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 难易度:普通

广东省深圳市宝安区宝安中学集团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卷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各题。

【材料一】

①大英博物馆8月中旬承认,馆方发现部分藏品“失踪、失窃或损坏”。流失藏品包括产自公元前15世纪至公元19世纪的黄金珠宝和玻璃器物等。博物馆董事会主席乔治·奥斯本近日承认,该馆约2000件藏品流失。他说,并非所有被盗藏品都被规范登记和编目。

②国际艺术品追讨组织首席执行官克里斯托弗·马里内洛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说,大英博物馆发生失窃事件“令人震惊”,因为它是“世界上最重要、资金最雄厚的博物馆之一”。他担心,那些没有被妥善登记和编目的藏品很可能永远无法归还博物馆。

——新华网(有删改)

【材料二】

①近日,由中国博主拍摄的短剧《逃出大英博物馆》火爆全网,讲述了一盏从大英博物馆出逃的中华缠枝纹薄胎玉壶,化身可爱的女孩,遇到一名在海外工作的中国媒体人,随后俩人共同踏上归家之路的故事。也因正好赶上大英博物馆文物被盗这一新闻热点,“文物归家” 的主题在中国观众中引发极大共鸣。

②作为小成本自制短视剧,每集几分钟的体量很适合现代快节奏的阅读习惯。没有复杂剧情, 但颇具巧思地将故事立足在涉及到家国情怀的社会议题上,内容输出与立意传达的深度结合不仅使公众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一定程度上也加深大众对海外流失文物的关注与文化价值的思考。

③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不完全统计,大英博物馆收藏的中国文物多达23000多件,长期陈列的有2000余件,是收藏中国流失文物最多的博物馆之一。而中国的流失文物入藏大英博物馆的时间大多集中在近代中国国势日衰、沦为列强半殖民地的时期,在第一次、第二次鸦片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时期,英国从我国劫掠或通过不正当贸易所得。

④多年来,我国一直通过司法诉讼、协商捐赠、执法合作、抢救征集等各种方式,致力于在国际公约的框架下通过法律或者协商去追索流失文物。据统计,从1949年至今,我国成功追回15万余件流失文物。

图一:大英博物馆收藏中国流失文物时期分布 图二:大英博物馆收藏中国流失文物类型

——观察者网(有删改)

【材料三】

①《逃出大英博物馆》的大结局中,出逃的“小玉壶”在国内各大博物馆奔走,掏出一叠手写在英文报纸上的毛笔字家书,传达身处异国的文物们跨越万里的思乡之情、被夺之痛。

②“琴师陶俑伯伯,笛师陶俑阿姨让我告诉您,改日那首未完的《长歌行》,大家再一起奏完吧。”

③“龙耳虎足爷爷,朝冠耳炉叔叔想跟您说,‘大丈夫生于天地之间,应自强不息。夫爱国之士,不惧九重之渊。前辈不必挂怀,我虽身在万里,仍不坠,爱国之心。’”

④木雕观音说:“我早已将回还之事抛之脑后。只是这具木镂之躯,承得住偷盗者的歉意, 却载不动,故人留连的目光。”

【材料四】

①短视频几乎是快餐文化的代名词,很多短视频往往满足于没有多少意义的娱乐,不能激发人们的澎湃情感和深度思考。不少博主都想紧抓短视频流量变现的风口,大赚特赚,要数量不要质量。然而,《逃出大英博物馆》却颠覆了我们对短视频的固有印象。

②其实,纵观自媒体,与《逃出大英博物馆》相类似的作品早已有之,且不在少数。如“逆光飞行”创作的系列漫画《那年那兔那些事儿》。该作品用动物漫画的形式,描绘了建国前后一系列军事与外交重大事件。用自媒体流量以及大家喜闻乐见的形式,使得思政教育更容易被接受,且迅速传播。相比官方主旋律作品以及众多影视公司制作的主旋律影视剧,网友自发创作的短视频,有时凭借着精准的情绪拿捏和场景感受,反而更让人眼前一亮。

