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 难易度:普通

广东省东莞市横沥镇2024-2025学年六年级上学期语文第二次月考试卷

珍惜每一粒粮,倡导绿色生活。阅读下列材料,完成阅读任务。

    ㅤㅤ材料一  3月30日联合国“国际零废物日”前夕,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发布了《食物浪费指数报告2024》。报告说,2022年全球人均浪费食物132公斤,占消费者可获得食物总量的五分之一。目前,世界上仍有约7.83亿人遭受饥饿,这些被浪费的食物用“最保守评估”测算出的可食用部分,可为世界上受饥饿影响地区的每个人每天提供1.3顿饭。
    ㅤㅤ材料二  倡导节约粮食,反对餐饮浪费,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新时代消费风尚。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厉行节约、反对浪费作出重要指示,要求“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反对奢侈浪费和过度消费,深入开展‘光盘’等粮食节约行动”。从消费领域着手,增强全民节约意识,推动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向勤俭节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方向转变,有助于从观念和习惯的源头上减少奢侈浪费和过度消费,持续筑牢节约粮食的坚固堤坝。

    材料三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1)、材料一中主要运用了 说明方法,作用是 
(2)、阅读材料二,为什么我们要倡导节约粮食,反对餐饮浪费?
(3)、根据文章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2022年浪费的粮食至少能为受饥饿影响的地区的人们每天提供1.3顿饭。 B、节约粮食是现实需要,也是中华传统美德。 C、当今世界粮食浪费问题较为严重。 D、为了节约粮食我们应该最大程度上减少食物的摄入。
(4)、结合材料二,如何倡导消费者们开展“光盘行动”。
(5)、请为餐厅设计一则标语,提醒大家节约粮食。
举一反三
文段二:读懂非连续性文本。

【材料一】

    两千多年前张骞(qiān)从长安出发开辟了丝绸之路,绵亘万里,延续千年。六百多年前,我们的先辈郑和开拓远航,闯荡出连接西方的海上丝绸之路。

    2013年9月,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出访中亚和东南亚国家期间,先后提出了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即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得到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和积极响应。“一带一路”这一倡议,深刻反映了对古代丝绸之路精神的传承发扬,立意高远,意义重大。

——节选自《北京日报》客户端,有删改

【材料二】

    “一带一路”域内有60多个国家,约44亿人口,占世界人口63%。共建“一带一路”致力于亚欧非大陆及附近海洋的互联互通,实现沿线各国多元、自主、平衡、可持续的发展。“一带一路”以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和优先合作领域,契合亚欧大陆尤其是亚洲的实际需要。加强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不仅能够带动区域内各国的经济,更可以促进投资和消费,创造需求和就业。这是造福沿途各国人民的大事业,也是为人类发展作出的重大贡献。

    随着“一带一路”的发展,跨欧亚的铁路、公路已经逐步延伸,航运、航空、管道和空间综合信息网络等日益发达。丝路文明走出历史,走下蓝图,走进日新月异的今天。

——节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材料三】

    截至2023年6月,中国已与152个国家、32个国际组织签署200多份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一带一路”倡议已经从理念转化为行动,其进展几乎超出所有人预期,“一带一路”倡议的成功证明,各国都有建设一个持久和平世界的愿望,都想建设一个共同繁荣的世界,一个更加开放包容的世界,一个更加清洁美丽的世界,而“一带一路”倡议正在将这些理想变成现实。

——节选自《国家治理》,有删改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材料一:某年我国成年人在传统纸媒和电媒上的人均分配时间表:

读书时间

读报时间

看电视时间

20.38分

12分

144分

(摘自网络)

材料二:读什么书,取决于为什么读。人之所以读书,无非有三种目的。一是为了实际的用途,例如,因为职业的需要而读专业书籍,因为日常生活的需要而读实用知识。二是为了消遣,用读书来消磨时光,可供选择的有各种无用而有趣的读物。三是为了获得精神上的启迪和享受,如果是出于这个目的,我觉得读人文经典是最佳选择。

………

认真地说,并不是随便读点什么都能算是阅读的。譬如说,我不认为背功课或者读时尚杂志是阅读。真正的阅读必须有灵魂的参与,它是一个人的灵魂在一个借文字符号构筑的精神世界里的漫游,是在这漫游途中的自我发现和自我成长,因而是一种个人化的精神行为。什么样的书最适合于这样的精神漫游呢?当然是经典,只要翻开它们,便会发现里面藏着一个个既独特又完整的精神世界。

(选自周国平《经典和我们》)

材料三:加拿大的两位科学家将观看电视的人的大脑神经与测试仪器连在一起,得出结论:电视主要是在和我们的身体而不是心智对话。具体来说,人类的心智至少需要半秒钟才能为复杂的刺激提供适当的感觉闭合,而电视拒绝给我们这半秒钟。媒体研究专家卢格曼早在20世纪70年代就认为,书籍是与我们的左脑交流,而电视是与我们的右脑交流,而左脑通常是负责理智的部分,电视使我们头脑中理智的部分休眠。因此,对于习惯电视画面的孩子来说,阅读印刷媒体是痛苦的,几乎令人无法忍受,它无法适应我们目光跳动的习惯。

