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 难易度:困难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双城区第二中学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语文开学试卷

阅读《进度条,数字化时代的安慰剂》,回答问题。

进度条,数字化时代的安慰剂

①上世纪,家用电脑的加载进程没有任何提示。想象一下,你想玩个电脑游戏,但是点击图标之后,电脑没有任何回应,你感觉有点犹疑不安,考虑着要不要再点击一次。甚至怀疑电脑是否在运行,你能做的只有不知尽头的等待。如何解决电脑用户等待中产生的焦虑呢?1985年,年轻的计算机博士布拉德·迈尔斯提出了一个很简单的办法,那就是使用进度条。

②迈尔斯通过实验,让人们意识到看似不起眼的进度条所起到的巨大作用。他找两组学生分别在有或无进度条的情况下操作电脑,最后有86%的学生说他们喜欢有进度条的设计,要么有一个指标在那里,要么可以让他们不至于在电脑前坐立不安。进度条可以化身为用户的安慰剂①。

③进度条还可以让人们在做任务的时候表现得更好。比如,研究人员将被试者随机分为两组,为其中一组提供进度信息。另外一组则没有。结果发现,提供进度信息不仅可以让人们在做任务时提升准确率,减少反应时间,并且更有干劲,所需的休息时间也会更少。

④进度条为何会起到这些作用呢?这还要从人对时间的感知说起。人体不存在直接感知时间的器官,身体内部的一些节律可以给人以时间感,比如心跳、饮食和睡眠等。这使得时间知觉的主观色彩极强。如果遇到无预期的等待,人们就会感到心烦意乱。在使用电脑时,一般超过2秒就需要借助一些方法让人觉得时间过得很快,否则用户会失去耐心离开当前页面。

⑤进度条显然更能满足这一需求。而且,不同的进度条还会产生不同的效果。比如,研究者发现,相比较平整样式的进度条。螺旋纹路的进度条会让被试者觉得时间过得更快:如把整个进度条平均分割成很多个小切块,进度条按照一个个切块向前推进时,在相同速度下,切块的长度越小,人们就会觉得时间过得越快。也就是说,改变时间知觉后,进度条就能让人“忍常人所不能忍”。从而大大降低用户退出程序的风险。

⑥进度条能起到很大的作用,但实际上它到底准不准呢? 几乎不准。因为程序加载进度很难计算,只能估计。事先估算好进度条时间,但最后实际加载时间比这个时间长,怎么办呢? 把进度条卡在99%就行。其实,进度条是“真”是“假”根本不重要,有个进度条在面前,人类就会安心很多啦。

⑦进度条的出现源于人类对于不确定性的难以忍受,和对掌控感的追求。但在现实中,有很多事情我们无法预知未来走向。面对不确定性,有人选择在人生里制造出自己专属的进度条:定下详细目标,树立里程碑。时时注意当下进度。还有人则选择拥抱全然的未知,鼓起勇气,忍着不适。迈入迷雾笼罩的黑暗荒野。无论你选择哪条路,都祝你好运!

【注】①安慰剂:指没有药物治疗作用的片、丸、针剂。其本身没有任何治疗作用,但因患者对医生信任或对某种药物疗效的期望而起到缓解症状的作用。

(1)、进度条有哪些作用? 进度条能起到这些作用的原因是什么? 根据文章内容概括回答。
(2)、指出下面句子所使用的说明方法。

①有86%的学生反馈说他们喜欢有进度条的设计。

②比如。研究者发现,相比较平整样式的进度条,螺旋纹路的进度条会让被试者觉得时间过得更快。 

(3)、有同学认为、作为一篇说明文,文章第⑦段是多余的,你认同吗? 请简述你的理解。
(4)、日常,我们经过十字路口时,会发现有些红绿灯有倒计时数字显示,有些则没有。阅读本文后,你认为红绿灯是否需要倒计时显示呢? 请根据对文章的理解,表达你的看法与理由。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明天要封阳台

      ①我和儿子站在阳台上,从12层的高处眺望着沐浴在晚霞中的都市。

      ②闲放在阳台上的一只书架下面,忽然传出几声“咕、咕”的叫声,十岁的儿子弯下腰,稚嫩的脸颊立即灿若朝霞:“呀,鸽子!”我蹲下身子,果然见一只鸽子蜷缩在书架底下,正瞪大惊恐的眼睛望着我们。我们见到了它正在孵育的两只鸽蛋,看到了它翅膀上的一块血痕──那分明是有人在它飞翔时用气枪打伤的。

      ③“爸爸,明天还封阳台吗?”

