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 难易度:普通

【拔尖特训】小语四上 第五单元 16.麻雀

阅读课外短文,完成练习。

鸟谜(节选)

赵丽宏

    ①我和几位同伴去雁荡山游玩,发现了三颗很奇特的鸟蛋——大小如同孩子们玩的玻璃弹子,颜色也奇特——天蓝色,隐隐约约有一些墨绿的斑点,像精巧别致的工艺品,

    ②三颗鸟蛋被一位同伴小心翼翼地装进了口袋。另一位从小在山里长大的同伴说:“把这三颗蛋放回原处去吧。小时候听山里的老人们说,掏了荒山野草里的鸟蛋,鸟要找来报仇的!"他说得挺认真,可谁也不理会他的话。

    ③没走出两百米,怪事就来了。一只白胸脯的灰禍色小鸟,从后面追了过来,绕着我们的头顶兜圈子,嘴里发出一种急促不安的啼唤。不多久,又飞来了第二只鸟,两只鸟一高一低,不停地绕着我们飞,它们越飞越低,有时甚至差点扑到我们脸上来。它们的叫声也越来越急促,似乎在愤愤地咒骂着什么。

    ④我们在原地大约站了五分钟,两只鸟丝毫没有放弃我们的样子,依然固着我们急急地飞,愤愤地叫。山里长大的同伴突然喊起来:“还愣什么,快把蛋还给它们呀!”
   ⑤拾蛋的同伴赶紧从口袋里掏出鸟蛋,慌里慌张地把它们搁到一块大石头上。然而所有的人都傻了眼:三颗鸟蛋全碎了,透明的蛋清在石头缝里无声无息地流淌,天蓝色的蛋壳成了一些碎片……

    ⑥两只鸟敛起翅膀,停落在那块大石头上,我们都紧张地注视着它们,不知它们将如何动作。两只鸟绕着碎了的乌蛋蹦跳着,嘴里停止了啼鸣,似乎是既无惊愕,也无悲哀。过了两三分钟,它们停止了蹦跳,盯着脚边的碎蛋,面对面呆呆地站定了。依然听不见啼号,仿佛是一种默哀。

    ⑦重新上路时,我们心头似乎都负着沉沉的歉疚……选自《与象共舞》,有删改)

(1)、根据短文内容,梳理事情的起因、经过与结果。

(2)、【思维导图】作者是怎样把“两只小鸟向‘我们'追还鸟蛋”写清楚的?请根据选文第③自然段的内容,完成思维导图。

(3)、【链接教材】比较《麻雀》和本文,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两篇文章分别具体措写了老麻雀、两只鸟的动作和姿态,突显了它们的勇气和胆量。 B、两篇文章中的老麻雀和两只鸟儿,都通过叫声传递它们的愤怒。 C、弱小的鸟儿敢同庞大的猎狗、人们搏斗,鸟儿的形象显得更真实、丰满和高大。 D、两篇文章中不写猎狗的攻击、拾蛋者的表现,也可以把事情写清楚。
(4)、【阅读要素】联读《麻雀》和《鸟谜》(节选),探究如何将事情写清楚。

    我们在记事的时候,可以按的顺序写,将事情的、经过和写清楚,这样有利于将整件事的来龙去脉交代清楚。

要把事情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内容写清楚,不仅可以写看到的,还可以写

举一反三
现代文阅读

一曲千年的唱腔

①犹记得,六七岁时,常将母亲一条粉红细长的绸缎围巾,沿下巴往头顶扎成戏中小姐装扮,对着古老妆镜,学打花瓣,一朵一朵开成青涩初始的闽韵流姿,而后将垂留两旁的围巾当作水袖,轻轻悠悠地甩,小脚丫挪步、前移、后退,并摇头晃指。当时由于个子不够高,还蹬爬椅凳站上绣桌,嘴里咿咿呀呀学唱几句……