③这类短视频确实带动了大家对家国情怀的直接表达。之前当视频内容涉及到政治层面,总是太正式严肃,不吸引人;若太创新另类,又不免有人质疑其娱乐化。而这类短视频,既吸引了大家的目光让人能看下去,又给大家普及了历史知识,有教育意义。

 ——半岛新闻

(1)、下列对以上材料的理解和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的流失文物大多在第一次、第二次鸦片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时期,被英国劫掠或通过不正当贸易所得。 B、《逃出大英博物馆》颠覆了我们对短视频不能激发人们的澎湃情感和深度思考的固有印象。 C、大英博物馆董事会主席承认,该馆约2000件藏品流失,且说到并非所有藏品都被规范登记和编目。 D、多年来,我国致力于在国际公约的框架下通过法律或者协商去追索流失文物,从1949年至今,我国成功追回15万余件流失文物。
(2)、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材料二】的图表信息。
(3)、笛师陶俑、朝冠耳炉、木雕观音的家书令人泣泪,请你联系【材料二】【材料三】的内容,为他们其中一位写一封回信,不少于50字。
(4)、据统计,我国短视频用户达8.88亿,超过半数的人每天都会刷短视频。有人认为,短视频正在摧毁中国的年轻人,应当封杀。请你结合以上材料,联系实际,说说你的看法。
举一反三
79阅读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____

①本报成都7月29日电(记者孙龙飞、戴楷然、杨笑雨)29日晚,“青春InTime”——成都第31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运动员联欢会在成都大运会运动员村举办。本场联欢会是中央宣传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教育部、四川省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青春绽放——世界大学生运动员人文交流活动”项目之一。

②这场融合中国风、巴蜀韵及国际范的联欢会,以民乐、舞剧、武术、说唱、街舞、魔术等形式,呈现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的文明对话交流。正在参加成都大运会的运动员与中外青年艺术家、志愿者代表等热情参与了属于他们自己的“青春派对”。

③开场歌舞秀《舞动成都》瞬间点燃现场观众的热情。来自中国与古巴两国的青年歌手段奥娟与马丁携手献声,武术、跆拳道、体操等源自不同文明的赛项表演同台呈现,“混搭”中见和谐,热烈展示国际化、年轻化、运动感的中国。

④“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作为这场联欢会的主题,交流与互鉴在众多节目中绽放光彩——戴小翔、杨馥伊、肖和维、廖君、段玫梅联手来自加纳的歌手演唱《Panda之城》,伴随熊猫街舞与川剧变脸绝活,展示“天府之国”成都“巴适得板”的幸福生活;周旋与来自塞尔维亚的叶琳娜合唱《群英荟》,艺术化呈现了中国武术的魅力。来自格鲁吉亚的张尼克唱响《奇遇三星堆》,声画呈现三星堆遗址文物与古希腊奥林匹克文物的交汇。

⑤由《千里江山图》演绎出的舞剧《只此青绿》,以东方美学的经典色彩铺展出如诗如画的中国山水气象,令健儿们陶醉不已。歌手王凯与来自意大利的诺娜唱响《千年之约》,激情燃起由五大洲汇聚的青春梦想。

⑥来自美国的大学生运动员现场学起川剧演员的绝活儿“手眼身法步”,他有模有样的架势赢得了台下观众的阵阵掌声。来自世界各地的大学生运动员积极参与现场互动,深度体验变脸、魔术等趣味环节。

⑦来自哥伦比亚、西班牙的两位“寿星”运动员现场收获珍贵的生日礼物,全场观众的生日祝福歌声将这场晚会变成欢聚的乐园。

⑧奥运冠军任茜、张家齐领唱《梦想的冠军》,她们表示,大运会是非常好的交流平台,期待与世界各地的大学生运动员同场竞技、相互切磋,在比赛之余收获珍贵的友谊。

⑨当成都大运会的志愿者歌曲《小青椒之歌》响起时,很多志愿者熟练地做起了动作,现场的大学生运动员也跟着学了起来。有的运动员还用拥抱来____一直为他们热情服务的志愿者“小青椒”。