(摘自报刊登载许知远的《电子时代的阅读》选文)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涌现了一代又一代的杰出人物。下面是同学们的追“星”之旅,请认真阅读以下材料,完成练习。

【材料一】

跟着电影去追“星”

【材料二】

致敬最闪耀的“星”

从扎根基层到治病救人、从海事研究到国防建设、从载人深潜到逐梦航天,他们在各个领域呕心沥血、艰苦钻研,点亮了时代的希望,无愧为国之脊梁!2024年5月30日是第八个全国科技工作者日,致敬科技工作者。

世界“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他是中国工程院院士,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他一生致力于杂交水稻技术的研究、应用与推广,发明“三系法”粘型杂交水稻,成功研究出“两系法”杂交水稻,创建了超级杂交稻技术体系,为我国粮食安全、农业科学发展和世界粮食供给作出杰出贡献。

著名药学家屠呦呦,诺贝尔奖和共和国勋章获得者。她60多年致力于中医药研究实践,带领团队攻坚克难,研究发现了青蒿素,解决了抗疟治疗失败难题,为中医药科技创新和人类健康做出巨大贡献。

……

【材料三】

我的追“星”档案

姓名:董存瑞

生平简介:1929年10月15日出生于河北省怀来县南山堡村;13岁当选儿童团长,15岁参加八路军并参加龙关、赤城战斗,17岁加入中国共产党就立下一次大功、二次小功,负伤不下火线。19岁那年在攻打隆化战斗中壮烈牺牲。

经典画面:董存瑞昂首挺胸,站在桥底中央,左手托起炸药包,顶住桥底,右手猛地一拉导火索。

追“星”理由:董存瑞为了新中国的解放事业甘愿献出自己年轻、宝贵的生命。这种大无畏的牺牲精神和崇高的革命理想深深鼓舞着我。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藜麦

【材料一】印加文明的“粮食之母”
ㅤㅤ藜麦故事的开端,要从安第斯山脉出发。安第斯山是世界上最长的山脉,也是南半球第一高峰。它镶嵌在南美洲西岸,从北到南全长8900多千米,平均海拔3660米。安第斯山的高原地区并不适合大部分植物生长,但藜麦是个例外:它耐寒、耐旱、耐盐,强大的适应性让藜麦成功在此扎根。上万年前,安第斯山脉南部已有野生藜麦广泛生长,至今山脉间散落的藜属植物,也被证明是藜麦的祖先或野生近亲。穿越安第斯山脉的喀喀湖流域被植物考古学家认作藜麦的发源地。
ㅤㅤ安第斯山人认为藜麦是太阳神赐予他们的食物,因此他们也有藜麦崇拜。在印加璀璨文明留下的文化礼仪、宗教仪式和祭祀活动中,常常能看到藜麦的身影。时至今日,对于安第斯山区的原住民和印加人的后裔(yì)来说,藜麦的地位也举足轻重,从出生、人生重要仪式、重大节日和宗教活动,到每日的饮食烹饪,都少不了藜麦。可以说,藜麦贯穿了安第斯山人的文明,也贯穿了安第斯山人的一生。
ㅤㅤ【材料二】藜麦成我国“健康新宠”
ㅤㅤ我国的藜麦种植从青藏高原开始。1978年,西藏农牧学院和西藏农科院首次引入藜麦进行试验种植研究,到了20世纪90年代初时,西藏境内已有小范围种植成功的藜麦。21世纪初的青海柴达木盆地一带,出现了一片片人工种植成功的藜麦田。之后十年,规模化的藜麦种植在山西和甘肃等地出现。
ㅤㅤ近些年,藜麦也被引种到北京的房山区、延庆区、密云区等高海拔地区。光鲜艳丽的藜麦田极具观赏价值,且观赏期长达1个月。因此,北京还设计了京郊休闲游,打造“藜麦特色沟域,体验藜麦美食”景观。
ㅤㅤ藜麦除了优良的营养特性和景观价值,还有很好的医学应用价值,特别是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藜麦是最好的碳水替代品。因为这些优势,随着藜麦在中国的广泛种植,藜麦开始走上中国人的餐桌,并迅速成为人们眼中的“健康新宠”。
ㅤㅤ【材料三】婴儿食品用上藜麦
ㅤㅤ近些年,婴儿食品市场也开始盯上藜麦。据了解,国外婴儿食品市场之所以大力开发藜麦产品,除了藜麦本身营养全以外,还有一个原因是藜麦本身不含麸(fū)质。这对于容易对麸质过敏且不容易排查过敏原的宝宝来说,无疑是一个重大福音。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