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 难易度:普通
部编版2024年秋季五年级上册语文《小岛》随堂训练
材料一:开山岛位于灌河入海口处,外形呈馒头状,海拔36.4米,总面积1.3万平方米,全岛由黑褐色的岩石组成,属基岩岛屿,怪石嶙峋,陡峭险峻。岛上无树林泥土,也无淡水水源,兀踞在海天之间,被誉为“海上布达拉宫”。
材料二:1986年,26岁的王继才接受了守岛任务,从此与妻子以海岛为家,与孤独相伴,在没水没电、植物都难以存活的孤岛上默默坚守,把青春年华全部献给了祖国的海防事业。2018年7月27日,王继才在执勤时突发疾病,经抢救无效去世,年仅58岁。在王继才走后,妻子王仕花向组织递交了继续守岛的申请。
上联:坚守海岛传佳话
下联:____
张骞出使西域
[材料一]
张骞(?一前114年),西汉汉中成固(今陕西城国东)人,曾两次出佼西城,加强了中原和西城的联系,促进了汉朝与中亚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 |
[材料二]
汉武帝听说西迁的大月氏(zhi)与匈奴有仇,为了寻找讨伐匈奴的同盟军,派遗张骞出使西域。建元二年(公元前139年),张骞一行100余人从长安出发,但不久就被匈奴捕获,并押送到漠北的单于庭,扣留十多年。后张骞逃离匈奴,继续西行,历尽辛苦,才辗转到大月氏。但大月氏人安居乐业,不再考虑向匈奴复仇之事。张骞在大月氏逗留一年多,始终没有说服大月氏。然而,张骞带回的中原汉人闻所未闻而又丰富的西域知识,大大开阔了人们的视野,河西之战,汉军打通了河西通道。在此形势下,张骞建议汉武帝与乌孙结盟,共同打击匈奴。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张骞再次奉命西行,企图招引乌孙东归。此时的乌孙国家分裂,国王年老,既对汉朝缺乏了解,又惧怕匈奴,张骞再次未能如愿。但乌孙使者随张骞来到汉朝,“乌孙使既见汉人众富厚,归报其国,其国乃益重汉”,从而两国实现交通往来。而张骞派遣出使大宛、康居、大夏等国的副使,几年后多与出使之国的使臣回到汉朝,“于是西北国始通于汉矣”。
(根据《史记·大宛列传》改编)
[材料三]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电影频道曾播出古装史诗大片《凿空者》。电影以“空西域”第一人张骞破题,再现了那一段艰难跋涉却意义重大的历史。
凿,开也;空,通也。语出《史记》的“凿空”二字是司马迁对张骞的高度评价,更是张骞精神与张骞文化的形象写照。
2000多年前,张骞历经千难万险“空西域”、开辟丝路,为中原和西域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作出了杰出贡献,在世界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
(选自《陕西日报》,有删改)
劳动节里话“劳动”
[材料一]
“五一”劳动节,家长们带着孩子们出去游玩,但又有多少家长在劳动节给孩子们上好了“劳动”这一课呢?对于劳动,家长们各有说法。
家长甲:我儿子从4岁多开始自己用微波炉热牛奶。6岁多,他会站在小板凳上煎鸡蛋。他现在8岁,可以自己煮西红柿鸡蛋面。
家长乙:我儿子10岁了,还不太会系鞋带。每次看他系得那么费劲,我很着急,干脆所有的鞋子都买成带粘扣的。男孩就是没有女孩那么细心,生活能力差点儿就差点儿吧。
家长丙:因为有超能干的妈妈,导致我的个人生活能力很差。我倒是挺想教会孩子一些生活技能,问题是我自己也不太会做,对此我也很无奈。
家长丁:我觉得孩子的任务就是读书,只要学习成绩好,长大了自然有出息。至于劳动教育,对孩子没什么意义。
[材料二]
某省对450名师生就学校劳动教育的实施现状进行了调查,结果如下:
调查项目 | 统计数据 | ||
对开设劳动教育课的看法 | 很有必要 | 没用,耽误工夫 | 无所谓或很讨厌 |
59人 | 63人 | 328人 | |
学校劳动教育课的开设情况 | 开设了 | 未开设 | 不清楚 |
148人 | 148人 | 154人 | |
劳动教育课程是否作为考核科目 | 是 | 否 | 不清楚 |
13人 | 355人 | 82人 |
[材料三]
①劳动教育为孩子的幸福人生奠基,这已成为现代教育的共识。生活靠劳动创造,人生也靠劳动创造。劳动教育是提高中小学生综合素质、成就幸福圆满人生的有效途径。
②劳动教育对于立德树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劳动教育可以促进学生形成勤俭节约、踏实肯干、意志坚定、团结协作的优良品质,使之成为有大爱大德大情怀的人。品德修养需要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在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中踏踏实实地磨炼达成。
③劳动可以促进学生培养基本的生活生产劳动技能、初步的职业意识、创新创业意识和动手实践的能力。劳动教育要在增长青少年的见识上下功夫,引导青少年在做中学,学中做,在社会劳动实践中增长见识,丰富学识,求真理,悟道理,明事理。
④劳动可以促进学生强健体魄,形成健康的身心和健全的人格。劳动教育要引导学生在劳动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
⑤劳动教育有利于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形成以劳育美、以美育人、以文化人的育人模式,促进学生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劳动审美观,让青少年学生在劳动创造中形成发现美、体验美、鉴赏美、创造美的意识,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人文素养。
(选自人民网,有删改)
试题篮