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 难易度:普通

部编版2024年秋季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五单元测试卷

阅读短文《依然是雨》,完成后面的练习。

    ①小时候,好喜欢下雨。喜欢听那种叮叮当当的敲击声,喜欢那哗啦哗啦的宣泄声,喜欢水将大地洗了个澡之后的那份干干净净、清清爽爽的感觉。当然,最喜欢的还是那一片白茫茫的积水。好棒哟!小雄!小辉!阿美!阿珠!来啊!快来啊!我们来打水仗、放小船吧!乐哟!从嘴角只笑到眼睛里,又从脸上扩散到全身的每一个角落。跳啊!蹦啊!跑啊!追啊!什么都不欠缺了。

    ②渐渐地,因为妈妈和老师都说:"下雨天,可别忘了带雨具!淋了雨,会感冒,会生病的!"雨,也慢慢地不再是那种朝思夕盼的恩物了。不下也好,免得带雨具又烦又重的。但是如果出门时毫无征候,快放学时才突然地下起雨来,要突然才好,让妈妈和爸爸都来不及送雨具,我们就可以好好表现一下自己了。冲啊!雨丝从脸上滑到脖子里,凉凉的、冰冰的,从头直到脚,好痛快、好舒服。一边跑,一边张着嘴,让雨点像小弹珠似的投入口中,清清爽爽的,有一种似有似无的甜味。管他“落汤鸡”是副什么模样!一伙人嘻嘻哈哈地在雨丝中穿梭,实在好玩,一切都可以不管,反正嘛,又不是我的错。天上的事,我哪儿知道!回家也不会挨骂的,是天有不测风云啊!反倒是乐得玩一回,又不会挨骂,蛮划算的呢!

    ③后来,长大了,很惊奇地发现,还有“调调”这种叫人如痴如醉的东西。它象征着一个人的风雅与脱俗。像雨中漫步,伞下听雨声,海边观雨景等,不全都是很美、很别致的“调调”吗?令人总有一种莫名其妙的盼望与向往。

(1)、联系上下文,解释下列词语。

①朝思夕盼:

②莫名其妙:

(2)、本文是按照顺序来写作者对雨的情感的,你是从这些词语知道的。
(3)、读文中画“”的句子,回答问题。

①这句话从“我们”的写出了“我们”在雨中的快乐。“”和“”两个词具体地写出了这种快乐。

②这句话运用了的修辞手法,请你仿写一句。

清晨,草尖上的露珠

(4)、为什么一开始“我”喜欢下雨,后来却不再朝思夕盼了?
(5)、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A、文章第一自然段围绕“小时候,好喜欢下雨”这个中心句写出了“我”小时候对雨的态度。 B、第二自然段中因为“我们”回家不会挨骂,所以我们不会在乎成了“落汤鸡”的模样。 C、“我”不同时期对雨虽然有着不同态度,但都表达了对雨的喜爱,这也是题目的含义。 D、“像雨中漫步,伞下听雨声,海边观海景等,不全都是很美、很别致的‘调调’吗?”这句话运用反问的修辞手法,写出了雨带给我们的风雅与脱俗。
(6)、作者在本文的末尾说“令人总有一种莫名其妙的盼望与向往”。这个“莫名其妙的盼望与向往”是指什么?
举一反三
请你阅读下面的文章,并回答各题。

叶圣陶

①蚕卵是蚕蛾生的,黏在纸上,密密地铺排着,不留空隙。初生的时候卵是黄色的,渐渐转绿,后来变成黑色;它比针尖大不了多少,分量很轻,一万颗才只有一公钱重。每一只雌蛾能生卵七百多颗,卵生完它就死了。雄蛾交尾以后就被丢掉。雌蛾也有不生卵的。

②蚕才孵化,细小得很,像黑丝的断屑,其时桑叶要切碎了喂的。渐渐长大起来,大约十天工夫,眠期到了。同在一起的蚕,眠期有早有晚,并不齐一。眠的时候不吃桑叶,也不行动,经过四十八点钟,便脱去了一层皮,重又活动起来,这是“头眠”。“头眠”以后十天,眠期又到了,这是“二眠”。顺次到了“四眠”,那就快要吐丝结茧了。“四眠”的时候蚕身最长;过了“四眠”,反而缩短了,通体显得透明。蚕从初生到结茧,除了眠期,不停地吃着桑叶。

