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 难易度:普通

湖南省郴州市永兴县树德初级中学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

突破母语学习的困境

[材料一]

①在“全民学英语”的热潮中,以在校学生为主的庞大“外语族”的中文书面表达能力严重退化,日常语言日渐单调。应当承认,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外语教学十分重要。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放弃母语、消解母语;不意味着我们可以将汉语视为不学自能的天赋。诗人余光中说得好:英文充其量只是我们了解世界的一种工具,而汉语才是我们真正的根。事实证明,忽视母语修养所导致的结果是十分严重的。它不仅造成了书写语言的失范,生活用词的平庸乏味,也让母语中独特的文化意蕴在我们生活中日渐消退。

②我们的后辈可能不知道“蒹葭苍苍,白露为霜”,不再会用“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只会说“芦苇长得很茂盛,清早的露水变成霜”“我要和你结婚”。试想,一个将“列祖列宗”写成“劣祖劣宗”的人,怎能理解中国文化的丰富内涵?一个不懂得“虽不能至,心向往之”的人,又怎能感受精神世界的宏大深远?在我们这个时代,该如何守护那曾经被庄子、屈原、李白、杜甫骄傲地向世界展示过的、绵延着几千年文化命脉、最切近我们心灵的母语?

[材料二]

①如今,举国上下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利用电脑处理文字工作,敲打键盘代替了握笔书写,拼音字母代替了笔画顺序,从而不再有信函、笔记、草稿等。与此同时,网络的迅速发展导致人们的阅读变得日趋网络化、碎片化、芜杂化、快餐化,人们不再读书看报,特别是不再潜心阅读经典名著。此外,人们沉溺于网络就意味着脱离现实生活,因而变得沉默寡言、封闭孤僻,精神生活由此而虚拟化,平面化。

②如果说,“谢谢您”代表传统社会的语言文字,“Thank you(谢谢)”代表现代社会的语言文字,那么“3Q”(一个颇为流行的网络语言,等于谢谢)就代表着未来社会或网络社会的语言文字。可以预见的是,随着电脑普及和网络发展,早晚有一天中国人将不再写字、不再读书,甚至不再说话,而是离群索居于网络之中。由此而言,风雨苍黄再百年,又有谁能保证汉语汉字不会自行消亡呢?要知道,历史上一度盛行的古埃及、古巴比伦、古玛雅的语言文字已成历史尘埃;目前世界上的几千种语言文字中,平均每两周就消失一种,按此估算,到2050年,世界上将有90%的语言文字灭绝!

[材料三]

①汉语能力是人生的核心竞争力。张嘴能说,说得有思辨性、哲理性,说得有感染力、号召力;提笔能写,写得生动形象、富有逻辑,写得深刻精辟、无懈可击,这些都是外显的汉语能力。而支撑这外显能力的基础则是文化、思想、修养这些内在的东西……现代社会所需要的活动能力、组织能力、洞察能力、协调能力、沟通能力等大多是汉语能力,也即语文能力的延伸扩展或者与语文能力有关。

②著名语文特级教师于漪曾说过:母语对内是一种凝聚力,对外则是一道屏障。因为母语既是一个族群交流的工具,也是其文化和身份的代表。它反映的是个人或民族成员对民族语言和民族文化的认同。

(有删改)

(1)、根据材料一、二的信息,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忽视母语修养后果严重。它不仅造成了书写语言的失范,生活用词的平庸乏味,也让母语中独特的文化意蕴在我们生活中日渐消退。 B、随着电脑普及和网络发展,早晚有一天中国人将不再写字、不再读书,甚至不再说话,而是离群索居于网络之中,这是可预见的。 C、目前世界上的几千种语言文字中,每两周就消失一种,按此估算,到2050年,世界上将90%的语言文字灭绝。 D、人们沉溺于网络就意味着脱离现实生活,因而人们的精神生活虚拟化、平面化。
(2)、下列关于汉语能力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张嘴能说,说得有思辨性、哲理性,说得有感染力、号召力,这些是外显的汉语能力。 B、现代社会需要的活动能力、组织能力、洞察能力、协调能力、沟通能力等都是汉语能力。 C、提笔能写,写得生动形象、富有逻辑,写得深刻精辟、无懈可击,这些都是内在的汉语能力。 D、著名语文特级教师于漪曾说过:母语对内是一道屏障,对外则是一种凝聚力。
(3)、请结合以上三则材料,就拯救母语的意义谈谈你的看法。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问题。

