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 难易度:普通
浙江省绍兴市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语文月考试卷
【材料一】
读诗是一件美妙的事,但学生不懂得诗歌的美好、不喜欢读诗的现状却很严峻,统编教材中必读名著《艾青诗选》,是一部现代诗集,该书由于体裁和时代特殊,对学生而言有严重的阅读障碍,是学生阅读的难点。“现代诗”有别于古 体诗,它用白话文创作,是中国二十世纪兴起的一种诗歌类型,而艾青究竟何许 人也?他的诗作有什么特点呢?
艾青是现实主义诗人,时代的歌者。他出生于地主家庭,吮吸着农妇大堰河的乳汁长大,从巴黎留学归来,以一个画家的灵感描摹光与色的变幻:他在国民 党反动政府的监狱中发愤而作,以一个青年的激情奏响抗争之曲;他在不断沦陷 的国土上辗转流离,以一个爱国者的赤诚,深沉呼唤自由。
【材料二】
学生为何读不懂现代诗歌?从心理学角度分析其原因:不能破译诗歌的编码 方式,导致学生在大脑中不能正确表征诗歌的内容。
认知心理学把信息在人脑中呈现和记载的方式统称为知识的表征。知识在大 脑中的表征有形式的表征和内容的表征。现代认知心理学称知识表征的形式为编码。编码分为形象编码和抽象编码。形象编码指的是以声音、图形、画面、表象 等可感知的方式将信息呈现和记载在大脑中:抽象编码则指以词、概态、定义、 命题等较抽象的方式将信息呈现和记载在大脑中。小说等文学体裁使用的是形象 编码,因此能吸引学生的阅读兴趣。而诗歌主要使用的是抽象编码方式,学生自然难以读懂。
【材料三】
中学生诗歌阅读“还原”策略
“还原”策略之一 :朗诵品读,还原真情景
情绪是诗人追求的终极目标。要做到准确理解诗人的情感,前提条件是理解作品内容,理解作品的时代背景、创作背景,理解作者的情感。通过朗诵品读 还原真情景,学生能够有效地让自己走进诗歌的情境,帮助自己配合情感、表达情感。
“还原”策略之二:历史研究,还原大时代
把握时代脉搏,还原大时代,是读懂诗歌的基础。融入历史元素,还原诗人 所生活的大时代,重点是要以学生所能理解的方式去还原,通过形象编码,直观 简洁,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受。形象表征大时代的策略有很多,除了图片、 历史画面、视频等视觉编码形式,还有画外音、音乐等听觉编码形式,以及当时 人们生活的情绪等感觉编码形式
“还原”策略之三:知人论世,还原小时代
知人论世,还原小时代,就是要了解诗人并研究他所处的时代背景,甚至还 原诗人创作时的情感情绪,比如,读诗时,读者可以通过查阅资料、想象等方式,还原诗人当时的创作过程:何时,何地,何境及见到了什么画面?此诗为了表达 什么?
学生还可以将历史“大时代”与诗人“小时代”进行整合,以图配文,进行 双重编码,感性与理性结合,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材料四】
教学篇目:《我爱这土地) (一)教学准备 ⑴配乐,曲调悲凉、深沉、催人泪下。 ⑵配图,抗日战争中,中国大地饱受暴残的真实照片,被日军摧毁的房屋,被残杀的人民… ⑶诗人足迹:1938年10月,武汉失守,日本侵略者的铁路疯狂地践踏中国大地。作者和当时文艺界许多人士-月撤出武汉,汇集于桂林,他满怀对祖国的热爱和对侵略者的仇恨。写下了这首饱含深情的诗作。 (二)教师请读指导 ⑴迁原内心视像:学生根据朗诵内容,担心相关面面 ⑵情在声前:根据配图、伴奏音乐。感受诗人的情感。先酝酿自己的情绪,再来发声。 ⑶现场穿越。说出感受,朗诵济说体会。 |
材料一
传统图书馆在新时代环境下面临的问题
阅读服务是图书馆最为基础和传统的服务方式。随着时代不断变化和发展,传统图书馆逐渐受到了诸多挑战,比如出版商以及书店能够提供更好更舒适的阅读环境,而一些传统图书馆由于成立的时间比较久远,无论是基础设施设备还是阅读环境等方面,都远远无法满足公众的需求,不利于图书馆的可持续性发展。
随着信息时代和网络时代的来临,信息技术得到了空前发展,并且已经逐渐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方式。大多数读者在寻找自己所需知识的时候,往往会首先借助网络技术和信息技术,而不是直接借助传统的百科全书。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不仅丰富了信息资源,还实现了无论何时何地,都能够通过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对知识资源进行共享,这给传统图书馆带来了巨大挑战。
(节选自《关于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思考》,有改动)
材料二
经过两年闭馆改造,于上月开放的徐州图书馆,在二楼开设了最美阅读区,并将这一视野开阔、环境优雅的位置提供给读者阅览自修,每天延长开放时间到晚上十点。