⑩歌曲《青春向太阳》将晚会推向高潮,以爱之名点亮属于青春、属于梦想的光芒。在大学生运动员的欢呼声和掌声中,运动员联欢会落下帷幕。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题。

学习了语文基础知识,小冀同学搜集了一些有关“春联”的资料。

资料

春联从辟邪的桃符演变为祈福迎祥的象征,是时代变迁的重要体现。在早期的生活环境中,人类的生存能力有限,只能祈求诸神庇佑。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人们对未来生活抱有更高的期望,希望来年能过上更好的生活,这种期望往往通过春联来表达。尤其是到了明清时期,将对偶佳句与优美书法进行结合,从而形成对联,成为民间流行的文化景观。同时,这一时期出现了专门的对联汇编,推动了春联的流行,也推动了中国民间社会的风雅化。清人梁章钜编写的《楹联丛话》对春联起源及各类作品的特色进行评述,这对春联的延续和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选自《中国社会科学报》2024年2月27日,有删改)

资料二:

春联是现实生活的艺术化的反映,能彰显民族文化心理、审美趣味、生活智慧。红色是中国的喜庆色,大红春联表达了人们对新的一年的希望,能烘托出浓浓的节日气氛。春节普天同庆,在农村地区除了各家大门、房门等要贴春联,其他地方也要贴春联——堂屋贴“万事如意”或“百无禁忌”之句,粮仓贴“五谷丰登”之语,厨房有“上天言好事,下界降吉祥”,神龛有“土中生白玉,地内长黄金”……家禽家畜是农民的宝贝,少数地方的农村猪圈、鸡鸭棚等处也贴春联,或者是用红纸写的一句吉祥话,一般是“鸡鸭满圈”“牛羊成群”“六畜兴旺”之类。个别农家院里有树木的,要贴上“树大根深”之语;有外墙的,墙面上贴“春光明媚”。正可谓天地之间一片红。

(选自《邵阳日报》2024年1月15日,有删改)

资料三:

随着社会的发展,春联从内容到形式都在发生变化。先说内容。20世纪50年代,常见的春联有“分田分地分房屋阖家欢喜,迎春迎福迎朝阳满门幸福”,表达了人民群众翻身得解放后的喜悦心情。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成为主旋律,春联的内容也呈现出赞美改革、讴歌开放的特点,比如“改革春风吹大地,富民政策荡神州”。20世纪90年代,国家经济进一步发展,“致富光荣”的意识深入人心,“年年顺景财源广,岁岁平安福寿多”等跟财富有关的春联,反映了人们对致富的渴望。再说形式。以前,春联都是用毛笔手写,如今印刷品越来越多,春联的样式也从过去只有红底黑字到现在增加了金粉红纸、金字红纸。此外,还出现了植绒春联、绒布春联、LED电子发光春联。尽管春联的样式越来越丰富,但因为那些都不是手写,制作中少了裁纸的步骤,没了挥毫泼墨的环节,所以在一些人看来,印刷的春联让过年少了一些仪式感,也淡化了传统的年味。

(选自《光明日报》2024年2月7日,有删改)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①近年来,有声阅读快速成为互联网和数字技术广泛应用下的全民阅读新形态。有声阅读的“有声”,主要是指有声语言,也包括音乐、音响等。有声是最显著的特点,也是最明显的优势。有声阅读区别于纸质阅读,用声音、用语音来表达一切。