      ④儿子惊喜地望着鸽子,但语气中却充满了忧虑。仿佛突然走进一个新奇的世界,而这个世界会因为我的“强权”瞬息即逝,使他来不及领略其中的瑰丽。

      ⑤是的,明天还封阳台吗?封了阳台,虽可以阻隔住城市的喧嚣,开辟出一块活动的空间,但是,这鸽子便没有了安身立命的场所。我知道,无论孵化能否成功,鸽子迟早要飞走;但不知为什么,在内心深处却特别希望它能在我家的阳台上多逗留一些时日。

      ⑥鸽子见我们没有伤害它的意思,重新安静下来,它伏在蛋上,眼睛紧紧盯着我们,目光是那样令人怜爱,使我不由想起了冯至深情的诗句:“驯美的白鸽儿/来自神的身旁,它们引示我翘望着/迷离的故乡。”──这故乡,该不是地域的概念,而是一种情感的归属吧?

      ⑦人,本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但人们仿佛走进了一个怪圈,一个悖论:一方面,人用自己的双手创造了辉煌的物质文明,同时,因为物质文明的高度发达,又日渐与自然界相分离,于是,人们在精神上便有了一种失落感。那一年,我去内蒙古草原参加一个笔会,当汽车进入茫茫草原的深处时,但见草原无际与长天相连,天地相接处,依稀传来牧羊人的歌声,一群群绵羊在蓝天下移动,分不清哪是白云,哪是羊群。远离了车流、高楼和霓虹灯的我们,竟情不自禁地趴在地上,大声喊着:“我回来了!”仿佛我们不是第一次来到这个陌生的所在,而是游子终于回到了久别的故乡,那份情感真是说不清,道不明。随后便把耳朵贴近地面,仿佛在倾听着大地母亲的心音。

      ⑧诚然,我们不可能重新回到农业社会自给自足的生活方式中去,但是,我们能不能用心去贴近自然呢?爱护所有的自然造化,爱护一切有益的生命。酒楼门口,不再有被囚于笼中的珍禽;集市摊头,不再有被高声叫卖的青蛙;鸽子飞过秋日的天空,我们不再射出铅弹;蜻蜓掠过夏天的裙边,我们不再张开捕网。人,只能与自然和谐相处,而不能总以自然的征服者自居,因为在剥夺自然资源的同时,人类也在毁灭着自己。

      ⑨不知什么时候,儿子拿来了一把布条,要帮鸽子做窝,又找来了水和玉米粒,用作鸽子的晚餐。儿子十岁了,在这座楼房中长大,原来楼前有一块草坪。可是忽然有一天,来了一个施工队,机器隆隆响了两天后,草坪没有了,取而代之的是滑梯、跳跳床和电子游艺室。再也捉不到小虫的儿子,对眼前的这位“不速之客”似乎寄予了更多的关注与爱怜……

      ⑩我忽然觉得,这只鸽子绝非偶尔落脚,它分明是大自然派来的一位使者,那“咕咕”的叫声,那带血的翅膀不正在向我们倾吐着什么吗?多少年了,我们太习惯去探寻大自然的意义,而往往忽略了大自然本身的叙说。其实,那咆哮的洪峰,那焚毁的山林,那流失的水土,那龟裂的农田,分明是大自然向人类发出的一次次呐喊,一声声哭诉!