③蚕将要结茧的时候,养蚕的人把它放到稻秆束上,这叫做“上山”。蚕就在那里吐丝结茧;结成了茧便化蛹,自己耽在茧中。吐丝的当儿,蚕昂起了头上下摇动,丝就从它的嘴里出来,围绕着蚕身,渐积渐厚,结果成了椭圆形的一件东西,稍微有点儿弹力,这就是茧。茧白色的居多,间或有黄色的。也有两条蚕合结一个茧,比寻常的茧大得多,中间有两个蛹。蚕丝丝质极细极轻,一千个茧的丝合并起来,才有四公两多一点的生丝。

(选文有删改)

【注】①一公钱相当于十克;②四公两相当于四百克。

对比阅读。

选文一:富饶的西沙群岛(节选)

①鱼成群结队地在珊瑚丛中穿来穿去,好看极了。有的全身布满彩色的条纹;有的头上长着一簇红缨;有的周身像插着好些扇子,游动的时候飘飘摇摇;有的眼睛圆溜溜的,身上长满了刺,鼓起气来像皮球一样圆。各种各样的鱼多得数不清。正像人们说的那样,西沙群岛的海里一半是水,一半是鱼。

②西沙群岛也是鸟的天下。岛上有一片片茂密的树林,树林里栖息着各种海鸟。遍地都是鸟蛋。树下堆积着一层厚厚的鸟粪,这是非常宝贵的肥料。

选文二:青藏(zànɡ)高原的明珠

①青海湖是镶(xiānɡ)嵌(qiàn)在青藏高原上的一颗明珠,那里水蓝、鸟多、人美。

②青海湖的水真蓝啊!极目远望,湖面像幽蓝的神镜,在层层白云的烘(hōnɡ)托下,又如同大地献出的一颗蓝色钻石。走近细看,青海湖的水蓝得那样明媚,蓝得迷蒙又清新,蓝得温柔又透出异样的感觉。

③青海湖是鸟的王国。湖上的鸟岛因数以万计的候鸟在此栖息而得名。其实鸟岛是两座岛,西边的小岛叫海西山,又叫小西山,也叫蛋岛;东边的大岛叫海西皮。海西山地形像驼峰,面积虽然很小,鸟儿却有八九万只。海西皮为鸬(lú)鹚(cí)鸟的王国,岛上的鸟窝一个连一个,鸬鹚不计其数,所以海西皮又叫鸬鹚岛。

④青海湖畔的牧民朴实、热情、好客。牧民对远道而来的客人非常热情,请他们喝新鲜的老酸奶,吃美味的牦(máo)牛肉,还为客人提供休息的坐垫(diàn)和帐篷。更难能可贵的是,他们如同爱护亲人一样,爱护着这片富饶的草原和清澈的湖水,让远方的客人们能够看到自然的美景,感受到当地独特的风貌。

⑤在这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我希望,这份自然的美好能够永存(cún)!

认真阅读下面的短文,回答问题。

    蝉是我的邻居。一到夏天,蝉就占据了我屋子前面的树。屋里我是主人,屋外却是蝉的天下。

    我喜欢观察蝉脱壳。幼虫蜕皮是从背上开始的。外面的一层旧皮从背上裂开,露出淡绿色的蝉来。先出来的是头,接着是吸管和前腿,最后是后腿和折叠着的翅膀。这时候除掉尾部,全体都出来了。

    蝉脱壳的时候,可以说是表演一种奇怪的体操。腾起身子,往后翻下来 , 头向下倒挂着,原来折叠着的翅膀打开了,竭力伸直。接着,尽力把身体上去,用前爪住那层旧皮,使它从那层旧皮里完全蜕出来那些旧皮就只剩个空壳,成了蝉蜕。整个过程大约要半个小时。

