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困难

甘肃省平凉市庄浪县2017-2018学年九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综合检测试卷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后面问题

儒雅之风

    ①《法言·君子》中说:“通天地之人曰儒。”儒雅,既是生活的积累,更是人生的态度。当今社会,尤需儒雅之风。

    ②儒雅,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曾经的最高赞赏。读书人,多儒雅。才高八斗、出口成章的曹子建,潇洒飘逸、斗酒诗百篇的李太白,才思敏捷、风流倜傥的苏东坡,都曾让人无限神往。军旅战将,同时饱学诗书,则称儒将。古有秉烛夜读《春秋》的关云长,“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的周公瑾;今有“弯弓射日到江南,终夜喧呼敌胆寒”的陈毅元帅,“自信挥戈能退日,河山依旧战旗红”的朱总司令等等。学识不凡的老板,称儒商。海尔集团的老总张瑞敏,就是其中翘楚,他把海尔集团打造成了一个既有丰厚利润,又有浓郁文化氛围的现代化大企业。演艺圈里也有不少儒雅的演员,喜欢读书,学养深厚,称“儒伶”,诸如梅兰芳、孙道临、于是之……

    ③现今,在这激荡时代有些失重的国人身上,儒雅显得愈加稀缺。人们总说,中国是“衣冠上”“礼仪之邦”。其实,有不少人举止失当,而且这种失当已经到了令人熟视无睹的地步。随地吐痰、不讲秩序,无视公德、大声喧哗……

    ④官员儒雅似应正常,但在现实生活当中,好像儒雅的公仆还不太多。温家宝在2004年人大记者招待会上的儒雅风度,堪称楷模。温家宝面对各国记者,引经据典,侃侃而谈,诗词典故,信手拈来,妙语连珠,风度儒雅,令人倾倒。温家宝为什么有这样的渊博学识和儒雅风度?答案其实很简单,正如他在接受美国《华盛顿邮报》总编采访时说的那样:“我最大的爱好就是读书,读书伴随着我的整个生活。”

    ⑤看来,那些钦佩温家宝儒雅风度的官员,那些举止失当的国人,要想使自己也变得儒雅起来,唯一的办法就是多多读书。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就是这个道理。儒雅之人,能把传统文化中的诗词、典故、格言,巧妙运用于自己所要表达的意思当中,素养之深厚,情感之细腻,爱心之深沉,听者为之动心,为之魂牵,让升腾的美好情愫迅速撞击听者的心灵,让感动的涟漪缓缓扩散。儒雅的表达方式,已经被看作是有文化有礼仪的表现,是做人的高境界。

    ⑥“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一个社会,如果全民酷爱阅读,就会儒雅之风盛行,这对于提高文明程度,净化社会风气,都是大有裨益的。

——摘自《做人与处世》2015年第6期 有改动

(1)、本文的主要观点是什么?请用文中语句回答。
(2)、本文是针对什么现象发表议论的?
(3)、文中第②段采用了哪种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4)、请联系自己的学习生活实际,谈谈阅读本文的启示。
举一反三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闯入者》:比闯入人心更难的是闯入电影院

【五一影事】4月30日,《何以笙箫默》《赤道》《闯入者》和《念念》四部电影上映。五一黄金档,前两部商业片和后两部文艺片所受际遇大相径庭。特别是《闯入者》,这部带着对国家历史和现实的再一次思考的片子,虽然获得了威尼斯电影节、亚太影展、开罗电影节、多伦多电影、釜山电影节等一系列佳评,被众多影评人评价为“王小帅至今最好的一部电影”,豆瓣评分7.8.但在五一黄金档却遇上了排片的尴尬。这在业内外引发了影片之外的另一种反思。

【院线数据】下面是万达院线2015年5月3日的排片数据图,五一黄金档排片情况可见一斑。

【八方声音】别忘记院线那么贵的租金、那么高的运营费,是依靠什么电影撑起来的。我们在类似五一这样的黄金档的排片,一定是采取最保险的方式,话题性的商业片一定是给到最多的排片。不过像《何以笙箫默》这样的粉丝类型电影,很多年轻观众属于冲动型消费,过完节热乎劲儿也就过去了。我们在节后会给与《闯入者》《念念》这样的影片更多的排片。——院线经理