      ⑪我决定明天先不封阳台了,为了可爱的鸽子不受到惊扰,为了儿子能有一个新结识的“朋友”,也为了它带给我的那一片恬淡和谐的思绪。这思绪如同一片白云,飘浮在我心灵的天空上,使之变得宁静而高远……

                                                                                                                                                               (节选自丛书第三册第174页)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汉字的优越性

    汉字是最古老而最具有生命力的文字,中国仰韶文化时期就有了图形文字,到殷商时代转化成甲骨文,以后一直伴随着中华文化的发展,强有力地推动着文明的进程。汉字对于继承中华文化、维护国家统一以及引进外来文明、促进国际交流都做出了不朽的历史贡献。

    汉字在世界文字丛林中独树一帜,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优越性:

    汉字是最节省的词构文字。①汉字像魔块,有神奇般的组词能力,往往一个字能构建出许多个意义单位(词)。如一个“白”字就组成了“白天”、“白痴”、“白兰地”、“白木耳”、“白马过隙”、“白璧无瑕”共___多个词条。这样,汉语常用的四万个词汇只需要三千个汉字构建即可,就能拼写出绚丽多姿、气象万千、海洋般深邃、天宇般广阔的文章来,而人们识字的任务却很有限。

    汉字是最富有联想的智慧的文字。③汉字表义能力特别强,它像一幅图画,(象形文字,形意文字,意音文字和大量的偏旁表义),看惯了这些字,目击的瞬间就能萌发联想,甚至产生情感,使人的认识迅速发生变化。例如看“风”、“疯”、“峰”、“丰”、“封”等字,一看就能理解其意义并产生想象它所表现的情境 , 而拼音文字的“feng”,目击它时人毫无感觉,只有读了前后文以后才懂得它的意义,思维就慢了一拍。

    汉字是世上独有的双脑文字。人们都知道语言逻辑思维开发左脑,而形象情感生活开发右脑功能,汉字组成的视觉语言,具备了双重功能,既促进概念逻辑思维的发展,而文字图形又促进右脑的想象和情绪活动。所以因左脑外伤得了“失语症”的病人,不能听和说,却仍能看懂汉字写成的文章,可见汉字对左右脑的开发具有同样重要的作用。

    汉字是最优秀的艺术文字。因为汉字是一幅幅的图画,当然书写时容易美化,所以世界上的文字唯有汉字的书写能发展为一门“书法艺术”。看书法大师们的墨宝,有的高远飘逸,有的庄严凝重,有的苍劲有力,有的娟秀美丽,表现出种种神韵气质,这是世界上任何其它文字都难以表达的艺术美。

    此外,汉字还特具简短明确的优点。它的音节少,最适合未来声控计算机使用。又随着中国经济飞速发展,国际地位蒸蒸日上,加之我国进入WTO以后,随着国际交流的日益频繁,四海宾朋纷至沓来,汉字必将成为世界通用文字之一。当今世界各国汉字、汉语热的兴起,有力地证明了这一大趋势已经到来。

    汉字真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它是完全可与中国古代其它四大发明相媲美的中国“第五大发明”,所不同的是这“第五大发明”不仅古代功勋显赫,而且今日和未来的中国与世界,将是它更加发挥威力的时代!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我国古代图书馆

刘绍义

    有人经常把书院与图书馆混为一谈。

    尽管古代的书院,如江西庐山的白鹿洞书院、湖南长沙的岳麓书院、河南商丘的应天书院、湖南衡阳的石鼓书院、河南登封太室山的嵩阳书院等,都有不少藏书,但它们与图书馆还不是一回事。图书馆是以藏书为主,书院是以讲学为主,其目的和设置都相差甚远。

    早在周代,我国就有了图书馆。只不过,那时不叫图书馆,叫“盟府”,主要保存盟约、图籍、档案等与皇室有关的资料。严格地说,这只是图书馆的雏形。老子堪称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图书馆馆长,据《史记》记载,老子“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这个“守藏室”,就是藏书之所。

    到了西汉,皇室就开始大量收藏图书了,开国之相萧何还在宫内设置了专门用来藏书的石渠阁、天录阁,这也是后来人们常常把皇家图书馆称为“石渠”“天录”的原因。汉武帝算得上一位重视保存典籍的开明之君,他不但在宫里修建了专门收藏图书的“秘府”官舍,还以官方命令在全国广泛征集图书,来丰富皇室藏书。兰台、石室、麒麟阁,都是汉代收藏图书的地方。当时人们为了防火防潮,已经开始把藏书之所修建成石头的了,从“石室”的名称上,我们就可以知道。汉代收藏图书的书柜,多为铜色包边,所以也有人把图书馆称为“金匮”。

