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 难易度:普通

广东省深圳市龙岗区2023-2024学年四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

请认真阅读课文选段,然后完成问题。

【选段一】爬山虎刚长出来的叶子是嫩红的,不几天叶子长大,就变成嫩绿的。爬山虎的嫩叶,不大引人注意,引人注意的是长大了的叶子。那些叶子绿得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空隙。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得很。

(选自《爬山虎的脚》)

【选段二】爬山虎,一般指地锦,是葡萄科地锦属木质藤本植物。爬山虎的叶互生,叶片及叶脉对称,呈掌状,边缘有粗锯齿。叶翠绿,无毛,背面覆有白粉。秋季变为橙黄或鲜红色。

(选自《百度•百科》)

(1)、读[选段一],想想爬山虎叶子的颜色是怎样变化的,补充完整表。

(2)、【选段一】中画横线的句子体现了作者连续细致的观察,请你照样子,写一个你观察到的植物的变化。
(3)、根据选段内容,判断下列说法的对错,用“正确”“错误”表示。

①从【选段一】中,我们了解到爬山虎的叶子具有“颜色绿得新鲜”“方向是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均匀,既没有重叠,也没有空隙”的特点。

②爬山虎是葡萄科地锦属木质藤本植物,春天变为橙黄或鲜红色。

(4)、阅读【选段二】,它的语言表达与课文[选段一]不同,你更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举一反三
阅读非连续性文本,完成练习。

追寻红色记忆,弘扬红色精神

    近日,为了充分发挥绍兴红色资源育人的功能,用红色文化铸魂育人,引导师生传承红色基因,厚植爱党爱国情怀,某小学组织四年级全体师生走进鲁迅纪念馆、蔡元培故居和周思来纪念馆,开展了以“追寻红色记忆,弘扬红色精神"为主题的研学活动。

第一站:鲁迅纪念馆

    鲁迅纪念馆不仅保持着鲁迅当年生活过的故居、祖居、百草园、三味书屋的原貌,还恢复了周家新台门、寿家台门、土谷祠、鲁迅笔下风情园等一批与鲁迅有关的古宅古迹,是绍兴市区保存最完好、最具文化内涵和水乡古城经典风貌的历史街区。

 走进鲁迅纪念馆,便走进了鲁迅的童年。为改变“国民精神”选择“弃医从文”,在文学革命道路奋斗终身的鲁迅从小就生活在这里。富含文化底蘊的宅子赋予了鲁迅与常人不一样的生活。每一扇门窗都染上了深厚的文化气息,仿佛那个带点儿书生气的小孩会从门后走来。

第二站:蔡元培故居

    蔡元培故居是蔡元培出生和青少年时期居住的地方,是一个颇具绍兴特色的明清台门建筑,也是专门介绍蔡元培一生事迹的名人纪念馆。如今,蔡元培故居大厅前厢房、大厅及两边间、座楼前西厢房及座楼西边间均辟为“蔡元培生平史迹陈列室”,介绍其一生业绩。“学界泰斗,人世楷模”是对蔡元培先生的美誉,蔡元培先生也当之无愧;“从排满到抗日战争,先生之志在民族革命;从五四到人权同盟,先生之行在民主自由”的挽联高度概括了蔡元培先生一生的光辉历程。

第三站:周恩来纪念馆

    周恩来纪念馆位于绍兴市劳动路369号,系依托周恩来祖居、故居这处具有明清风格的台门建筑而建,馆内丰富的陈列内容生动地展现了周恩来与绍兴的密切关系和他在绍兴宣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场景,再现、讴(ōu)歌了一代伟人光辉的一生。

(选自绍兴市人民政府网,有删改)

阅读非连续性文本,完成练习。

张骞出使西域

[材料一]

张骞(?一前114年),西汉汉中成固(今陕西城国东)人,曾两次出佼西城,加强了中原和西城的联系,促进了汉朝与中亚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

[材料二]

汉武帝听说西迁的大月氏(zhi)与匈奴有仇,为了寻找讨伐匈奴的同盟军,派遗张骞出使西域。建元二年(公元前139年),张骞一行100余人从长安出发,但不久就被匈奴捕获,并押送到漠北的单于庭,扣留十多年。后张骞逃离匈奴,继续西行,历尽辛苦,才辗转到大月氏。但大月氏人安居乐业,不再考虑向匈奴复仇之事。张骞在大月氏逗留一年多,始终没有说服大月氏。然而,张骞带回的中原汉人闻所未闻而又丰富的西域知识,大大开阔了人们的视野,河西之战,汉军打通了河西通道。在此形势下,张骞建议汉武帝与乌孙结盟,共同打击匈奴。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张骞再次奉命西行,企图招引乌孙东归。此时的乌孙国家分裂,国王年老,既对汉朝缺乏了解,又惧怕匈奴,张骞再次未能如愿。但乌孙使者随张骞来到汉朝,“乌孙使既见汉人众富厚,归报其国,其国乃益重汉”,从而两国实现交通往来。而张骞派遣出使大宛、康居、大夏等国的副使,几年后多与出使之国的使臣回到汉朝,“于是西北国始通于汉矣”。

