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 难易度:普通

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中华路小学2023-2024学年六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试卷

阅读(三)

灯如红豆

侯志明

    ①有句诗说“灯如红豆最相思”。

    ㅤㅤ②夏日炎炎的夜晚,我经常会在夜深人静后,看城市迷人的夜光。望着望着,有时会掉下眼泪来,不止一次。

    ㅤㅤ③因为我总会想到童年、少年时陪伴我的那盏小油灯。

    ㅤㅤ④那是一盏自制的、简单的煤油灯。一进腊月,母亲就要夜夜坐在小油灯前,赶做新衣或者浆洗旧衣。白天辛苦一天,晚上还要干活到下半夜。有一天,我睡醒一觉,发现母亲还在灯前纳鞋底做新鞋,腿上盖着被子,身上披着棉衣。一手拿着鞋底,一手交替拿锥子和针线。先用锥子扎,再用针穿线,再在膝盖上使劲地勒紧。我看着看着,忽然看见她浑身一抖,把手里的东西一扔,然后用左手紧紧地攥住右手的食指,斜倚在了窗台上。灯仍然在嗤嗤地发着光,没被吹灭。我知道她还会起来,我就没吱声,静静地等候着。果然,过了五六分钟吧,她又坐了起来,拿起没做完的活儿。我想过去搂住她看看扎伤的手,想劝她去睡觉,但我一张口,说出的却是“妈,我要尿尿”。妈没有抬头,只是说“灯亮着呢,去吧”。尿完尿,我回转身,站在那儿,盯着母亲,希望她看我一眼,等来的却是“冷,快去睡,感冒了过不好年”。她仍没有抬头。“那你怎么还不睡?”“快完了,一会儿睡。”在母亲的心里,为了孩子过年的新衣新鞋,这些活儿不但是定了量的,而且也是限了时的。年年如此。

    ㅤㅤ⑤直到今天,在我心中,那盏小小的油灯从没有熄灭。它渺小像母亲,它柔弱像母亲,但它明亮也像母亲。母亲积极面对生活的态度,照亮的是我们艰难生活的每一天。

    ㅤㅤ⑥后来,我们家又有了另一盏油灯。那是一盏玻璃底座,玻璃肚子,带了玻璃灯罩的油灯。自从有了这盏灯,我们总希望父亲天天点亮这盏灯。那样不但整个家里会明亮很多,而且我们可以蹭亮光看书写作业。有一年的年底,父亲又点亮那盏灯,开始给人们算账,我又蹭光写起作业,写完我就去睡了。但我睡醒一觉,发现父亲仍然在翻本子打算盘。冬天天冷,他一会儿哈手,一会儿跺脚,眉头紧锁,仿佛遇到了什么大事。看着父亲着急不安的样子,我便从被窝里伸出头问:“爹,咋了?”“没咋。”他也没有看我。“没咋,那咋不睡?”我又问。这时他转过脸,看着我说:“有两毛钱,对不上账。”“多了还是少了?”我接着问。“多了。”他说。“多了,那好呀!”我说。他又转过头并拧小灯火,走过来坐在炕沿边摸着我的脸:“不知道给谁少算了,两毛,一个壮劳力两天才能挣到。”

    ㅤㅤ⑦在我心中,那盏小小的油灯也从来没有和父亲分开过。它教给我认真、公道、善良地对人对事,遇有疑难,遇有诱惑,面对选择时推己及人。

    ㅤㅤ⑧后来,我上了高中。为了在教室关灯后能多学习一会儿,我备了一盏小油灯。多少次,在寒冷的冬天,我的手冻得不能拿笔放弃的时候,是这盏小小的灯给了我些许的温暖。尤其难忘的是,有一个冬天的早晨,我带了灯去教室背书,可是只过了一会儿就油尽灯灭。正在我不知如何是好时,一个与我坐得不远的女同学将她的灯推到了我的面前,自己站起来走出了教室。这一举动是我万万没想到的,因为在那个年代,男女同学是连话都不说的。何况这个女同学是我们男生认为最丑,且经常被嘲讽的,而且她也应该是意识到了的。那一刻,我懂得了什么是真正的美。

