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综合性学习 题类: 难易度:普通

浙江省台州市临海市2023-2024学年四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试卷

2023年,日本排放核废水的新闻引起社会广泛关注。据悉,放射性物质会对海洋生物造成伤害,影响其生长和繁殖,甚至导致生物死亡。

日本政府宣布,福岛第一核电站核污染水于8月24日开始排入海洋,计划排放30年。东电称,24日13点(北京时间24日12点)正式启动排海。

(1)、看到这则新闻,你有怎样的想法呢?
(2)、面对我们身边的环境问题,你有哪些好的建议?(至少写两条)
举一反三
材料一:《五色梅》(节选)

有一天,正当我在花园里散步的时候,我的眼前忽然一亮:我看到了什么十分眼熟的东西。仔细一看,是几株五色梅,被挤在众花丛中,有点喘不过气来;但仍然昂首怒放,开得兴会淋漓。

我从小就亲手种过五色梅。现在在离开祖国几万里的地方见到它,觉得十分顺眼,感到十分愉快。我连想都没有想,直觉地认为它就是从中国来的。现在我是他乡遇故知,大有恋恋难舍之感了。

材料二:《绿手指》( 选)

美国一个小镇,有一位老奶奶,长着“绿手指”。千万别以为她是个妖怪或有什么特异,这是当地人对好园丁的称赞。

一天,老人在报上看到一条消息,园艺所重金悬赏纯白金盏花。老奶奶想:金盏花,除了金色,就是棕色,白色的?不可思议。不过,我为什么不试试呢?

她对八个女儿讲了,遭到一致反对。老奶奶决心一个人干下去。她撒下金盏花的种子,精心侍弄。金盏花开了,全是橘黄的。老奶奶在中间挑选一朵颜色稍淡的花,任其自然枯萎,以取得最好的种子,第二年把它们栽种下去。然后,再从花朵中挑选颜色浅淡的种子栽种……一年又一年,春种秋收循环往复,老奶奶从不沮丧怀疑,一直坚持。 二十年过去了,有一天早晨,她来到花园。看到一朵金盏花开得奇特灿烂,它不是近乎白色,也不是很像白色,是如银似雪的纯白。

她把100粒种子寄给了那家20年前悬赏的机构。她甚至不知道这则启事还是否有效,在这漫长的岁月里,是否早就有人培育出了纯白金盏花。

等待的日子长达一年,因为人们要用那些种子验证。终于,园艺所长打电话给老奶奶说:“我们看到了你的花,它是雪白的。因为年代久远,资金不再兑现,您还有什么要求吗?”

老奶奶对着听筒小声说:“你们可还要黑色的金盏花?我能种出来……”黑色的金盏花至今没有开放,因为老奶奶去世了。

材料三:苔花轻语(节选)

“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一首孤独了300年的小诗,因为一档叫《经典咏流传》的节目,因为一位叫梁俊的支教教师,被再度唤醒。那如米小的苔花,也一夜爆红。

它生长的季节,本就是个缤纷绚烂的季节。雍容华贵的牡丹,自不用说,花瓣层层,美名远扬。还有很多花儿,比如幽香的玫瑰,比如高洁的荷花,比如大方的百合。优雅美丽者比比皆是。苔花算什么呢?它能算是花吗?卑微到尘埃里,花小如米粒,生活在房前屋后,僻静角落等不起眼的地方,时常静默,无人问津,就连一朵小野花的命运都比它出彩。可即使这样,它依然绽放出属于自己的花儿,即使这些花儿在五彩斑斓的夏季显得那么微不足道。

花有花语,草有草语。想必,苔花无意去跟牡丹之类能吸人眼球的花儿比拼,它就那么勇敢地绽放着自己最美的色彩,渺小却不放弃。如此,我们游走在世间,即使生命如苔米般卑微,也要拼尽全力,活出一株牡丹的尊贵,活出生命的骄傲。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材料一】

①冬天保暖:选择棉布口罩。棉布口罩有各种图案及花纹,美观性满分。由于棉布口罩材质不够致密,“漏洞”较大,所以过滤效果差。虽然棉布口罩仅能过滤头发丝大小的物质,但其保暖性及舒适度最佳,对于防寒保暖遮挡脸,是不二之选。

②防霾防尘:选择防护口罩。N95就是最常见的防护口罩,那么N95到底什么意思?您真的知道吗?N代表其材质适用于过滤非油性粉尘,95代表其过滤效能至少达到95%。顾名思义,N95则是指对非油性粉尘颗粒过滤效率大于95%。它可以有效防止直径小于0.3微米的极为细小颗粒物,是防PM2.5的佼佼者,同时它还可以用来防护严重的呼吸道传染病,是防霾防病的一大利器。但是过滤效率强大了,呼吸阻力也就增加了,这也就是为什么戴了N95后会感觉呼吸费劲的原因,所以N95虽好,但不建议孕妇、老人、小孩长时间佩戴。