材料一:

“侨批”又称“银信”,是旅居海外的侨胞寄送国内侨眷的书信与汇款的合称,产生于清末至新中国初期,广东和福建两省的存量最多。2010年后,我国积极启动“侨批档案”申报“世界记忆遗产档案”的计划。侨批申遗带动了侨批爱好者和研究者对侨批征集、研究的热情,极大地促进了侨批相关研究。侨批蕴含浓厚的家国情怀,呈现华侨的爱国主义精神,是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特色素材。

(摘编自王春泉、隋鑫《浅谈侨批档案文献所蕴含的价值与传承》,光明网)

材料二:

“侨批”记载了老一辈海外侨胞艰难的创业史,也是中华民族讲信誉、守承诺的重要体现。我们要保护好这些“侨批”文物,加强研究,教育引导人们不忘近代我国经历的屈辱史和老一辈侨胞艰难的创业史,并推动全社会加强诚信建设。

(摘编自王忠耀、吴春燕《“侨批”纸短 家国情长》,《光明日报》)

材料三:

进入二十一世纪后,有关学者多次阐述侨批的价值、侨批研究的意义和基本方法,为侨批爱好者和研究者提供了研究思路启迪。潮汕历史文化研究中心开始向民间征集侨批原件、文物,并着手发掘和研究侨批的文化内涵和文献档案价值;福建的厦门、泉州等地开始进行侨批的收集、整理和研究。2020年后,广东福建两省的部分市、县、镇级侨批馆纷纷建成,开展了数字化修复工作、主题展览、研讨座谈会等活动,侨批研究工作更加广泛而深入。

(摘编自郑松辉《基于CNKI数据库的侨批研究现状文献计量分析》,《汕头大学学报》)

【第二篇·服饰文化】

材料一:

你知道什么是“马面裙”吗?马面裙是一种半身长裙,流行于明清时期。它由几片布料拼接而成,需要围腰穿着,前后各有两面平幅裙门,两侧群裾打褶。正面看起来呈梯形的光面裙门被称为“马面”。今年,马面裙成为“拜年服标配”和“国民顶流”,《三联生活周刊》《每日人物》《第一财经》等主流媒体都报道过。马面裙大流行加固了山东曹县的汉服生产中心地位,甚至盘活了不少浙江的面料厂和领带厂。

马面裙第一次进入主流舆论视野是在2022年,留学生们掀起了在海外穿马面裙逛博物馆、参加毕业典礼的潮流,它开始成为一种中国身份的象征。

(摘自《界面新闻》2024年4月14日)

材料二:

马面裙最大的特点就是前裙门上的马面褶,而马面褶最早出现在明代的男性服装“曳撒”上。明代刘若愚的《酌中志》记载,曳撒“其制后襟不断,而两旁有摆,前襟两截,而下有马面褶往两旁起。”曳撒又叫一撒、一色服,原本是一种戎装,起源于元代的质孙服。明人王世贞所著《觚不觚录》中有:“袴褶,戎服也。其短袖或无袖,而衣中断,其下有横折,而下复竖折之,若袖长则为曳撒……而士大夫宴会必衣曳撒,是以戎服为盛。”我国古代的服装形制大体上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上下分开的上衣下裳制,另一类是上下衣相连的深衣袍衫制。起源于质孙服的曳撒属于后者,而马面裙属于前者,却借鉴了曳撒上的马面褶。

明代女子流行穿着马面裙应不晚于成化年间,《明宪宗元宵行乐图》中清晰绘有许多身穿马面裙的后妃即为明证。《嘉靖太康县志》载:“弘治间妇女衣衫,仅掩裙腰……正德间,衣衫渐大,裙褶渐多,衫惟用金彩补子,髻渐高。嘉靖初,衣衫大至膝,裙短褶少。”其中记录的流行于弘治到嘉靖年间的妇女裙当为马面裙。从出土的实物及孔府旧藏的明代女性裙装来看,马面裙也占了绝对的数量。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明代马面裙分前后两片,并用一个裙腰,两片裙身在中间有交叠,在裙门的两侧打活褶,这种结构极大地增加了裙身的活动空间,使得裙子具有较好的性能,便于活动。

(摘自《北京日报》2024年4月7日)







    (明代葱绿地妆花纱蟒裙)

材料三:

实际上,马面裙早已在圈内流行起来了。香菜(化名)是一名资深的马面裙爱好者,她从2018年开始“入坑”马面裙,到现在已经有几十条马面裙了。

雲女士也是马面裙资深爱好者,她告诉北青报记者,马面裙六七年前就有商家在卖,但那时因为工艺不成熟,布料一洗就散褶且好几百一条,买的人并不多。现在因为工艺成熟,100元到200元就能买到物美价廉的织金或是仿妆花马面裙。据她所说,现在的马面裙相比于古早的百迭裙,物美价廉,且纯色款完全可以作为百迭裙平替,款式多样,实惠很多。

雲女士还向北青报记者介绍了马面裙制作的关键技术——压褶工艺,整齐的褶子是判断马面裙质量好坏的重要标准。此外是聚酯纤维面料,该面料的开发使现代人可以以极低的价格还原古人身上价值连城、金光闪闪的效果,其奢华的外观也是马面裙出圈的原因。最后是新纹样的开发,许多马面裙使用的是现代纹样,与时俱进,符合现代审美。

(摘自《北京青年报》2024年4月2日)

材料四:

国风国潮牵动的,不仅是器物、人物和故事,更是审美、情感和认同;它所体现的,不仅是赓续文脉、续写辉煌的文化自觉,更是坚定的文化自信。

5000多年未曾中断的中华文明,为新的文化创造提供丰沛源泉,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为推动文艺高质量发展提供源源动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握传承和创新的关系,学古不泥古,破法不悖法,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文艺创新的重要源泉。”当前文艺创新的成功探索向我们昭示:文化自信涵养文化创造,文化创造增强文化自信。强化这个正反馈,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也必将推动中华文化生生不息、奔涌向前。

(摘自《人民日报》2023年9月15日)

非文学作品阅读

近期,诸暨文旅官方正在征集《诸暨city walk路书》,小文搜集了以下资料,打算向其投稿,请你参与。

材料一:

近几年,Citywalk开始成为年轻人"新宠",观看城市有了新路子。"Citywalk"也被称为"城市漫步",有说法认为它从"伦敦漫步"而来,除了随意散步之外,也会有专门的领队设计或探索特色线路。历史人文经典路线、影视剧同款打卡地、特色美食集合……

(《界面新闻》10月12日)

材料二:

在西安,永宁门城墙下有一个充满烟火与文艺气息的老街,名为德福巷。这里既有花园洋房、历史建筑,又有茶咖书屋、新奇小店,在附近上班的陈琳喜欢来这里散步。她告诉我们,自己在这里发现过好吃的甜品,还找到一处适合拍照的彩色外墙,感觉“像拆盲盒一样”,解锁出许多惊喜,她说,这样的发现,让自己颠覆了以往对于古都的刻板印象,这座城市好像更加多元更加丰富了。

在德福巷,我们了解到City walk的群体不仅仅有对于当下生活质量有着一定要求的上班族,和可以自由支配大部分休闲时间的大学生。正在读高中的小妍告诉我们,周末会和自己的好朋友一起来德福巷放松,她认为,这是对平时课业压力的一种排解,并且在City walk的过程中可以体验到平时在学校里体验不到的新鲜事物,是书本之外不曾接触过的新世界。打卡一些在社交软件上很火的店会让她觉得非常满足,这已经成为她们同学间假期放松的新方式。

“只要是和她在一起,去哪里都可以”,小刘说,“之前我们约会会选择在奶茶店或者书店这种室内场所,最近City walk很火,我俩就选择出来走走看看。其实只要和她在一起,去哪里都可以,但City walk确实给我们的约会带来了不同的体验,我们可以在走街串巷中体会到更多的烟火气息,也让我们有了更多生活和恋爱的实感。”

走街串巷不仅是情侣间的约会,也是各种关系的维系。有城市学家曾提出,一个有活力的街区,关键是成员之间保持互动,并形成情感联结。这个理念与City walk不谋而合,大家在活动中共同探讨线路,分享城市生活故事,成员之间能够快速“破冰”社交,还因此找到了“约饭搭子”“摄影搭子”“健身搭子”,延展出更多社交圈子,提供了快速融入城市的可能。

(“访他者”微信公众号)

"城市漫步"的重点不在于景点或者外在的建筑,甚至也不在于了解城市历史,而在于努力去接近一个城市的"日常"和"本质"。对城市新移民来说,这是建立城市认同的好办法。过去二三十年,几亿中国人离开自己的家乡,来到新的城市,建立所在城市的认同感,变得更加重要。

(《中国青年报》)

材料三:

(《中国旅行消费趋势洞察白皮书2023年版》)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