    ㅤㅤ⑨几十年来,陪伴我长大的大大小小、形态各异的油灯,都已难得见到了。但它照耀我前行的路却是那样的明亮宽展,给我的启迪又是那样的深刻受用。

ㅤㅤ“灯如红豆最相思”的前面还有一句,是“书似青山常乱叠”。把灯和相思联系起来的这位诗人,升华了我对灯相思的境界和品位。

(选文有删改)

(1)、文章重点写三盏“小油灯”,它们都给了“我”启迪。结合全文,填写表格。

“小油灯”

相关人物

给了“我”启迪

第一盏

母亲

第二盏

父亲

第三盏

女同学

(2)、下面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头引用“灯如红豆最相思”这一句,既照应文章题目,又奠定全文感情基调。 B、第④段通过“扎”“穿”“勒”等动词写出了母亲做新鞋的情景,表现了母亲勤劳和坚忍的品质。 C、第⑥段父亲执意要将多出的两毛钱对清,是为了给我上一堂具有教育意义的课。 D、“灯”是文章的线索,全文围绕“灯”组织材料,结构清晰,叙事集中。
(3)、“(她)把手里的东西一扔,然后用左手紧紧地攥住右手的食指……”品味加点的词语,分析其表达效果。
(4)、文章以“灯如红豆”为题有什么妙处?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

夜语肖邦———与灵魂对歌

赵丽宏

①肖邦被人称为“钢琴诗人”,这是一个非常妥帖的称号。琴声如诗,超越了时空,在不同国度不同时代的人类心中回荡。我喜欢肖邦,这位“钢琴诗人”创造的美妙音乐,比世界上大多数诗人的作品更深入人心。他的钢琴曲中,有些旋律也许是古典音乐中最能拨动听者心弦的。他的大多数作品无需乐队,只要一架钢琴,便能上天入地,让曲折的诗情翱翔远飞。钢琴像一艘奇异的小船,被诗人驾驶着,无所不能,无处不达,所有的梦想和憧憬都能在琴声中实现。

②曾经我在崇明岛“插队落户”。那时,我的生活中几乎没有音乐。夜里,风吹打着屋外的竹林,窸窸窣窣的声音犹如陌生人神秘的低语。一天深夜,我躺在蚊帐里打开那台半导体收音机,飘忽的电波中,断断续续传来雄浑的管弦乐旋律。电台的信号游移不定,必须不断调整频率才能听清楚。管弦乐像大海的波涛在星月暗淡的夜空下汹涌起伏时隐时现。这是我从没听过的音乐,然而却似曾相识,好像有点耳熟。 突然,一艘小船出现在浪峰上,小船光芒四射,把夜空和波涛映照得一片通亮。这小船,是钢琴。琴声被管弦乐烘托着,又引领着乐队走向远方。我一边调节着收音机旋钮,一边屏息静听,唯恐遗漏了其中的旋律。这是一首钢琴协奏曲。第一乐章气势恢宏博大,仿佛有人在用庄严悲凉的声音倾吐心中的激情,那种悲凉,在我的心里激起强烈的共鸣,它使我联想起陈子昂的诗:“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第二乐章是优美柔曼的抒情,活泼的琴声犹如一个心情急切的游人在山水间寻觅胜景,然而山重水复,云雾茫茫……听第三乐章时,电波受到了干扰,音乐含混不清,我竭尽全力,也无法将频道调节好。 留下的印象,是从遥远的海上传来一个落水者时续时断的呼救,那微弱的呼喊不时被呼啸的风声打断。音乐结束时,我听到了播音员的介绍,这是肖邦的《第一钢琴协奏曲》。

