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 难易度:普通

部编版2024年秋季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七单元测试卷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月光曲》(节选)

皮鞋匠静静地听着。他好像面对着大海,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微波的海面上,霎时间洒满了银光。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皮鞋匠看看妹妹,月光正照在她那____的脸上,照着她睁得大大的眼睛。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____———月光____下的波涛汹涌的大海。

【阅读链接】 贝多芬一生命运坎坷,但他即使在双耳失聪时,仍坚持创作。他的《命运交响曲》《致爱丽丝》等许多作品都享誉世界。

【材料二】 《二泉映月》(节选)

听着,听着,阿炳的心颤抖起来。他禁不住拿起二胡,他要通过琴声把积淀已久的情怀倾吐给这茫茫月夜。他的手指在琴弦上不停地滑动着,流水、月光都变成了一个个动人的音符,从琴上流泻出来。起初,琴声委婉连绵,犹如____,这似乎是阿炳在赞叹惠山二泉的优美景色,在怀念对他恩重如山的师父,在思索自己走过的人生道路。随着旋律的升腾跌宕,步步高昂,乐曲进入了高潮。它以势不可当的力量,表达出对命运的抗争。月光照水,水波映月,乐曲久久地在二泉池畔回响,舒缓而又起伏,恬静而又激荡。阿炳用这动人心弦的琴声告诉人们,他爱那支撑他度过苦难一生的音乐,他爱那美丽富饶的家乡,他爱那惠山的清泉,他爱那照耀清泉的月……

(1)、按课文原文将【材料一】补充完整。
(2)、下面诗句中,与【材料一】画横线部分描绘的画面最接近的是哪一项?(    )
A、月落乌啼霜满天 B、海上明月共潮生 C、唯见江心秋月白 D、洞庭秋月生湖心
(3)、借助语言文字展开想象。读【材料一】,补充下面的图示,并写下你的发现。

填完后,我发现

(4)、【材料二】中,根据乐曲旋律的变化及阿炳的想象,下面哪项更符合阿炳心境的变化?(    )
A、惊喜——平静———悲伤 B、赞美——悲壮——平静 C、怀念——抗争——热爱 D、思念——苦楚——绝望
(5)、结合【材料二】,阿炳通过琴声向“我们”表达的情感不包括下列哪一项?(    )
A、他没有向命运屈服。 B、他对双目失明的愤恨。 C、他对未来充满希望。 D、他热爱音乐、家乡,热爱家乡的清泉、月光。
(6)、联系上下文,品读语言,展开想象,将【材料二】中的横线补充完整。
(7)、通读两段材料,下列“发现”不正确的是哪一项?(    )
A、我发现艺术没有高低之别,没有贵贱之分。 B、我发现贝多芬和阿炳的作品中,都倾注了各自强烈的情感。 C、我发现原来许多艺术创作的背后都有着动人的故事。 D、我发现所有艺术作品都是艺术家的即兴创作。
(8)、这个微电影非常成功,你觉得也可以用这样的方式拍摄课文《月光曲》,在戏剧社同学的帮助下,你列了一张表,请根据你的想法将其补全。

“名曲诞生”拍摄建议

曲名

《月光曲》

《二泉映月》

取景场地

  

惠山二泉

角色

  

阿炳

最想拍摄的镜头

  

阿炳投入地拉二胡的画面

你还想拍摄的场景或镜头

 

阿炳跟着师父学琴的场景

举一反三
对比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练习。

ㅤㅤ【材料一】

夸父逐日

ㅤㅤ夸父与日逐走 , 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

【注释】①夸父:神话传说中善于奔跑的巨人。②逐走:竞跑,赛跑。③入日:追赶到太阳落下的地方。④河、渭:黄河、渭河。⑤大泽:大湖。⑥邓林:桃林。

ㅤㅤ【材料二】①很久以前,有个长得又高又大的巨人,名字叫夸父。他看到太阳每天早上从东边升起,傍晚从西边落下,夜里人们什么也看不见,就打定主意要捉住太阳,让地上人们的生活不分白天黑夜,随时都能晒到太阳,得到亮光。

ㅤㅤ②一天早上,夸父开始追赶太阳。他跑哇,追呀,一直追到太阳下山的地方。眼看就要捉住太阳了,他加快脚步追上去。可太阳像个大火球,呼啦啦地喷着火,把夸父烤得口干舌燥。夸父想要喝水,他转身跑到黄河边,弯下腰,咕咚咕咚地大口喝水。没几口,黄河里的水就被他喝光了。夸父还是口渴,他又跑到渭河边,咕咚咕咚没几口,又把渭河的水喝光了。夸父喝了这么多水,还是口渴,就转身朝北去找水喝。他越跑越慢,渐渐停了下来,身子晃了晃,轰隆一声,倒在地上。夸父在半路上渴死了。

ㅤㅤ③夸父舍弃手杖,手杖掉在了地上。不一会儿,这根手杖生了根,再过一会儿,手杖发了芽,抽了枝,长成了一棵桃树。后来,这个地方长出一棵又一棵桃树,桃树结出了一个又一个大桃子。要是谁路过这里口渴了,摘几个桃子吃,就不渴了。人们都说,这些桃树是夸父留给热爱光明、善良勇敢的后代的。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