②每每想起这些场景细节,心中常漾起久远的温馨记忆,幼时对戏曲懵懂的爱好,以及对戏中人物忧喜命运隐隐的体悟,是那样逼真,又似乎远隔重山,遥不可及。


    ③家乡长乐梅花镇是个古镇,台风裹挟下是素朴的民风乡情。那时候,这里的空地常传来锣声、铙钹声,以及一块醒木“当”的一声,惊起跌宕起伏的故事。场地中央临时向民居搭借的灯光,亮晃晃地投射于一个简陋的台桌,那些早早就聚拢的乡民,里一层外一层,聆听着:一把折扇,抑扬说吟;二胡三弦,乡音伬唱……每每请神祈福,或有喜事酬谢,便请来闽剧团热闹登场。而我常夹杂于大人中间,睁着好奇的眼睛,看着幕起幕落和或喜或悲的结局,觉察戏中人的喜怒哀乐。每次演出散场后,大人总是一边手拎着手电筒,一边手牵着孩子,沿着曲巷深一脚浅一脚回家。夜深了,脚步声响彻青石板四周,手电筒那细细悠长的光柱盈满故事与传奇,照亮了我的童年

④那时,父亲远洋回来,常抱着幼小的我荡秋千。黝黑健硕的他嘿嘿笑着,还时常唱曲,我从此记下了《珍珠塔》《甘国宝》《孟丽君》《白玉堂》等戏名,后来我才知道,这些都是闽剧经典剧目。

⑤如今在古城墙边围观听书看戏的场景早已不见,街头巷尾卡带传出的熟悉的唱腔音韵也渐行渐远,戏曲越来越少了……整个世界不由分说地往前疾驶而去,谁也拽不回它前行的步伐,那些曾经辉煌又湮没于时光的珍贵的民间遗产,写满世俗掌故及乡恋。犹记得舞台上那一声声幽叹、一袖袖轻舞,那急切激扬或凄冷之鼓梆,那字正腔圆的古音古韵、诙谐有趣的俚语乡音,无不倾入心魂;那戏里戏外浸润的忠孝仁义、爱憎分明的传统思想;那“邪不压正,历经磨难终现光明"所给予人的希冀;那熟悉的历史典故、鲜活的人物形象、独特的音律曲牌……一声声、一句句、一幕幕如行云流水,荡漾于人生舞台。

⑥母亲那条陪了我多年的粉红围巾,后来是如何遗失,我竟模糊了记忆,但稚嫩的花瓣与飘飞的水袖,早已凝结成永久的依恋。直到今天,当我重新捡拾起闽剧——这朵中国戏剧百花园的奇葩,我仿佛又听到、见到中国千年文明的呼唤。它有着如此广博的天地、如此丰硕的过往、如此精粹的技艺,它的神奇与辽阔,为我打开了一扇心窗!

【注释】①伬唱:福州一种传统的曲艺形式。

阅读理解

闻鸡起舞

    ①祖逖(tì)是一个胸怀坦荡,具有远大抱负的人。青年时期的祖逖,意识到自己知识十分匮乏,深感不读书无以报效国家,于是他广泛阅读各种书籍,认真学习历史,从中汲取了丰富的知识,学问大有长进。他曾几次进入皇都学习,接触过他的人都说,祖逖是个能辅佐帝王治理国家的人才。但祖逖认为自己仍有许多不足之处,继续勤勉学习。

    ②后来,祖逖与刘琨都担任司州主簿。两个人住在一起,彼此意气相投,而且都胸怀大志,因此成为一对好朋友。二人经常在一起谈论时局,总是慷慨激昂,满怀义愤。同时,他们两人还相互鼓励,振作精神,以早日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抱负。

    ③有一天半夜,祖逖听到了公鸡的鸣叫声,便把一旁的刘琨叫醒,并对他说:“别人都说半夜听到鸡叫不吉利,我偏偏不这样想,咱们干脆以后听见鸡叫就起来练剑如何?”刘琨听了,欣然同意。

    ④于是,每天鸡叫后,他们两人就起来练剑,冬去春来,寒来暑往,从不间断。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长期的刻苦学习和训练,他们终于成为当时能文能武的全才:既能写得一手好文章,又能带兵打仗。后来,祖逖被封为刺史,由此开始实现他报效国家、渡江北伐的壮志。刘琨也做了都督,兼管并、冀、幽三州的军事。