    东汉桓帝时设置的秘书监一职,即专门管理图书秘籍的官员。秘书监相当于现在的国家图书馆馆长,这一官职被后代沿用,到隋炀帝的时候,秘书监已经是正三品了。唐代的魏徵就曾经担任过秘书监一职,他为唐代的书籍整理,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唐代以前,图书主要是由官府掌控,民间是不允许大量藏书的。有的朝代,比如秦朝就取缔了私人藏书。唐代民间私人图书馆的出现,开了我国历史上私人藏书的先河。唐代的私人藏书,是随着印刷业的发展而兴盛起来的。在那些逐本抄书的年代,私人要想收藏大量的书籍,经济情况就是个问题。有了先进的印刷技术,官府藏书大量增加,私人藏书也如雨后春笋,茁壮成长。韩愈就曾在自己的诗歌里,提过老友邺侯的藏书,“插轴三万卷”,由此可知唐代私人藏书之丰之盛了。

    到了明代,专门管理图书秘籍的秘书监一职就被废止了,图书馆馆长的职务也并入了翰林院。清代除了文渊阁、文津阁、文澜阁这些图书馆外,翰林院、国子监、内府等机构也收藏过图书。这些机构的长官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也负责管理这些图书,算得上是兼职的图书馆馆长了。

    那么,什么时候开始出现“图书馆”这一名称的呢?据记载,真正使用“图书馆”一词,还是从“江南图书馆”开始的。修建于清代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的江南图书馆,不但最先使用“图书馆”三个字,也把图书馆丰富的藏书推到了公众面前。

    所以说,“江南图书馆”开创了我国“图书馆”的新篇章,是一所真正的大众图书馆。

(选自《意读》2017年七月刊,有删改)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满街杨柳绿似烟,画出清明三月天。”关于清明,《岁时百问》讲:“万物生长于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宋代陈元靓《岁时广记》引《三统历》云:“清明者,谓物生清净明洁。”明代张岱《夜航船》亦讲:“清明万物齐于巽。巽,洁也,齐也。清明取洁齐之义。”时至清明,已入深春,莺飞草长,清波粼粼,桃红柳绿,风清景明。

    清明作为节气,有起源于周朝之说。据张岱《夜航船·天文部·时令》讲:“周公始定二十四节,以合二十四气。”在农历二十四节气中,既是节气又是节日的,只有冬至和清明。古以五日为候,三候为气,六气为时,四时为岁。一年二十四个节气,共七十二候,各候均以一个物候现象相应,称候应。清明三候是:初候桐始华(华,即开花);二候田鼠化为鴽,牡丹华;三候虹始见。这早在《逸周书·时训解》即有记载:“清明之日桐始华,又五日田鼠化为鴽,又五日虹始见。”鴽是鹌鹑一类的鸟,“田鼠化为鴽”,是古人的一种错误认识。