电影是文化商品,每一部都需要经过专门的审核,这一现象本身就说明,电影除了给观众带来轻松快乐外,还应该给观众带来其他的东西,比如严肃的思考。带来快乐的责任主要由商业片承担,而带来严肃思考的责任则主要落在《闯入者》这些文艺片肩上。当然,商业片和文艺片在内容上的分野有时候并不是那么清晰,商业片也可以有很严肃的东西,文艺片同样可以有商业上的考量,只是说它们的侧重点及根本定位不一样。——中国新闻网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要求院线保证每一部电影的每天最低排片量当然非常过分,也不利于电影市场的优胜劣汰,但院线或许可以保证:在观众还没有和新片见面的情况下,保证新片上映首日的最低排片量,让所有电影至少有个亮相的机会,让观众至少有个选择的机会。——网友 毛毛

如果院线认为即使首日的最低量排片的市场风险也不想承担,那么政府文化部门或许可以考虑,对首日上座情况不佳的新片予以相应的补贴,保证这些电影在最低排片情况下,在经济上达到平均上座率的水平,以弥补市场主体——院线的损失。——共识网

【号脉问诊】把脉艺术电影:《闯入者》为何闯不出好票房?

《闯入者》在国内上映不敌与之同天上映的《何以笙箫默》,其“票房缘”真的可遇不可求?我们不妨一起来为电影把把脉。

病症一:王小帅导演并非第一次遭遇这种尴尬局面,从2005年的《青红》、2008年的《左右》到2011年的《我11》,无一不是口碑上佳票房难看。王导演在创作中融入个人回忆和人生态度,以唤起部分市场观众的共鸣和感触是很讨巧的艺术创作手法,但有些回忆和经历是必须对应到特殊的人群身上才引得出感触来。比如《青红》、《我11》、《闯入者》三部曲,都提及贵州“老三线”场景和文革相关故事,这些描写对生活过那个年代的观众来说必定会有别样感受,但这群受众基本集中在50-70年代出生的人,他们并非当下电影院的撒钱主力军。新生代观众对那个年代的生活知之不多,在初步接触这部电影信息时,很难被这种故事设定和预告片勾引出观看的欲望。

病症二:在营销宣传上,《闯入者》较王导之前的作品要好上很多。如邀请李志和尚雯婕演唱宣传主题曲试图借歌推广,与滴滴打车合作送打车券,让主演吕中上《非常静距离》等。不过其宣传传递的很大比例是围绕《闯入者》的“世界电影之旅”,不断引用各方影评,多次转发王小帅关于独立电影和艺术片争取市场空间的言论,冥冥中给青年观众的印象是《闯入者》属于比较“深”(缺乏趣味性)的电影。如若要吸引“有回忆”的中老年人进影院,则或许电视、报纸和地铁公交等硬广上都应该更多费心思才是。再说移动互联网时代,电影利用大数据进行精准营销已经司逐渐空见惯。如《何以笙箫默》,临近上映,在微信朋友圈推出黄晓明表白的肉麻小动画吸引用户互动,正是巧妙借到了精准营销的东风。

病症三:《闯入者》争取更多受众局限于与主流院线玩拉锯战。

这些年中国电影的发展已经很“极速”了,但观众对艺术电影的接受需要一个过程。在艺术院线未成规模之前,文艺片争取更多受众也不应局限于与主流院线玩拉锯战。《推拿》在首周票房失利后,导演娄烨改用单条院线放映方案,以保证较长时间的放映档期,这种长线二轮放映也不失为一个选择。另外,电视台和视频网站也是受众接触电影的重要渠道,如今未来互联网多屏终端的传播功效日益明显。今年香港国际电影节期间,就传导演王晶与爱奇艺合作的六部新片将采取“院线和网络同步上映”,《卧虎藏龙2》和《无境之兽》也将在Netflix网站和院线实现同步上映。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乡土的篱笆

钱国宏

    ①几十年的城市生活,让我早已习惯了喧嚣与浮躁。前几日回老家,看到村南有一段篱笆,拱着身后的家园,悠闲恬静。于是,关于篱笆的记忆便倏地返青了……

    ②小时候,走在村里,随处可见簇新晶亮、泛着金光的篱笆……农家为了阻挡春日的大风、夏日的飞沙、秋日的寒霜和冬日的冰雪,以及村中闲游的畜禽,便用秫秆沿着院子四周夹成一圈“障子”。在乡下,篱笆通常被称作“障子”。

