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 难易度:普通

【真题圈】成都市小学调考真题三步练语文五上 成都市锦江区第一学期期末考试真卷

沙沙来到植物园,满园充满生机,让人心旷神怡,不禁让人勾起了回忆。

(一)桂花雨(节选)

桂花摇落以后,挑去小枝小叶,晒上几天太阳,收在铁盒子里,可以加在茶叶里泡茶,过年时还可以做糕饼。全年,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

我念中学的时候,全家到了杭州。杭州有一处小山,全是桂花树,花开时那才是香飘十里。秋天,我常到那儿去赏桂花。回家时,总要捡一大袋桂花给母亲。可是母亲说:“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

于是,我又想起了在故乡童年时代的“摇花乐”,还有那摇落的阵阵桂花雨。

(二)桂花卤·桂花茶(节选)

摇下来好多簟(diàn)的桂花,先装在篓里。然后由母亲和我,还有我的小朋友们,一同把细叶、细枝等拣去,拣净后只剩花,看上去一片金黄。然后将花瓣铺在太阳下,晒去水分,待半干时就用瓦罐装起来,一层糖(或蜂蜜)、一层桂花,压紧装满封好,放在阴凉处。一个月后,就是可取食的桂花卤了。过年做糕饼是绝对少不了它的,平常煮汤圆、糯米粥等,挑一点加入也清香提神。桂花卤是越陈越香的。

母亲总是先将最嫩的明前或雨前的茶叶焙(bèi)热。然后,在茶叶中和(huò)入半干的桂花。将它们装在罐中封紧,茶叶的热气就把桂花烤干,香味就完全吸收在茶叶中了。

这是母亲独有的做法,一般人家从我们家讨了桂花,只将它拌入干的茶叶中,桂花香就不能被吸收,有的甚至烂了。可见母亲对于桂花还是花心思,有窍门的。

故乡的桂花、母亲的桂花卤、桂花茶,如今都只能于梦寐中寻求了。

资料袋:琦君,1917年生于温州。琦君在自己写的大量散文中,尽情地抒发真挚热烈的情感,比如《水是故乡甜》《粽子里的乡愁》《青灯有味似儿时》……琦君就是用这样一种洗尽铅华的笔调,絮絮地诉说着自己无限的回忆。

(1)、结合语段(二),完成桂花卤和桂花茶的制作流程。

桂花卤:拣净枝叶→→装罐密封。

桂花茶:→装罐封紧。

(2)、联系语段(一)(二)和资料袋,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摇落的桂花飘坠如雨丝,成了“我”儿时快乐的回忆。 B、语段(一)中母亲说的话主要想表明她不喜欢杭州小山上的桂花。 C、母亲有自己独特的制作窍门,制成的桂花卤和桂花茶令“我”念念不忘。 D、远离故乡的琦君,宛如无根的浮萍,没有归属感。
(3)、琦君散文的结尾大多与回忆有关,平实的语言中流露出细腻的情感,依据语段(一)(二)的结尾,结合资料袋,可以推测出《粽子里的乡愁》的结尾是(    )
A、每年的端午节来临时,我很少吃粽子,更无从吃到清香的灰汤粽。母亲细致的手艺和琐琐屑屑的事,都只能在不尽的怀念中追寻了。 B、挂在门楣上的粽叶已经发出了灰褐色,风飒飒地吹着粽叶,似雨声散在屋檐敲敲打打。 C、我那时对屈原的诗一无所知,但我想他一定是个了不起的诗人。 D、沿街卖的“粽子”,包得又小又俏,有加枣的,有不加枣的,嚼在嘴巴里唇齿留香。
(4)、看琦君的故事,好像翻阅一本承载着厚重情感的旧相簿。令她魂牵梦萦的桂花中蕴含着怎样的情感呢?请结合资料袋和语段(一)(二)谈谈你的看法。
举一反三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月光曲》(节选)

皮鞋匠静静地听着。他好像面对着大海,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微波的海面上,霎时间洒满了银光。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皮鞋匠看看妹妹,月光正照在她那____的脸上,照着她睁得大大的眼睛。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____———月光____下的波涛汹涌的大海。

【阅读链接】 贝多芬一生命运坎坷,但他即使在双耳失聪时,仍坚持创作。他的《命运交响曲》《致爱丽丝》等许多作品都享誉世界。

【材料二】 《二泉映月》(节选)