    “清明寒食好,春园百卉开。”说起清明,就不能不谈到寒食。据传说,寒食节是为了纪念春秋时晋国的贤人介子推的。春秋时晋文公(重耳)与介子推等诸臣逃亡去国十九载,返国后封赏功臣,独介子推无封无赏。子推作《龙蛇歌》而讽之:“有龙矫矫,将失其所;有蛇从之,周流天下。龙入深渊,得其所安;蛇脂尽干,独不得甘雨!”子推遂偕母隐于绵山。文公悔悟,烧山逼令出仕,子推抱树焚死。时人为悼念子推,于其忌日禁火冷食。后相沿成俗,谓之寒食。寒食大致在清明的前一二日,亦有前三日之说。到了唐代,寒食与清明两节由于日期相近,便逐渐融为一体,几乎成为“同一个节日”。据唐代杜佑《通典》载:“寒食上坟,《礼经》无文。近代相传,浸以成俗。士庶有不合庙享,何以用展孝思?宜许上墓,同拜扫礼。仍编入五礼,永为恒式。”至此,寒食被作为“用展孝思”的“法定节日”确定下来。俗话说:“清明到,儿尽孝。”唐代白居易的《寒食野望吟》:“乌啼鹊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风吹旷野纸钱飞,古墓累累春草绿。棠梨花 映白杨树,尽是生死离别处。冥寞重泉哭不闻,潇潇暮雨人归去。”由于寒食禁火,故清明取火曰请新火。“从来禁火日,会接清明朝。”在清明这一天,皇帝亦将新火赐予近臣,以示恩赏。唐代韩翃 《寒食》诗写的便是公侯大臣受皇宫赐火:“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寒食、清明成为“法定假日”,亦始于唐代。寒食一日,再加前后三日,共计七日假,相当于近年来的“黄金周”。“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由于唐代以后,寒食、清明既是“法定节日”,又是“法定假日”,所以除了祭祖扫墓而外,尚有春游、踏青、插柳、放风筝等风俗。谚云:“清明不戴柳,红颜变皓首。”又云:“清明去踏青,不害脚疼病。”宋·范成大《春日田园杂兴》有句:“桃杏满村春 似锦,踏歌椎鼓过清明。”因而清明或曰寒食庶几成为一个“旅游节”了。

(《寒食与清明(金台随感)》)

文本阅读

蓝色的蓝

丁立梅

    ①她报出她的姓时,我们都讶异极了。“蓝,蓝色的蓝。”她笑着说,红唇鲜艳。继而介绍她的名,居然单单一个字,蓝。她的名字,蓝蓝。那会儿,我们正站在蓝蓝的湖边,蓝蓝的天空倒映在湖中,如一大块蓝玉。她的名字,应和了眼前的景色。如此诗意,真是让人妒忌。

    ②我们一行人游西藏,她是半道上加进来的。之前,她一个人已游完拉萨,还在一家医院里做了一天的义工。“也没做什么啦,就是帮人家拿拿接接的。”她满不在意地大笑起来。灿若一朵木棉花。五十多岁的人,看上去不过四十出头,明丽得很。小导游喊同团稍上年纪的女人阿姨,却叫她,蓝蓝姐。她乐得眉毛眼睛都在笑

    ③我们都羡慕她的明媚和精神气。几天的西藏行走,我们早已疲惫不堪,高原反应也还在折磨着大家,一个个看上去灰头土脸的,她却精神饱满得如枝叶葱茏。“你真不简单!”我们由衷地夸她。她听了,哈哈大笑,开心极了。

    ④她爱笑,热情,说话幽默。一团的人,分别来自不同地方,彼此间有戒备,一路上都是各走各的,少有言语。她的到来,恰如煦风吹过湖面,泛起水花朵朵。众人受她感染,都变得活泼起来亲切起来,有说有笑的。原来,大家都不是生来冷漠的人哪。很快地,她跟全团的人混熟了。这个头疼,她给止疼药;那个腹泻,她给止泻药;有人削水果,不小心被刀划破了手,她伸手到口袋里一掏,就掏出几块创可贴来。仿佛她会变魔术。大家对她敬佩和感激得不得了,她却轻描淡写地说: “这没什么,我只不过多备了点常用药。”

    ⑤西藏地广路遥,一个景点到另一个景点往往相距几百公里,要翻过许多座山,涉过许多条河。天未亮,我们就摸黑上路,所有人都睡眼惺忪,根本来不及收拾自己,只把自己囫囵塞进车子了事。她却披挂完整,眼影、眉线、口红,样样不缺,妆容精致。我们忍不住看她一眼,再看一眼,心里生出无限的感喟与感动来。

    ⑥知道她的故事,是在纳木错。面对变幻无穷、风光诡异的圣湖,她孩子一样欢呼奔跑,然后,突然双膝跪下,泪流满面。我们都吓了一跳,正愣怔着不知怎么办才好时,听到她喃喃地说:“感谢上帝,我来了。”