    ③夹“障子”大都就地取材。高粱收割后,选出粗壮、笔挺的高粱秆,晒干,搡去叶子,再用柔软的柳条缀上“腰”,秫秆们就连成一片篱笆了。沿院落四周刨一溜半尺深的沟,将秫秆下坑埋好、踩实,篱笆就算是夹成了。篱笆虽比不上土墙、砖墙结实,但也有它的好处:透光、通风。有了阳光,小院便有了生气,有了清风,小院便添了人气。早晨,刚出窝的芦花鸡们任凭主人呵斥追撵,就是不肯离院,一个个悠闲地在篱笆边踱着方步。中午,火辣辣的太阳早把大门外疯长的青麻绿草晒卷了叶,而篱笆上的倭瓜花、芸豆花和葫芦花,却在阴影里开得正盛,吸引着一批又一批蜂蝶纷至沓来——它们把灼热的日子剪成一行行五彩斑斓的诗!大人孩子将饭桌摆在倭瓜架下,沐浴着障间吹进的一丝丝凉风,嘴里再嚼些黄瓜蘸鸡蛋酱,耳畔再听着脍炙人口的评书,那真叫一个“爽”,真叫一个“静”,有声胜无声,心静胜境静!农家人醉心的就是这种安谧祥和的田园情境!晚上,四面蛙声鼎沸,习习微风中飘来了障边花草的幽香,如一曲莫扎特的小夜曲,又像情人在柳丝下喁喁絮语,轻轻的、柔柔的、甜甜的,醉了篱笆边静坐吸烟的汉子……

    ④篱笆不挑地不挑人,在哪儿安家,就在哪儿站成长城。篱笆邀来阳光和清风,也邀来了各种青葱的植物。因为有了可攀援之处,牵牛花、露水豆都早早地赶了来,在夏日里将稚嫩的枝蔓偷偷地攀上篱笆;家庭主妇们喜欢在篱笆边种些季季草、细粉莲、芍药、美人蕉等花卉。花开时节,篱笆内外花香如浪,潮起潮涌,姹紫嫣红,缤纷绚丽,令人留连忘返。各种鲜艳欲滴的喇叭花,朝着四面八方吹着欢快的民乐,像娶亲的队伍一样浩浩荡荡,沿着乡间的小路绵延不绝地蜂拥而来……一户人家、一方篱笆、一畦菜地、一缕炊烟、一片红白蓝相间的芸豆花,构成了丹青妙手灵性的水彩,把庄户人的日子渲染成一首清香四溢的田园诗。目睹那一片千红万紫,油然让人觉得大自然中充满了蓬勃而旺盛的生命,那洋溢着缤纷色彩的生命简直天下无敌、无可阻挡!人们徜徉于这风景秀丽的田园里,沉醉的乡心,浓酽的乡思,融化在这枝疏叶柔的婵娟风姿里

    ⑤“繁华事散逐香尘,流水无尘草木春。”乡村篱笆朴素而高雅,她似一位闲适的遁世者,旷达拙朴,晨迎朝霞,暮送斜阳,应验了郑板桥“一片绿荫如洗,护竹何劳荆棘,仍将竹作笆篱,求人不如求己”的浑然忘我情怀和傲骨。乡村篱笆没有高山大川之雄奇,却有馥郁淳厚、醉人心脾的温暖和亲切,她以诗意的笔调和散文的形式,凸现了农人的本真淳厚、平淡超然,极富人生智慧和审美智慧的生命存在。我有这样的感觉:每次欣赏篱笆上植物们的绿芽萌动,都会有一种纯净的欢欣和原始的激动在胸襟里脉动、奔涌、狂舞;每次走近篱笆,都是对心灵的一次慰藉,更是一次精神上的立体按摩……

(选自《思维与智慧》2012年05期,有删改)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小题。

张秀亚

       ①生长在南国的孩子,你见过雪吗?你爱雪吗?也许曾点缀于你生活篇页上的,只是碧天的春水吧?

       ②在我的故乡,到了冬季,是常常落雪的,纷纷的雪片,为我们装饰出一个银白的庭园,树,像是个受欢迎的远客,枝上桂了雪的花环,闪烁着银白色的欢笑。

       ③我喜欢在落雪的清晓到外面去散步,雪后的大地是温柔而宁静的,一点声息都没有,连那爱聒噪的寒雀都不知躲到哪个檐下寻梦去了。我一边走着,时时回顾我在雪地留下的清晰的脚印,听着雪片在我的脚下微语,我不知道那是抱怨还是欢喜?