在此次提升改造工程中,有着九十年历史的市图书馆新增了一组浮雕壁画,画面分别讲述了代表徐州文脉的八个与读书有关的典故。图书馆二楼自修室外,便是最佳观赏位置。
走进“读者自修室”大门,视线豁然开朗,可容纳数百人的整齐座位间,有人在平板电脑前鼠标轻点,有人在半桌资料前埋头刷题。走廊的沙发座上,一位年轻妈妈正带着上小学的女儿在这里做作业。走廊拐角,四位着装时尚的年轻人围桌静读。
夜晚的灯光中,近观历史画面,对比当下场景,读书的种子在徐州大地绵延深扎。
(节选自《徐州日报》2023年4月13日,有改动)
材料三
虽然近年来我国城镇居民公共阅读服务设施的使用满意度持续提升,但书香中国的建设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图书馆如何更好地发挥作用值得深入探讨。
对于一些居民来说,去图书馆借书、读书还存在一些烦恼。比如,图书馆离家太远、开放时间不合适……这些因素也影响了居民去图书馆的积极性。
还有些人不知道附近的图书馆在哪儿。第二十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显示,2022年我国城镇成年居民对居所附近公共阅读服务设施的知晓率较低。(详细数据见下表)
城镇成年居民对居所附近公共阅读服务设施知晓率统计表
阅读服务设施 | 公共图书馆 | 报刊栏 | 社区阅览室/社区书屋/城市书房 |
知晓率 | 30.7% | 25.8% | 27.1% |
我国每年推出40万余种新书,但质量良莠不齐……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数字化阅读的接触率在逐年上升,面对数字化阅读潮流,图书馆也需要变革。
(节选自《民生周刊》2023年5月1日,有改动)
材料一:
中国戏曲是一种历史悠久的综合舞台艺术样式。它的特点是将众多艺术形式以一种标准聚合,在共同具有的性质中体现各自的个性,经过长期的发展,逐步形成以“京剧、越剧、黄梅戏、评剧、豫剧”五大戏曲剧种为核心的中华戏曲百花苑。中国戏曲在12世纪才形成完整形态,走向成熟,经800多年推陈出新、繁荣发展至今。
运用歌舞形式表现生活是中国戏曲的主要手段,宋代的南戏和元代的杂剧,在不断吸收诗歌、音乐、舞蹈、绘图、说唱、杂技、武术等姊妹艺术的基础上,相互兼容,最终形成了以唱、做、念、打的歌舞表演为中心的戏剧形式。
(根据命题需要整理)
材料二:
脸谱,是中国传统戏曲演员脸上的绘画,用于舞台演出时的化妆造型艺术,用来表现人物性格和特征,不同行当的脸谱,情况不一样。脸谱一般分为四种:生、旦、净、丑。
行当 | 表演人物 | 说明 |
生 | 男性人物 | 又划分为老生、小生、武生等分支,表演上各有特点 |
旦 | 女性人物 | 又划分为正旦(青衣)、花旦、武旦、老旦、彩旦等专行 |
净 | 男性角色 | 以面部化妆运用各种色彩和图案勾勒脸谱为突出标志,扮演性格、气质、相貌上有特异之点的男性角色 |
丑 | 喜剧角色 | 因面部化妆用白粉在鼻梁眼窝间勾画小块脸谱,又叫小花脸 |
(根据命题需要整理)
材料三:
在最近视听文化的生态版图中,《最美中国戏》通过“真人秀”的阐释方式“再现”经典曲艺,疏 通了国粹艺术的大众化传播脉络,吸引了大批年轻观众的高度关注。
作为被视为“审美小众化”“观众老龄化”的视听类型,戏曲综艺节目的创作理念与传播路径正 在发生重要转变,即创作理念的着力点从“艺术表现”向“文化传承”变迁,传播路径从“单一视听” 转向“多元融合”,立体勾勒了戏曲艺术的蓬勃景象。
以“对话”为脉动,形塑戏曲传承的“年轻态”话语。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戏曲似乎 常常被限定在“老年人”的生活地界,与年轻人保持了一定距离。而文化艺术的赓续传承只有在年 轻人的广泛参与中方能绽放光彩。如今,戏曲综艺节目不断熔注“对话性”叙事语态,通过年轻人 “介入”戏曲传播过程,使他们与传统文化建构“对话”关系,促进国粹艺术更好地传承。
以“融合”打造戏曲艺术的“年轻化”传播。置身于新技术不断推陈出新的当代社会,“融合发 展”已成为一种主流化趋势。 一方面,戏曲内容的跨界融合,符合年轻人的审美旨趣。如《最美中 国戏》中戏曲形式与真人秀的元素整合、戏曲故事与时代故事的相互串联……这些跨界内容的再 构,与当代年轻人审美趣味相契合。另一方面,传播形式的融合联动,契合年轻人的媒介习惯。
(选自赵红勋《戏曲很老也可以很“年轻”》,有删改)
材料四:
戏曲自古代起就具有社会教化的作用,在如今,通过年轻化,戏曲依旧能够起到引导社会价值 观的作用,也能够提高大众的审美素养。在国务院颁布的《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的若干政策》文 件中,戏曲也被这样定义:表现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
独具特色、风情与内涵的戏曲在当代年轻人中也具有一定的感召力与感染力,催生了戏曲年 轻态。
(选自《戏曲“年轻态”,一直在路上》,有删改)
“你睡得好吗?”
