怕的事实;这里是绿山墙农舍,他们并不要她,因为她不是个男孩!

    ③不过现在是早晨,况且她的窗外还有一棵缓满花朵的樱桃树。她从床上蹦下来,奔到房间的另一头。她把窗框推上去——木头滞涩,发出吱吱嘎嘎的声音,好像很久没有打开似的,事实上也是如此:它嵌得很紧,不必用什么东西支撑。

 ④安妮跪在地上,凝视着窗外六月的早晨,她的眼睛闪耀着喜悦的光芒。啊,这不是很美吗?这不是个令人留恋的地方嗎?假如她并不会真正待在这里,她可以想象自己是待在这个环境里的。这里大有让她的想象任意驰骋的天地。

 ⑤外面长了一棵大樱桃树,同房屋贴得很近,树枝轻轻地拍打着屋檐,枝上繁花似锦,几乎看不到一片叶子。房屋的两旁是个大果园,一边栽着苹果树,另一边栽着樱桃树,也都是盖满了花朵;他们的草地上全点缀着蒲公英,在下面的花园里,丁香树开着紫色的花儿,早晨的风将它们的清香醉入空气送到窗口。

 ⑥花园的地上长满了青葱茂密的三叶草,顺着斜坡蔓延到山谷。山谷里小溪潺潺,许多修长的白杨树拔地而起,树下的低矮丛林里是一些羊齿草、苔藓和木质植物,使人联想起可能发生的愉快事儿。山谷那边是个山丘,上面长着云杉和冷杉,树叶碧绿轻柔;透过树林中的一道隙缝,可以瞧见她在闪光的小湖彼岸看到过的那所小房子灰色山墙的一角。

 ⑦左边远处是几座宽敞的谷仓,越过那边山坡低处翠绿的田地,隐约可见发出闪光的蔚蓝的大海。

 ⑧安妮那双爱美的眼睛在所有这些景物上停留很久,贪婪地摄取一切;可怜的孩子,她一生中见到许许多多不堪入目的地方,而眼前的一切正像她梦想过的那么美好。

 ⑨她跪在那儿,浑然忘记了一切,脑子里只留下她四周的美好景物,直到一只手调在她的肩膀上,她才猛然惊醒。小小的梦想家竟没有听见玛丽拉已经走进了屋子。

(有删改)

阅读理解

①从幼年开始,他就喜欢观察和怀疑一切事物。

②一次,在夜晚的森林里,有一种断断续续的叮当声引起了他的注意。这种声音显得分外优美而柔和。在寂静的夜里,是谁在发出这种声音? 是巢里的小鸟在叫,还是小虫子们在开演唱会呢?

③“哦,我们快去看看吧,那很可能是一只狼。 狼的确是在这种时候出声的。”同行的人对这个小男孩说,“我们一起走,但不要走得太远。 声音似乎就是从那一堆黑乎乎的木头后面发出来的。”小男孩走过去,站在那里守候了多时,什么也没发现。

④后来树林中发出一个轻微的响声,仿佛是谁动了一下,接着那叮当声也消失了。 第二天,第三天,他坚持不懈地去守候,不发现真相决不罢休。

小男孩的这种执着的精神终于获得了回报。嘿! 终于抓到它了,这个“音乐家”已经在他的股掌之间了。

⑥它不是一只鸟,而是一只蚱蜢。

⑦这就是小男孩守候了那么久,所得到的看起来微乎其微的回报。但他却非常得意,不是因为蚱蜢的两条长后腿又粗又肥,可能还肉质鲜美,而是因为他觉得自己又学到了一种知识,而且,这种知识是他通过自己的努力得来的。他经过仔细观察,知道了蚱蜢是会唱歌的———____他利用这双对于动植物特别机警的眼睛,独自观察着一切奇异的事物。尽管那时候,他只有六岁,在别人看来什么也不懂。