       ④有时,我更迎着雪后第一次露面的太阳,攀登附近的小丘山,站在那银色的项巅,等着看雪融的奇景。

       ⑤雪封的山,原像一个耐人思猜的谜语,被一层白色的神秘包裹着,它无言语,它无声息,它不显露一点底蕴,只静静的坐在那里,毫不理会我这个不知趣的访客。但朝阳是有耐性的,它似乎比我更有耐性,它慢慢的在那里守候着,以它的温热,来向雪封的山丘做“煽动性”的说服。不知什么时候,那神秘的山峦“内心”开始起了变化,它发出一阵轻微的碎语,我赶紧低下头,啊,多动人的画面啊,这山丘的无缝银衣,像是两个圣者的长袍,被无数虔诚者的手撕碎了。(他们是每人要珍存起一块碎片来作纪念吧。)同时,那发亮的银绸上面,更像蜿蜒着许多透明、活泼的小蛇,它们在欠伸着轻盈腰身,嬉笑着,婉蜒地向着山坡而去,不多时,山巅乃完全呈显出它土褐色的岩石,同一些枯萎的苹叶、松针,而山脚下是谁在唱歌呢?当然,是那一道由雪水汇成的清亮小溪。我忍不住捧了一掬,那淡蓝的如同自盐湖汲来的雪水,那微凉,一直沁透了我心脾,多可爱的雪啊,谁还记得它翩然而来时,那片轻巧的翅膀呢?

       ⑥有一次,正值雪后,天已睛霁,空气像是水晶般的透明,没有烟氲,没有雾霭,我和一个同学自学校的后门走了出来,走过那道积雪未消的木桥,向古城中的前门走去,将整个的一上午,全消度在那个古色古香,犹保持着我们东方情调的打磨厂——那是古城一些老店铺聚集开设的地方,我们欣赏了不少店铺的招牌,尤其美得悦目的是那一家挑挂在门外的,犹存古风的褪色酒旗,那深杏色的布招子上,还缀着几点细碎欲融的雪花,在风中轻轻的飘扬,看到它,我们似乎读到了一首唐人的小诗。归途,沿着城墙根走回来,一个骆驼商队,正预备出城那黄色的驼峰,衬着雪地,竟像是一闪的斜阳,多少年来,我忘不掉那鲜明的一笔。

       ⑦时候已过午,但我们的游兴未尽,又赶到西直门雇毛驴,到古城外的西山看雪景去。

       ⑧因为雪后天寒,行人出奇的少,好像那一条通向西山的平坦大路,完全属于那一堆堆的积雪和我们两个人了。一路听着驴颈的铜铃,我们多希望看到早梅的影子,但在路边一些人家的墙头,我们只看到墨描一般的梅树杆,“也许我们来得太早了?”相顾有点惘然。

       ⑨小驴子驮着我们颠踬到西山,灰暗的黄昏已在那儿等着我们,赶驴的老头儿嘱告我们最好不要上山了,太晚了赶不回城。我们也怕碰到校门上法国姆姆的那把铜锁。

       ⑩我们只有在驴背上默默地欣赏了一下西山银色的峦影,它像一个沉睡了的巨人,在做着千年的长梦,任由外面的世界有着风霜雨雪的变化。

       ⑪那是我第一次看到古城外有名的西山,也是最后一次,那白皑皑的山头,犹如银制的头盔,至今仍常常映现于我的记忆中,伴了那小驴颈上清脆的银铃叮当。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楠木

    楠木是中国特有的珍贵木材,早在唐宋时期就是人们喜爱的树木。到了明清,楠木成了皇家专用木材,皇家有专门置办楠木的部门,当时各地官员将进贡楠木当成头等大事,进贡楠木可作为官员业绩考核和晋升的标准。明清两代均严格禁止除皇家以外的建筑使用楠木,民间如有人擅自使用,会因逾越礼制而获罪。清嘉庆帝杀和珅的20条罪状中就有一条是和珅用楠木建盖了房屋,为奢侈逾制。

    自古以来,我国所称的楠木是泛指樟科楠属树种,全球约有该属植物90种,中国约有34种。在拉丁学名中,其属名Phoebe来源于希腊神话中月亮女神之名,也有一种说法是来源于一种北美洲鹟鸟的鸣叫声。

    楠属植物多为常绿高大乔木,叶互生,羽状脉;花两性,聚伞状圆锥花序;浆果卵形、椭圆形或球形,花被裂片宿存,包被果实基部,革质或木质。

    楠属植物主要分布于亚洲、美洲的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我国主要产于长江流域以南地区,尤以西南、华南为多。此外,在一些名山古刹中,也作为风景树栽培。