——关于睡眠的主题性阅读
【材料一】
ㅤㅤ“睡前拖延”是荷兰学者KROESE等人提出的概念,是指个体在可以自由选择的情况下,习惯性地推迟其预定的就寝时间的行为。这一概念在国内常被称为“晚睡强迫症”或“习惯性熬夜”。已有许多研究表明,习惯性睡前拖延带来的睡眠不足会导致激素异常和免疫力下降,使人们患糖尿病、肥胖症、癌症、心血管疾病、神经精神疾病和慢性感染等各种疾病的风险加大。
ㅤㅤ由于每个人的生物钟存在个体差异,所以其睡眠——觉醒节律也不同。睡眠——觉醒节律代表了个体对睡眠和清醒时间的偏好差异,表现为不同的睡眠类型。已有研究表明,个体睡眠——觉醒节律与睡前拖延存在关联。偏晚睡晚起型的青少年更倾向于推迟就寝时间,偏早睡早起型的青少年更不易于睡前拖延。偏早睡早起型的人更容易考虑他们行为的未来后果,采取更具策略性的行动,懂得延迟满足;而偏晚睡晚起型的人则更容易冲动和冒险,寻求即时满足,更看重眼前而不顾长远。
ㅤㅤ研究显示,睡前拖延特别容易发生在个体心理能量不足或自我控制力弱的状态下,因为决定去睡觉的时间点本来就是在一天结束时,而那时个体的自我控制资源通常都是比较匮乏的,所以往往会自我调节失败,不能按预期的时间去睡觉。
(摘编自《睡前拖延研究综述》)
【材料二】
表一:年长、年青两辈作息规律及认识比较
分项 | 年长一辈 | 年青一辈 |
作息时间 |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是规律 | 华灯初上,我的精彩才开始 |
医学观点 | 按照中医养生来说,23点开始肝脏排毒,是子午觉的黄金时期 | 西医认为,人的生物钟不一样,只要整体睡眠时间够就行 |
思想特点 | 遵守自然规律,天黑了睡觉,天亮了起床,这样才健康 | 根据个体习惯自定规律,我的时间我做主,适合自己就好 |
表二:“萤火虫族”的六大特征
序号 | 特征 | 原因 |
1 | 年轻化族群构成 | 因为职业选择和互联网影响,以90后、95后、00后年轻群体为主 |
2 | 主动熬夜为主 | 他们熬夜是工作或个人原因主动熬夜 |
3 | 越夜越美,享受夜时光 | 习惯夜晚,享受夜晚 |
4 | 在夜间发光发热 | 在夜间,通过工作和消费切实为中国夜间经济发展创造价值 |
5 | 多样化夜间生活 | 夜间活动丰富多彩,有的在奋斗,有的在工作,有的在享受,各得其乐 |
6 | 不断扩大的“萤火虫部落” | 随着00后、10后互联网一代的成长,群体不断扩大,并形成独具属性的“夜间”社群 |
(摘编自《中国睡眠指数报告》)
【材料三】
ㅤㅤ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所长陈光金认为,影响睡眠时长的因素分别是看手机或上网导致“睡眠拖延”,工作或学习时间长挤占了睡眠时间,以及失眠等睡眠障碍的影响。在这些因素中,“睡眠拖延”这一主动熬夜的现象在当今社会中十分普遍,尤其是在当代年轻人中更为流行。
ㅤㅤ报告指出,年轻人不受控制地使用手机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睡眠质量,每日手机使用时长超过2小时会导致睡眠障碍。例如,对于手机不离手的大学生群体来说,大多数都存在“睡眠拖延”问题,除了生活习惯、学习压力外,手机、电脑依赖也是影响睡眠的重要因素。
(摘编自《中国社会科学网》)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