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 难易度:普通
广东省深圳市龙岗区2023-2024学年四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
【选段一】爬山虎刚长出来的叶子是嫩红的,不几天叶子长大,就变成嫩绿的。爬山虎的嫩叶,不大引人注意,引人注意的是长大了的叶子。那些叶子绿得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空隙。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得很。
(选自《爬山虎的脚》)
【选段二】爬山虎,一般指地锦,是葡萄科地锦属木质藤本植物。爬山虎的叶互生,叶片及叶脉对称,呈掌状,边缘有粗锯齿。叶翠绿,无毛,背面覆有白粉。秋季变为橙黄或鲜红色。
(选自《百度•百科》)
①从【选段一】中,我们了解到爬山虎的叶子具有“颜色绿得新鲜”“方向是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均匀,既没有重叠,也没有空隙”的特点。
②爬山虎是葡萄科地锦属木质藤本植物,春天变为橙黄或鲜红色。
张骞出使西域
[材料一]
张骞(?一前114年),西汉汉中成固(今陕西城国东)人,曾两次出佼西城,加强了中原和西城的联系,促进了汉朝与中亚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 |
[材料二]
汉武帝听说西迁的大月氏(zhi)与匈奴有仇,为了寻找讨伐匈奴的同盟军,派遗张骞出使西域。建元二年(公元前139年),张骞一行100余人从长安出发,但不久就被匈奴捕获,并押送到漠北的单于庭,扣留十多年。后张骞逃离匈奴,继续西行,历尽辛苦,才辗转到大月氏。但大月氏人安居乐业,不再考虑向匈奴复仇之事。张骞在大月氏逗留一年多,始终没有说服大月氏。然而,张骞带回的中原汉人闻所未闻而又丰富的西域知识,大大开阔了人们的视野,河西之战,汉军打通了河西通道。在此形势下,张骞建议汉武帝与乌孙结盟,共同打击匈奴。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张骞再次奉命西行,企图招引乌孙东归。此时的乌孙国家分裂,国王年老,既对汉朝缺乏了解,又惧怕匈奴,张骞再次未能如愿。但乌孙使者随张骞来到汉朝,“乌孙使既见汉人众富厚,归报其国,其国乃益重汉”,从而两国实现交通往来。而张骞派遣出使大宛、康居、大夏等国的副使,几年后多与出使之国的使臣回到汉朝,“于是西北国始通于汉矣”。
(根据《史记·大宛列传》改编)
[材料三]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电影频道曾播出古装史诗大片《凿空者》。电影以“空西域”第一人张骞破题,再现了那一段艰难跋涉却意义重大的历史。
凿,开也;空,通也。语出《史记》的“凿空”二字是司马迁对张骞的高度评价,更是张骞精神与张骞文化的形象写照。
2000多年前,张骞历经千难万险“空西域”、开辟丝路,为中原和西域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作出了杰出贡献,在世界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
(选自《陕西日报》,有删改)
进入五年级,身边戴眼镜的同学越来越多。你戴眼镜了吗?你有没有保护好自己的眼睛呢?请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某小学共有24个班级,每个年级有4个班。上一学年,学校对全校学生进行了视力检查,情况如下:
第一学期 | 第二学期 | |
一年级近视率 | 6% | 12% |
二年级近视率 | 12% | 20% |
三年级近视率 | 20% | 40% |
四年级近视率 | 38% | 55% |
五年级近视率 | 50% | 60% |
六年级近视率 | 58% | 63% |
校近视率 | 33% | 45% |
材料二: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研究报告,目前中国近视患者人数多达6亿。其中,中小学生近视率约为50%,初高中生近视率高达80%。青少年近视率已高居世界第一。相比之下,美国、德国青少年近视率约为10%,而澳大利亚仅为1.3%。
材料三:避免青少年近视,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多进行户外活动,尤其是自然光照条件下的户外活动。因为户外活动时,眼睛接收到自然光,会刺激视网膜释放多巴胺,抑制眼轴的增长,延缓近视。另外,人在户外时,眼睛处于放松、休息状态,对保护视力也很有帮助。
但是,要让中国学生多参加户外活动,还要面临一个尴尬的现实——家长、学校似乎都舍不得牺牲孩子的学习时间。所以,教育部门出台“双减政策”,希望能“强迫”孩子离开书本和电脑,练就强健体魄,保持身心健康。
材料四:
爱眼护眼口诀
爱眼护眼很重要,不良习惯要改掉。久视伤目危害大,劳逸结合要记牢。
手机电脑要少看,时间长了要关掉。乘车走路勿阅读,趴着躺着不看书。
户外运动常进行,轻松远眺最护眼。睡眠充足不过劳,宽广“视”界多美妙。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