    楠属植物树干通直,生长较快,木材坚实,结构细致,有香味,不易变形和开裂,易加工,为建筑、家具、船板等优良用材。这是因为楠木有着较好的特性。

    一是耐腐性极强。晚明谢在杭的《五杂俎》提到:“楠木生楚蜀者,深山穷谷不知年岁,百丈之干,半埋沙土,故截以为棺,谓之沙板。佳板解之中有纹理,坚如铁石。试之者,以署月做盒,盛生肉经数宿启之,色不变也。”据说,楠木埋在地里可千年不腐,是棺椁的首选用材,也有“寿木之王”的美誉,故价值极高。《红楼梦》中秦可卿的楠木棺材有“一千两银子只怕无处买”的记述。

    二是防虫。楠木和樟科的其他植物一样,香气特别,古书记载,其百虫不侵。用楠木制作的箱柜存放衣物、书籍、字画,可以避虫。所以,皇家书箱、书柜必定用楠木。现代那些极为贵重的书籍和纪念品,也多用楠木做盒。

    三是不易变型,很少翘裂。由于楠木纹理顺,胀缩性小,不易变形且硬度适中,木材花纹细密瑰丽,特别适于雕刻。北京雍和宫中的楠木佛龛是该寺三宝之一;无锡的宗教博物馆中,那几十米长楠木雕刻的五百罗汉堪称一绝。

    明朝末期,楠木就已经濒临灭绝。清康熙初年,也曾派官员往南方诸省采办过楠木,由于耗资过多,康熙深感此举太奢,劳民伤财,无裨国事,遂改用满州黄松,很多大殿的木柱以外包楠木拼接而成。目前,我国的楠木资源极为稀少,高大粗壮的楠木多分布在人迹罕至的深山密林中。

    在我国的34种楠属植物中,有很多珍贵的楠木,例如桢楠、闽楠、滇楠、浙江楠。它们均为我国特有的珍稀树种,并且有濒于灭绝的危险。1984年,当时的国家环境保护局、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发布的《中国植物红皮书》中将这4种楠木列为稀有濒危植物。

阅读下文,完成下题。

小满

    ①小满节气,在每年5月20日至22日之间,24节气中的第八个节气,也是夏季的第二个节气。今年小满交节时刻为5月20日22时36分。

    ②寒来暑往是气候,鸟语花香是物候。小满是一个表征物候的节气。其关注点不在气,而在物。古书称“四月中,小满者,物致于此小得盈满”。这时,北方冬小麦等夏熟作物籽粒开始饱满,但还没有完全成熟,所以叫“小满”。小满是最“接地气”的节气。

    ③农谚有“小满小满,麦粒渐满”的说法。此时,小麦度过一冬的休眠期后,经过返青拔节,抽穗开花,亟需薰风暖熟,虽然仍是一片青绿,但有着一股蓄势待发的劲头。麦穗已经抽齐,麦粒鼓着腮帮一般,泛出一层透明的绿色。等到这晶莹的嫩绿变为黄绿,麦子也即将成熟了。农谚又云“小满未满,还有危险”。小麦成长的最后阶段灌浆期十分关键,籽粒才刚刚盈实,若碰到灾难天气或病虫害,麦粒未经过充分的乳熟期,小麦的品质便会大打折扣。

    ④在南方地区,小满还有“小满小满,江河渐满”的说法,反映了这时南方降雨增多的气候特点。确实,从小满开始,全国各地渐次进入夏季,雨量越来越大,江河的水位也逐渐上涨。

    ⑤此时,南方的早稻早已抽穗,农人除了给早稻增肥,还要忙着栽插中稻。“秧奔小满谷奔秋”,小满正是适宜水稻栽插的季节。农人们将培育好的秧苗按间隔、齐整地栽插在地里。若是高度机械化的地区,就采取机器种植了。但最重要的,是“水”。若小满雨水不丰,稻田田坎干裂,就无法栽插水稻;若雨水过丰,栽插好的稻苗便经不住大雨的袭击,秧苗轻则东倒西歪,重则被雨滴打伤。南方的小满节气,充满了对水的期许。