(根据《史记·大宛列传》改编)

[材料三]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电影频道曾播出古装史诗大片《凿空者》。电影以“空西域”第一人张骞破题,再现了那一段艰难跋涉却意义重大的历史。

 凿,开也;空,通也。语出《史记》的“凿空”二字是司马迁对张骞的高度评价,更是张骞精神与张骞文化的形象写照。

 2000多年前,张骞历经千难万险“空西域”、开辟丝路,为中原和西域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作出了杰出贡献,在世界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

(选自《陕西日报》,有删改)

对比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练习。

ㅤㅤ【材料一】

夸父逐日

ㅤㅤ夸父与日逐走 , 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

【注释】①夸父:神话传说中善于奔跑的巨人。②逐走:竞跑,赛跑。③入日:追赶到太阳落下的地方。④河、渭:黄河、渭河。⑤大泽:大湖。⑥邓林:桃林。

ㅤㅤ【材料二】①很久以前,有个长得又高又大的巨人,名字叫夸父。他看到太阳每天早上从东边升起,傍晚从西边落下,夜里人们什么也看不见,就打定主意要捉住太阳,让地上人们的生活不分白天黑夜,随时都能晒到太阳,得到亮光。

ㅤㅤ②一天早上,夸父开始追赶太阳。他跑哇,追呀,一直追到太阳下山的地方。眼看就要捉住太阳了,他加快脚步追上去。可太阳像个大火球,呼啦啦地喷着火,把夸父烤得口干舌燥。夸父想要喝水,他转身跑到黄河边,弯下腰,咕咚咕咚地大口喝水。没几口,黄河里的水就被他喝光了。夸父还是口渴,他又跑到渭河边,咕咚咕咚没几口,又把渭河的水喝光了。夸父喝了这么多水,还是口渴,就转身朝北去找水喝。他越跑越慢,渐渐停了下来,身子晃了晃,轰隆一声,倒在地上。夸父在半路上渴死了。

ㅤㅤ③夸父舍弃手杖,手杖掉在了地上。不一会儿,这根手杖生了根,再过一会儿,手杖发了芽,抽了枝,长成了一棵桃树。后来,这个地方长出一棵又一棵桃树,桃树结出了一个又一个大桃子。要是谁路过这里口渴了,摘几个桃子吃,就不渴了。人们都说,这些桃树是夸父留给热爱光明、善良勇敢的后代的。

预防“小眼镜”

进入五年级,身边戴眼镜的同学越来越多。你戴眼镜了吗?你有没有保护好自己的眼睛呢?请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某小学共有24个班级,每个年级有4个班。上一学年,学校对全校学生进行了视力检查,情况如下:

 

第一学期

第二学期

一年级近视率

6%

12%

二年级近视率

12%

20%

三年级近视率

20%

40%

四年级近视率

38%

55%

五年级近视率

50%

60%

六年级近视率

58%

63%

校近视率

33%

45%

材料二: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研究报告,目前中国近视患者人数多达6亿。其中,中小学生近视率约为50%,初高中生近视率高达80%。青少年近视率已高居世界第一。相比之下,美国、德国青少年近视率约为10%,而澳大利亚仅为1.3%。

材料三:避免青少年近视,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多进行户外活动,尤其是自然光照条件下的户外活动。因为户外活动时,眼睛接收到自然光,会刺激视网膜释放多巴胺,抑制眼轴的增长,延缓近视。另外,人在户外时,眼睛处于放松、休息状态,对保护视力也很有帮助。

但是,要让中国学生多参加户外活动,还要面临一个尴尬的现实——家长、学校似乎都舍不得牺牲孩子的学习时间。所以,教育部门出台“双减政策”,希望能“强迫”孩子离开书本和电脑,练就强健体魄,保持身心健康。

材料四:

爱眼护眼口诀

爱眼护眼很重要,不良习惯要改掉。久视伤目危害大,劳逸结合要记牢。

手机电脑要少看,时间长了要关掉。乘车走路勿阅读,趴着躺着不看书。

户外运动常进行,轻松远眺最护眼。睡眠充足不过劳,宽广“视”界多美妙。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