    ⑦原来,她身患绝症已两年。医生宣判的那会儿,她只感到天崩地裂。她在意过很多,得失名利,都曾是她主题曲。她玩命地去争,甚至因此忽略了家庭,让自己憔悴不堪。当她知道自己的生命,只剩下短短三个月时,双手曾经紧握着的那一些东西,都成了浮云,她只要自己能活。

    ⑧她重新打理自己的生活,养花种草,出门旅游,还常常去做义工,生命变得充盈起来。每天清晨睁开眼,看到窗外第一缕阳光,她的心里都会腾起一阵欢喜:感谢上帝,我又拥有了一天!她把每一天都当做是崭新的,是自己的重生。所以,心中时时充满感激。她活过了医生预言的三个月,活过了一年,活过了两年,还将活下去。         

    ⑨我们听得涟漪四起。生命本是如此珍贵,当爱惜。我们不再说话,一起看湖。眼睛里,一片一片的蓝,相互辉映交融。

    ⑩那是湖的蓝,天的蓝,广阔无垠。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下题

①二十四节气或因季节变化得名,或因寒暑特征得名,或因天气物候得名,它们的命名反映着古人感知和认识自然节律的丰富角度。“雨水”是反映降水现象的节气,随着春天的到来,寒意渐退,气温回暖,降水开始增多,从天上飘落的也不再是片片雪花,而是丝丝细雨, “雨水”便因此得名。

②“雨”和“水”都是象形字。甲骨文中的“雨”字,像雨滴下落之形。《说文解字》: “雨,水从云下也。”从天上的云层中落下的水滴称为雨,降雨的过程也称为雨,例如,《诗经·小雅·大田》:“雨我公田,遂及我私。”这里的动词“雨”表示下雨。不仅如此,其他事物自上而下像雨一样降落的过程也称之为雨, 《淮南子·本经》:“昔者仓颉作书,而天雨粟,鬼夜哭。”“天雨粟”就是粟谷像下雨一样从天空落下。汉乐府民歌《上邪》里“冬雷震震夏雨雪”中的“雨雪”是下雪的意思。当“雨”用作及物动词、表示“下”的意思时,一般读为去声。

③古文字中的“水”,像水流之形,古人用弯白的笔画表示水流的形状,从甲骨文到小篆,这样的形体一脉相承。古人从流水的自然特点中生发出许多哲思,《道德经》中就以水为喻,阐发有道之人的至高境界:“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孔子对流水也有着独特的观察和体会、《论语·子罕》:“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时间如奔流而去的江水,从不停歇,这是对世事变化的慨叹,惜时之意亦在其中。在先哲的智慧中,水与生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它的到来滋养出新的生命,它的离去喻示着生命的流逝。或许正是在水的不断来去流动之中,生命不息,运转不止。

④古人根据事物随时节而变化的表现,归纳了各个节气的物候,根据《月令七十二侯集解》、雨水的三候为:獭祭鱼、侯雁北、草木萌动。雨水时节,冰雪消融,水边的生物活动日渐频繁。南飞过冬的鸿雁北归,草木开始萌发出新芽,这些物候都预示着新的生命周期在雨水时节全面开启。

⑤雨水时节尚处初春,降雨还未丰沛,雨水之日的雨更是可遇而不可求。在〈红楼梦〉中,薛宝钗因自幼带有热毒而需要服食“冷香丸”,这味药的材料和制作过程对季节有极高要求,其中就需要用到雨水之日的雨水十二钱,薛宝钗也感慨这样“可巧的雨”太难遇到。正因春雨难得,古人用“润如酥” “贵如油”来表达对它的珍视和偏爱。春雨的到来唤醒万物,孟郊的《春雨后》:“昨夜一霎雨,天意苏群物。何物最先知,虚庭草争出。”寥寥敛语便描绘出庭草雨后争春的情境。杜甫在《春夜喜雨》中写道:“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一夜之间,细雨悄悄将花木洗刷一新,点染春色,正是春雨时节的喜人之处。

⑥在春雨的滋润下,大地生发出无限生机,用“雨水”为立春之后的第一个节气命名,不仅是对天气物候的观察和归纳,也是对自然的敬畏和对生命的礼赞。愿你我在新的生命旅程里,不负一场好雨,不负一寸春光。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