    ⑥小满,是麦子的秋,是水稻的夏。

    ⑦按中国传统科学理论,四月小满即是一年中阳气最旺的时节,也是最潮湿闷热的时节。这时万物生长最为繁茂,人体的新陈代谢也最旺盛。正因为如此,人体在小满时消耗的营养物质最多,所以需要及时补充,才能使身体、五脏六腑不至于有所伤耗。这时,可以多吃一些清热、暖胃、温补的食品。因为空气潮湿,小满节气也是呼吸系统疾病、皮肤病的高发期,人们要预防湿邪入侵,多吃一些有化湿通淤作用的食物,如赤小豆、薏苡仁、绿豆、冬瓜等,忌食辛辣甘肥、生湿助湿的食物。

阅读《成全一棵树》,完成小题。

成全一棵树

①一个平常的春天,一位母亲向别人讨了几棵树苗。她要把树苗栽在门前。

②母亲栽完树,她的孩子手里拿着一棵树苗,一拐一拐地走过来:“娘,把这棵小树也栽上吧!”那树苗是她丢弃的,又细又小,甚至还有一些枯萎。那孩子是她最小的孩子,一出生腿就残疾了。孩子擎着那棵树苗,眼里都是渴求的光芒。母亲望着孩子站立不稳的腿,她犹豫了。她认为孩子要做的是一件没有结果也没有意义的事,但看到孩子眼里的那片灼灼的光芒,母亲终于点点头——就算它最终长不成一棵大树。

③孩子高兴极了,他小心翼翼地放下树苗,抢着去挖树坑。他人小力气弱,挖得很吃力。母亲要替他挖,他不肯,硬是自己挖成了。孩子挖的树坑比母亲挖得都大、都深。

④树苗栽种下了,孩子一拐一拐地拎着水桶,给每一棵树浇水。母亲看着,心里想:这棵树能长大吗?母亲的目光是复杂的,她真的不相信那棵树苗会活过来,会长成一棵大树。

⑤可是不久,那棵树苗和其他树苗一样,也鼓出了叶子。只不过稍迟了几天,叶片稍细小了些。可不管怎么说,它活过来了,它也长成一棵树了。

⑥每一天,孩子都要拎着水桶浇树苗。孩子是认真的。他浇水也不厚此薄彼,一棵小树一桶水。那棵由他乞求母亲允许亲手挖坑栽种的小树苗,孩子也只浇一桶水。

⑦小树一天一天长大了。开始的时候,那棵小树明显地不如其他的树壮实,显得有些楚楚可怜。可是第二年夏天,它竟然慢慢地赶上了它们。

⑧这一年冬天,母亲做出了一项重大决定,送她这个残疾的孩子去读书。而在此之前,她没有想过,也没有能力让这个孩子进学校。孩子背着母亲用布片为他缝制的书包,高高兴兴上学去了。他一拐一拐地走向学校,他的笑容就像春天一样明丽灿烂!孩子每天都是高高兴兴的。别人送给他一个绰号:阳光。

⑨上了学的孩子还总是惦记着那几棵树,经常一拐一拐地拎着水桶,奔走在水塘和树之间。春去秋来,那棵小树,已经长得比别的树更茂盛、更挺拔。

⑩许多年以后,拐腿的孩子已经成了一位著名的作家。

⑪一年,他回到了家乡,儿子归来的消息使母亲分外高兴。这一天她早早候在门口迎接儿子。

⑫远远地,他就看到了家门口的那棵树——高大的、快有一抱粗的树。他看见了自己的母亲。她依着树。他心里一热,急急地奔了过去。在那棵他亲手栽种的树下,他抱住了母亲。母亲真的老了,身子轻得像一片树叶。他叫了一声娘,就再也说不出话来。

⑬他在老屋住了半个月,每天都一拐一拐地扶着母亲坐到树下的青石板上,陪着母亲说话。有一天,说起身边的树,他忽然神秘地说:“娘啊,你知道这棵树为什么比别的树长得快吗?这里面,有一个秘密呢!”

⑭母亲望着已到中年的儿子,望着他那一脸的得意,平静地笑了,点点头说:“其实娘早就知道了。那树长得高,长得快,还不是你每天半夜起来喂它一泡童子尿?开始我也纳闷。后来有一天半夜我悄悄地跟着你,看见你一边喂它,一边说:‘小树快快长大吧!’……孩子,你知道我为什么改变了主意,让你上学堂吗?就是因为我知道你偷偷地喂那棵树啊!”

⑮他一下子怔住了。

⑯他百感交集。许久许久,他噗通一声跪了下来,跪在了母亲的面前。

⑰他明白了,母亲的心永远是一颗母亲的心。

(取材于凌可新《成全一棵树》)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