③这次经验,使我对肖邦有了和以前不同的看法。那个能写美妙绝伦的《升C 小调圆舞曲》和优美夜曲的肖邦,原来也能写如此博大深沉的协奏曲。我以为此后天天都能收听到这家电台的音乐节目,然而奇怪的是,第二天晚上,我那台半导体收音机里便再也找不到这家电台,以后也没有找到。不过,肖邦的《第一钢琴协奏曲》却留在了我的记忆里,尽管它残缺不全。

④现在,我已经有了全套的肖邦钢琴曲唱片,可以随心所欲选择听他的作品。我常常听的作品中,有他的《第一钢琴协奏曲》。 同一段音乐,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点,以不同的心情去听,体会可能完全不一样。然而每次听肖邦的《第一钢琴协奏曲》时,我都会情不自禁地想起三十年前的那个夜晚 , 想起那种沉醉和焦灼交织在一起的神秘气息。

(选文有删改)

社会中总有一些善良的人,了解他们的事迹,走近他们的心灵,可以让我们更好地成长。 

老钟的眼

王晓莉

①高度近视的老钟伯伯是我的邻居,他在街道的煤球厂做事,常年在外干活,戴着眼镜很不方便,所以他非必要是不戴眼镜的。

②老钟视力欠佳,但心善在我们街上是出了名的。有一次他骑自行车路过一所小学,学生正往校园里跑。老钟近视,反应略慢,来不及刹车,一个奔跑的孩子被他的自行车剐蹭了一下。孩子继续往前去了,老钟却没有走,他赶紧下了车,找到校务处,费老大劲总算找到孩子所在的教室。他戴上眼镜 远远看一眼,见那孩子端坐无事,这才离开,去办他那已耽搁多时的事。到了晚上,老钟又找到了孩子 的家。邻居们知道后都说他:“学生没事,你还去人家家里,想惹点事还是怎么的?”老钟说:“我就是有 点不放心。一是去看看后续,二是跟人家家长解释一下。”邻居们都不作声了。

③老钟的妻子常年坐轮椅。每天早晨,老钟蹬着一辆带拖斗的小车,把妻子送到百货大楼后面的小街上,他的妻子在那里接缝纫的活儿干。因为高度近视,老钟不能灵巧地回头或旁观他人,他总是 非常吃力而专注地看着前方,好像周围一个人也没有似的。这时他总是戴着眼镜——那眼镜厚得摔 也摔不烂,架在老钟硬挺的鼻梁上,整个人如同一尊雕塑,让我想到戴眼镜的狮身人面像。还是小女孩的我,在老钟专注而吃力地拖着残疾妻子去上工的画面中,模糊地感受到婚姻的某一种温馨模样。

④老钟一直给各家各户送煤球。后来,随着蜂窝煤和煤气的普及,只有特别节俭的小店铺才会在日常生活中使用煤球。老钟的生意越来越冷清,但只要有人家订煤球,老钟就会热情地一一送上门。

⑤那些订煤球的人每回见到高度近视的老钟,都会不约而同地说:“小心啊,老钟。”

⑥老钟一边搬着一摞摞煤球一边说:“没事,我灵魂的眼睛好着呢。”

⑦常常话没说完,他就摔了个翅趄。

⑧但是没有一个人笑话他。谁都知道,老钟的心眼好——心眼,就是灵魂的眼。

⑨老钟说得并没错。

⑩几十年过去了,现在我自己也戴上了眼镜,有时我揉着酸痛的眼,或者突然意识到又必须换一副度数更深的眼镜时,早已去世的老钟就会突然浮现在我的脑海里。老钟这样一个双眼视力不健全的人,心眼却柔软得令我记了他一辈子。

(文章有删改)

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永远不能忘记的事情

巴   金

在万国殡仪馆的灵堂中静静地躺着那个老人,每天从早到晚,许许多多的人到这里来,一个一个地或者五六个人站成一排地向他致最深的敬礼。我站在旁边,我的眼睛把这一切全看进去了。

一个秃顶的老人刚走进来站了一下,忽然埋下头低声哭了。另一个十三四岁的女孩子已经 走出了灵堂,却又把头伸进帷幔里来,红着眼圈哀求道:“让我再看看吧,这是最后一次了。”

