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 难易度:普通
吉林省长春市朝阳区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语文10月期中考试试卷
材料一:
朗读人多称为“朗诵”,从前有“高声朗诵”的成语,现在有“朗诵诗”的通名。但“诵”本是背诵文辞的意思,和“抽绎义蕴①”的“读”不一样; 虽然这两个词也可以通用。 “高声朗诵”正指背诵或准备背诵而言,倒是名副其实。白话诗文的朗诵,特别注重“义蕴”方面,而腔调也和背诵不同。这该称为“朗读”合式些。再从语文教学方向看,有“默读”,是和“朗读”相对的词; 又有“精读”、 “泛读”,都着眼在意义或“义蕴”上。这些是一套; 若单出“朗诵”,倒觉得不大顺溜似的。最有关系的还是“诵”的腔调。所谓“诵”的腔调便是私塾儿童读启蒙书的腔调,也便是现在小学生读国语教科书的腔调; 这决不是我们所谓“读”的腔调——如恭读《总理遗嘱》②的腔调。我们现在已经知道,白话文宜用“读”的腔调, “诵”是不合式的。所以称“朗诵”不如称“朗读”的好。
——摘自朱自清《论朗读》
【注】①抽绎义蕴:从文辞中提取出蕴含的意义。抽绎,引出头绪。义蕴,含蓄的意义。②《总理遗嘱》指孙中山的遗嘱。
材料二:
朗读技巧可分为内部技巧与外部技巧。内部技巧是指对文章本身准确、细致、深刻的理解,并把这些理解化为朗读时控制情感态度与声音语气的内在纲领。内部技巧主要包括“情景再现”与“感情基调”的把握。外部技巧,是指运用声音手段来传情达意的各种处理方式,主要是重音、停连、语气、节奏等。
——摘编自张颂《朗读学》
材料三:
吕叔湘先生曾介绍过20世纪20年代北京大学一位美国女教师克拉克夫人教莎士比亚戏剧课的例子,上课她和学生一起念,她念一段,学生也念一段,念完了,她就问:“有什么不懂吗? ”所有需要解释的地方解释完了,她又问:“你们觉得这一段写得好不好? ”学生说:“看不出。”她就说:“再念一遍,再念一遍。”她又和大家一起念,念完了,她又问:“全懂了吗?”可学生的反应不那么活跃。她又说: “再念一遍,再念一遍。”于是又念了,就这么念来念去,大家觉得这个戏写得不错,是写得好啊! 好了,下课了。
吕先生说的“念”,就是朗读。从吕先生的介绍中,我们可以看出,早在几十年前,外国老师就十分强调朗读,强调自主学习、自我体验了。当大家念得觉得“这个戏写得不错”时,实际上就是把戏中的人物读活了。
——摘自《于永正·我怎样教语文》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