⑧后来,男孩又研究花,研究虫子……他不停地观察着,也不断地怀疑着。这不是受到了父亲遗传的影响,而是受到了孩子与生俱来的好奇心的驱使,源自他对大自然的热爱。

⑨后来,这个小男孩经过执着的努力,成了全世界家喻户晓的昆虫学家、作家,他就是法布尔! 他写的《昆虫记》成了千千万万同样喜爱小虫子的孩子们的最爱。

一副腰鼓板

天空的乌云,像一群群追逐着猎物的饿狼,黑压压地向他们扑来。茫茫草地,如同打开口的巨大冰窖,升腾起一股股湿冷的寒气。

②几个精疲力竭的红军战士,或躺或坐在草坡上休息。

③穆迪翻了个身,看到两米多远外背对着他的苏红坐在一堆枯草上。她埋着头,两条短辫翘着,右臂一动一动在做着什么。穆迪抬起头,看到了苏红左臂夹着的红腰鼓。他猛然意识到了什么,一个激灵翻身跃起,几步跳到苏红面前。果然,他看到了不愿看到的一幕。

④腰鼓一头的鼓皮,已被苏红用刀子撬开了两个铆钉。他一下子夺过腰鼓质问道:“你怎么这样干?队长怎么交代你的?你知不知道,这鼓,可是咱宣传队唯一的一面鼓啊?况且,这鼓,还救过你的命!”

⑤苏红看着因发怒涨红了脸的穆迪,没有回话。她将目光投向荒草萋萋、积水乌黑、泥泞不堪的来路……

⑥那是进入草地的第三天,苏红掉了队。阴沉沉的天下起了小雨,本来就容易打滑的草甸子像抹了油,她一脚没踩稳摔倒在泥水里。她双手按着盘根错节、长势旺盛的草甸子,艰难地爬起来,往前一迈脚,腹部抽搐般疼痛……苏红感到双腿越来越沉重,每落下一脚,总被茂密的藏蒿草、乌拉苔草牵绊着,强扯硬拽地不让她把脚抬起来。她腿一软,右脚从草甸子上滑脱了,身体不由歪向泥潭。泥浆很快没到了膝盖。她明白自己陷入了沼泽,手忙脚乱拼命挣扎起来,可双腿却越陷越深。

⑦“苏红,接着,伏上鼓身。拽住草,慢慢往上提劲儿。”队长一边对她喊,一边将一面腰鼓抛在她面前。原来,从师政委那里赶来的队长,发现苏红陷进沼泽来施救时,竟也落进了沼泽。苏红双手举起腰鼓,反抛过去:“队长,不要管我,你先出来。”队长又将腰鼓抛过来:“苏红,听话。你身轻,腰鼓托得起你。我身沉,腰鼓不顶事儿。你出来,才能报信求援啊。”苏红镇定下来,她伏在腰鼓上,双手紧抓着草甸子。当她从沼泽里挣脱出来想要去救队长时,却累得昏倒在草甸子上……

⑧苏红眼里噙着泪,看着穆迪说:“和陕北红军会师后,一定要敲响咱们的胜利腰鼓。队长是为了救我才牺牲的,我怎能忘记队长临终前的话呢?可是,咱队的人,要是饿死了,走不出草地,到不了陕北,咋敲响胜利的腰鼓呢?”

⑨这几天,他们将皮带、腰鼓的皮背带等都煮着、烤着吃了。穆迪站起身,说:“我去找找,看有没有能吃的草根、野菜。”

⑩苏红摇摇头:“我已找了几圈儿,周围没有野菜。草,都是有毒的,不能吃。”她顿了一下,“刚才,我看到受伤的小王,饿得快要不行了……”

⑪苏红说着,噙着的两汪泪水,禁不住涌出了眼角。

⑫穆迪的眼眶红了,他蹲下来,拿过苏红手中的刀子,一下一下将腰鼓两头紧绷的牛皮起了下来。一簇篝火,在茫茫草地的这块高坡上燃烧起来。噼啪作响的野草火舌,吱吱啦啦舔吻着两块浸湿的鼓皮。

⑬穆迪将腰鼓腔体的十二块红彤彤的鼓叶,收拢在一起,捆成一束,白在内,红朝外。他背起来,走在了这支小小的队伍的前面。队员们跟着前面的那抹腰鼓红。走。走。走。

⑭他们提前大半天到了吴起镇。

⑮苏红在一个乐器铺找到穆迪,那副腰鼓板上已蒙上了新的牛皮。

⑯当中央红军和陕北红军会师时,苏红扭着秧歌,擂响了腰间通红的腰鼓。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