灵堂里灯光不够亮。一群小学生恭敬地排成前后两列,一齐抬起头,痴痴地望着那张放大的照片。忽然一个年纪较大的孩子埋下头鞠躬了,其余的人马上低下头去。有的在第三次鞠躬以后,还留恋地频频点着头。孩子们的心是最真挚的。他们知道如今失掉一个爱护他们的友人了。“救救孩子!”我的耳边还仿佛响着那个老人的声音。我所认识的一个杂志社的工友意外地来了。他红着脸在灵堂的一角站了片刻,孩子似的恭恭敬敬行了三个礼,然后悄悄地走开了。

我还看见一个盲人,他穿着一身整齐的西装,一只手扶着另一个穿长衫的人的肩头,慢慢地从外面走进来。到了灵前,那个引路人站住了。盲人从引路人的肩上缩回了手,向前移动一步,端端正正地站着,抬起他那看不见的眼睛茫然地望了望前面,于是低下头,恭恭敬敬地行了三鞠躬礼。他又伸出手,扶着引路人的肩默默地退去了。两个穿和服的太太埋着头,闭着眼睛,默默地合掌祷告了一会儿。我给她们拉帷幔的时候,我看见了她们脸上的泪痕,然后在帷幔外面响起了悲痛的哭声。

我看见了穿粗布短衫的劳动者,我看见了抱着课本的男女学生,我也看见了绿衣的邮差、黄 衣的童子军,还有小商人、小店员,以及国籍不同、职业不同、信仰不同的各种各类的人。在这无 数不同的人的脸上,我看见了一种相同的悲戚的表情。这一切的人都是被这一颗心从或远或近的地方牵引到这里来的。

在这些时候我常常想:这个被我们大家敬爱着的老人,他真的就死去了?我不禁想着:这难 道不是梦?我又想:倘使这个老人一翻身坐起来呢?

(有删改)

念鲁迅 阅读作家萧红的短文,怀念鲁迅。

    ①鲁迅先生的笑声是明朗的,是从心里的欢喜。若有人说了什么可笑的话,鲁迅先生笑得连烟卷儿都拿不住了,常常是笑得咳嗽起来。

    ②梅雨季节,很少有晴天。一天上午,天刚一放晴,我高兴极了,就到鲁迅先生家去,跑上楼还喘着气。鲁迅先生问我:“有什么事吗?”我说:“天晴啦,太阳出来啦。”

    ③鲁迅先生和他的夫人都笑了,一种对于冲破忧郁心境的展然的会心的笑。

    ④青年人写信,写得太草率,鲁迅先生是深恶痛绝的。

    ⑤“字不一定要写得好,但必须得使人一看就认识,年轻人现在都忙……他自己赶快胡乱写完了事,别人看了三遍五遍看不明白,这费了多少工夫,他不管。反正这费的工夫不是他的。这存心是不太好的。”但他还是展读着每封青年的信,常常看到夜里很深的时光。

    ⑥鲁迅先生必得休息的,须藤老医生是这样说的。可是鲁迅先生从此不但没有休息,并且脑子里所想的更多了,要做的事情都像非立刻就做不可,校《海上述林》的校样,印珂勒惠支的画,翻译《死魂灵》下部,还计算着出三十年集。

    ⑦鲁迅先生感到自己的身体不好,工作的时间没有几年了,所以要多做,赶快做。鲁迅先生知道自己的健康不成了,死了是不要紧的,只要留给人类更多。

【资料】 萧红,被鲁迅称为“当今中国最有前途的女作家”,短暂的一生留下近百万字的经典作品,终成大器,未曾有负鲁迅的期许。萧红从鲁迅那里不仅得到了慈父一般的关怀和爱护,更是得到了导师般的鼓励与引导。1936年9月,鲁迅的病已经很严重了,55岁的他在等一个女孩的来信,然而那个女孩却奋无音讯。10月,病榻上的鲁迅给好友茅盾写信:“萧红一直没写信来,也不知道她怎么样了。”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