听着,听着,阿炳的心颤抖起来。他禁不住拿起二胡,他要通过琴声把积淀已久的情怀倾吐给这茫茫月夜。他的手指在琴弦上不停地滑动着,流水、月光都变成了一个个动人的音符,从琴上流泻出来。起初,琴声委婉连绵,犹如____,这似乎是阿炳在赞叹惠山二泉的优美景色,在怀念对他恩重如山的师父,在思索自己走过的人生道路。随着旋律的升腾跌宕,步步高昂,乐曲进入了高潮。它以势不可当的力量,表达出对命运的抗争。月光照水,水波映月,乐曲久久地在二泉池畔回响,舒缓而又起伏,恬静而又激荡。阿炳用这动人心弦的琴声告诉人们,他爱那支撑他度过苦难一生的音乐,他爱那美丽富饶的家乡,他爱那惠山的清泉,他爱那照耀清泉的月……

筑梦苍穹三十载

【材料一】1992年9月2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讨论同意了专委会《关于开展我国载人飞船工程研制的请示》,正式批准实施载人航天工程,并确定了“三步走”的发展战略:第一步,发射载人飞船,建成初步配套的试验性载人飞船工程,开展空间应用实验;第二步,突破航天员出舱活动技术,空间飞行器交会对接技术,发射空间实验室,解决有一定规模的、短期有人照料的空间应用问题;第三步,建造空间站,解决有较大规模的、长期有人照料的空间应用问题。史称“921工程”的中国载人航天事业,就此拉开大幕。

【材料二】

时间

事件

1999年

第一艘无人试验飞船“神舟一号”成功实现天地往返

2003年

中国人第一次飞出地球,圆梦太空

2008年

中国航天员首次太空出舱

2016年

中国航天员在太空驻留33天

2021年

航天员首次进入中国人自己的空间站

2022年

中国载人航天事业迎来高光时刻——通过高密度的连续6次发射任务,完成中国空间站在轨建造

【材料三】“两弹一星”元勋孙家栋为中国航天事业鞠躬尽瘁60名年。从“东方一号”到“嫦娥一号”,从“风云气名”到“北斗导航”,孙家栋作为我国人造卫星技术和深空探测技的开拓者之—,被称为航大的“大总师”。

孙家栋30岁时,经战友夫人介绍,与魏素萍相识并组建了家庭。由于孙家栋的工作性质特殊,他陪伴爱人的时间很少。外孙女王丹妮讲述:“当年姥姥独自在医院生孩子,第二天姥爷赶回来,又赶紧回去工作。姥姥出院时,是护士长帮忙,用医院借的板车将她送回家。”王丹妮说姥姥总是不忍心埋怨姥爷,“他都已经这么累了,你怎么埋怨他”

孙家栋将自己的青春年华投身于租国的航天事业,中国第一颗导弹、第一颗人造卫星,第一颗北斗导航卫星、第一颗探月卫星……很多“中国第一”的背后,都有孙家栋忙碌的身影。

“国家需要,我就去做”是孙家栋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回顾几十年的工作,他认为自己仅是航天人中很平常的一个。

2019年,孙家栋被授予“共和国勋章”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小题。

【材料一】

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 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材料二】

①同时,书看多了,我也会挑选、比较。 比如说看了精彩的《西游记》就会丢下烦琐的《封神榜》,看了人物栩栩如生的《水浒传》就不会看索然无味的《荡寇志》。对于现代的文艺作品,那些写得朦朦胧胧、堆砌了许多华丽词句的、无病而呻的文字,我一看就从脑中抹去。但是那些满带着真情实感、十分质朴浅显的篇章,哪怕只有几百上千字,也往往使我心动神移,不能自己!

②书看多了,从中也得到了一个体会,物怕比,人怕比,书也怕比,“不比不知道,一比吓一跳”。

③因此,某年的“六一”国际儿童节,有个儿童刊物要我给儿童写几句指导读书的话,我只写了九个字,就是:

④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

【材料三】

毛泽东主席在青年时代读书时有“读得多,想得多,写得多,问得多”的习惯。他的读书方法是:“三复四温”式阅读和“不动笔墨不读书”。他在青年时期就熟读了《史记》《汉书》等古籍,并且不断地重温;到了晚年,对他喜爱的同一本史书,也是反复研读,并有读过一遍书就在封面上画一个圈做记号的习惯。 阅读时,他总是在重要的地方画上圈、杠、点等符号,或是作批注,或是写读书笔记,或是在原书上改错纠正。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