②相关调查显示,有声阅读已成为重要的阅读模式。2021年,上海市民有声阅读覆盖率为76.72%,达到较高水平。59.18%的有声阅读使用者听书日均时长为半小时以下,43.03%的使用者听书日均时长介于11至30分钟之间。46.36%的有声阅读使用者选择在移动中听书,交通工具成为有声阅读的重要空间。有声阅读使用者习惯在开车或乘坐地铁、公交时,打开个人的“听觉空间”,有效利用了碎片化时间。

(摘编自《2021年上海市民阅读状况调查》)

【材料二】

近年来,有声阅读的兴起和繁荣,有效地推动了社会阅读文明的构建。有声阅读有可听的、与文本相应的音频,许多经典名著如《西游记》《红楼梦》等已纷纷上线,使读书变得更加生动鲜活、切实可感。有声阅读将明确的、认真的、专注的学习型阅读与浏览型、消遣型的阅读有机结合,有效地推动了全民阅读品质的提升。“听”和“看”作为两种不同的阅读方式,在阅读的体验上呈现不同的特征。有声语言表达作为一种创造性的劳动,表达者在创作过程中融进了自己对作品的理解和感受,并且运用一定的技巧把它表达出来。大量高水平高质量有声阅读产品的出现,逐渐满足社会的阅读需求,不仅使有声阅读沿着正确的方向稳步发展,而且在推动社会阅读文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摘编自高国庆、马玉坤《有声阅读价值论刍议》)

【材料三】

截至2021年12月31日,微信公众平台有声阅读发文量达230万篇,相关文章的阅读量已达21.9亿次,有声阅读的热点话题热度也不断变化(如下图所示)。有声阅读氛围越来越浓,阅读率越来越高。作为全民阅读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声阅读丰富了阅读内容和形式,促进了社会阅读文明的发展。

【注】热度指数:指舆论在公开社交场景中对有声阅读相关话题的讨论和传播,由各平台公开渠道信息传播量综合加权计算并归一化处理后获得,满分100分。

(摘编自《“有声”打开全民阅读新格局——2021有声阅读产业调查报告》)

【材料四】

①作为有声阅读的方式之一,听书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因为我们容易在听书时走神,再加上还有言语知觉的制约、情绪感知、反复加工等因素,听书的信息接收效率不如看书高。

②所谓言语知觉的制约,是指一些客观因素的制约,比如声音在20—30分贝时,言语的可懂度为50%;增至50——60分贝,可懂度达到90%—95%;到了140分贝,人就会感到头痛。此外,一些噪声如地铁、飞机的轰鸣等,对言语感知的干扰也会很大。

③情绪感知则是指听真人朗读时,朗读者的语气会影响我们自主理解书中字面的意思,不像看文字时可以自己主导情节、节奏等,有很大的想象空间;如果是听语音合成的朗读,技术上暂时还没有办法灵活地控制分词、韵律、情感等,听的过程中,我们又需要克服这些因素对理解连贯性的干扰。

④大家可能没有留意到,在看书的时候,10%—15%的眼球运动是有“回溯”的。也就是说,我们的眼睛经常会倒退重看。这个过程很快,我们有时候并没察觉,但这显然能加深我们对书的理解,当然,这也会降低我们的阅读速度。听书却通常不会倒回去重听,所以自然会损失对一部分内容的理解,留下的印象可能不如看书深。

(摘编自唐义诚、池文《听书太被动,看书才有用?》)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各题。

材料一:

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一书中认为,“善事父母者。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孝”字是由“老”字省去右下角的形体,和“子”字组合而成的一个会意字。从字源的角度来看,“孝”的古文字形与“善事父母”之意相吻合,因而“孝”就是子女对父母的一种善行和美德,亦是家庭晚辈处理与长辈关系时应遵奉的一套价值体系。从单一个“孝”字发展到孝亲文化,中华儿女对孝亲文化的理解和践行,已经成为中华传统文化中重要的美德。因此,在全社会传播孝亲文化、树立行孝榜样,不仅能够加深中华儿女对传统孝文化的认识和理解,实实在在弘扬优秀的中华传统美德,而且能为每一个中华儿女提供行为借鉴,“孝亲”二字的内涵才能真正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节选自光明文化网)