③发热感冒:选择一次性医用口罩。由无纺布制成的一次性医用口罩有良好的防喷溅效果,能有效阻止各种病原生物的气溶胶。既可以保护自己,又可以保护他人,是预防呼吸道传染病最有效最经济的手段。

④手术室内:选择医用外科口罩。由于手术室内对无菌操作要求非常高,又要防止体液喷溅的情况,医用外科口罩是最合适的选择。

【材料二】

新型冠状病毒传播的主要途径:经呼吸道飞沫传播和接触传播。

飞沫的产生:咳嗽、打喷嚏或说话等。

接触传播:病原体通过黏膜或皮肤的直接或间接接触传播。

【材料三】

读了《解缙巧对曹尚书》,冬冬觉得解缙太有才了,便到网上搜索,发现解缙太了不起了!请你细读网上的相关资料,按要求梳理信息,把握内容要点。

资料一:

书名

永乐大典

装帧

包背装手抄

别名

文献大成

卷数

22877 卷(目录60卷,共22937卷)

作者

解缙、姚广孝等

册数

11095 册

类别

类书①

字数

约3.7亿字



成书时间

明永乐五年(公元1407 年)

资料二:

明太祖洪武二十一年(公元1388年),即欲修纂②类书,商议“编辑经史百家之言为《类要》”,但未修成。

明成祖朱棣即位后,为整理知识,令解缙等人修书。编撰宗旨:“凡书契③以来经史子集百家之书,至于天文、地志、阴阳、医卜、僧道、技艺之言,备④辑为一书,毋⑥厌浩繁!”过程召集147人,首次成书于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初名《文献大成》。朱棣过目后认为“所纂尚多未备”,不甚满意。

永乐三年(公元1405年),朱棣再命太子少师姚广孝、解缙、礼部尚书郑赐监修以及刘季篪等人重修,动用朝野上下共2169人编写。组织设监修、总裁、副总裁、都总裁等职,负责各方面工作。蒋用文、赵同友各为正副总裁,陈济为都总裁,参用南京文渊阁的全部藏书。

永乐五年(公元1407 年)定稿进呈,朱棣看了十分满意,亲自为序,并命名为《永乐大典》,抄至永乐六年(公元1408年)冬天才正式成书。

资料三:

《永乐大典》在永乐年间修纂完成后,只抄录了一部,叫做“永乐正本”;到嘉靖朝,怕大典有损,又重录了一部,称为“嘉靖副本”。因为两部大典都深藏在皇宫中,没有刊印,流传稀少。

乾隆三十八年(公元1772 年),清政府修《四库全书》,发现《永乐大典》已缺失 2422卷,约千余册。四库馆臣从《永乐大典》中辑出大量佚书®,其中有385种收入《四库全书》。

乾隆皇帝在组织编辑散失的《永乐大典》中,坚持儒家正统观念,认为“菁华已尽,糟粕可弃”,凡佛道、戏曲、小说等概不辑录,对于触犯统治者忌讳的言辞也毫不留情面,一概删去。有些科技方面的著作,如邓御夫的《农历》200卷详细程度超过《齐民要术》,还有些军事方面的发明为怕洋人学去,也都丢掉,不加采录。

咸丰十年(公元1860年),英法联军侵占北京,翰林院遭劫掠,丢失大量《大典》。光绪元年(公元1875 年)修缮翰林院建筑时,清查《永乐大典》不足 5000册,《永乐大典》之所以迅速流失,主要是职员监守自盗,据说文廷式一人即曾盗走百余册《永乐大典》。

光绪二十年(公元1894 年)六月,翁同龢入翰林院清查时仅剩 800册,现今尚存约 400册,810卷,不到原书的4%。

光绪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翰林院被义和团的拳民焚毁,《永乐大典》损坏三百余册。

光绪二十七年(公元1901年)六月十一日,英使馆交回《大典》330册,不久又遭到监守者瓜分。1912年翰林院所藏《大典》移交京师图书馆时,仅剩64册。

注释:①类书:一种老式辞典,是从各种书籍中采辑资料,然后按其性质内容分类编排,以便查寻资料用的工具书。②修纂:编写。③书契:指文字。④备:完全。⑤毋:不要。⑥佚书:这里泛指散失的书籍。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