    刚蜕皮的蝉,用前爪把自己挂在蜕下来的空壳上,在微风里颤动,样子很柔弱,颜色还是绿的,直到变成棕色。刚得到自由的蝉从柔弱到强壮起来飞离树枝,大概要三个半小时。

    雄蝉是天才的乐师。它的腹部有发声器,能发出声音。每年夏天,大概有两个月的时间,蝉的乐声总在我耳边。我常常看见一些蝉停息在树枝上,一动不动地狂饮着树皮里的水分。夕阳西下时,它们才沿着树枝慢慢地走动。无论是饮水的时候,还是走动的时候,它们从来没有停止过演奏。

    蝉的视觉非常灵敏,它有5只眼睛,左右和上方发生什么事情,它都看得见,只要看见有什么东西来了,蝉就停止演奏,悄悄地飞开了。

    蝉的听囊在体内,即使喧哗的声音也不能使它受到惊扰。站在蝉的背后,你尽管拍手,吹哨子,高声讲话,它都满不在乎,仍旧镇静地演奏它的音乐。

    有一回,我借来两支土铳(chònɡ),装满火药,安好引线,搁在门外的树底下,还把窗户打开,怕把玻璃震碎。

    砰!土铳响了,可是乐师们照常演奏它们的音乐,没有一个表现出受到惊扰的样子,乐声的音调和音量都没有丝毫变化。第二枪跟头一枪一样,对乐师们同样没有什么影响。

    我想,经过这次试验,说明蝉虽有听觉,可它所能接受的声音和人是不一样的。

课外阅读。

灰椋鸟

①早就听说林场的灰椋鸟多。我想,灰椋鸟尖尖的嘴,灰灰的背,远远望去黑乎乎的,有什么好看的呢?可是一个偶然的机会,我看了关于灰椋鸟的电视录像,就再也忍不住了,决定亲自去看一看。

②一天下午,我和同伴来到了林场。下了车,轻轻走进林内。棕红色的水杉落叶,给大地铺上了一层华贵的绒地毯,走在上面软绵绵的。我们选好观察位置,便在那儿等候灰椋鸟归来。

③周围静得出奇。路两边近百亩的竹林郁郁葱葱,与南段高大的人工刺槐林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同伴忽然喊道:“灰椋鸟!”我翘首遥望西南方向,果然有许多黑点向这边移动——灰椋鸟开始归林了。

④一开始还是一小群一小群地飞过来,盘旋着,陆续投入刺槐林。没有几分钟,“大部队”便排空而至,老远就听到它们的叫声。它们大都是整群整群地列队飞行。有的排成数百米长的长队,有的围成一个巨大的椭圆形,一批一批,浩浩荡荡地从我们头顶飞过。先回来的鸟在林内不停地鸣叫,好像互相倾诉着一天的见闻和收获,又像在呼唤未归的同伴和儿女;后到的鸟与林中的鸟互相应和,边飞边鸣,很快找到自己栖息的处所,与熟悉的伙伴会合。

⑤夕阳渐渐西沉,晚霞映红了天空,也映红了刺槐林和竹林。天上的鸟越来越少了,可是整个林子里的灰椋鸟还是不愿过早地安眠。看,这几只刚刚落在枝头上,那几只又马上扑棱棱地飞起。它们的羽毛全变成金红色的了,多么像穿上盛装的少女在翩翩起舞哇!树林内外,百鸟争鸣,呼朋引伴,叽叽啾啾,似飞瀑落入深涧,如惊涛拍打岸滩,整个刺槐林和竹林成了一个天然的俱乐部。这上万只灰椋鸟是在举行盛大的联欢会,还是在庆祝自己的节日?要不怎么会这样热闹?我被这喧闹而又热烈的场面感染了,竟情不自禁地欢呼起来。

⑥在回来的路上,我想:鸟是人类的朋友,树林是鸟的乐园。没有林场工人的辛勤劳动,没有这几年大规模的植树造林,我到哪儿去观赏这鸟儿归林的壮观场面呢?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