材科二

几千年以来,中国人一直在承传孝亲文化。在承传的过程中,人们不断完善孝行为和提升孝亲理念,从而逐步发展成以孝为核心的思想和文化体系,即孝亲文化。

我国自奴隶社会以来,就十分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意思是只有个人的品德修养好了,能做到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和妻顺,家庭和睦,养成协调人与人的关系的习惯了,才能担当“治国平天下”的社会重任。提倡孝亲文化,不仅能提高公民的道德素质,培养其健全人格:而且能促进社会和谐和安定。弘扬孝亲文化,需要社会自上而下的引导,也需要所有身为子女者的积极行动。两相配合,家庭,就会洋溢着和睦,而社会的幸福指数,也必然因此而提升。

(文字节选自360图书馆)

材料三:

孝心是最美的,孝亲文化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之一。孰为大?事亲为大。对个人来讲,孝道是修身立命的基础,践行孝道,道德品质得以完善:失去孝道,就失去做人的最起码的品德。今天,我们倡导孝亲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弘扬,也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

时代需要榜样,青少年成长更离不开榜样。孝心少年的孝亲故事,深深地震撼着亿万观众。在2019寻找最美孝心少年颁奖典礼现场,很多观众一边看边擦泪,触人心底地观看如同接受精神的洗礼,足以激发出思想认同,产生出情感共鸣。看到年仅7岁,品学兼优,还成了自家包子铺的小帮手赵泽华:看到带着妹妹照顾母亲,从不叫苦的阳光女孩王凌云;肖乃军看到父母皆病,背着书包刻苦学习的他还成为家里的“顶梁柱”,支撑着这个家;还有韩金锁、李欣珂、魏蓉,他们中每一个故事,都足以让那些父母帮着辅导功课鸡飞狗跳的孩子汗颜:让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孩子惭愧:让接受父母无微不至地照顾,稍不顺心就顶撞父母的孩子内疚。最美孝心少年的故事就是一种润物无声的榜样,是一种孝亲大爱的向上力量,是一种可亲、可敬、可信、可学的道德楷模,是一种根植与人性心底的精神力量。

秋意正浓,在深秋的周末,当然要好好安排秋天的活动。阅读下面的材料,完善“寻秋之美”的节目清单中的内容。

材料一  听歌,听秋天的歌

听随季节更迭又长大的我们——《儿时》;

听秋高气爽带来的少年意气——《过山》;

听秋风刮来的思念——《春夏秋冬》;

材料二  读书,读秋天的诗文

读鲁迅,读他写秋夜,“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

读林语堂,读他品出的秋天况味,“世人只会吟咏春天与恋爱,真无道理。须知秋天的景色,更华丽,更恢奇,而秋天的快乐有万倍的雄壮、惊奇。”

读木心,读他冲秋来的洒脱随性,“晴秋上午,随便走走,不一定要快乐。”

读老舍,读他写眷恋的小城之秋,“天水之间,全是清明,温暖的空气中,带着一点桂花的香。”

读阿多尼斯,读他对秋的洞见,“冬是孤独,夏是离别,春是两者之间的桥梁,唯独秋,渗透所有的季节。”

“寻秋之美”的节目清单

秋天的节目

⑴请你设计一个“秋天的活动”,仿照《听歌,听秋天的歌》命名,并简要地介绍你的活动内容。(40字左右){#blank#}1{#/blank#}

秋天的韵味

⑵阅读材料(二),我们发现名人笔下的秋各有韵味,请你结合具体内容归纳出两点{#blank#}2{#/blank#}

秋天的照片

⑶班级里要举行“醉美金秋”摄影大赛,请你写一段话在班会课上动员同学们积极参加本次活动。(100字左右){#blank#}3{#/blank#}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