    ⑤公元313年,祖逖向晋元帝司马睿请求北伐。但是晋元帝惧怕北方的强敌,也担心北伐会导致朝廷内乱,于是任命他为豫州刺史,只给了他很少的粮食和兵马,让他自己招募士兵去北伐。祖逖毅然同意。当他北渡长江,行船至中流之时,眼望面前滚滚东去的江水,感慨万千。想到国家还没有完成统一,百姓涂炭的情景,想到困难的处境和壮志难伸的愤懑,祖热血涌动,于是拍击着 , 豪气冲天地发誓:“我祖如果不能扫清中原的敌人,收复失地,就像这大江一样有去无回。”

    ⑥他的满腔豪情壮志,感染了身边的将士。大家义愤填膺,斗志高昂,誓与祖逖共进退。由于祖逖纪律严明,关心百姓疾苦,渡江后,他得到各地百姓的响应,招募到了很多士兵。经过短短几年的整顿和准备,祖逖带领的军队收复了黄河以南大片土地。

大江保卫战

    ①1998年的夏天。暴雨,大暴雨,一场接着一场。奔腾不息的长江,转瞬间变成了一条暴怒的巨龙,疯狂地撕咬着千里江堤。荆江告急!武汉告急!九江告急!……灾情就是命令,灾区就是战场。在这万分危急的关头,几十万解放军官兵日夜兼程,朝着大江挺进,他们和几百万人民群众一起,打响了气壮山河的大江保卫战。

    ②7月27日凌晨2点,九江赛城湖的大堤塌陷了。四百多名官兵闻讯赶到。支队长一声令下:“上!”顿时,一条“长龙”在崩塌的堤坝下出现了。官兵们肩扛沉重的沙包,在泥水中来回穿梭。有的为了行走快捷,索性赤脚奔跑起来。嶙峋的片石割破了脚趾,他们全然不顾,心中只有一个念头:“大堤,保住大堤!”狂风卷着巨浪,猛烈地撕扯着堤岸。战士们高声喊道:“狂风为我们呐喊!暴雨为我们助威!巨浪为我们加油!”他们一个个奋勇地跳入水中,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道人墙。经过几个小时的麋战,大堤保住了,官兵们浑身上下却伤痕累累。“风声雨声涛声,声声震耳;雨水汗水血水,水水相融。”这是人民子弟兵在这场惊心动魄的大决战中的真实写照。

    ③面对肆虐的洪水,更显出人民子弟兵铮铮铁汉的本色。

    ④解放军某部四连连长黄晓文正扛着麻包在稀泥中奔跑,忽然觉得脚底一阵疼痛,抬脚一看,原来是一根铁钉扎了进去。团长见状,马上派人去找随队军医。黄晓文大声说:“来不及了!”说着,一咬牙,猛地把铁钉一拔,一股鲜血涌了出来。黄晓文随即从身上扯下一绺布条,三下两下把脚捆了个结实,二话没说,转身扛起地上的麻包,又爬上了大堤……在那几十个难忘的日日夜夜,有多少这样感人的事迹啊!

    ⑤汹涌的激流中,战士们的冲锋舟劈波斩浪,飞向漂动的树梢,飞向灭顶的房屋,飞向摇摇晃晃的电杆。在安造垸(yuàn),他们救出了被洪水围困了三天三夜的幼儿园老师周运兰;在簏洲湾,他们给攀上树梢等待了九个小时的小江珊生的希望。哪里有洪水,哪里就有军旗飘扬;哪里有危险,哪里就有军徽闪烁。滔滔洪水中的群众,看到了红五星,看到了迷彩服,就像看到了他们的大救星。

    ⑥大江,永远铭记着,铭记着英勇的人民子弟兵。

课外阅读

父亲的礼让

一年夏天,我在学校贫困生中请表上签了字。我想减轻父母的忧愁,因为学校有规定,一旦被确定为贫困生,将可免去全年的学杂费,而这些学杂费用,足够我家人一年的生活开支。

最后,只有我和嘎子被列为准贫困生,之所以被称为准贫困生,是上面只给了一个名额,所以,我和嘎子之间,只有一个会成为正式的扶助对象。

接下来,学校分别派两名老师前往我们两家做调查。我陪老师到家时,已经是中午了,父亲急忙上前迎接,说:“今天早上喜雀不停地叫,我就知道有贵客要来,欢迎老师。”

我帮忙招呼老师坐下后,把父亲和母亲拉进里屋,向他们详细说明我的申请以及准贫困生的事。最后,我一本正经地说:“只有一个名额,所以,我们必须要抓住。”

 父亲低下头想了想,问我:“那嘎子家境如何?”

我说:“比我强不到哪去,他父亲上山打柴____了腿,靠母亲支撑全家。”父亲最后对我说:“这个名额我认为归人家,你不能争,我们家境比他强,况且我和你娘还能____钱。”

好说歹说,父亲骂了我一通,说我年纪轻轻地不学好,我觉得一肚子委屈。父亲到外面招呼和老师说话,转回头对母亲说:“娃他娘,今天有贵客,把家里的鸡杀一只。”

接下来,他乐呵呵地笑着,对老师说:“没啥,孩子听话就行,关于学费的问题,我和娃他娘都认为不算啥,我们有能力承担,谢谢校领导的关心。”

老师吃惊地望着父亲,我站在院子里,感觉眼眶里都是泪水,我真的不明白父亲为什么会作出这样的决定,这样会损害我的尊严。

母亲在院子里抓鸡,几次都没抓住,父亲过来帮忙,弄得院子里鸡飞狗跳的。抓到时,父亲对老师说:“家里每年都会养几十只鸡,足够生活开支啦。”

父亲还破例从井底取出放了几十年的老酒。那天,父亲喝得大醉。当晚我没有回学校,夜里醒来时,我听到父亲的咳嗽声和母亲的哭泣声。

直到多年后,做了父亲的我才忽然明白父亲的良苦用心。

阅读理解

____

佚 名

小学三年级的时候,我随父亲一起从一所乡村小学调到一所新的学校去念书,新学校是镇里的重点小学,教学条件要比乡村小学好得多,但老师讲课的内容有很多是我无法听懂的,这成了让我紧张不安的重要原因。一方面是怕因此成绩跟不上大家,另一方面我还害怕同学们的耻笑和奚(xī)落。 因为在上课的时候,老师喜欢提问,别的同学全都高高举起右手,争先恐后地抢着回答,而我则往往连老师提问的是什么都没搞清楚,所以我不敢举手。在虚荣心的驱使下,有几次我对不会的问题也是违心地举起了手,可最后还是露馅了。

那是一堂数学课,给我们上课的是一位刚调来的姓刘的女老师。刘老师提问一道关于汽车相遇的应用题时,我习惯性地举起了手。但这次刘老师偏偏就喊了我:“请马小东同学回答这个问题。”

当我意识到刘老师甜甜的声音果真是在叫我时,我的脑袋“嗡”的一下蒙了。我低着头从座位上站起来,脸红得发烫,隐约听到旁边的同学在窃窃私语:“嘿,不会还装模作样骗人呢!”我的眼泪顿时流了下来。

那一堂课我什么也没听进去,直到放学仍一个人呆呆地坐在教室里。我感到委屈和孤独,非常期待有人能安慰我。就在我泪流满面的时候,一双温暖的手搭在了我的肩膀上。我一回头,吃惊极了,刘老师露出了亲切的笑容。刘老师耐心地问清了我的实际情况,微笑着与我达成协议:“这样吧,当你真的能回答提问的时候,你就和大家一样举起右手,如果你不会,你就举起左手。这样我就知道你到底是会还是不会了。”

从此,每次面对提问,我都可以高高地举起手了。刘老师总是仔细地看清我举的是左手还是右手,才叫出我的名字,每每目光相触,我俩心照不宣地相互一笑。

那浅浅一笑,照亮了我快乐而幸福的童年,令我时至今日仍心存一份感激。 

(选自《小学语文高分阅读》,有删改)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